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我们锦西公社共有耕地3.76万亩,2.96万人口。一九七九年冬,我们在627亩桑园的基础上,栽植新桑503亩,其中“一步成园”350亩,把桑园面积扩大到1130亩。全社有112个生产队养蚕,占生产队总数的55%。一九八○年养蚕1564张,产茧1158担,比上年增产30.8%;收入21.4万元,比上年上升34%;平均每张蚕种产茧73.9斤,比上年上升21.5%,张产值136.84元;平均每亩桑园产茧184.6斤,比上年上升26.4%,亩产值341元。一九八○年我社发展蚕桑生产的主要体  相似文献   

2.
去年是我县恢复和发展蚕桑生产的第四年,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蚕桑生产得到迅速的发展,有十五个公社,场,桑地面积达四千六百亩,投产面积二千五百亩,共发种5099张,总产值295459元,产茧1618担,比八○年增长了1.22倍。实现了五个蚕桑收入  相似文献   

3.
江苏是一个老蚕区,据历史资料记载,全省蚕桑生产最盛时期——1929年至1931年,有桑田面积108万亩,年产茧656500担。但由于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严重摧残以及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蚕桑生产每况愈下,截至解放前夕,全省仅残留桑田40余万亩,年产茧下降到仅只13万多担。建国以后,江苏蚕桑生产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取  相似文献   

4.
<正> 我市的蚕桑生产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具一定规模,1993年桑园总面积已达15万多亩。产茧265万公斤,养蚕户获得蚕茧收入2500多万元。但与“八五”末达到产茧10万担、2000年20万担的目标任务相比,无论是生产效益还是发展速度都还有很大差距,蚕桑生产的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的问题。为此,现对1994年全市蚕桑生产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5.
<正> 关中地区是我国蚕桑生产的发祥地之一,是历史上有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蚕桑生产历史悠久。本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生长期长,劳力比较充足,适合发展桑蚕生产。例如,宝鸡县天王公社,自1976年春季重新栽桑以来,蚕茧产量逐年上升,1980年,575.5亩1~5年生的滩地桑园,共产蚕茧67269斤,收入116041元,平均每亩产茧117斤,收入202元,较其它种植业高出1~3倍。其中天王大队,135亩滩地桑园,产茧24768斤,收入44629元,平均每亩产茧183.5斤,收入330元,每亩产值较其它种植业高出2~5倍。实践证明,只要领导重视,布局合理,政策对头,实行科学务桑养蚕,蚕桑生产就会迅速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 茅东地区的行宫乡圩庄村现有桑田面积398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6.4%。从1982年冬到1984年春,在原来只有80亩稀植老桑的基础上,规划和拓植了亩栽1500株的密植丰产桑园318亩,由235户承包。1986年蚕茧产量达50吨,产值32.7万元,亩产茧126公斤,亩产值821.6元,人均产茧47.3公斤。1982年人均蚕茧收入308.49元,占总收入的50.4%。蚕桑生产已成为这个村的主要经济支柱。他们的主要经验是:一、拓植速成丰产桑园。以村基桑为主成方连片,亩栽1500株,统一放样、挖沟、  相似文献   

7.
跃进再跃进德清县1957年七万余亩桑园亩产春叶七百二十六斤,亩产茧子八十二斤。1958年春期蚕桑生产又获得了一次丰收。每亩桑地春叶已实现一千斤,比丰收的1957年增加了37.57%。每亩产春茧六十三斤多一点。约有四百个小队已实现百斤茧。幸福社春季基本上实现亩产百斤茧,其中有四个队在百斤以上。春茧收购量比去春多收四千余担,增加收入近一百二十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2.3%。同时还出现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蚕桑平衡,余叶二万一千担。这是技术革新运动的结果。目前全县农民经过学习“八大”文献以后,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千斤叶、百斤茧的指标看来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各乡社在总结今年春期蚕桑生产丰收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提出了跃进的指标。要在亩产千斤春叶、六十三斤春茧的基础上,再苦战半年,为突破亩  相似文献   

