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配施及控释尿素一次性深施技术对再生稻田氨挥发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我国再生稻田增产减排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指导。【方法】以水稻品种丰两优香1号和甬优4949为试验材料,设不施氮对照(CK)、常规分次施普通尿素(FFP)、普通尿素组配控释尿素一基一追(CRU+U)和一次性根区10 cm深施控释尿素(CRUR)4个处理。测定不同施肥处理下再生稻田氨挥发变化趋势、两季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结果】与FFP处理相比,CRUR和CRU+U处理降低了再生稻生育期内的氨挥发通量,CRUR处理氨挥发损失量和氨挥发损失率分别显著降低77.01%~78.10%和92.17%~95.35%(P<0.05,下同),CRU+U处理的氨挥发损失量和氨挥发损失率分别显著降低53.60%~55.75%和65.45%~66.72%;甬优4949和丰两优香1号的平均氨挥发损失量无显著差异(P>0.05)。与FFP处理相比,CRUR和CRU+U处理显著降低了田面水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浓度;与FFP处理相比,CRUR处理再生稻头季产量、再生季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稻季不同种类缓控释肥及组配对长江上游杂交籼稻中稻—再生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筛选出适合的缓控释肥及施肥方式,为长江上游再生稻的丰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方法】以杂交籼稻广8优粤禾丝苗为试验材料,中稻季设6个施肥处理,分别为中稻再生稻全生育期不施氮肥处理(CK)、传统施肥模式(CF)、4个月树脂包膜尿素一次性基施处理(B-PCU)、缓释掺混肥一次性基施处理(B-SRFB)、4个月树脂包膜尿素一基一蘖处理(BT-PCU)和缓释掺混肥一基一蘖处理(BT-SRFB)。对比分析各处理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量、叶片SPAD值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中稻产量为6.8~8.9 t/ha,表现为BT-SRFB>B-SRFB>CF>BTPCU>B-PCU>CK,其中B-SRFB和BT-SRFB处理的中稻产量较CK显著提高(P<0.05,下同),但缓控释肥处理与CF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再生稻产量为1.5~2.6 t/ha,表现为BT-SRFB>B-SRFB>BT-PCU>B-PCU>CF>CK,各施肥处理的再生稻产量均较CK显著提高,且缓释掺混肥BT-SRFB和B-SRFB处理显著高于CF处理;不同施肥方式中,中稻、再生稻产量均表现为一基一蘖施肥>一次性基施。缓控释肥处理中稻拔节期、抽穗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与CF处理差异不显著,但在成熟期表现为一基一蘖施肥处理显著高于一次性施肥和传统施肥;再生稻抽穗期、成熟期各施氮处理间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差异不显著。缓控释肥施用提高了中稻—再生稻两季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吸收利用率,以BT-SRFB处理增幅最高,与CF处理相比,BT-SRFB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提高5.5 kg/kg,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5.5 kg/kg,氮肥生理利用率提高0.6 kg/kg,氮肥吸收利用率提高24.4%。【结论】长江上游杂交籼稻广8优粤禾丝苗在中稻—再生稻种植模式中,采用缓释掺混肥并配合一基一蘖施肥方式更有利于提高中稻—再生稻群体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氨挥发是稻田氮损失的主要形式之一。本研究采用温室土柱试验方法,设置不施氮肥(0N)、秸秆还田(ST)、生物炭(秸秆炭化)还田(BI)、常规施肥(CF)、秸秆还田配施氮肥(NST)、生物炭还田配施氮肥(NBI)6个处理,研究等量氮素投入条件下秸秆还田及其炭化还田对热带土壤-水稻系统氨挥发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F处理相比,NST处理在分蘖期显著(P<0.05)降低了田面水的pH值,提高了田面水的NH+4-N含量;NBI处理显著(P<0.05)提高了水稻成熟期的土壤pH值和土壤NH+4-N含量,降低了土壤NO-3-N含量。总的来看,NBI处理在试验条件下对土壤氨挥发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氨累积挥发量较CF处理显著(P<0.05)降低28.9%。  相似文献   

4.
