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鸭疫里氏杆菌病又称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 estifer,RA)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家鸭、火鸡、鹅和多种家禽。该病是以纤维素性心包炎、  相似文献   

2.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鸭疫里氏杆菌病是一种主要侵害雏鸭的接触性传染病,最先发现时称鸭疫巴氏杆菌,后来证实是鸭疫里氏杆菌引起的,主要临床特点是困倦、厌食、眼和鼻孔有分泌物、下痢、共济失调和抽搐。慢性病例为斜颈.病理特点为纤维素性心包、气囊炎、肝周炎以及脑膜炎等。文中通过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以及防治等方面对该病进行简要的综述,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丁忠新 《福建农业》2012,(12):26-27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氏杆菌病,俗称新鸭病或鸭败血症,原名鸭巴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氏杆菌引起鸭、火鸡和其他禽类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该病的临诊表现特点是,病禽困倦、缩颈,眼与鼻孔有分泌物,排绿色稀粪,到后期出现神经症状如转圈、抽搐。其病理变化主要特点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以及干酪性输卵管炎和脑膜炎。目前,鸭传染性浆膜炎在我国各省养鸭区域均有发  相似文献   

4.
正鸭疫里氏杆菌是导致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主要病原,感染家鸭、野鸭、雏鹅、火鸡和野鸡及多种其他鸟类。该病是一种接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又称为新鸭病、鸭败血症、鸭疫综合症、传染性浆膜炎和鸭疫巴氏杆菌病等。目前各养鸭省区均有发生,发病率与死亡率特别高,是危害养鸭业的  相似文献   

5.
鸭疫里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引起的鸭、鹅、火鸡等多种禽类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病变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脑膜炎以及部分病例出现干酪样输卵管炎、结膜炎、关节炎为特征,又称为"鸭传染性浆膜炎";鸭沙门氏菌病又称鸭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的细菌引起的急  相似文献   

6.
正鸭浆膜炎也称鸭疫里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氏杆菌引起的主要侵害雏鸭(鹅、火鸡)等多种禽类的一种接触传染病。该病多发于1~8周龄的小鸭,呈急性或慢性败血症,雏鸭常出现眼和鼻分泌物增多、腹泻、共济失调、头颈震颤等症状。剖检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脑膜炎以及部分病例出现干酪性输卵管炎、结膜炎、关节炎为特征。  相似文献   

7.
<正>鸭传染性浆膜炎原称新鸭病、鸭疫巴氏杆菌病,是由一种耐药性强的革兰氏阴性菌—里氏杆菌引起的鸭一种急性、接触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  相似文献   

