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报告了锦西近海不同水层养殖海湾扇贝的试验过程、方法和结果,试验证明锦西海域2.5m水层是海湾扇贝放养的最佳水层。 相似文献
2.
3.
4.
5.
6.
7.
海州湾毛蚶浅海筏式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蚶俗称瓦楞子、毛蛤,壳质坚厚,适应能力强,发病率低。其肉质鲜美,食用价值高,市场需求大,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养殖品种。为克服传统底播增殖方式的局限性,探索黄海南部地区毛蚶养殖高产高效新技术,我们于2000~2001年在海州湾北岸腹地浅海区进行了毛蚶半人工采苗与筏式养殖试验,获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2001年采苗2000万粒,养殖面积 100亩,收获毛蚶 25万 kg,产值 120万元,纯利润 45.4万元。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北方,扇贝的养殖技术已经普及,而且获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浙江一带,特别是浙江中部沿海──温岭,浅海养殖扇贝几乎为零。主要是由于水浑、浪大、流急、台风频繁等自然因素,制约了浙江浅海贝类养殖的发展。为此,我们率先在温岭市龙门引进栉孔扇贝,进行...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海湾扇贝筏式笼养不同放养密度试验的基础上,较详尽地分析了放养密度与成贝个体、鲜贝产量、贝柱产量和贝柱大小等几项主要养殖指标的关系。综合评价了不同放养密度的养成经济效益。提出了在长海县大长山海区。使用直径34厘米的养成笼,其放养密度以每层笼放养55个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0.
潍坊市浅海面积6.7万hm^2(100万亩),其中-5—10m等深线浅海面积3万hm^2(45万亩)。由于多种因素制约,浅海养殖一直处于空白,宝贵的浅海资源未能转化为有效生产力。近年来环境污染、过度捕捞等原因导致近海渔业资源衰竭,滩涂养殖面积、养殖品种、养殖产量短期内也不会有大的突破,这给沿海渔民增收带来了困难,阻碍了全市海水增养殖业的发展。2007年潍坊市海洋与渔业局在莱州湾潍坊近海进行筏式养殖试验,取得成功。这对改变全市浅海利用现状、推动浅海养殖业发展、促进渔民转产转业、带动涉渔行业的发展、增加渔民收入、促进渔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都将起到极大推动作用。本文对养殖过程中的一些操作技术和管理方法进行了初步总结,为大面积推广海湾扇贝筏式养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在室外塑料大棚中以自然(接种)繁殖方法,使饵料生物的总密度超过6万个细胞/ml;饲养栉孔扇贝亲贝30天,亲贝的成活率在96%以上,性腺成熟并产卵,亲贝的各项生物指标均明显好于自然海区。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02和2003年对山东荣成桑沟湾栉孔扇贝养殖海区的水温、盐度、pH、氨氮浓度、亚硝氮浓度等环境因子和扇贝血清中的蛋白浓度、酸性磷酸酶活力、碱性磷酸酶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过氧化氢酶活力等免疫学指标及栉孔扇贝养殖密度和死亡率的监测数据,运用人工神经网络(ANN)的原理和误差反相传播(BP)网络的方法,利用MATLAB软件初步建立养殖栉孔扇贝夏季大规模死亡的BP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预测模型经过300次的学习训练,误差平方和由67.46下降至0.0091。该预测模型对未参与模型构建的样本预测的结果与实际监测结果的符合率达到87.5%。本研究首次将人工神经网络与水产动物病害死亡的预测相结合,建立的预测模型具有对数据适应能力强,可适时学习,预测结果准确等突出优点,为水产养殖动物病害死亡程度的预测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三倍体栉孔扇贝的生殖腺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的繁殖季节,对人工诱导的三倍体栉孔扇贝的生殖腺进行了外观,组织学及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三本栉孔扇贝的生殖腺外观呈透明状,分不出雌雄,组织切片观察,三倍体雌性的生殖腺滤泡细胞数量少,为一大的空腔,沿滤泡壁排列着单层不连续的卵原细胞,呈不规则形态,另外有许多三倍体的生殖腺组织内含有大量的不定性细胞,可能是尚未分化的生殖细胞,分布在稀少的滤泡内及及其周围,未发现卵原细胞和精原细胞,无法根据滤泡的组织学牧场生区分雌雄,在检查的样品中未发现雄性个体,电镜下观察到了三倍体的精母细胞,细胞结构呈梭形,核开始收缩,细胞质内线粒体较发达,但与二倍体相比细胞及线粒体数量稀少,说明三倍体栉孔扇贝存在着雄性个体,生殖细胞增殖分化出精原细胞和少数初级精母细胞后即停止了发育。 相似文献
14.
