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榆林市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岩盐、石英等资源储量巨大,其中尤以煤炭、石油储量最为丰厚,是我国能源重点西移地接续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大规模掠夺式能源开发使得榆林市原本脆弱的生态系统负熵流动减少,系统脆弱性增加,导致榆林市生态、经济、社会价值损失巨大。因此,急需在该市能源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实施开发与保护双措并举的开发方针,以防不合理的开发方式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通过对比评价大规模能源开发前后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度变化情况,证实了二十来年粗放型的能源开发方式加剧了先天体弱的榆林市生态环境脆弱形势。据此结合榆林实际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期对研究区能源开发实施优化调控、区域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榆林市地处晋陕蒙能源金三角的中心腹地,这里矿产资源极其丰富,每平方米地块平均蕴藏6 t煤,100m3天然气,140 t盐,被美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后备基地。但是它属于我国北方农牧业交错区,是我国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资源的非可再生性,水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区域生态环境的极度脆弱性,加之多年来粗放型的资源开发使得榆林市生态、经济、社会价值损失巨大。因此,以榆林市为典型区,选取了榆林市生态环境,及经济社会方面的相关指标29项,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评价了近年大型能源开发下生态脆弱区榆林市资源环境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结果表明:资源环境是影响榆林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子,社会进步因子和经济发展因子次之。近年来,研究区可持续发展水平总体比较低下,表明榆林市大规模能源开发利用在创造巨量财富的同时,当地资源环境子系统也因此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榆林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榆林位于生态脆弱区,其气候变化对环境有重要意义。利用陕西省榆林市12个县(区)1980-2006年的气温、降水资料,通过趋势分析、聚类分析对榆林市县域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Bp神经网络在时间序列气候预测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榆林市各县(区)气温在波动中上升,除佳县定边增温不明显外,其余各区县增温趋势明显。降水变化特征较复杂,但全市总体呈减少趋势。利用改进的Bp算法在榆林市县域气候预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气温变化预测的误差在1-7%之间,降水变化预测的误差在10-20%之间。  相似文献   

4.
生态脆弱区多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以陕西榆林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1974~2004年榆林市气温、降水等气象数据,对近30年来区域气候的年际、季节及各年代的气候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榆林市在20世纪70年代属偏冷湿时期,80年代为逐渐转暖的偏暖干时期,90年代为异常暖干时期,21世纪前四年气候较为暖湿。揭示区域气候变化,可以为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产业发展的优化与调控、榆林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能源与矿产资源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新疆是我国能源资源丰富的省区之一,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和生物等常规能源总量很大,分布广泛,质量好,距耗能中心较远,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是本区发展能源工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建国以来,新疆能源开发与建设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能源发展迅速,但波动起伏较大;2.布局集中,地区差异显著;3.能源利用差,浪费严重;4.不论是生产结构,还是消费结构,煤炭一直属于重要地位;5.农村仍以生物质能为主,能源十分紧张;6.能源消费结构中,工业耗能比重较大。根据能源资源及其开发生产中的特点和问题,提出如下开发利用措施:1.综合开发常规能源资源,建立合理的能源结构体系;2.调整经济结构,搞好企业技术改造,降低能源消耗;3.加速新能源的开发,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相似文献   

6.
神府东胜地区是我国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能源重点开发地区之一。本文分析了该区交通能源开发中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及其危害。建议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发展交通运输与防治土地沙漠化、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7.
研究区地处黄士高原北部,面积计有16万多平方公里。本文分析了该区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特点,历史上人类开发本区资源所诱导成的一系列环境退化问题,特别是广泛而严重的沙漠化问题。指出了在这样一个不稳定的半干旱草原地理系统中,现状沙漠化及其它环境退化问题对开发本区地下能源及交通建设中的影响。探讨了目前及将来交通能源开发中所要造成的以沙漠化为特色的一系列环境退化问题。最后,提出了交通能源开发中沙漠化防治之对策。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区域经济时空差异GIS-ESDA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区域经济差异研究一直是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一直受到各国学术界和政府决策部门的普遍关注。地处中国西北地区的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省内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突出。深入分析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规律及其原因对于探索落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中采用一系列定量测度指标,运用GIS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2000-2006年间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演变规律。基于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在GIS软件和GeoDA空间统计软件的支持下,利用甘肃省2000-2006年各市、州和县域人均GDP数据,对甘肃省县域经济的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9.
榆林市位于我国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脆弱,又是能源富集区。建国以来一直是国家土地整理工作的重点地区。本文利用多年统计资料分析了土地整理工作取得的成效和随着经济发展出现的新问题。结果表明榆林市生态环境逐步好转,农业生产能力逐步提高,但是仍然属于落后地区,"三农问题"比较突出。土地整理中新出现的突出问题包括人口的迁移、环境污染、利益矛盾等。  相似文献   

