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采用乳液聚合法,以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超支化不饱和聚(酰胺-酯)为壁材,染料隐色体为芯材制备了热敏型微胶囊。研究了反应条件对微胶囊粒径、包覆率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分析仪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微胶囊分散性好,粒径分布窄,并具有良好的热敏性能。  相似文献   

2.
阿维菌素微胶囊剂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摸索界面聚合法,制备阿维菌素微胶囊的最佳反应条件,本试验探索了以水为反应介质的界面聚合法制备壁材为聚脲的阿维菌素微胶囊剂的缩聚反应工艺过程,研究了界面聚合反应时间,搅拌速度、乳化剂种类、农药与壁材投入比、分散剂种类等因素对微胶囊粒径和包覆率及释放速率的影响,并对微胶囊的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选用甲苯-2,4-二异氰酸酯和乙二胺作为囊壁材料,界面聚合时间为12 h,搅拌速度为1 000 r/min,选用乳化剂A∶农乳500#=3∶1,聚乙烯醇为分散剂,可制得平均粒径在1~3μm,包覆率在90%以上,包覆率和流动性良好的微胶囊剂。  相似文献   

3.
采用乳化包埋法制备大蒜精油微胶囊,以筛选大蒜精油微胶囊化壁材.并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对影响大蒜精油微胶囊包埋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壁材中大豆分离蛋白与麦芽糊精最佳配比1∶2,黄原胶占固形物含量0.3%,芯材与壁材适宜比例1.0∶2.5,乳化剂用量为总料液0.4%、固形物含量20%时,大蒜精油微胶囊包...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制备毒死蜱微胶囊悬浮剂的工艺条件,采用脲醛树脂法制备毒死蜱微胶囊悬浮剂,对其主要性能参数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以脲醛树脂为囊壁材料,二甲苯为溶剂,水为连续相,制备毒死蜱微胶囊悬浮剂。该方法制得微胶囊悬浮剂为球形,平均粒径为2.10~5.60 um,平均收率为47.73%,载药量为28.3%,包封率为67.54%。说明该方法较适用于毒死蜱微胶囊悬浮剂的制备。  相似文献   

5.
以明胶和海藻酸钠为壁材,以阿维菌素为芯材,采用复合凝聚法制备微胶囊,并与明胶:麦芽糊精=1:1为壁材的直接喷雾干燥法、明胶-阿拉伯胶为复合壁材的复凝聚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微胶囊技术对提高阿维菌素的稳定性、延长其持效期有显著的效果,并且用明胶-海藻酸钠为复合壁材制备的微胶囊在微胶囊化产率、缓释效果、粒径分布方面均明显优于用明胶-阿拉伯胶为复合壁材和直接喷雾干燥法制备的微胶囊.  相似文献   

6.
以自制的聚乳酸-聚乙二醇(PLA-PEG)共聚物(分子量3.0×103)为壁材、尿素为模型肥料芯材,采用复相乳液法制备缓释微胶囊肥料。考察乳化剂含量、PVA含量、聚合物分子量以及搅拌速率等条件对微胶囊粒径大小、分布以及微胶囊乳液稳定性的影响,探讨其制备工艺。结果表明:工艺条件对微胶囊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当共聚物浓度为60 g/L、乳化剂Tween-60用量为3.0%、PVA用量为0.6%、搅拌速率为1 000 r/min、油水相体积比为1∶2时,可得到稳定较好的微胶囊。  相似文献   

