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500 hPa高空图,卫星云图等常规资料,对台风"利奇马"的移动特点及降水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台风为典型的登陆北上型台风,在移动过程中,有北方弱冷空气的配合,使得此次过程有强度强、风力大,范围广等特点,结合数值预报、要素场对台风天气的预报进行了深入地分析。  相似文献   

2.
韦国荣 《广东园林》2009,31(Z1):49-49
1回顾1)以台风为害对比证明防风林的防护作用显著:解放前1936年8月17日刮了12级台风,台风过后,当时的《越华报》和《建国日报》报导:台风过后到处是断墙残垣,哀鸿遍地,万余人无家可归;解放后1975年10月6日,同样是12级台风,刮风前先下了两小时的大雨,只塌了7间房,砸伤8个人,死2人(死因是乘风偷砍树触电死的)。但树木倒了1百多万株:  相似文献   

3.
我站地处长白山西麓,海拔739米,受长白山小气候的影响,冬季漫长寒冷,春秋两季干旱风大,同时受贝加尔湖强冷空气和日本海台风的影响,经常形成小气团,因此灾害性天气较多。气象站除了在预报洪水暴发、准确测定霜冻保苗方面做出贡献之外,还为森林防火做预测预报,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密切的注视天气趋势提前进行前期的天气形势分析和后期的天气预报。为了有效的控制森林火情,气象站使用了801火险预报法,并在地处偏远,交通不方便的泉阳局西部林区建立火险预报站,悬  相似文献   

4.
前言 1954年,因洞爷丸台风所造成的森林风倒害刚被人们遗忘的时候,接着又发生了一次大规摸的森林风倒害。这是在1981年8月23日15号台风通过日本海,以十腾地区为中心所造成森林风倒害。在洞爷丸台风造成的风倒害期间约有260万m~3木材遭受虫害,主要是日本云杉八齿小蠹的为害使残存活立木枯死。当时虽然研究了各种对策,但可能实行的办法除早期清除风倒木,以及进行山上楞场木材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苍南县遭受超强台风袭击后森林与防火设施破坏情况,风灾后易引发火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风灾后应及时采取改善林内卫生状况、开设工程防火隔离带、加强森林火险预测预报、提高林分郁闭度、改造易燃林分、封山育林等技术措施与相关的行政措施。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类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日益增强 ,害虫综合防治的思想被广泛接受 ,害虫防治策略或某一种害虫防治方案存在的风险性成为广大农林业工作者关注的问题 ,这对害虫防治工作 ,特别是害虫的预测预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科学的应用拓展了害虫预测预报领域的研究空间 ,也为人们重新审视害虫预测预报问题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方法。1 前期应用情况1.1 计算应用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害虫预测预报工作在中国开始于 2 0世纪 80年代初期。由于当时计算机操作系统单一 ,计算机的应用主要局限于在DOS系统平台下用BASIC语言等程序设计语言编…  相似文献   

