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筛选乡土用材树种与菌根型食用红菇菌的高效共生组合体,以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白锥Castanopsis fabric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宿主,以正红菇Russula vinosa07240、07242、07243、0204和0553菌株和鳞盖红菇Russulalepida0005菌株为菌种,开展了苗期接种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的6个红菇菌株均可在红锥、白锥和马尾松苗木根系上形成感染,感染率46.7%~90.0%。马尾松的接种效应最快,不同接种处理之间苗高和地径的生长差异分别在接种后1个月和4个月时达到显著;而红锥和白锥苗高生长差异则在接种后10个月,地径生长差异分别在接种后12个月和14个月时达到显著。以0553菌株接种的红锥、马尾松苗高、地径及总生物量高于其他5个菌株接种处理。与对照相比,0553菌株接种下的红锥苗高、地径及总生物量增长量分别达24.1%、19.8%和50.4%,马尾松则分别达20.9%、18.6%和49.1%。对于白锥,则以07242菌株接种处理下的生长效应最大,苗高、地径及总生物量增长量分别达54.0%、20.2%和57.2%。红锥、马尾松与正...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黎蒴(Castanopsis fissa)与菌根食药用菌的共生效应,利用7个菌根食药用菌菌种对黎蒴幼苗进行接种试验.结果表明,接种48周后,接种粗柄白磨9006菌株、黑孢块菌9004菌株、红根须腹菌9480菌株、黄硬皮马勃0207菌株和彩色豆马勃0003菌株的黎蒴苗高与未接种植株相比增幅大于等于10.48%;黄硬皮马勃0207菌株苗高显著高于未接种处理(P<0.05);红根须腹菌9480菌株生物量表现最优,其次为黄硬皮马勃0207、彩色豆马勃0003和黑孢块菌9004菌株;黎蒴对7个菌根食药用菌种的菌根感染率均在82.6%以上.华南地区珍稀野生菌正红菇0204菌株和鳞盖红菇0005菌株对黎蒴苗高生长促进不明显,但总生物量优于未接种处理,以正红菇0204菌株最优.综合比较,红根须腹菌9480菌株接种黎蒴苗可建立显著促进黎蒴苗期生长的高效共生体,而0204菌株接种黎蒴苗木是营造黎蒴食用菌林的理想菌株.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与马尾松高效共生的红菇菌根食用菌组合体,利用红菇属7个菌株对马尾松苗木进行苗期接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参试的红菇菌株均可在马尾松苗木根系上形成菌根,菌根感染率达79.6%以上,其中0807菌株达到99.1%,其次0551和07234菌株分别达到96.3%和95.8%。在苗木接种后的苗高生长方面,接种2个月后,接种红菇菌处理的苗高都显著高于对照,接种12个月后,不同菌株对马尾松苗高生长的促进作用有增强也有减弱,其中0807菌株表现最优,苗高达到56.33 cm,其次是0005和07242菌株分别达到52.96 cm和52.88 cm。在生物量方面,来自广东郁南县桂圩镇的0807菌株在苗高、地径、植株地上干重和地下干质量指标中,均优于其他接种处理。综合比较而言,供试的红菇菌株0807接种马尾松苗木,无论在菌根合成还是促进苗木生长方面都表现最优,为7个红菇菌株中对马尾松苗木生长效应最佳的菌株。研究筛选的红菇菌根食用菌与马尾松高效共生组合,可为南方地区马尾松林下经济发展和培育红菇菌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在清远地区对华南乡土阔叶树种黧蒴接种5个外生菌根(ECM)真菌,造林5个月后观测ECM菌根菌对该树种生长和保存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ECM菌对藜蒴树高生长和保存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以彩色豆马勃对黎蒴的促生性最好,红菇和正红菇两个ECM菌对藜蒴苗高生长和保存率也有显著或极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接种效果不如彩色豆马勃。  相似文献   

5.
4种乡土阔叶树种容器苗生长规律及其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苦槠、小叶青冈、枫香与木荷4种乡土优良阔叶树种开展容器苗生长规律及其培育技术研究,结果表明,4个树种的苗高、地径生长规律不尽相同,苗高在7-9月呈直线型生长,9-11月生长趋缓;地径则在6- 11月呈均匀直线型生长。由木荷容器苗在设施大棚内、外培育比较知,优良的设施条件主要影响出苗期与幼苗期苗木的生长量。并提出了容器苗生产培育中控制苗木生长的时期和节约培育成本的技术。  相似文献   

6.
在京珠高速公路从化段两侧生态景观林改造套种中,对2003年乡土树种造林中的枫香等6个主要造林树种进行生长分析,结果表明:各树种间高生长存在显著差异,黎蒴林木生长较好,红锥、黄樟、枫香、木荷、山杜英较差;对蓝花楹等7个伴生树种的生长分析结果表明:各树种间高生长存在着明显差异,蓝花楹生长较好,凤凰木、米老排、火力楠次之,红花油茶、大叶紫薇、大头茶较差。乡土树种与速生树种间种中的黎蒴等4个造林树种的高生长分析结果表明:黎蒴、黄樟、木荷、大头茶与卷荚相思间种的高生长明显优于与尾叶桉间种。  相似文献   

