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外来入侵杂草黄顶菊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土壤含水量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武汉市是黄顶菊潜在的入侵区域,在该地区完成整个生育期的时间为5~6个月。黄顶菊在土壤含水量15%~60%的条件下均能出苗、生长,其中25%~35%的土壤含水量最适合黄顶菊的出苗及生长。经淹水70d后黄顶菊仍能出苗,表明黄顶菊有可能入侵水田,但在该条件下黄顶菊的长势较弱,生物量及繁殖量明显降低。黄顶菊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单株种子量最高可达5万粒以上。种子量大、出苗率高及其对各种生态环境的良好适应性是黄顶菊成功入侵并迅速扩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为了分析入侵种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 (L.) Kuntze.]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分布区,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与ArcGIS软件预测了黄顶菊在当前及未来气候条件下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分布区。结果表明:在当前气候条件下,黄顶菊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北京市南部、河南省北部以及天津市的西部地区;未来气候条件下,黄顶菊的适生分布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在2060年前后,高适生区的面积将增长到14.73万km 2,增长率达121.49%,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及周边地区、陕西省西安市及周边城市。运用刀切法(Jackknife)计算各个环境变量对物种分布的影响,最冷月最低温度、最冷季平均温度、年平均气温、最干季平均温度、海拔、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最湿季度平均温度和最暖季平均温度8个环境变量是影响黄顶菊分布的主要因素。模型的AUC值为0.987,表明模型的准确度非常高。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黄顶菊的分布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建议相关部门对此密切关注,并尽早采取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防止外来生物入侵造成危害的重要手段是阻止可能造成入侵的物种进入适合其生存的地区。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外来入侵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也将随之发生变化。该文以美国外来入侵 物种南方松大小蠹(SPB)为研究对象,以SPB重要发生地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为研究区域,以美国Daymet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为主要信息源,采用最大熵法(Maxent)生态位模型,建立潜在生境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别以2000、2050、2100年3种气候变化情景,预测SPB 潜在生境的空间变化趋势。研究表明:温度的季节性变动系数(46.7%)、最湿季节降水量(32.4%)是影响SPB的两个最重要的环境因子;随着气温的升高,研究区域SPB适生概率从0.067 7下降到0.064 0;当适生概率P0.5时,外来SPB感染面积从1.2%下降到0.5%,感染区域SPB适生概率反而从0.548 9上升到0.610 7;随着最湿季节降水的重心由西向东偏移,SPB分布的中心从亚利桑那州中部偏移到新墨西哥州东南部。   相似文献   

4.
加强外来入侵生物的监测与防控,对保障区域的农业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总结了安阳市十几年来有效防除外来入侵生物黄顶菊的工作实践,阐述了黄顶菊的危害、入侵分布与普查防除现状。为提高防除效果,找出最佳的防治途径,开展了黄顶菊综合防治试验,以期找出最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明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在河南省北部的分布与发生规律,为制订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实地监测调查获得黄顶菊的分布、发生生境、物候期和繁殖特性,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已入侵点的空间分布格局与聚集区,以判断扩散蔓延的主要路线和途径。结果截至2020年,在河南省北部安阳和鹤壁两市共监测到黄顶菊入侵点93个,主要分布在45个乡(镇)。95%的最早分布点位于道路边5 km,且随着距离的增加黄顶菊发生的频次降低。黄顶菊的分布点在空间上呈不连续的聚集分布,聚集区主要集中在道路等人类活动频繁区域。已入侵的黄顶菊在入侵地都能完成生活史,产生种子,每年可结籽1次,单株最大种子量可达11万粒。结论黄顶菊在河南北部进一步扩散蔓延的潜力巨大。初步判断人类活动是黄顶菊从河北跨区域扩散至该地区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对制订黄顶菊的监测预警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黄顶菊化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顶菊是一种外来入侵植物,多数入侵植物均有化感作用。利用培养皿滤纸法,研究了黄顶菊的花、根、茎、叶提取液对其他植物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黄顶菊的花、根、茎、叶提取液对几种受体植物种子萌发均有化感作用,且与提取液浓度有关,表现在黄顶菊的提取液能降低种子的发芽率、胚根的长度。证实了黄顶菊具有化感物质,它能抑制其它植物种子的萌发,并对其它植物生长有抑制作用。黄顶菊对其他植物生长的抑制,有利于它迅速繁殖,在大面积内形成单一的群落并成功入侵。  相似文献   

