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7 毫秒
1.
[目的]探索不同紫甘薯品种对不同土壤条件下外源硒肥的吸收利用特点,为广西富硒甘薯产业良种良法配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桂经薯8号、桂经薯9号和越南紫薯3个紫甘薯品种为试验材料,选取南宁、北海等地的不同土壤类型(黏壤土、砂壤土)、不同土壤硒含量地块(中硒土壤、富硒土壤),采用小区比对方法,黏壤土设0(CK)、3000和6000 g/ha 3个硒肥用量处理,砂壤土设0(CK)、6000和12000 g/ha 3个硒肥用量处理,分别在甘薯栽植后30和60 d进行叶面硒肥喷施,收获后测定鲜薯产量和块根硒含量.[结果]在富硒黏壤土条件下,3个甘薯品种的鲜薯产量在不同硒肥用量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但其鲜薯硒含量均随硒肥用量的增加而升高,在硒肥用量为6000 g/ha时,各品种均达广西富硒农产品标准DB 45/T 1061—2014《富硒农产品硒含量分类要求》的薯类富硒标准(0.02~0.20 mg/kg);随硒肥用量增加,3个紫甘薯品种块根的硒富集系数(BCF)和硒吸收利用率均呈上升趋势.在砂壤土条件下,不同地点不同紫甘薯品种2个施硒处理的鲜薯产量均高于CK,但当硒肥用量从6000 g/ha增加到12000 g/ha时,合浦冲口的桂经薯8号、合浦禁山的越南紫薯及合浦白沙3个品种的鲜薯产量均出现降低趋势;随硒肥用量增加,甘薯块根BCF呈上升趋势,且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硒肥用量增加可提高多数试验点甘薯块根的硒吸收利用率,少数试验点甘薯块根的硒肥利用率出现降低趋势;在所有参试点中,在硒肥用量为6000 g/ha时,3个参试紫甘薯品种的块根硒含量均达富硒标准;在合浦禁山点富硒土壤中,桂经薯8号在不施硒肥条件下,其块根硒含量可达0.038 mg/kg,即天然富硒能力较强.[结论]桂经薯8号富硒能力较强,在富硒砂壤土地区可作为天然富硒甘薯品种进行大面积推广;桂经薯9号和越南紫薯也可在土壤硒含量中等以上的地区,辅助以叶面喷施6000 g/ha的外源硒肥作为富硒甘薯品种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在大力发展富硒农产品,为了更好地开展富硒农产品工作,顺利推进富硒黄金桔的品牌打造进程,摸清黄金桔施入硒肥的最佳量、时期、方法,探索黄金桔施入硒肥后硒含量的效果,开展硒肥肥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黄金桔施入硒肥后,产量明显增加,且施入2次硒肥比施入1次硒肥的产量高;施入硒肥后,硒含量明显增加,且施入2次硒肥比施入1次硒肥的硒含量高。  相似文献   

3.
鲁昕  郝思军 《现代农业科技》2008,(2):127-127,134
为加快富硒产业化生产进程,做大做强富硒农产品,创立品牌,试验探讨了硒肥2年来在油莱上的应用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喷硒肥投入少,增产效果明显,能明显提高油中硒含量。  相似文献   

4.
水稻硒肥肥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广西正在大力发展富硒农产品,为了更好地开展富硒农产品工作,顺利推进玉林富硒水稻的品牌打造进程,摸清水稻施入硒肥的最佳量、时期、方法,探索水稻施入硒肥后硒含量的效果,实施了硒肥肥效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喷施硒肥1次后,对产量没有很显著的影响,且产量没有随着硒肥施入量的增加而有很显著的变化;水稻喷施硒肥1次后,其硒含量都增加,且都达到富硒水稻标准(0.15~0.50mg/kg,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且小区(面积20 m2)水稻喷施硒肥4 g对提高水稻硒含量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5.
