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优化菜籽粕混菌固态发酵工艺以提高菜籽粕营养价值,为发酵菜籽粕在我国畜牧养殖上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普通菜籽粕为原料,采用嗜酸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3种菌株,以硫甙降解率(X%)、总酸增加率(Y%)、多肽增加率(Z%)为评价指标,并采用加权法以M为综合评价指标(其中M=0.7×X+0.15×Y+0.15×Z)评价发酵效果。其中,试验一以3株菌的不同添加量为试验因素,设计L9(34)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探究各菌株添加量及不同的菌株组合方式对发酵效果的影响;在试验一的基础上配置混菌发酵液,以发酵温度、料水比、发酵时间、接种量为试验因素,设计L16(45)四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探究混菌固态发酵菜籽粕的最佳工艺,并结合最佳工艺进行中试验证。【结果】(1)试验一对以总变化率M为指标的正交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结果显示混菌固态发酵菜籽粕最佳混菌组合为嗜酸乳杆菌:酿酒酵母:枯草芽孢杆菌为=1﹕3﹕2,在该条件下,硫甙降解率为23.5%,总酸增加率为179.2%,多肽增加率为375.0%。(2)在试验一的基础上设计试验二并对结果进行极差分析,结果表明混菌固态发酵菜籽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33℃、料水比:1﹕1、时间:84h、接种量:6%,在该工艺条件下进行中试验证测得硫甙降解率为48.8%,总酸增加率为499.7%,多肽增加率为148.4%,总变化率为131.4%,符合试验预期;对各单因素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水平温度(31℃)总变化率显著低于其他水平(P 0.05),2水平温度(33℃)总变化率高于3水平(35℃)和4水平(37℃),但差异不显著(P 0.05);2水平(1﹕1)的料水比总变化率高于其他水平,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3水平(84 h)的发酵时间总变化率高于其他水平,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接种量各水平之间对总变化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 0.05)。(3)在该最佳工艺条件下,微生物固态发酵增加了菜籽粕粗蛋白含量(从37.05%到40.90%)并降低了粗纤维浓度(从17.47%到16.72%);发酵菜籽粕氨基酸组成分析表明发酵增加了菜籽粕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尤其是Asp,Thr,Ser,Glu,Pro,Ala和Lys;发酵后菜籽粕硫甙含量从36.08μmol·g~(-1)降至18.48μmol·g~(-1);发酵增加了菜籽粕中多肽含量(从0.84%到2.09%)和总酸含量(从1.01%到6.05%);菜籽粕发酵前后粗脂肪含量相似(4.31%和4.39%)。【结论】通过本发酵工艺对菜籽粕进行混菌固态发酵可有效降解菜籽粕中的硫甙,并提高菜籽粕中多肽和总酸的含量,菜籽粕营养价值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2.
基于化学处理及生物发酵的食用菌糠饲料化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香菇菌糠为研究对象,采用碱化处理、氨化处理和复合处理方式降解菌糠中的碳水化合物,结果表明:复合处理是最佳化学处理方式,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分别下降9.31%,6.72%,20.36%和16.15%,碱化处理次之,氨化处理最差.复合处理的菌糠通过混菌一次性固体发酵试验,确定菌糠发酵的最佳菌种组合和接种量,并采用L9(34)正交试验确定最适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料水比和初始pH值.结果表明:采用康宁木霉 酿酒酵母 白地霉菌株组合,接种量为15%,最适发酵时间为72h,料水比为1:1.2,发酵温度为32℃,初始pH值为5,样品粗蛋白含量最高,可由10.60%提高到29.49%,粗纤维含量与预处理前菌糠相比下降45%.