7.
李姗  王志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4,(16):5020-5023,5032
[目的]探讨复凝聚法制备以明胶和阿拉伯胶为壁材的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微胶囊的工艺.[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明胶浓度、阿拉伯胶浓度、芯壁比、pH、反应温度和转速对微胶囊包埋效率的影响,再通过正交优化试验确定最佳制备条件.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粒径测微仪对苏云金杆菌微胶囊形态及粒径分布进行表征.[结果]复凝聚法制备苏云金杆菌微胶囊最佳工艺条件为明胶浓度1.0%,阿拉伯胶浓度1.0%,芯壁比1∶1,复凝聚反应pH 3.6,温度40℃,搅拌速度550 r/min.在此条件下的包埋率达82.32%,粒径分布均匀且平均粒径在28.29 μm左右流动性好的球型固体微胶囊.[结论]该微胶囊符合实际应用需求,为杀虫剂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葛艳蕊  冯薇  寇寅客  曹亚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2181-12183
[目的]研究除草剂异恶草酮微胶囊的反应工艺。[方法]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以脲醛树脂为壁材的除草剂异恶草酮微胶囊剂,讨论乳化剂、搅拌速度、尿素-甲醛量比和芯皮比等对微胶囊的粒径及分布、结构、包埋率和缓释性的影响。[结果]选用OP-10为乳化剂,均质速度2000r/min,尿素-甲醛量比为1:2,芯皮比为1:1.5,控制一定的终点pH值和酸化时间,可制得结构紧密、包埋率为26.7%、粒径分布均匀且平均粒径在0.6μm左右的流动性球形固体微胶囊。[结论]异恶草酮脲醛树脂微胶囊剂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制剂。  相似文献   

9.
采用挤压微胶囊技术对鸡精粉生产应用进行研究。以包埋率和产品质量感官为考察指标,通过试验确定壁材、辅料的选择和用量以及食用香精添加量。结果表明,挤压微胶囊法可应用于鸡精粉生产中,壁材添加量为淀粉5%,辅料添加量为食用二氧化硅0.3%,且可在保证产品风味、质量的前提下,减少20.5%食用香精添加量。  相似文献   

10.
徐易  邓尚贵 《安徽农业科学》2014,(31):11086-11089
[目的]优化鱼肝油进行微胶囊化的壁材用量。[方法]以天然鱼肝油为芯材,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乳清蛋白、β-环糊精、阿拉伯胶壁材对鱼肝油微胶囊化包埋率的影响,再结合中心组合响应面设计优化复合壁材用量,建立3种壁材用量与包埋率的数学模型。[结果]试验表明,在乳液浓度为25%时,鱼肝油微胶囊化3种壁材乳清蛋白、β-环糊精、阿拉伯胶的最佳使用比例为0.217、0.217、0.217,3种壁材比例为1∶1∶1。在此条件下,鱼肝油微粉的包埋率可达85.44%。[结论]研究可为鱼肝油的高效利用和产品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藜芦碱对棉蚜防治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植物源农药藜芦碱对棉蚜的防治效果,为施用该农药防治棉蚜提供依据。【方法】 以藜芦碱高、中、低3个剂量作为处理药剂,吡虫啉作为对照药剂,分别在药后1、3、7和14 d调查棉蚜虫口数,分析棉蚜防治效果。【结果】 在药后1、3、7和14 d时,藜芦碱低剂量防效分别为44.05%、73.91%、81.20%和82.24%;藜芦碱中剂量防效分别为56.57%、76.08%、82.01%和82.24%;藜芦碱高剂量防效分别为65.69%、80.02%、85.53%和87.22%;吡虫啉防效分别为60.03%、72.40%、77.05%和76.44%。药后1 d时藜芦碱中等和高等剂量防效和吡虫啉相近,在药后3 、7 和14 d时藜芦碱低、中等和高剂量防效均好于吡虫啉。【结论】 0.5%藜芦碱植物源农药持效期长,对棉蚜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使用量 85 g/667m2。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生物可降解材料聚(3-羟基丁酸酯-co-4-羟基丁酸酯)(P(3HB-co-4HB))为壁材制备丙硫菌唑微囊,研究制备工艺对微囊粒径、载药量及包封率的影响,筛选出分散性好、粒径较小、载药量高的配方,并对其释放动力学、光降解、对花生白绢病菌(Sclerotium rolfsii)室内生物活性等性能进行初步研究和...  相似文献   