以辣椒嫁接苗3964红缨枪为试材,采用水培法,研究硝态氮(NO-3-N)和铵态氮(NH+4-N)不同配比(NO-3-N与NH+4-N浓度比分别为100∶0、75∶25、50∶50、25∶75)对辣椒幼苗生长发育、光合特性、膜脂过氧化程度、抗氧化酶活性和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旨在探讨适于辣椒幼苗生长的最佳氮素形态配比。结果表明,辣椒幼苗的干物质积累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在NO-3-N与NH+4-N配比为50∶50时达到最大,且丙二醛(MDA)含量降至最低。辣椒幼苗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着营养液中NH+4-N比例降低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根系的POD活性与NH+4  相似文献   

5.
旨在研究长江上游再生稻区头季稻缓控释肥优化方案对早熟杂交籼稻头季稻和再生稻物质积累及产量的调控效应.以早熟杂交籼稻'广8优粤禾丝苗'为材料,头季稻机插开展试验,设置6个施肥处理,分别为4个月树脂包膜尿素一次性基施处理(B-PCU)、缓释掺混肥一次性基施处理(B-SRFB)、4个月树脂包膜尿素一基一蘖处理(BT-PCU)...  相似文献   

6.
旨在研究长江上游再生稻区头季稻缓控释肥优化方案对早熟杂交籼稻头季稻和再生稻物质积累及产量的调控效应.以早熟杂交籼稻'广8优粤禾丝苗'为材料,头季稻机插开展试验,设置6个施肥处理,分别为4个月树脂包膜尿素一次性基施处理(B-PCU)、缓释掺混肥一次性基施处理(B-SRFB)、4个月树脂包膜尿素一基一蘖处理(BT-PCU)...  相似文献   

7.
以桂单162为供试品种,采用大田试验,研究常规施肥(CK)、“一炮轰”和一次性缓控释肥(2种)共4个处理对春玉米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CK)相比,一次性缓控释肥处理下玉米株高、穗位高、茎粗、叶面积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均较高;一次性缓控释肥处理下前期干物质在叶片和茎鞘中的分配比例均较低,后期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较高;一次性缓控释肥有助于增加玉米吐丝阶段穗的干物质积累量,提高成熟期玉米籽粒产量;一次性缓控释肥处理不仅能提高玉米百粒重,同时也能提高玉米穗行数和行粒数,穗长、穗粗和秃尖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T3处理条件下,百粒重较CK提高7.36%,秃尖长减少28.8%,产量提高3.96%,农民收益增长25.20%。综之,与常规施肥相比,选用茂施牌一次性缓控释肥进行一次性底施,不仅可以为植株生长过程提供充足肥料,同时还可以合理调配干物质分布,增加籽粒中干物质分配比例,最终提高产量和收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两年田间氨挥发测定,研究不同施氮量和不同施氮方式对黄土高原旱作春玉米农田土壤氨挥发的影响。【方法】 该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设置0、180、300 kg·hm-2 3个氮肥用量,同一施氮量下副区分尿素一次性基施(UR)、尿素分次施用(URT)(基肥40%,十叶期追肥60%)以及尿素与控释尿素掺混一次性基施(CRU)3种施氮方式,采用海绵吸收通气法进行原位测定。【结果】 (1)对于施基肥后的氨挥发速率,3种施肥方式均出现挥发峰值,且UR处理的氨挥发峰值高于另外两种施肥方式,特别是在高施氮量的情况下;对于追肥后的氨挥发,只有URT处理出现峰值,且高于基肥后的挥发峰值。(2)氨挥发累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同等施氮量处理下,URT处理氨挥发累积量最高(2.88—36.84 kg·hm-2),且主要集中在追肥期(占整个生育期的72.2%—90.4%);其次是UR处理(1.08—10.07 kg·hm-2);CRU处理氨挥发累积量最低(0.96—5.69 kg·hm-2)。(3)施氮量和施肥方式对氨挥发量的交互作用极显著,氨挥发的年间差异主要是受到施肥后的降雨影响。