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复合微生物固态发酵对菜籽粕的脱毒效果及营养价值的影响.[方法]以普通菜籽粕为原料,利用现代固态发酵原理,采用植物乳杆菌和黑曲霉进行固态发酵,探讨降解抗营养因子及提高粗蛋白含量最佳发酵工艺.[结果]试验表明,复合微生物固态发酵可显著降低菜籽粕中抗营养因子的含量,混菌混合发酵效果优于单菌种发酵效果.植物乳杆菌与黑曲霉接种比例为3∶1,接种量20%,料水比为1∶0.8 g/ml,菜粕∶玉米∶麸皮为8∶1∶1,发酵时间为48 h.发酵后菜籽粕中粗蛋白含量提高了6.57%,小肽含量提高了88.76%,粗纤维含量降低11.31%;抗营养因子异硫氰酸酯降低了64.00%,(口恶)唑烷硫酮降低了81.82%,硫苷降低了75.16%;总氨基酸含量提高了11.59%.[结论]研究可为菜籽粕在生物饲料中的开发利用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枯草芽孢杆菌和雅致放射毛霉混菌静态发酵对双低菜籽粕营养价值和感官特性的影响,并通过体内试验初步评估菜籽粕食用的安全性,为菜籽粕在食品领域广泛利用和深度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双低菜籽粕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发酵代替传统的搅拌式发酵。通过测定发酵后菜籽粕的营养成分(粗蛋白、水溶性蛋白、小肽、氨基酸和川芎嗪)、抗营养成分(硫代葡萄糖苷、植酸和粗纤维)及基于电子鼻和电子舌气、味差异,结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评价混菌静态发酵对双低菜籽粕品质的影响;并以大鼠为试验对象,初步研究发酵菜籽粕对大鼠生长性能的影响,为发酵菜籽粕产品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 结果表明,发酵后可溶性蛋白、多肽和总氨基酸分别增加了96.7%、281.48%和19.58%。大部分菜籽蛋白被降解为分子量在500—108 Da的小分寡肽和氨基酸。发酵后检测到川芎嗪这一新的营养物质,浓度在发酵第5天高达590 mg?kg-1,硫代葡萄糖苷、植酸和粗纤维含量在发酵后分别降低了45.26%、41.37%和31.16%。电子鼻和电子舌的分析结果表明,发酵前后菜籽粕的气味和滋味发生显著变化,发酵后菜籽粕中酸味明显增加。动物试验表明,发酵菜籽粕等氮代替25%的豆粕添加到大鼠饲粮中可以明显提高大鼠的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并且大鼠的肾脏、胸腺和肝脏未出现损伤现象。【结论】 本研究所采用的菌种和发酵工艺能够提高菜籽粕的营养价值,改善菜籽粕风味,提高大鼠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枯草芽孢杆菌和雅致放射毛霉混菌静态发酵对双低菜籽粕营养价值和感官特性的影响,并通过体内试验初步评估菜籽粕食用的安全性,为菜籽粕在食品领域广泛利用和深度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双低菜籽粕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发酵代替传统的搅拌式发酵。通过测定发酵后菜籽粕的营养成分(粗蛋白、水溶性蛋白、小肽、氨基酸和川芎嗪)、抗营养成分(硫代葡萄糖苷、植酸和粗纤维)及基于电子鼻和电子舌气、味差异,结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评价混菌静态发酵对双低菜籽粕品质的影响;并以大鼠为试验对象,初步研究发酵菜籽粕对大鼠生长性能的影响,为发酵菜籽粕产品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结果表明,发酵后可溶性蛋白、多肽和总氨基酸分别增加了96.7%、281.48%和19.58%。大部分菜籽蛋白被降解为分子量在500—108 Da的小分寡肽和氨基酸。发酵后检测到川芎嗪这一新的营养物质,浓度在发酵第5天高达590 mg·kg-1,硫代葡萄糖苷、植酸和粗纤维含量在发酵后分别降低了45.26%、41.37%和31.16%。电子鼻和电子舌的分析结果表明,发酵前后菜籽粕的气味和滋味发生显著变化,发酵后菜籽粕中酸味明显增加。动物试验表明,发酵菜籽粕等氮代替25%的豆粕添加到大鼠饲粮中可以明显提高大鼠的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并且大鼠的肾脏、胸腺和肝脏未出现损伤现象。【结论】本研究所采用的菌种和发酵工艺能够提高菜籽粕的营养价值,改善菜籽粕风味,提高大鼠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6.
