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马铃薯瓢虫在绵阳市主要危害马铃薯、茄子、辣椒、玉米等作物,在马铃薯上危害盛期被害株率最高可达100%,百株虫口密度达95~480头,单株虫口数高的可达200头,产量损失15%~30%.马铃薯瓢虫一年发生两代,危害盛期为5月中下旬和7月中下旬.农业防治应重点抓住越冬期防治,药剂防治应在卵孵化盛期进行. 相似文献
3.
4.
马铃薯地下害虫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田间调查表明,河西灌区马铃薯地下害虫主要以黄老虎[Agrotis segetum]、沟金针虫[Pleonomus canalic-ulatus]为主,其中,黄老虎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河西一年发生2代,6月中旬以幼虫取食严重,危害期为春季和秋季,以春季危害较重。金针虫以幼虫危害,危害盛期5月下旬和7月下旬,土壤温度是影响金针虫在土层中的垂直移动和危害的关键因素,土壤湿度是影响其分布和发生量的因素,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虫口密度大,危害严重。确定了黄老虎、金针虫防治指标分别为每平方米5头和3头。药剂防治表明,以70%吡虫啉、70%噻虫嗪、3%克百威土壤处理、种薯处理效果明显,增产效果27%以上。。 相似文献
5.
1 前 言随着马铃薯脱毒技术及栽培技术的发展 ,马铃薯在我国二季作区的种植面积日益广大。由于本地种植的马铃薯不但品质好 ,而且上市早 ,深受消费者青睐 ,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 ,薯农在增加了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丰富了当地的“菜篮子”。但本地区马铃薯种植新区较多 ,许多种植户对马铃薯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缺乏了解和措施 ,特别是轮作二茬之后 ,病虫害的危害更加严重 ,往往造成减产、减收。邯农马铃薯研究课题组从 1994年开始对马铃薯高产栽培方法、高效套种体系及病虫害发生规律研究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里以春马铃薯病虫害发生规律做… 相似文献
6.
7.
高寒山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前 言兴安盟阿尔山市地处内蒙古东北部 ,是马铃薯的主产区之一。属于北方一作区的高寒栽培区。是内蒙古的高产种植区和良种繁育基地。近年来严重影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晚疫病 ,已成为阿尔山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一大制约因素。本文对阿尔山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及防治的情况作一总结 ,供生产上参考利用2 发生及流行原因2 1 品种与病害的关系阿尔山的农业比较落后 ,农民的市场观念淡薄。种植马铃薯品种杂乱 ,良种更新慢。 70年代育成的品种 ,到现在仍大量种植 ;脱毒种薯种植比例小 ,而且种植时不重视良种的提纯复壮 ;不能科学地进行良种繁…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是以无性繁殖为主的作物,其产品是多汁而且营养丰富的新鲜块茎鲜薯,较其他谷类作物更易于受到病原的侵袭,在繁殖过程中容易发病、感毒,导致种薯退化,甚至丧失种用价值。为了发挥良种增产作用和延长良种使用年限,尤其是随着马铃薯垄作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运用.预防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及综合治理防治措施尤为重要,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10.
茶黄萎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黄萎病是茶树的一种新病害,国内外尚无报道。此病主要是为害茶树的根系,使其坏死而导致整株茶树死亡。当茶树中一株染病后,挨株传播,逐株枯死,最后导致成片茶树死亡,是造成茶叶生产损失较大的一种病害。七十年代中期以来,此病在我省不少茶区均有零星发生,且有逐年扩展的趋势。尤 相似文献
11.
12.
苏北垦区大豆田中国菟丝子生物学特性及防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北垦区大豆田中国菟丝子幼苗出土分散,苗期生命力脆弱,发生蔓延与温度、雨水、杂草及耕作、轮作制度等关系密切,且具有“转株寄生”,“自寄生”和“断肢再生”等习性,是大豆毁灭性的寄生杂草。以合理轮作、耕作、播前种子处理和消灭杂草等农业措施为基础,以化学防除为主要手段的综合防除技术可以达到控制其为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东部地区大豆田杂草种群演变趋势及其化学防除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根据1982,1992和1997年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大豆主要种植区杂草的调查结果,明确了该地区大豆田杂草种群及群落演变趋势及影响种群演变的因素。介绍了大豆田除草的关键时期,常用除草剂种类及其使用技术。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氮肥施用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马铃薯经济施肥量与土壤、前作、密度、灌溉等栽培条件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提供了以土测值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的氮肥用量推荐表。还提供了一个根据基础产量或产量目标确定的氮肥用量简表,供无测土条件时应用。旱作时,种肥优于追肥;有灌溉条件时,结合现蕾期浇水深施追肥则优于种肥。深施追肥比表施肥(尿素)提高肥效10%。 相似文献
15.