13.
李娜  刘冰  陆宴辉 《新疆农业科学》2021,58(11):2062-2068
【目的】评价氟啶虫胺腈对新疆棉区棉蚜的防治效果及天敌的安全性,为绿色防治棉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室内毒力和田间药效试验方法,测定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SC)对棉蚜的毒力与防治效果,评价其对棉蚜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的影响。【结果】在室内,氟啶虫胺腈0.375 g/L浓度处理48 h后棉蚜校正死亡率为100.0%,0.250 g/L浓度处理为93.3%,而0.2 g/L吡虫啉处理为84.4%。氟啶虫胺腈对多异瓢虫致死作用小,0.375和0.250 g/L处理48 h后校正死亡率均不足10%,显著低于吡虫啉0.2 g/L处理(45.7%)。2018年和2020年田间施药5 d后,氟啶虫胺腈15 mL/667m2处理(0.375 g/L)对棉蚜的校正防效在90%以上,10 mL/667m2处理(0.250 g/L)处理的防效也超过了85%,显著高于吡虫啉8 g/667m2(0.2 g/L)处理。氟啶虫胺腈15、10 mL/667m2浓度处理下棉蚜僵蚜率、捕食性天敌与棉蚜益害比,均显著高于吡虫啉。【结论】氟啶虫胺腈对新疆棉田棉蚜防效较好,对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安全性较高,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陈佳  谢吉民  陈敏  姜德立 《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354-13357
[目的]探讨界面聚合法制备以脲醛树脂为壁材的草甘膦异丙胺盐微胶囊的工艺。[方法]研究了反应条件(pH、催化剂、酸化时间、乳化剂、反应时间及搅拌速度)对微胶囊粒径及其分布、微胶囊结构的影响,并测定了微胶囊的包封率、缓释性能及除草效果。[结果]在先后以氯化铵和盐酸作酸性催化剂、酸化时间4 h、终点pH 3.0、固化温度60℃、固化时间2 h、搅拌速度2 000 r/min、采用苯乙烯-马来酸酐作乳化剂的条件下,可制得包封率为92.9%、缓释效果良好、粒径分布均匀且平均粒径在1~10μm、流动性好的球型固体微胶囊。[结论]该微胶囊符合实际应用需求,为除草剂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原位聚合法制备草甘膦微胶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以脲醛树脂为壁材的草甘膦微胶囊除草剂。探讨了缩聚反应条件对微胶囊粒径及其分布和微胶囊结构的影响,并考察了微胶囊的包封率和缓释性能。结果表明,以氯化铵为酸性催化剂,酸化时间为4 h,终点pH2.0,固化温度70℃,固化时间2 h,搅拌速度2 000 r.min-1,乳化剂采用苯乙烯-马来酸酐(SMA),可制得包封率为91.9%,粒径分布均匀且粒径1~10μm的流动性球型固体微胶囊。以上结果及应用试验均显示该微胶囊能够满足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6.
棉田棉蚜飞防药剂筛选及农药减量增效药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筛选高效安全适用于无人机防治棉蚜的药剂和助剂,实现农药减量增效。【方法】采用田间喷雾法测定大疆MG-1P型植保无人机喷洒5种药剂及添加助剂后对棉蚜防效。【结果】药后1 d,200 g/L丁硫克百威EC对棉蚜的防效最高,达85.9%,80%烯啶·吡蚜酮WG防效次之,达75.1%;药后7 d, 22%氟啶虫胺腈SC防效最高,防效为96.2%,70%吡虫啉WG防效次之,为92.4%。施药后1~7 d,药剂减量20%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施药后15 d,减量20%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减量10%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结论】供试药剂中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和70%吡虫啉水分散颗粒剂对棉蚜防效最佳,且添加助剂后减量10%~20%对棉蚜的防效与常规药量相比二者防效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李彰鑫  黄文  薛安  李怡  舒丹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3807-13809
[目的]制备薯蓣皂苷元微胶囊并对其性能进行表征,探讨微胶囊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通过喷雾干燥技术制备薯蓣皂苷元微胶囊,采用MTT法对它们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评价。[结果]以明胶为壁材制备了薯蓣皂苷元微胶囊,并对微胶囊的粒径分布、超微结构和包封率进行了表征。以明胶薯蓣皂苷元配比为5:1制备的微胶囊,包埋率为78%~94%,平均粒径约13μm。细胞试验表明,当药物浓度为40mg/L时,生物体外培养的人结肠癌细胞(C26)有72%被抑制,具有良好的抑癌效果。薯蓣皂苷元微胶囊对C26细胞体外抗增值活性与薯蓣皂苷元相比有了明显提高。[结论]薯蓣皂苷元微胶囊的抗肿瘤活性较薯蓣皂苷元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5%吡氯乳油防治棉花蚜虫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吡氯乳油防治棉蚜的药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吡氯乳油60ml/亩在施药后1d、3d、7d、14d的防效分别为70.9%、73.2%、70.1%、84.4%,45ml/亩在施药后1d、3d、7d、14d的防效分别为74.3%、68.8%、74.7%、85.8%,30ml/亩在施药后1d、3d、7d、14d的防效分别为70.3%、78.1%、58.4%、70.4%。5%吡氯乳油对棉蚜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持效期长达14d以上,建议田间施用剂量为30~45ml/亩。  相似文献   