8.
蚕桑无限好     
永嘉县永临区桥下公社西岸大队蚕桑专业户朱加和一家四人,1983年向大队承包成龄桑园2亩(标准原为每亩2000株,实际为1500株,缺株严重),承包后重视培育桑园,3月上旬施猪栏肥40担,人粪10担,碳铵250斤;夏伐后施尿素204斤,猪栏肥40担,碳铵250斤,钙镁磷肥150斤,8月上旬施尿素100斤,氨水300斤.在此基础上精心养蚕,全年净收入1100余元,详细收支如下:1.全年饲养蚕种7.83张,产茧695.4斤,茧款收入1539.13元.2.肥料成本:232.80元,蚕种款、药  相似文献   

9.
阳江县华龙大队位于漠阳江下游,河滩地比较多,全大队先后用河滩地种桑50亩,实际投产面积40亩,81年收入现金24375.8元,售茧130.12担,平均亩桑产值609.39元,亩桑产茧325.3斤。82年蚕茧又获大丰收,共收入现金31678.62元,售茧178.4担。平均亩桑产值791.96元,比去年亩产182.57元,增长30%。平均亩桑产茧446斤,比上年每亩增加120.7斤,增长37.2%,以大队为单位,是本县的最高纪录,该大队蚕桑获得高产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10.
<正> 蚕桑是武进县农村的传统副业之一。党的三中全会以来,我县桑田逐年恢复,茧产逐年增加。特别是(81年)冬天,我县认真贯彻中央“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方针,调整农业内部经济结构,发展了新桑28196亩,今年83年我县产茧28623担,比去年增46%。创建国以来最高水平。我们认为蚕桑生产能较快的发展,落实好蚕桑生产责任制是关键一着。现将我县对蚕桑生产责任制落实的情况及目前完善的内容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1.
我们大队是以生产粮食为主蚕桑畜牧并举的大队。专业桑园740亩,就今春止已改好矮干密植桑450亩。自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特别是1972年以来,蚕桑生产不断发展,1976年春期产茧719.13担,亩产春茧97.2斤;夏期产茧173.87担,亩产夏茧23.4斤;早秋产茧238.68担,亩产早秋茧32.2斤;中秋产茧67.88担,亩产晚秋茧9.2斤;  相似文献   

12.
建德县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多山县,他们在参加省、市蚕桑会议和学习四川发展蚕桑生产的经验后,体会到建德完全有条件开展户户种桑、家家养蚕,因此在积极扶植发展社队集体蚕桑生产的同时,大胆鼓励社员户里种桑养蚕,并派出蚕桑技术辅导员进行具体帮助、指导。三都区梓里公社江台大队1979年春,8户社员每户利用2—3分自留地种上600株左右嫁接桑苗。当年种桑当年养蚕。每户蚕茧收入超百元。据统计这8户去年春共种了4800株桑苗,早秋开始利用堂前闭屋饲养了三期共7.5张秋蚕种,结果产茧447.2斤,收入总茧款818.40元,平均每户产茧55.9斤,当年收入仅茧款就有102.30元。他们种桑养蚕尝到了甜头。今年春蚕一期又养了6.5张,生产春茧466.3斤,收入茧款1010.98元,平均每户一期产春茧58.3斤,户收入126.37元,社员笑颜逐开,  相似文献   

13.
棚下大队有八个生产队,一百九十八户。一千一百三十四人,四百一十二个劳动力,一千一百三十五亩耕地,全部是旱土,农业生产以甘蔗、油料、瓜类等经济作物为主,还有蚕桑、果树、茶叶、乌桕等多种经营。现有蚕桑面积九十亩(其中新植成片桑园六十亩),一九七九年年养蚕四十五张,产茧三千四百七十斤,光这一项收入就达七千五百三十四元。其中春蚕二十二张,产茧二千一百七十斤,产值五千零七十七元,每张产茧九十八点六斤,产值二百三十元零八角。十五名饲养员,二十五天时间内,每人  相似文献   