目前广西正在大力发展富硒农产品,为了更好地开展富硒农产品工作,顺利推进玉林富硒香蒜的品牌打造进程,摸清香蒜施入硒肥的最佳量、时期、方法,探索香蒜施入硒肥后硒含量的效果,实施了硒肥肥效试验。结果表明:以小区(20 m2)计算,喷施硒肥2次,每次施入硒肥3、6 g有助于提高产量,且每次施入硒肥3 g处理比每次施入硒肥6 g处理增产显著;香蒜没有喷施硒肥就达到富硒农产品的标准,是所谓的天然富硒农产品;喷施2次硒肥后,其硒含量明显提高,都达到富硒农产品的标准,且每次施入3、6、9 g硒肥,大蒜硒含量逐步升高。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适宜武陵山区种植的紫薯[Ipomoea batatas(L.)Lam)]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鄂紫薯1号为对照,对引进的省紫薯、南紫薯008、绵紫薯9号、南紫薯014、南紫薯015 5个品种,从农艺性状、鲜薯产量及硒含量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武陵山区气候条件下,绵紫9号、省紫薯、南紫薯015 3个品种大中薯率为87.27%~96.15%,鲜薯产量为39 151.20~51 586.80 kg/hm2,与对照差异明显,且硒含量为0.29~0.54 mg/kg,均达富硒标准,初步认定其适宜引入本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明不同花生品种硒富集能力的差异,为富硒花生品种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分别于2016年秋季、2017年春秋季和2018年春季在贺州市仁义镇进行大田试验,对桂花26号、桂花1026号、桂花黑1号、贺油12号、贺油14号和贺油15号共6个花生品种喷施浓度为14mg/L的微量元素硒肥2次,对比分析不同花生品种的籽粒硒含量、硒累积量和产量。【结果】增施硒肥后,6个花生品种的籽粒硒含量均超过0.05mg/kg,均达DB45/T 1061-2014《富硒农产品硒含量分类要求》富硒农产品硒含量标准(0.05mg/kg)的要求;其中,以桂花26号和贺油14号的籽粒硒含量与花生产量表现较好,在4个栽培季节中,桂花26号的花生籽粒硒含量、外源硒利用率分别为0.343~0.449mg/kg和1.96%~5.30%,贺油14号的分别为0.291~0.637mg/kg和3.02%~10.13%;桂花26号的籽粒产量与花生产量分别为1 720.24~2 974.85kg/hm~2和2 510.04~4 346.09kg/hm~2,贺油14号的分别为2 210.05~3 803.41kg/hm~2和3 165.79~5 736.67kg/hm~2;花生出仁率以贺油14号最高,为66.30%~70.98%。【结论】在富硒土壤上增施硒肥种植花生时,建议优先选择贺油14号和桂花26号品种,以保证获得较高的富硒花生产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国家甘薯品种南方区域试验,筛选出适合广西地区种植的优良特用型甘薯新品种,为广西甘薯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依据。【方法】2014~2015年,以宁紫薯1号为对照(CK),在广西南宁对国家甘薯品种南方区域试验的10个特用型甘薯新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通过鲜薯产量、薯干产量、干物率、熟食味、花青素含量及抗病性等指标对参试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0个参试新品种中,渝紫7号、桂薯131、福薯404、广薯161和龙津薯1号等5个品种鲜薯产量比CK增产12.46%~36.63%,增产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其余品种均较CK减产;渝紫7号、广薯161、桂薯131、福薯404、龙津薯1号、湛紫薯1号和龙紫6号薯干产量比CK增产5.30%~54.49%,其余品种较CK减产;各品种干物率均高于CK;总体食味评分在65.00~90.00分,其中渝紫7号、桂薯131、福薯404、广薯161、湛紫薯1号、龙紫6号、泉薯9-6和金薯13号熟食味平均得分在71.25~81.25分,均高于CK(70.00分);各参试品种均抗1种及以上主要甘薯病害。依据国家特用型甘薯鉴定目标,龙紫6号可作为高花青素甘薯品种,渝紫7号、桂薯131、福薯404和广薯161可作为食用型紫薯品种。【结论】高花青素型甘薯品种龙紫6号和食用型紫薯品种渝紫7号、桂薯131、福薯404、广薯161整体表现较好,适于在广西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
根施硒肥对黄瓜产量和硒富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5种不同富硒肥料对津优1号黄瓜种苗生长发育、结果质量及果实富硒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硒矿物有机肥能显著提高果实质量和果实硒含量,并使果实中的硒含量达到了0.086 3 mg·kg-1。天然矿物质富硒肥、竹荪富硒肥、亚硒酸钠3种硒肥对黄瓜苗生长发育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施用特效螯合硒肥的果实中硒含量达到了0.168 5 mg·kg-1,但是综合生长情况不是最优。本试验为将来探索施用富硒肥料种类及用量、有效的提高果蔬类植物产量及使植物合理富硒做了铺垫。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黑小麦籽粒硒含量,达到富硒标准,于2017—2018年在天然富硒区山西省洪洞县马三村开展大田试验,以黑小麦为供试材料,依据研究区域黑小麦的籽粒硒含量范围,研究增补硒肥(开花期叶面喷施有机硒肥)对3个品种黑小麦植株硒积累、籽粒硒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富硒区黑小麦籽粒硒含量在159~175μg/kg之间,但仅达富硒标准的最低水平(150~300μg/kg)。开花期喷施有机硒肥后,黑小麦成熟期各营养器官的硒含量、硒积累量和干物质量均显著提高,茎秆硒积累量占比降低,籽粒硒代蛋氨酸、硒代胱氨酸含量显著提高,且‘冀紫496’和‘临黑131’2品种籽粒硒酸盐含量降低,最终黑小麦籽粒硒含量达246~258μg/kg,不超人体吸收籽粒硒含量的推荐量。富硒区开花期喷施有机硒肥较不喷施硒肥黑小麦产量提高6%~8%,主要通过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来提高产量,以‘冀紫496’表现较好。总之,富硒区开花期补有机硒肥有利于促进黑小麦植株吸收积累硒元素,促进茎秆硒运转,提高籽粒硒含量,同时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提高籽粒产量,以‘冀紫496’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