19.
界面聚合制备乙草胺微胶囊及其杂草控制效果和环境残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月  胡月  王琰  郭艳珍  赵恒科  何林  钱坤 《中国农业科学》2017,50(14):2739-2747
【目的】通过界面聚合法制备乙草胺微胶囊(MC),研究乙草胺微胶囊与控制效果和环境残留药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以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丁酯为油溶性单体、与乙草胺混合得到油相,双丙酮丙烯酰胺为水溶性单体,聚氧乙烯山梨醇酐硬脂酸酯为乳化剂,在水包油乳液中通过界面聚合方法制备得到乙草胺微胶囊。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动态光散射、红外光谱等手段对乙草胺微胶囊形态结构、粒径分布、表面化学基团等性能和结构进行表征。同时,通过对乙草胺微胶囊释放动力学性能、乙草胺释放后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以及对杂草的防效等的研究,探讨其释放机制、环境行为和防治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乙草胺微胶囊呈球状,平均粒径为1.552μm,负载效率为60%,配方中乙草胺的含量为20%。在室内搅拌速度为100 r/min,温度20—45℃下保持pH为7.0时,第5天乙草胺的累积释放率约为50%—70%,在第10天为60%—90%,第30天为80%—100%。在保持温度恒定(25℃),搅拌速度为100 r/min的条件下,在5.0—9.0的pH范围内,乙草胺的累积释放率在第5天为60%—70%,在第10天从70%增至接近80%,在第30天为约80%,在第40天接近100%。乙草胺微胶囊的释放速度随着温度和pH的增加而加快。禾本科杂草和总杂草防治效果在第20天分别为80.2%—95.4%和67.8%—82.1%,第40天为82.2%—92.4%和70.2%—80.9%,第60天为87.0%—97.2%和62.6%—91.3%。在第60天的鲜重防效分别为90.1%—98.0%和70.3%—88.7%。对于常规乙草胺乳油(EC)制剂来说,对禾本科杂草和总杂草防治效力第20天分别为80.4%—90.2%和54.8%—76.1%,第40天为83.0%—91.2%和61.4%—79.8%,第60天分别为81.1%—88.3%和71.2%—84.0%,在第60天的鲜重防效分别为80.3%—83.4%和65.9%—74.0%。在大田试验中,土壤中乙草胺的残留量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乙草胺微胶囊的活性成分含量高于乙草胺乳油,这确保乙草胺微胶囊延长了防治时间,增强了防治效果。【结论】微胶囊载药系统可延伸到其他亲脂性农药制备中。与乳油相比,农药微胶囊可以有效提高对杂草的控制效力,减少除草剂的喷用量,减轻因为大量施药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