8.
鸭疫里氏杆菌病主要侵害2~7周龄雏鸭、雏火鸡等多种禽类,雏鸭最易感。该病呈急性或慢性败血症,以纤维性包心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型输卵管炎和脑膜炎等为特征,可导致残鸭和僵鸭,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该病病原为鸭疫里氏杆菌,血清型复杂。鸭疫里氏杆菌病已成为危害养鸭业最严重的细菌性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9.
采文华  刘伯虎 《吉林农业》2011,(10):183-183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里氏杆菌病,原名鸭疫巴氏杆菌病,主要会对2—7周龄雏鸭造成危害的一种传染病。近日,作者接诊一例17日龄蛋雏鸭爆发传染性浆膜炎的病例,经过5天的治疗,前后共死亡苗鸭200余只,现将诊治情况总结成文,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鸭疫里氏杆菌油乳剂灭活苗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鸭疫里氏杆菌病(又称鸭传染性浆膜炎、鸭疫巴氏杆菌病)是雏鸭一种常见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预防控制该病的方法是药物防治和菌苗接种,我们以本地分离株制备种子液,再将种子液接种鸭胚增殖培养,收获菌液经甲醛灭活后制备成油乳剂灭活菌苗,进行免疫攻毒试验,保护率为75.0%。在部分鸭场使用该菌苗,结果证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鸭疫里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简要阐述其临床特征,以解剖、实验室试验等方式对病菌进行确认,对实验室诊断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对鸭疫里氏杆菌病的防治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可以在实际生产中减少鸭疫里氏杆菌病的发生,保证养鸭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鸭疫里氏杆菌分离及免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二年,上海市及苏、浙一带,鸭的饲养量急剧增加,传染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多。通过流行病学,I临床症状,病理解剖,涂片、染色镜检,并进行病原分离和鉴定,确诊为鸭疫里氏杆菌病。通过药敏实验,研究了鸭疫里氏杆菌对抗菌素敏感性,本项目采用平板凝集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的结果表明,20株纯培养菌株为同一血清型的里氏杆菌(1型),从分离菌回本动物试验看,鸭疫里氏杆菌对雏鸭致病力较强,皮下注射和刺种鸭掌都感染发病并引起死亡。研制的佐剂疫苗具有粘度低、宜于注射、乳化完全、免疫原性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里默氏病,在五夫镇也叫包心病,是由鸭感染鸭疫里氏杆菌引起的一类传染性疾病,一旦发病会引起鸭的死亡、体重减轻等症状。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是危害养鸭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五夫镇当地每年养鸭数量一般在20万羽左右,以小型专业户为主,鸭传染性浆膜炎每年时有发生,特别对一些新的养殖户由于认识不足,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感染耐过的鸭多变为残鸭或僵鸭,生长受阻,饲料报酬低,养殖户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4.
江西地区鸭疫里氏杆菌微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江西省鸭鹅中分离到 6 0株鸭疫里氏杆菌 ,采用凝集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对其血清型进行了鉴定 ,结果表明江西存在 5个血清型的鸭疫里氏杆菌 (2、JX1、JX2、JX3、JX4型 ) ,2、JX1、JX2型为目前江西地区主要流行的血清型。 80 %以上分离株对青霉素、痢特灵、氨苄青霉毒和氯霉素高度敏感 ,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和链霉素耐药。不同血清型鸭疫里氏杆菌的培养特性较为一致 ,但部分生化特性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一、鸭疫巴氏杆菌病(一)病性与流行特点鸭疫巴氏杆菌病又名鸭传染性浆膜炎或鸭败血病,是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鸭的一种高致病性、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各品种和各日龄段的鸭都能感染,主要发生于2—4周龄的雏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多发,突然受寒能引起带菌鸭群暴发。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或皮肤损伤感染。育雏期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饲料营养不足,特别是缺  相似文献   

16.
一、发病特点及症状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李氏杆菌病,原名鸭疫巴氏杆菌病,是家鸭、火鸡和多种禽类的一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1~8周龄鸭对本病敏感,但多发于10~30日龄雏鸭。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感染,常因引进带菌鸭而发生流行。临床表现为精神沉郁、蹲伏、缩颈、头颈歪斜、步态不稳和共济失调,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随着病程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来,湖北省部分地区发生了以雏鸭传染性浆膜炎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经实验室诊断确诊为鸭疫里氏杆菌病。用分离的Ⅰ型鸭疫里氏杆菌菌株(云梦株)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并以此菌株作为种毒,研制了3种含菌量不同的单价灭活水剂苗和1种灭活油剂苗,其平均保护率为54.0%-67.1%。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血清Ⅱ型鸭疫里氏杆菌的首次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免疫过Ⅰ型鸭疫里氏杆菌灭活苗表现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的病死北京鸭肝脏中分离到一株菌,定名为F98051。经常规检查,生化试验及血清型鉴定,发现为Ⅱ型鸭疫里氏杆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它对北京雏鸭有较强的致病性,致死率50%-70%,从而首次证明血清Ⅱ型鸭疫里氏杆菌在福建省的存在,为今后研制鸭疫里氏杆菌二价甚至多价疫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菌病或鸭疫巴氏杆菌病,是侵害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危害2—8周龄的小鸭,其特征是引起小鸭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及脑膜炎等。该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特别是引起小鸭大批死亡及发育迟缓,是危害养鸭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临床中最常见的是鸭疫里氏杆菌是引起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菌。由于鸭疫里氏杆菌极易产生耐药性,常使首次使用的抗生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要反复不断更换药物,既增加了药物成本又常导致病死率增加,给广大养殖户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对鸭疫里氏杆菌的耐药性情况调查,找出问题,提出解决对策,能最大程度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