腰果蛀果斑螟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海南岛南部,腰果蛀果斑螟(Nephoptefyx sp.)一年发生9代。田间始见期为10—11月,末见期为7月中下旬。4—6月是该虫大发生为害期,田间虫果率为20~60%。 4—7月间完成一代所需时间雄虫为26~31天,雌虫28~36天;10—3月份完成一代雄虫需28~34天,雌虫30~36天。成虫产卵对果实的部位以及果实的发育阶段有明显的选择性。幼虫具转果为害的习性。蛹在树冠下土壤中呈不均匀水平分布。种群虫口的建立与田间结果量的增长同步,产量损失因果实发育阶段而异。田间中果态果实坚果受害最重,是重点保护目标。防治措施,目前以化学防治为主,有效药剂有敌杀死、速灭杀丁、杀虫双和乐果等,第一次喷药防治适期应在田间大量果实即将进入中果态之时,在乐东腰果植区通常为8月中下旬。第一次喷药后,连续用药2~3次,即可保护95%以上的果实免遭虫害。此外,结果早期摘除树上虫蛀果,收集地上落果及利用害虫潜伏场所进行毒杀,对降低害虫种群虫口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大豆大垅窄行密植田杂草发生特点及化学除草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大豆大垅窄行密植栽培技术,调查了杂草发生特点,前期杂草发生数量多而且集中,后期密植大豆又可抑制杂草的生长,并从18种除草药剂组成的14个不同混用配方中筛选出乙草胺+赛克津、拿捕净+氟磺胺草醚几上除草效果好,对大豆安全,价格适宜的混用配方,可以在大豆窄行密植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不同N、P、K及密度配合,以及化控措施对赣豆4号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6(A2B3C1D2)、8(A3B2C1D3)、4(A2B1C2D3)产量最高,分别为2835.84kg/hm^2、2818.08kg/hm^2和2816.28kg/hm^2。密度和K肥对产量影响达极显著水平,N肥影响达显著水平,而P对产量的作用不大。K能促进产量构成因子的形成,提高单株生产力。随着密度增大、N肥用量的增加,株高增加,分枝减少,单株荚数、粒数、单株生产力降低,百粒重减轻。P对促进分枝、提高单株荚数有一定的作用。多效唑、叶面喷肥、钼酸铵拌种、根瘤菌拌种分别比常规种植增产14.39%-5.16%。高产试验平均产量达2673.6-2814.3kg/hm^2,最高产量达3429kg/hm^2,高产示范平均产量2496.5kg/hm^2。 相似文献
18.
中国棉花枯萎病的研究与防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棉花枯萎病是影响棉花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近年来在我国有加重发展的趋势。本文全面系统的回顾了自我国成立棉花枯黄萎病综合防治研究协作组以来在棉花枯萎镰孢菌生理小种鉴定,抗病育种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并重点介绍了年近来我国在枯萎病防治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20.
丰产群体和一般群株植株叶片和茎秆的还原糖含量及日变化都随叶片光合作用的节奏有明显的昼高夜低的日变化规律。丰产群体植株块茎还原糖含量及日变化幅度,在块茎形成至块茎增长期间,明显高于一般群体,其含量有夜高昼低的日变化趋势,一般群体日变幅很小,无明显峰值。后期两群体日变化趋势相同,日变幅极小。全生育期两群体叶片还原糖含量呈递减趋势,茎秆和块茎呈抛物线形变化,且茎秆的含量和日变幅始终最高,其次是叶片,块茎最低。日高峰值出现的时间,依次为叶片、茎秆和块茎,体现了马铃薯“源”、“流”、“库”代谢的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