7.
闽南红锥不同种源苗期生长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采自福建闽南的5个红锥地理种源种子,在福建省华安西陂国有林场苗圃开展苗期物候观察和生长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源红锥之间的首次出芽时间和出芽持续时间相差较少,且苗高和地径的生长节律基本一致;红锥不同种源苗木的生长指标均存在极显著或显著差异,其中,华安和安溪种源苗期生长较好,苗高、地径均显著高于苗木整体平均值,且高径比及其遗传变异系数较低,因此在生产中可优先考虑作为种苗繁育的种质材料;而云霄、南靖、诏安种源的红锥苗木苗高和地径均低于苗木整体平均值,尤其是南靖种源,苗木生长纤细,需进一步观测。  相似文献   

8.
在高寒地区樟子松育苗中应用外生菌根真菌的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工接种外生菌根真菌对高寒地区樟子松新播苗、移植苗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苗高、地径、侧根数、干重和菌根化程度均比对照有较大提高。随着苗木生长期的延长,这种积极作用越显著。根据各项生长指标综合分析,筛选出的优良菌种为:臭红菇(Russula foetens)、牛肝菌(Boletus sp.)、血红铆钉菇(Gomphidius rutilus)。  相似文献   

9.
《福建林业科技》2022,(1):117-120
采用主成分分析、多维尺度分析和聚类分析,对福建省2012—2017年间繁育的红锥1年生容器苗的地径、苗高、生物量比、根幅比、成苗率和种子千粒重6个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筛选苗木质量主要性状指标,并分析相关量化标准。结果表明:影响红锥苗木质量的主要性状指标是苗木地径、苗高、生物量比和种子千粒重;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并结合苗木繁育生产实际,选定苗高和地径作为红锥容器苗质量分级的性状指标,制定得出Ⅰ级苗质量标准为:苗高≥35 cm,地径≥0.30 cm;Ⅱ级苗质量标准为:苗高≥25.0 cm,地径≥0.20 cm。研究结果可为红锥良种优苗的选择及苗木繁育生产上的苗木质量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外生菌根菌接种对红椎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接种 11种外生菌根菌株对红椎苗期生长产生了影响。试验苗 2 6周时测定的各生长指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接种处理间在干质量、苗高、地径、须根数等指标上均有极显著或显著差异 (P<0 .0 1) ;与未接种对照苗相比 ,接种苗平均高增加 2 0 %~ 75 % ,地径增加 5 0 %~ 10 5 % ,须根数增加4 1%~ 2 4 5 % ,干质量增加 10 0 %以上。试验表明 ,菌根菌接种不仅显著促进植株地上部分的生长 ,且有利于根系的发展。另外 ,不同菌株对红椎根系亲和力的差异性 ,反映出宿主对各菌根菌株的不同依赖性。菌根菌接种还对试验苗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 CO2 浓度、光合耗水量等有一定的影响。菌株 Pisolithus C9132、MH72 7、C92 16,Rhizopogon 94 80 ,Tricholoma 9810等对红椎苗期生长效果较好 ,为优良菌株 ,可用于红椎苗期接种  相似文献   

11.
文章研究了红锥、黧蒴、荷木等6个树种的幼苗生物量、养分含量及其养分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红桂木、灰木莲含水率最高,白花油茶其次,荷木、黧蒴次之,红锥最低;白花油茶和红桂木的叶养分含量为N〉K〉P,其他苗木的各个器官的养分含量均为K〉N〉P;各苗木N浓度为叶〉根〉枝干,P浓度为根〉枝干〉叶,各树种器官间的K浓度差异不大;6种苗木的养分贮量均为K〉N〉P,N贮量在不同器官的排序没有一定的规律,红锥、黧蒴、白花油茶枝干部分P贮量最高,荷木、灰木莲、红桂木根部P贮量最高,6种苗木均为叶片部分P贮量较少,荷木、红桂木根部K贮量最多,其余树种均为枝干部分K贮量最多。  相似文献   

12.
柚木菌根及其对苗期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广东、广西、云南 7个点进行采样调查的结果表明 ,在自然条件下 ,7个柚木根系样品全部感染AM菌 ,感染率达 4 0 %  70 % ,感染指数达 11 6 7  19 17;4个AM菌对 12个不同地理种源柚木苗人工接种的结果表明 ,全部处理均形成感染 ,感染率达 70 %  10 0 % ;利用 3个AM菌对 4个柚木无性系进行人工接种 ,感染率达 86 %  10 0 % ,感染指数达 2 8 33  5 2 5 0 ;接种株苗高比对照增加 5 4 0 % 4 0 8% ,地径增加 5 %  4 30 % ,生物量增加 116 4 %  2 5 74 8% ;统计结果表明 ,无论无性系、菌种或无性系×菌种在苗木高、地径及生物量上与对照的差异均为极显著 ;综合比较 ,3个菌种对柚木生长均有接种效果 ,以G90 0 4效果最好 ,G6 0 0 8菌株次之 ,再次是G30 0 6菌株  相似文献   

