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河源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源区海拔高,终年寒冷,地广人稀,形成了其独特、原始的自然景观。由于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环境脆弱。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频繁的社会经济活动以及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黄河源区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草原退化、土地沙化、径流减少、湖泊萎缩等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影响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针对该区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问题,提出了保护源区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修复等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3.
在分析生态修复工程监测的目标、原则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生态修复监测的内容、方法,为建立我省生态自我修复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生态修复的建设内容可分为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和条件建设三大部分。目前,生态修复的质量监督以工程措施为主,应逐步过渡到对建设内容的全面监督。针对生态修复质量监督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强机构建设,发挥政府质量监督职能;实施全方位的质量监督;加强技术培训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刍议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监测内容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分析生态修复的生态学原理,总结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实践方法、特点及其监测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监测内容设计的原则和监测指标体系。监测指标包括反映生态修复工程状况和反映生态修复工程效益等两个方面,这些指标包涵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范围内生态系统的主要组分及其变化速率、修复工程类型及其数量质量以及水土流失状况等。 相似文献
6.
两当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效果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两当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项目区合理布设人工监测点,在水土保持常规监测的基础上,结合遥感技术,客观评价了项目区生态修复的效果。经过近3年的水保生态修复,项目区内植物种群逐步增加,水土流失面积有所减少,土壤侵蚀量逐年减少。但在生态修复监测过程中也存在以下问题:水保生态修复项目缺乏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管理须进一步规范;利用遥感技术对生态修复进行监测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常规监测数据和遥感监测数据进行耦合的方法和方式,水土流失模型及相关系数的确定及其在生态修复区的适用性等问题也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赵巨仁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21,(1):36-37,46
"七河"生态修复是我省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重点实施的重大水利工程,做好生态修复工程的水土保持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口泉河生态修复工程为例,进行了详细的水土保持监测设计,主要包括监测范围、内容、方法和成果等,形成了科学、完整、有效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研究成果可为我省同类工程的水土保持监测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8.
安林萍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9,(4):41-42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是一项旨在注重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在加强预防保护和开展人工辅助治理的前提下,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大面积水土流失初步治理的措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晋城市在实施生态修复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监测网络建设。介绍了晋城市监测网络建设的初步成绩,并提出了尚待解决的问题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10.
11.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实施以来,安远县突出水土保持行业主管职责,发挥政府协调作用,强化部门配合协作,鼓励全民积极参与,使项目区内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能源结构得到合理调整,群众生态保护意识大为提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永泰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的监测,获得封禁恢复植被、坡地茶果园改造、区域经济发展等状况,为水保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松辽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取得了良好效果,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也存在资金匮乏、认识片面、监测工作滞后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加大筹资力度,深入宣传,搞好效益监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14.
在江西省泰和县老虎山小流域内采用5种模式进行人工森林重建,即设置强烈干扰马尾松林分(模式A)、封育马尾松林分(模式B)、竹节沟马尾松林分(模式C)、种草竹节沟马尾松林分(模式D)、竹节沟湿地松林分(模式E)5种林分,对其林冠层和林下植被层截留、凋落物层持水量以及林地土壤层渗透及贮水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模式E的林冠层及林下植被层截留量最大,模式A最小;模式D的凋落物层持水量最大,其次是模式C,模式B和E相等,为最小;模式B土壤渗透性能最好,其次为模式D,模式E的初渗速率最小,模式A的稳渗速率最小;土壤贮水性能以模式D最大,其次为模式B,模式E最差。试验表明选择适宜的生态修复模式,保护和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层涵蓄水分的能力和土壤渗透性,是提高红壤严重侵蚀地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江西省寻乌县是主要的东江源头地区,因历史原因造成了水土流失不断加剧。2008年寻乌县已被列入国家重点治理县,在东江源区水土流失防治、生态建设和再发展问题上,提出了要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切实提升科学管理和综合治理水平及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把气候因素作为生态恢复分区的基本依据,将山西省分为3个生态恢复一级类型区,并阐述了各个一级类型区的主要特点和恢复治理建议;按照区内相似性和差异性,根据地貌类型的不同划分了14个二级类型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