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乡村旅游有助于提升贫困群众的文明素质,有助于保护生态幻境和民族文化,极大程度上加速了乡村的经济发展的进程,并且成为推动其经济发展的一大助力.不仅如此,由于现在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的特色和多样化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乡村旅游不仅满足了这一需求,还另辟蹊径的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加之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使得土地经营由零散变为集中,土地资源形成连片的专业化规模经营,为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剩余、旅游用地及旅游业发展面临的资金瓶颈问题,带动区域乡村发展,形成对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动.  相似文献   

2.
和圆媛  黄义忠  胡松  谢小棠  袁泉 《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690-12691,12712
土地是广义上的旅游资源,该研究分析了现有的旅游用地分类体系,认为由于当前缺乏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的旅游用地分类体系,导致了旅游产业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旅游用地管理都面临挑战,旅游用地与其他用地混淆导致旅游用地建设指标混乱,旅游用地取地不合理等问题尤其严峻.鉴于此,基于土地利用规划的视角初步提出新的旅游用地分类体系,将旅游用地分为4个大类5个小类,以期对以后的旅游用地规划和管理工作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研究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云南省晋宁县为例,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已有资料,深入分析晋宁县旅游用地的深度和广度,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节约与集约用地指标控制标准,采用趋势法对各类主要存量旅游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进行分析预测,以提高土地集约度为重点,对新增旅游用地规模做出统筹安排,并研究制订节约和集约利用旅游用地的相关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乡村旅游用地与农村集体用地的关系,其实质是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基于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对农村集体土地的合理利用。乡村旅游用地的获取一般有征地和土地流转两种途径。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用地的开发对农民的土地权益造成诸多损害,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创新乡村旅游用地开发模式,建立具有旅游禀赋的土地产权交易机制是优化乡村旅游用地获取途径,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用地需求也急剧膨胀,旅游用地类型多样要求构建差别化管理政策。为旅游用地的科学规划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参考,阐述了旅游用地的内涵、特性及分类体系。结合韶关市旅游发展实际情况,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周期,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土地审批管理、土地供应管理及土地利用评价与监管环节,构建了旅游用地差别化管理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6.
旅游城市用地是休闲旅游发展的载体,研究旅游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休闲旅游互动关系对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提升休闲旅游发展综合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典型旅游城市湖南省张家界为例,运用RS和GIS技术,分析张家界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动态,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和休闲旅游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20年来张家界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林地、草地和耕地依然是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从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来看,建设用地增幅最大;从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化看,以耕地和草地转化为旅游建设用地和林地为主。研究表明,张家界土地利用变化与休闲旅游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农业用地和工业用地向旅游建设用地转化,同时休闲旅游发展又制约着耕地向旅游建设用地转化的总量;张家界土地利用变化对休闲旅游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而休闲旅游发展对土地利用变化又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张家界在未来休闲旅游发展中要重点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休闲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用地需求,为实现旅游产业要素的合理布局和打造生态型休闲旅游城市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7.
李佳倩  刘超 《湖北农业科学》2021,60(22):101-106+116
以黄山市黄山区为研究目标,通过分析2000、2010和2020年黄山区土地利用变化,构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应用景观格局指数以及相关性分析,对研究区内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并分析不同地类变化与当地旅游业发展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000—2020年黄山区主要土地利用变化中耕地和林地转化为水域和城乡用地,城镇化速度较快,城乡用地面积增加了2 681 hm2(503%)。旅游景区周边的乡镇城镇化进程比其他乡镇较快,说明旅游业会推动其周边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在近20年里,人类活动导致黄山区景观呈现破碎化趋势,且城镇扩张中缺少规划,较为零散,在后续的发展中应该注重合理规划。随着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地区内水域和城乡用地面积逐年增加,而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逐年减少,可能与当地人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的转变有关。  相似文献   

8.
旅游用地是一种特殊的土地资源类型,但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角度,探讨了旅游用地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了旅游用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重要性。同时从对旅游用地现状的分析中,提出了旅游用地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旅游用地中的土地开发问题、旅游用地开发中的生态效益问题以及土地规划与旅游规划的不协调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诸如搞好增强旅游用地的复合功能、充分挖掘未利用地的旅游功能、搞好旅游区用地规划、加强土地立法等对策。  相似文献   

9.
王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409-13412
在阐明乡村旅游发展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了乡村旅游用地对提高土地附加值的贡献,分析了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土地利用模式.总结了我国现行的土地流转政策对于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旅游用地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该文探讨了当前在我国城市旅游用地方面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即规划缺失与错位、用地供需矛盾突出以及用地开发过度等,并根据有机疏散理论与原理,分析了城市旅游用地有机疏散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了促进城市旅游用地科学发展的有机疏散策略:即在宏观上要注重旅游用地的空间疏散、在微观上要注重旅游用地的功能疏散。  相似文献   

11.
受耕地细碎化、宅基地空置化、土地利用粗放化、耕地保护严峻化和新型四化同步推进的多维驱动影 响,乡村土地顺畅流转并带动城乡资源高效整合成为我国土地流转与土地整治互动机制创新的难点。为此,从土地 产权流转、农用地整治和建设用地整治三个层面,论述了乡村土地资源整合模式。研究表明院土地流转是土地使用权 转移和收益再分配,农用地整治是土地自然属性与利用方式的重构和调整,而居民点复垦、新村建设和建设用地增 减挂钩是城乡建设用地的布局优化和整体效用的提升。尽管从土地产权和工程改造层面,构建了特定区域或特定目 标的土地产权流转模式和田-水-路-林-村工程建设模式,但尚未形成“协调、互动、统筹”土地流转与资源整合模式 体系。因此,如何将土地流转与土地整治融为一体,通过政策引导与工程改造双向加力,搭建城乡资源高效整合和双 向流动的统筹链,成为土地流转与资源整合耦合模式创新的关键点。而该模式的创新发展,既应突破土地流转体制 障碍,又应突破新增耕地受路、沟、渠、林等占用多且乱的限制,农业产业化受土地细碎化、基础设施薄弱化的限制, 城乡建设用地受置换不对接的限制,还应吻合区域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现实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2.
人地矛盾与农地流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问题是中国农村问题的核心,而人地矛盾又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性矛盾,因此,中国为解决人地矛盾进行了一系列土地制度改革.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的现实国情,明晰土地产权和规模化经营是解决人地矛盾的主要手段.我国可以通过完善土地流转解决紧张的人地矛盾.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它不仅影响到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基础,而且影响到地球生物化学圈层的结构、功能及地球系统能量与物质循环等方面。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以便为推动我国在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领域研究工作的进展,促进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工作与世界全球变化研究相衔接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地整理对土地资源地可持续利用乃至整个社会地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地意义.本文从我国土地整理的现状入手,来分析土地开发整理对农用地质量信息的需求分析以及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土地利用与土地制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可持续土地利用的5大目标及土地制度对实现可持续土地利用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分析了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实行农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下的两种土地使用制对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影响,构建了与可持续土地利用相适应的土地使用制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6.
基于农地征用制度视角下的土地发展权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土地征用制度虽然不断完善,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农民围绕土地权益发生大量纷争,为解决其中的一些尖锐矛盾,我国应积极地创设土地发展权制度,显化土地发展权。  相似文献   

17.
18.
19.
浅论土地整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土地整理的内涵和发展情况,阐述我国开展土地整理的类型、程序和重要意义,并针对当前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