【结论】 对于西北旱作覆膜春玉米,尿素与控释尿素掺混一次性施用方式(CRU)既能减少追肥人工投入,又能减低氨挥发损失,可作为该区域值得推广的绿色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几种控释肥与尿素的配施对玉米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用氮肥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控释氮肥70%与普通尿素30%配施处理玉米产量显著高于普通尿素100%处理,增产6.0%;在成熟期,控释氮肥70%与普通尿素30%配施处理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普通尿素100%处理,控释氮肥70%与普通尿素30%配施处理氮肥当季回收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均显著高于普通尿素100%处理。综合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及经济效益,控释氮肥70%与普通尿素30%配施可发挥2种氮肥的优势,获得显著的增产效果,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探索控释肥在玉米生产上的应用效果,为推动控释肥在玉米生产上的应用,实现玉米轻简化栽培提供参考,选用控释肥、复合肥和混合单质肥3种肥料,研究其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中,施用控释肥1 500 kg/hm2的玉米灌浆成熟期综合表现最好,其穗长、株高、茎粗、叶面积及其指数、产量均最高,分别达16.47 cm、261.80 cm、24.52 mm、0.82 m2、4.30、7 441.20 kg/hm2,其产量分别较玉米施同量控释肥、复合肥、混合单质肥、不施肥处理增长15.81%、6.04%、4.30%、25.27%;玉米灌浆成熟期全株干物质量、含氮量最高,分别为495.05 g、4.13%,总氮素积累量、氮肥农学效率分别为157.68 kg/hm2、4.55%,略低于复合肥处理,明显高于2/3控释肥、混合单质肥、不施肥处理。控释肥作为一种新型肥料,不仅可改善玉米植株的生长性状,还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可在大方县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葡萄栽培中氮肥的适宜用量及施肥方式,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探讨了不同施氮措施对"巨玫瑰"葡萄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氮肥品种为控释尿素,施氮量为180 kg/hm2,施入方式为一次性施入时可以显著增加葡萄的果粒横径和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含量,增加固酸比,从而有效地改善葡萄的果实品质,较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的果粒横径增加了11.65%,成熟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了1.34个百分点,可滴定酸含量降低了0.19个百分点,固酸比增加了12.27%,产量增加了3.62%;成熟期氮、磷、钾含量分别较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增加了36.20%、77.93%和56.43%。综合分析,当施氮量为180 kg/hm2,施入方式为一次性施入时可以显著增加葡萄的果粒横径和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含量,增加固酸比,从而有效地改善葡萄的果实品质,较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的果粒横径增加了11.65%,成熟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了1.34个百分点,可滴定酸含量降低了0.19个百分点,固酸比增加了12.27%,产量增加了3.62%;成熟期氮、磷、钾含量分别较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增加了36.20%、77.93%和56.43%。综合分析,当施氮量为180 kg/hm2时,控释氮肥一次性施入是葡萄生产中较为适宜的氮肥施用措施。  相似文献   

12.