13.
红锥种源苗期生长节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红锥博白、浦北、东兰3个种源苗高和地径生长率2年生苗木生长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种源Logistic方程拟合效果都显著,均呈"S"型生长模式。采用有序样本聚类分析方法将苗木的生长过程划分为4个时期:生长初期、速生前期、速生期、生长后期。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结果表明,3个种源苗木生长量存在显著差异,博白种源和浦北种源较好,东兰种源次之。  相似文献   

14.
大叶栎容器苗育苗期的施肥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叶栎容器苗的育苗期进行了氮、磷、钾3种元素不同配比的施肥试验,研究不同施肥配比处理对其苗木生长量、叶面积、叶绿素含量、生物量以及苗木质量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配比施肥处理的大叶栎容器苗苗木各项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氮、磷、钾3种元素的平衡施用对大叶栎容器苗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大,为最优施肥配比,经过4次施肥后苗木的苗高、地径、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地上干重、地下干重分别是不施肥(对照)的205.2%、122.7%、375.3%、148.3%、240.7%、124.7%。  相似文献   

15.
黎蒴栽培生根难已成为限制黎蒴推广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选用3种菌根菌进行黎蒴幼苗根系接种试验,结果发现试验所用菌根菌均有较高的感染效率,其感染能显著增加黎蒴根系须根数量和地下生物量。其中彩色豆马勃GZ01菌株的感染率高达100%,诱导黎蒴根系须根数量增加350%,地下生物量增加125%,是黎蒴菌根化育苗的最适宜菌株;另外,育苗基质中增加泥炭土比率以及多施肥多浇水能显著提高菌株的感染率,可分别提高23和20个百分点,黎蒴根系须根数量增加33%和66.7%,提高黎蒴菌根化育苗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轻基质与黄心土两种不同基质育苗效果,选用木荷(Schima superba)、桃花心木 (Swietenia mahagoni)、闽楠(Phoebe bournei)、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红桂木(Artocarpus nitidus) 5 个主要造林树种,开展轻基质与黄心土育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轻基质苗保存率总体比黄心土苗高 1 个百分点;轻基质苗高、径生长量明显优于黄心土苗,平均苗高高出 16.3 cm,平均地径高出 0.3 cm;生 长节律比较显示:芽苗移栽后,轻基质苗比黄心土苗恢复快,高、径生长快,且苗木整齐均匀,轻基质 苗高和地径的变异系数分别比黄心土苗低 1 个和 5 个百分点。因此认为轻基质育出的种苗质量高。  相似文献   

17.
喜树育苗和接种菌根菌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苏格兰球囊菌 [Glomuscaledonium (Nicol&Gerd .)Trappe&Gerd .]和地表球囊 [Glomusversiforme (Karsten)Berch]菌种接种喜树幼苗。试验结果表明 :喜树幼苗根均可与两种菌种菌形成菌根 ,接种前者的苗木菌根感染率为 5 3% ,接种后者的苗木菌根感染率为 4 0 % ,非接种苗木 (对照 )的感染率 6 .7%。接种菌根菌后的苗木总生物量、根茎比及根系长度和地径有所提高 ,反映了 2个菌种均促进了喜树幼苗的生长 ,但对幼苗高生长的促进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18.
丛枝菌根对喜树幼苗的生长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昕  于涛  王洋  阎秀峰 《林业研究》2006,17(2):121-123
2005年2月精选喜树种子培养无菌根幼苗,生长90天以后分别接种3种丛枝菌根真菌,即蜜色无梗囊霉(Acaulospora mellea)、透光球囊霉(Glomus diaphanum)和弯丝硬囊霉(Sclerocystis sinuosa),探讨了菌根真菌对喜树幼苗株高、生物量以及氮、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丛枝菌根的形成显著促进了菌根幼苗的高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对喜树幼苗氮素营养的吸收影响不大,但却有利于喜树幼苗对磷素营养的吸收。从植株高度和生物量来看,菌根幼苗优于无菌根幼苗,蜜色无梗囊霉菌根幼苗尤为突出,分别达到无菌根幼苗(CK)的1.2和1.6倍,差异显著。丛枝菌根的形成对喜树幼苗氮素营养的吸收影响不大。从全株的氮含量来看,菌根幼苗与无菌根幼苗相近,只有在根、茎和叶片中Am菌根幼苗的氮含量才有明显变化,而透光球囊霉和弯丝硬囊霉菌根幼苗与无菌根幼苗之间则没有显著差异。丛枝菌根的形成总体上促进了喜树幼苗对磷素营养的吸收,并且主要体现在根的磷含量上。与无菌根幼苗比,所有菌根幼苗根的氮、磷分配比例增加,而茎和叶片的氮、磷分配比例减少。图2表2参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