14.
<正>如东县1994年桑园面积曾达10.4万亩,1995年以来,由于茧丝绸行情不好,蚕茧价格直线下跌,蚕桑效益大大低于粮棉,毁桑改种颇为严重,到1995年秋,全县桑园面积仅剩4万亩.为此,如东县采取切实措施,扶持蚕桑生产.1.县茧丝绸公司于1996年对秋茧实行斤茧斤肥奖售,每吨尿素补贴1000元给蚕农;2.继续实行蚕农监督制度,对桑田负担的粮食征购任务一律减免;3.从1997年起桑田上缴金额标准与粮棉油面积一样对待;4.建立蚕桑发展基金,保护蚕农利益.  相似文献   

15.
清远县的蚕桑生产近年来发展较快,经济效益较好。在去年产茧(4891担)达建国以来最好水平的基础上,今年的产茧比去年可望增产两倍以上。到10月15日止,上市蚕种27256.5张,收茧11326.69担,茧款238.9万元,平均单张产茧41.5斤、产值87.6元。仍有约10000张蚕种陆续上市,估计可收茧4000担、茧款80多万元。到年底,总产茧可达15000担,总产值320万元,将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据说清远县最高年产茧量是1922年  相似文献   

16.
<正> 南通地区的蚕桑生产是从一九六六年开始发展的,一九八○年产茧十七万五千七百余担,为一九六五年的十九倍强,平均每年递增一万一千八百多担,比一九七九年增产二万七千二百多担,增长百分之十八点六。亩产茧从四、五十斤,一九八○年增加到一百五十四斤,比一九七九年升高二十五斤,增长百分之十九点三。蚕茧总产值一九八○年二千八百六十一万余元,比一九七九年增收四百二十九万余元。年产蚕茧二千担以上的公社,由七九年的十二个,增加到二十六个。  相似文献   

17.
<正> 武隆县长坝镇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蚕桑生产发展快,经济效益好。1993年发种888张,产茧525担,蚕农收入30.56万元,1994年发种1465张,产茧924担,蚕农收入53.83万元,1995年发种2344张,产茧1500担,蚕农收入80万元。1995年发种、产茧、蚕农收入分别比93年增长163.9%,185.7%和162.3%,保持了全区蚕桑生产增长第一的良好势头。特别是在市场疲软,丝绸行业困难,蚕农养蚕积极性受到影响的情况下,1996年春发种比95年同期增长25%,蚕茧产量增长24.8%,蚕农增收23%,养蚕单产超30公斤,全镇蚕桑生产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18.
<正> 近几年来,我省蚕区的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关方针政策,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蚕桑生产。79年全省产茧4.6万担;80年桑园面积发展到30多万亩,产茧5.8万担,比79年增长二成多,是建国来的最高水平。同时还出现了一批高速度发展蚕桑生产的县社队,安康县80年蚕茧达到220万斤,石泉县80年比79  相似文献   

19.
<正> 一、一九八三年我县蚕茧质量情况我县1949年产茧1050担,1972年突破万担关;1973年产茧14504担;特别是在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发展较快,1980年产茧达22541担;1982年产茧31052担,为1949年的29.5倍,1983年全县遭受特大洪水为害,蚕茧总产仍达到30558担。目前全县栽桑养蚕已遍及到11个区,95个乡831个村,5700多个村民小组35000个养蚕户。其中蚕茧总产万斤以上的村有61个,5万斤以上的乡有18个,10万斤以上的乡1个,养2张蚕产茧120斤有10466户,总产蚕茧153.57万斤,养蚕5张以上,产茧300斤以上有874户,总产茧28.65万斤。1982年农村蚕桑收入达到了605.24万元,人均9.13元。所  相似文献   

20.
我市蚕桑生产经历了建国以后的风风雨雨,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市蚕桑生产的发展驶入快车道,一度跃居四川省第三位.1995年,全市产茧11500吨(23万担),系统内收茧10500吨(21万担),蚕农售茧收入达1.3亿元,仅蚕茧环节提供增殖税、农特税1500万元,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丝绸工业体系,每年可实现产值5亿元以上,每年创税利达6000万元以上,解决了3万余人的就业问题,成为万县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门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