控释尿素基施深度对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究控释尿素不同施肥深度对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明确控释尿素一次性基施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实现高产、高效、稳产的适宜施肥深度。【方法】 在大田条件下选用郑单958为供试品种,设置不施氮肥(CK)、地表撒施(DP0)、沟施深度5 cm(DP5)、10 cm(DP10)、15 cm(DP15)、20 cm(DP20)、25 cm(DP25)7个处理,系统研究控释尿素基施深度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在施用等量控释尿素条件下,施肥深度均对夏玉米产量存在显著影响。夏玉米产量随基施深度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并且2013年和2014年夏玉米产量与施肥深度间的关系符合二次曲线关系,二者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2年获得最高产量的理论施肥深度分别为12.5 cm和12.2 cm,而实际生产中DP15处理产量最高,DP15和DP10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较CK分别显著增产16.72%和16.50%(P<0.05)。与DP0处理相比,随施肥深度增加,夏玉米的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利用率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利用率均符合二次曲线关系,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农学效率2年平均以DP10处理最大,分别为61.91%和6.68 kg·kg-1,而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利用率以DP15处理最高,分别为47.27 kg·kg-1和46.97%。施肥深度在10 cm和15 cm 较地表撒施(DP0)能增加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并且减少氮素损失,花后氮素积累量2年均值增加38.93%和41.88%,促进了植株花后氮素积累量,并且分别显著增加夏玉米植株总吸氮量20.45%和22.36%。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夏玉米产量与干物质积累量、氮素总积累量、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利用率均成显著正相关,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成显著负相关。【结论】 在施氮量为225 kg N·hm-2时,控释尿素一次性基施深度控制在10—15 cm可显著提高夏玉米的氮素吸收积累量,增加氮素利用效率,降低氮素损失,提高干物质积累量,最终获得较高籽粒产量,实现高产高效,可作为夏玉米控释尿素种肥同播的适宜施肥深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改传统的水稻双季种植为早季直播 + 晚季再生新型种植模式,通过应用早季直播稻一次性施肥技术与再生稻喷施促根促蘖液肥 2 项关键技术,拟解决再生稻穗数少、穗形小导致产量低的问题,实现产量与生产效益的提高。【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探讨一次性施肥对水稻根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早季直播稻一次性施肥与再生稻喷施促根促蘖液肥对两季水稻产量、再生稻发育以及整体效益的影响。【结果】一次性施肥的水稻分蘖早、分蘖数略高于分次施肥,增加了水稻成穗数,且有利于培育水稻庞大根系。一次性施肥处理的水稻产量比等养分的分次施肥处理依次增产 3.7%、8.7% 和 31.3%,说明一次性施肥方式增产显著。一次性施用 600、750 kg/hm2 控释肥处理并结合喷施两种促根促蘖液肥,水稻穗数、穗粒数均高于对照,说明具有促穗增加穗粒数的效果,且促根促蘖液肥Ⅰ效果较好。3 种施肥量结合配施促根促蘖液肥处理的年效益均显著高于双季稻常规种植,其中,750、900 kg/hm2 控释肥处理结合促根促蘖液肥年效益分别提高6 859、8 291 元 /hm2。【结论】一次性施肥技术具有提高水稻产量的效果,促根促蘖液肥Ⅰ可有效增加水稻分蘖,双季稻早季直播稻采用一次性施肥技术、再生稻喷施促根促蘖液肥效益比常规种植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挖掘冬小麦垄作模式轻简化节本增效生产潜力,将垄作和一次性施肥方式相结合,构建“垄氮沟灌”水氮异区施用模式,并于2020-2022年开展大田试验,设置一次性基施常规尿素120 kg/hm2(LN120,折纯N,下同)、30%常规尿素掺混70%控释尿素180 kg/hm2(LN180)和240 kg/hm2(LN240)处理,以传统平作(常规尿素240 kg/hm2,基施50%+返青期追施50%,PN240)为对照,探究了垄作一次性施氮模式对冬小麦群体生长、产量、氮素积累转运、水氮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施氮量有助于垄作冬小麦氮素吸收,促进生长及产量形成,但当施氮量超过180 kg/hm2后,垄作小麦氮素积累量和产量均提升不显著,在2021-2022年甚至呈显著降低趋势。相较于PN240处理,LN180处理提高了花前氮素转运量以及对籽粒的贡献率,2 a平均增幅分别为8.3%和10.8%,籽粒产量变化不显著,氮素吸收效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灌水利用效率则分别平...  相似文献   

15.