采用地衣芽胞杆菌NJU-1411-1和链霉菌B221,通过固体发酵降解羊毛角蛋白,研究培养基含水量、培养基初始pH值、发酵温度、发酵周期等发酵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2株菌的最佳固体发酵工艺条件相同,培养基起始含水量为15 mL/10 g羊毛粉,培养基最佳起始pH值为8~9,最适发酵温度为40℃,发酵周期为5 d。工业化发酵产品的氨基酸含量、体外消化率、动物消化率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发酵产品的氨基酸含量为52. 34%;发酵后体外消化率由67. 44%提高至82. 20%;动物体内消化率达到85. 43%。这些结果表明发酵角蛋白产品作为饲料蛋白添加剂完全可行,可用于替代或部分替代鱼粉、豆粕等蛋白饲料原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炭角菌属具有珍贵的药用价值和较高的经济价值。本研究对采自白蚁废弃巢穴上的炭角菌菌株进行鉴定,对其液体发酵和固体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并对液体发酵产物抗菌、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以期为痂状炭角菌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形态观察及ITS序列测序对炭角菌进行鉴定;探讨液体发酵中添加不同碳源、氮源和金属离子对痂状炭角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分析固体培养基中添加氨基酸对无性子座生长的影响;利用平板抑菌法和DPPH法对液体发酵产物抗菌和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结果】采集菌株经形态鉴定和分子鉴定,为痂状炭角菌。液体发酵最佳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佳氮源为蚕蛹粉,最佳无机盐为MgSO4。正交试验筛选的最佳液体培养基组成为可溶性淀粉4%(w)+蚕蛹粉0.6%(w)+MgSO4 0.06%(w)。固体培养基中添加缬氨酸、异亮氨酸和苏氨酸均能显著促进无性子座的生长。液体发酵产物抗菌效果显著优于山梨酸钾,对DPPH的抗氧化活性为(75.19±2.08)%,显著优于维生素E。【结论】优化的液体发酵和固体培养条件可以显著提高痂状炭角菌菌丝体产量,促进无性子座生长。痂状炭...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纳豆芽孢杆菌和短乳杆菌对双低菜籽粕进行混菌固态发酵,优化发酵条件,提高双低菜籽粕的饲用品质。【方法】利用纳豆芽孢杆菌和乳酸菌对双低菜籽粕进行固态发酵(先接入纳豆芽孢杆菌再接入短乳杆菌),以发酵产物中的纳豆激酶活力常用对数值与三氯乙酸可溶性氮含量构成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考查接种量、温度及料(g)水(mL)比对发酵效果的影响。选择接种量、温度及料水比为影响因子,根据boxbenhnken的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筛选双低菜籽粕的最优发酵工艺。【结果】单因素试验得出最优接种量为每100g 1.5mL,最优的发酵温度为37℃,最优的料(g)水(mL)比为1∶1。响应面分析法确定的双低菜籽粕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每100g 1.5mL,发酵温度37℃,料(g)水(mL)比1∶1.05,在该条件下发酵96h后发酵产物的综合评分为4.57。【结论】经优化的混菌固态发酵工艺对发酵后菜籽粕品质的综合提升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嗜热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及混合发酵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高温阶段堆肥样品、腐熟肥料、牛粪和土壤等含有纤维素降解菌的样品中筛选出145株能较好降解纤维素的菌株,对它们进行了单独与混合发酵培养.经过初筛、复筛,选出降解纤维素能力较强的8株菌株,包括细菌3株、霉菌3株、放线菌2株.将各菌株按不同的接种比例混合培养,构建了6组由3 株细菌、3株霉菌、2株放线菌组成的复合微生物菌系,采用液体发酵培养、固体发酵培养、滤纸条失重试验对复合菌系进行研究.综合分析表明,组合2分解纤维素能力明显强于其他几个组合,且复合菌系中不同微生物及其产生的纤维素酶之间有协同作用,考虑到固体发酵和堆肥的发酵条件接近,组合2更适合作为堆肥菌剂.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在大豆固体培养基中接种富硒灵芝液体种子进行发酵产游离氨基酸的固体发酵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试验分别探索到较佳接种量、培养温度和发酵培养时间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中心组合设计试验.富硒灵芝对大豆固态发酵培养较优组合条件:即大豆固体培养基中接种灵芝富硒液体种子液,接种量10.53%、发酵温度29.34℃,发酵时间6.68 d后,发酵大豆中的游离氨基酸可达280.56 mg/100 g,与优化前的游离氨基酸含量169.55 mg/100 g,相比提高了64.64%;有机硒的含量可达0.036%,与优化前相比提高了1.1倍.初步探索到灵芝对大豆固体发酵产游离氨基酸工艺条件,为开发大豆既富含游离氨基酸,又含微量有机硒的高营养价值食品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