10.
试论黄土高原县域经济开发的突破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黄土高原治理方向和开发途径进行探讨的基础上,论述了黄土高原县域经济开发中作为突破口的“投资少、见效快”项目对于实现县域综合发展目标的重要意义。并以若干典型县为实例,具体分析了这类产业项目选择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新常态"中经济发展速度、经济结构、经济发展动力、社会建设的转变预示着我国城乡发展也迎来了转型变革的新契机。而乡村农业旅游作为城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如何通过业态创新化、经营管理体制规范化、产业集群整合化、旅游服务智慧化、旅游质量优质化等措施,适应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发展与城乡发展的需求已经成为当前  相似文献   

12.
1949年以来中国城乡关系的演进·困境·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关系作为区域基本单元,受制于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目标与机制之间的耦合与摩擦作用,呈现阶段性特征,它是透视目标与机制科学性的窗口.文中以1949以来中国城乡关系演进的目标、机制、结果为对象,通过横纵两个剖面,总结机制层的问题与科学启示.认为在当前城乡统筹阶段,机制构建的要点是多元主体下的权责重构、市场化互动与调配下的结构布局、城乡统筹下的制度调整与优化、区域视角下的规划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13.
土地与能源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能源开发区土地质量受开发活动影响较大,构建全面系统的土地质量监测体系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文中以鄂尔多斯为研究区,从野外监测网络布设的典型性、代表性和经济可行性要求出发,参考农用地质量等别变化监测、水土保持监测、生态监测等相关研究,结合区域能源开发现状,构建干旱半干旱能源开发区土地质量野外监测网络。根据研究区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水文等方面特征划定了7个监测控制区;在监测控制区下,依据能源开发矿区分布以及矿区规模选择出7个监测样区;在监测样区内,依据土地利用类型选择114个监测样点。文中在鄂尔多斯所构建的监测控制区-监测样区-监测样点多尺度结合的土地质量野外监测网络,为获取土地质量监测数据,促进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的互动发展受到区域环境、政府政策和经济成本的三重约束。文中通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西部典型区域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社会、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格局的演变规律,发现西部大开发实施的10年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格局演进趋势表现为:"南动北静,发展存在南北差异";"整体一致提高,但幅度不大,区...  相似文献   

15.
西部民族地区青年人才资源流失危机的博弈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青年人才流失问题依旧呈现愈演愈烈之势,是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危机。这种"不合作博弈"的原因,微观层面上是流动个体的心态、价值取向及对未来预期的变化,宏观层面是市场经济体下社会、经济状况的一种互动。本文应用信息经济学中的博弈理论,分析了西部民族青年人才资源流失的深层次原因,并且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规避性对策。  相似文献   

16.
榆林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榆林市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开发利用现状进行系统分析,通过科学合理的预测,提出了榆林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主要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基于ESDA的甘肃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基于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利用甘肃省1992~2006年县域人均GDP数据,对甘肃省县域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的变化趋势、特征与成因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甘肃省经济空间自相关特性明显,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呈现出"哑铃"形的空间格局,即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分布在河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陇中、陇南、陇东地区。  相似文献   

18.
运用生态足迹法模型计算了榆林市1995~2004年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榆林市人均生态足迹由0.5274 hm2上升至0.8066 hm2,增长率达52.95%,生态足迹构成变化显著;生态承载力由1.0065 hm2降至0.7560 hm2;生态盈余由0.4791 hm2降至0.0388 hm2,2002年出现生态赤字并不断上升,处于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分析发现:榆林市生态赤字非人均消费过高,而是由于区域生态供给能力薄弱、人口超载、资源利用效率低和土地利用处于转型期所致。依据生态供需变化特征和原因分析,提出榆林市生态重建的有效途径是:提高耕地单产,发展高效林草业,治理"三化土地";区外调入资源,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集约利用土地,引导劳动力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作为西部地区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助推器,两者之间存在着强烈的链式反应。当前西部地区业已显现"城镇化推动区域的统筹协调发展,区域协调为城镇化优化外部环境"的良性互动态势。文中从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切入,探讨促进西部地区均衡发展的空间策略,推进西部地区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必要选择与主要路径。通过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与数字经济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基于2010-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东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强于西部地区,对中部地区不存在促进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农村金融发展与财政分权在数字经济影响城乡融合发展中发挥中介效应;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分析表明,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均存在空间集聚特征,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