缓控释肥组配对机插常规粳稻群体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研究不同缓控释肥及施肥方式对机插常规粳稻群体光合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方法】 2013-2014年在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南京农业大学水稻试验基地进行,以当地常规粳稻武运粳24号进行机插种植,试验设置3种缓控释肥(掺混肥、4个月树脂尿素、硫包衣尿素)以及一次性施肥和一基一蘖两种施肥方式,共7个处理,分别为掺混肥的一次性基肥施用(B-BSRB)、4个月树脂尿素的一次性基肥施用(B-PCU)、硫包衣尿素的一次性基肥施用(B-SCU)、掺混肥的一基一蘖施用(BT-BSRB)、4个月树脂尿素的一基一蘖施用(BT-PCU)、硫包衣尿素的一基一蘖施用(BT-SCU)和当地高产施肥方式(CK)为对照,各处理的施氮量一致,磷钾肥用量均相同。【结果】水稻产量表现为掺混肥>4个月树脂尿素>硫包衣尿素,2年结果一致;一基一蘖施肥方式>一次性施肥,掺混肥一基一蘖处理产量最高,2年产量分别为11.6 t·hm-2和10.1 t·hm-2,较常规高产施肥(CK)处理2年产量分别提高9.4%、12.2%。群体干物质重、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均表现为掺混肥>硫包衣尿素>4个月树脂尿素;群体干物质重、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均表现为一基一蘖施肥方式>一次性施肥,2年结果一致。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在拔节期表现为掺混肥>硫包衣尿素>4个月树脂尿素,但是在成熟期表现为掺混肥>4个月树脂尿素>硫包衣尿素,一基一蘖施肥方式>一次性施肥。【结论】掺混肥在提高水稻群体干物质、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及产量上优于4个月树脂包衣尿素和硫包衣尿素,一基一蘖施肥方式优于一次性施肥处理。与当地常规高产施肥相比,组配的掺混肥配合分蘖期速效氮肥的施用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群体的光合物质生产和产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控失肥可以减少肥料流失,现有研究多集中于控失复合肥,而控失尿素对水稻生产的研究还较少,为探究控失尿素对水稻生长发育特征、产量、干物质量和氮肥效率等影响。【方法】试验以籼稻杂交稻品种隆8优丝苗为供试材料,设置不施氮肥处理、不施肥、常规尿素施肥处理和控失尿素施肥处理,调查参试水稻品种生育特征、实际产量、产量构成要素、成熟期干物质量和氮肥农学效率等指标。【结果】结果表明,控失尿素施肥处理对水稻生育期影响较小,控失尿素施肥处理较常规尿素施肥处理增产5.5%,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量增加9.5%,单位面积有效穗、穗粒数和结实率均提升2.3%以上,增产效果主要来源于均衡的产量结构和良好的干物质积累。同时,控失尿素施肥处理较常规尿素施肥处理氮肥农学效率增加27.9%,可以在相同氮肥投入的情况下实现更高的产量。【结论】控失尿素施肥可较常规尿素施肥产量结构均衡,干物质积累增加,增加实际产量,提高氮肥农学效率,控失尿素精确释放周期以及控失尿素最佳使用总量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不同生物炭用量对青海省沙质土壤氮素淋失和水分保持的影响,通过室内土柱模拟淋洗试验,设置B0(0 kg/m2)、B2(2 kg/m2)、B4(4 kg/m2)、B6(6 kg/m2)4个生物炭施用水平。结果表明,生物炭添加能够有效减少土壤水分渗漏,B4处理的水分累积渗漏量最小,与B0相比减少了14.1%。相比B0处理,B4处理显著降低土壤的NO-3-N和NH+4-N淋失,分别降低了20.7%和59.9%;土壤氮素主要以NO-3-N的形式淋失,淋失量占矿质氮累积渗漏总量的84.9%~93.4%。添加生物炭可显著增加氮素在土壤中的贮存,土壤NO-3-N含量在B4处理达到最大,为3.45 mg/kg;土壤NH+4-N含量在B6处理达到最大,为3.38 mg/kg。在各离心吸力下,体积...  相似文献   

18.