7.
对2001~2018年在我国浙闽沪沿海登陆的台风进行了统计共计50个,利用安庆地区8个气象观测站和FNL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登陆台风对皖西南地区风速和降水的影响,着重对在皖产生特大暴雨的0513号台风"泰利"和0808号台风"风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影响过程中,皖西南地区极大风速多出现在台风登陆后6~18 h,最大小时降水多出现在登陆后6~24 h。副高强度较弱时强降水概率较大,台风降水时,低层风场多分为东风系统和西南风系统两类,强降水主要与台风路径、副热带高压及其它系统相互配合有关。东风系统下台风引起特大暴雨主要原因是冷空气进入台风倒槽和迎风坡抬升影响,西南风系统下台风引起特大暴雨的成因是500 hPa台风残存的环流与副高边缘西南急流相结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以浙江省台风路径实时发布系统为主,对近65年来登陆福建省的台风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①台风更经常地从福建省中北部地区登陆;②登台入闽型是福建省台风最主要的登陆路径;③在4种台风登陆类型中,北部登陆型台风平均中心风力及最大风速均最大,危害也最为严重;④厦门、泉州、福鼎、福清、福州、蕉城、莆田、漳浦、诏安是福建省受台风危害最为严重的县(市、区);⑤台风对林业的影响主要有导致林木折断倒伏,林内枯枝落叶增多,台风期间容易导致山洪、泥石流和大面积塌方等地质灾害,对台风的防范对策主要是建设与巩固沿海防护林体系,以形成有效的防御屏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正确认识台风对桉树人工林蒸腾耗水的影响。[方法]采用热扩散茎流计对尾巨桉树干液流在台风前后进行连续监测,分析其对台风天气的响应,并同步测定林分气象条件,分析台风过程中树干液流与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台风当天,树干液流密度与台风登陆前后(单峰)不同,呈不规律多峰型曲线,树干日均液流密度(2.89 mL·h~(-1)·cm~(-2))较台风前减少53%,夜间液流波动较大;日间最大峰值(7.76 mL·h~(-1)·cm~(-2))出现在下午,峰值较台风前降低55%,树干液流日通量极显著小于台风登陆前后;台风登陆前树干液流密度峰值(17.4 mL·h~(-1)·cm~(-2))及平均液流密度(6.15 mL·h~(-1)·cm~(-2))分别是台风登陆过后的1.24倍和1.14倍,台风后树干液流日通量较台风前均有所下降;台风当天,影响液流的主要气象因子为风速、大气温度、空气湿度、水汽压亏缺和降雨量,液流与风速的相关系数较台风前增大52%,与降雨量的相关系数是台风前的2.6倍,与其他因子的相关系数较台风前均下降了50%左右,而台风登陆前后之间的主要影响因子差异不大。[结论]台风当天的日均液流密度、白天的平均液流密度和日通量均极显著小于台风前后,而夜间液流显著大于台风前后;台风前后的日均液流密度差异不显著,夜间液流台风前显著大于台风后;台风过程中风速成为影响液流的关键因子,与太阳辐射相关性不显著,其他影响因子与台风前后相同,但相关系数除风速和降雨量外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0.
选取近几年10个对福建省影响较大且资料较完善的台风,建立了福建省台风灾害指标体系,依据层次分析法得到影响台风灾害因子的权重,采用模糊数学法建立了台风灾害模糊评估模型。利用回归分析对灾害指标进行了分析,并对回归方程进行了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评估结果与台风实际灾害情况很接近说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是一种较好的灾情评价方法。防灾减灾部门可以利用评估结果在灾前采取应急措施和决策支持,将台风灾害损失减少到最小。  相似文献   

11.
指出了我国是受台风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平均每年约有7个台风登陆影响我国,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超强台风为背景,分析了影响抗台风人群疏散关键性信息,并基于台风动态信息的刷新性,提出了"态势感知-权衡决策-序贯应对"的大规模人群疏散模式。以提高抗台风人群转移的效率,提升抗台风人群转移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增强我国应对台风灾害的能力,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2.
台风“威马逊”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7月18日第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在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登陆,中心风力达到60m/s,是1973年以来登陆海南的最强台风。此次台风对区域森林植被具有较强的破坏力,导致树木倒伏、折干和折枝,严重制约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区域森林景观结构与功能的持续发展。影响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抗台风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如树种选择、森林结构、栽植方式、管理水平和树木健康状况等。国内外大量研究和台风"威马逊"干扰后调査结果表明:树种选择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抗台风能力最直接的因素,是决定沿海地区防护林、城市绿化和新农村森林景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环节。该研究将为海南沿海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灾后植被恢复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台风对于华南地区城市行道树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分析台风所致行道树受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防范台风灾害的城市行道树选择配置措施和种植养护策略,指出需要在规划设计、施工种植和绿化养护等层面加强行道树的选择和应用,才能切实提升行道树的抗风性能,保证城市景观的持续稳定。  相似文献   