15.
栉孔扇贝生物沉积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1年3~9月,在自然养殖状态下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的生物沉积及其对物质输运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栉孔扇贝能加速海洋中颗粒物质的沉积,生物沉积率分别为小个体(壳长30~40 mm)72.31~109.85 mg·ind-1·day-1、中等个体(壳长50~60 mm)103.49~207.77 mg·ind-1·day-1和大个体(壳长60~70 mm)120.05~237.65 mg·ind-1·day-1.栉孔扇贝的生物沉积与其壳长呈正相关线性关系,与其干组织重呈正相关的指数关系,而单位重量的生物沉积则与壳长和干组织重分别为负相关的线性和幂指数关系.海水温度和环境中饵料数量是影响栉孔扇贝的生物沉积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6.
氮杂螺环酸毒素(azaspiracids,AZAs)隶属八大类海洋贝类毒素,为一类含氮且具独特螺环结构的聚醚类毒素。采用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复合离子阱质谱,研究了分离自中国近海的1株氮杂螺环酸产毒藻腹孔环胺藻(Azadinium poporum,AZDY06)所产氮杂螺环酸毒素在栉孔扇贝体内的蓄积、分布和生物转化机制。通过将栉孔扇贝暴露产毒藻的方式,分析扇贝内脏团、裙边、闭壳肌和其他可食组织4个组织部位的AZAs及其代谢产物分布,研究栉孔扇贝对毒素的代谢机理。结果表明,AZDY06主要产生AZA2毒素,单细胞产毒能力最高为(7.05±0.52)fg/cell;扇贝12 h内摄食5×10~7个产毒藻细胞后,体内AZAs毒素含量已超欧盟安全限量,达165.3μg AZA1eq/kg,蓄积效率为78.2%。AZAs毒素在扇贝各组织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内脏团其他可食组织外套膜闭壳肌。AZA2在扇贝中潜在转化方式为羟基化、去羧基化和氧化,共生成4种代谢产物:AZA6、AZA12、AZA19和AZA23,其中AZA19为最主要代谢产物,约占总毒素40%,其他代谢产物含量较低。本研究证明中国近海分布氮杂螺环酸产毒藻毒性危害较强,建议有关部门加快制定AZAs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17.
用质量浓度为0.05、0.5、5μg/ml的5-羟色胺与栉孔扇贝血淋巴孵育,采用生化方法,测定栉孔扇贝血清和血细胞中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一氧化氮含量。结果表明,3个5-羟色胺质量浓度下各试验组的血清中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各试验组的血细胞中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5-羟色胺质量浓度为0.05μg/ml时,各试验组的血清一氧化氮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5-羟色胺质量浓度为0.5、5μg/ml时,各试验组的血清一氧化氮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3个5-羟色胺质量浓度下,各试验组的血细胞一氧化氮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说明5-羟色胺对栉孔扇贝血淋巴中的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一氧化氮含量起到了调节作用。5-羟色胺可能在栉孔扇贝的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20.
栉孔扇贝对海水中Pb积累排放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海水中Pb在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内脏、肌肉、鳃组织内吸收、积累和排放规律及海水中不同浓度Pb对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内脏、肌肉、鳃组织蓄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Pb浓度为0.5mg/L时,各组织内Pb蓄积量随暴露时间增加而增大,第9天均达吸收平衡,此时Pb蓄积量(mg/kg干重)为鳃(1356)>内脏(226.6)>肌肉(52.14);蓄积速率(mg/kg·d-1)为鳃(178.3)>内脏(37.30)>肌肉(10.48)。将达到吸收平衡后的栉孔扇贝移入清洁海水中排放结果表明:随排放时间增加各组织铅蓄积量明显下降,第16天时各组织铅排出率为:鳃(96.69%)>内脏(92.09%)>肌肉(71.20)%;排出速率为(mg/kg·d-1):鳃(81.98)>内脏(10.09)>肌肉(3.001)。海水中Pb浓度对Pb蓄积量有明显影响,随着Pb浓度升高,各组织内Pb蓄积量明显上升,其中鳃的蓄积量最大,表明:双壳类软体动物的鳃具有较高的蓄积重金属的能力,并且海水中Pb浓度能提高Pb的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