在一次性基施模式下,探讨缓控释肥与速效氮的合理配比,实现水稻的轻简化生产。以南粳9108为试材,开展2个稻季的田间试验,以常规施肥为对照,设置3个缓控释肥与速效氮比例(缓控释肥∶速效肥=80%∶20%、65%∶35%、50%∶50%),研究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氮素含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配施处理通过提高水稻穗数和每穗粒数,提高水稻籽粒产量,较常规施肥处理2年平均增产0.11%~11.69%,其中80%缓控释肥+20%速效肥、65%缓控释肥+35%速效肥处理水稻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处理(P<0.05);缓控释肥占比越高,水稻籽粒和秸秆产量越高。水稻成熟期,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3个配施处理水稻茎蘖数2年平均分别增加1.35%、0.72%和0.42%。配施处理2年水稻4个时期平均LAI和地上部干物重均高于常规施肥处理。分析缓控释肥与速效肥配比处理间差异,发现速效肥比例越高,对水稻前期LAI和地上部干物重影响越大;反之,对水稻后期LAI和地上部干物重影响越大。与常规施肥相比,2年试验中3个缓控释肥配施速效肥处理能...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选择春小麦津强11为材料,设置4个施氮水平(N0、N80、N160、N240),研究减量施氮对春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氮肥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不施氮,N80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自抽穗期后快速增加,且成熟期时显著高于N240处理;施氮条件下,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及其对籽粒贡献率均随施氮量的减少而降低,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贡献率均随施氮量的减少而增高,N160、N80处理分别较N240处理显著提高14.36%、5.36%和39.88%、20.90%;施氮后各处理的氮素积累量均高于不施氮,且从孕穗期到开花期以N240处理的积累量最高。生育后期,N80处理的氮素积累量快速增加,成熟期时达到最高值(180.44 kg/hm2);N80处理的花后氮素积累量和对籽粒贡献...  相似文献   

20.
侧深施氮对机插水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水稻机插同步侧深施肥是一项新兴的技术,正在迅速发展。深入探究不同类型氮肥机械侧深施用对机插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有利于提高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为机插水稻节本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年和2018年开展大田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5种施氮处理,即不施氮肥(N0)、尿素撒施(CUB)、尿素机械侧深施(CUM)、控释尿素撒施(CRUB)和控释尿素机械侧深施(CRUM),测定水稻物质生产特性、氮素积累分配、氮素利用效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2年各施氮处理对水稻产量形成、氮素利用的影响基本一致。与尿素相比,控释尿素可以显著提高水稻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以及稻谷产量;2017年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氮肥吸收利用率(NRE)、氮肥农学效率(NAE)和稻谷产量分别增加3.22%、17.50%、46.00%、17.79%和3.72%,2018年相应增幅分别为8.77%、13.27%、32.07%、12.74%和3.32%。与人工撒施相比,机械侧深施可以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2017年NRE和NAE分别增加17.91%—43.14%和19.61%—37.39%;2018年NRE和NAE分别增加53.80%—54.10%和21.11%—35.11%。与人工撒施相比,机械侧深施肥处理的产量分别增加4.46%—6.95%(2017年)、5.55%—8.11%(2018年);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其具有更多有效穗数和颖花总量。齐穗至成熟期,CRUM处理茎叶鞘氮素积累量和茎叶氮素表观转移量(TNT)均显著高于其他施氮处理。此外,在穗分化期和齐穗期,相比其他施氮处理,CRUM处理的氮素积累量、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增加。【结论】控释尿素机械侧深施(CRUM)是一种能提高机插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的有效施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