14.
台风是影响我国沿海及内陆地区重要的天气系统,为了探索、了解沿海防护林对登陆台风强风过程的湍流特性的影响及其防风效应,本研究利用设置在南沙沿海防护林临海边和相距70 m的林内自动气象站实时观测了2012年的1208号"韦森特"台风过程中气象因子的时程变化,重点分析了"韦森特"台风过程强风时段的平均风速和风向特征。研究发现"韦森特"台风过程的风速时程曲线出现两次极值风速,呈M型变化,强风风向角出现大幅度的转换;南沙沿海防护林对"韦森特"台风最大风速减弱系数为0.58,对整个台风过程的风速减弱系数为0.7,林内和海边的平均湍流强度比值为1∶2.25,南沙沿海防护林对"韦森特"台风的防风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15.
物候是自然界的生物和非生物受气候周期性变化影响而出现的反应。它不仅反映当时的天气,而且反映过去一段时期内天气的积累。因此,物候现象是气候季节周期变化的指示器。某一物候期的迟早,直接反映当年季节的迟早。利用物候可以预测农时、预测病虫害、监测环境污染、划分物候季节、编制自然历以及预报气象变化趋势、预报植物生长发育期等。物候观测可以为农林业的教学、科研和生产提供并积累基础资料。作者从1985年起在保定市区及郊区进行动植物物候观测研究。本年报是1991年的观测结果及其分析。  相似文献   

16.
台风是海南、湛江南部橡胶植区严重自然灾害之一。台风在广东登陆次数占全国登陆总次数的60%,居全国第一位。海南岛从1953年大面积植胶以来至1975年,出现8级以上台风37次,平均每年1.6次,1972年20号强台风,风力12级以上,使海南琼山、文昌地区开割胶树断倒33%,1973年14号台风造成东太、南俸、中(土牟)、中建、大丰等农场开割胶树断倒达50—70%,损失惊人。湛江徐海垦区30年统计,10级以上的台风有20次,其中1971年第9号台风,风力12级,开割胶树断倒28.4%,1973年第13号台风,风力12级,开割胶树受害3级  相似文献   

17.
日本的绿化运动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爱林运动。当时,日本全国各地都规定有“爱林日”,号召国民到山上植树。第二次世界大战激战期间及其战败后的困难和动乱期间,日本曾一度中断了绿化运动。战时和战后由于大量需要木材而导致滥伐森林,使日本的国土裸地化,每年雨季或台风到  相似文献   

18.
台风对沿海城市树木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自然灾害,针对台风对沿海城市树木的影响和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提出因地制宜,选择合适树种;不提倡大树进城,常规采用乡土大苗绿化;加强新栽树种的加固和管理;重视树木保护,避免树木根系受损;台风过后应尽快抢救等管理、种植方面构筑防御台风体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1 梨架式栽培起源及栽培现状梨架式栽培技术 ,起源于被称为“台风之路”的日本 ,是在日本劳动密集型家庭式果园的生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产物。由于日本台风较多 ,梨果实采收前的迅速膨大期 ,正是台风盛行高峰期 ,台风不仅造成大量落果 ,甚至将树体连根拔起 ,给果树生产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果农先通过降低树体高度、绑扶支架、牵引枝条等措施 ,抵御台风的危害。那时 ,日本的经济不景气 ,劳动力充裕 ,为提高果园的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 ,果农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 ,精工细作 ,加强综合管理 ,逐渐发展为架式栽掊技术。后发现架式栽培具有其它…  相似文献   

20.
台风对红树林损害及预防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深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台风对红树林影响的调查研究表明,11 ̄12级或者更大的风力才会对红树林生态系统造成损害。台风对海桑类红树林的损害率最高达80%,严重影响红树林的防护功能和其它效益,台风对红树林的危害跟林分起源、林分疏密度、树龄等存在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人工海桑类林分受台风危害严重,而天然林很少受到危害;稀疏的海桑类林分较密度大的林分受台风的危害更严重;树龄较大的海桑类林分较幼树或幼苗受台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