7.
芦站根  周文杰  时丽冉  李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587-3587,3611
对近年来传入我国的3种外来植物刺萼龙葵、黄顶菊、一年蓬的入侵状况、传入和定殖的可能性、潜在风险性、防治对策等方面的研究作了综述,为外来入侵植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因外来植物黄顶菊入侵改变了原有本地植物的地上地下生态环境条件,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种群数量及分布。反过来这种改变可能更有利于外来植物排挤本地植物,从而促进外来植物的入侵扩散。因此研究外来植物黄顶菊与本地植物群落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黄顶菊是一种近年来新发现的未来杂草,根系发达,繁殖速度惊人。黄顶菊的生长严重地挤占了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只要有黄顶菊的生长,其他生物就难以生存,一旦让其入侵农田,就会对农牧业生存和生态环境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本文试通过对黄顶菊生物学特征、入侵危害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应的黄顶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近20a来,外来有害昆虫适生性分析所涉及的昆虫类群、入侵特点以及适生性分析所使用的软件或模型被概述整理。害虫适生性分析和科学的检疫政策相结合,对阻止外来有害昆虫入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外来生物入侵给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已经成为当前最棘手的三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黄顶菊的防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必须常抓不懈。本文针对外来入侵生物黄顶菊,分析了其在天津市发生蔓延的主要原因,并从疫情分析、化学防治、替代控制等方面提出了针对黄顶菊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明确外来物种适宜生境的分布对外来物种风险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较早地建立隔离带和监测区,以有效防止入侵物种向潜在栖息地蔓延。以外来入侵植物意大利苍耳(Xanthium italicum)为研究对象,以其呈快速扩散趋势的新疆地区为研究区域,利用生态位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结合226个意大利苍耳地理分布数据和19个生物气候变量及人类活动强度数据,对入侵植物意大利苍耳在新疆的潜在分布和适生等级进行预测,分析意大利苍耳在新疆的扩散趋势及影响其潜在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结果表明:训练集和测试集的AUC值分别为0.986、0.981,模型预测结果优秀;人类活动强度、最干月降水量、极端最低温、年温度变化范围、温度季节性变化等5个因子的贡献率总和为92.5%,是影响意大利苍耳潜在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意大利苍耳在新疆的分布未达到饱和,呈现以伊犁地区和博州地区为中心,向东北方向辐射状扩散的趋势,塔城地区、五家渠市、克拉玛依市、北屯市、巴州北部及阿克苏中部等地具有极高的入侵风险,应针对意大利苍耳的适生区建立2条隔离监测带,预防其向新疆东北部和南部扩散。研究结果可为入侵植物意大利苍耳在新疆的入侵风险分析及相应预防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山东省发生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原产南美洲,2001年在我国河北省衡水湖首次发现,短时间内形成优势种群,并快速向周边省、市蔓延,成为一种危害性极大的新外来入侵植物,对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粮食生产构成了潜在威胁。2003年首次在山东省临清市发现,为掌握黄顶菊的生物学特性、查清其在山东的发生现状和分布范围,防止进一步扩散蔓延,开展了黄顶菊普查工作。经普查发现,黄顶菊在山东省主要分布在聊城、德州两个地市,危害面积459.03 hm2,目前属于局部零星发生。  相似文献   

14.
黄顶菊为外来潜在的危险植物,可能对入侵地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被称为"生态杀手"。棉田是黄顶菊较容易侵入的农田之一。了解棉田黄顶菊的发生动态和生长特性,对研究黄顶菊的入侵和生态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每7 d调查1次棉田黄顶菊的萌发数量和株数,每14 d调查1次生长特性,对棉田黄顶菊的种子萌发、密度变化以及黄顶菊的生物量、株高和叶片数等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以探明黄顶菊在棉田的发生规律和生长特性,旨为黄顶菊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播种后21 d内萌发并成长为成株的黄顶菊数量占最终株数的92.9%;播种后22~69 d种子基本不再萌发;播种后第70 d受到土壤湿度迅速增加的影响,种子大量萌发,但此时萌发的黄顶菊幼苗受到群落环境的影响会在出苗后14 d内死亡,对最终密度没有显著影响。黄顶菊的生物量和株高大部分是在出苗56 d以后形成的,其中,生物量增加了84.1%,株高增加了65.3%;而叶片数大部分是在出苗后56 d内形成的,该期形成的叶片数占最多叶片数的57.9%。可选择种植苗期生长迅速的高秆植物并适当密植或者使用其他替代植物组合来抑制黄顶菊的生长,对其进行生态防治。对黄顶菊发生严重的地块,可轮作花生、大豆、玉米等作物,以便于化学防除。  相似文献   

15.
吴鸿斌 《河北农业》2006,(11):23-23
我省2001年在衡水湖首次发现黄顶菊,目前在沧州、衡水、邢台等7市的47个县形成分布。面积达30余万亩,构成了定植入侵之势,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成为新的外来入侵生物。为此,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开展黄顶菊的灭害除治,以控制黄顶菊的蔓延与扩散十分必要。现向广大农民朋友介绍一些识别和灭除方法。  相似文献   

16.
黄顶菊是中国近年来新记录的一种外来入侵恶性杂草,入侵后迅速蔓延并造成大面积危害.综述近年来对黄顶菊的分类学地位、生长、光合及遗传特性、防控措施及其分布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黄顶菊具有喜光喜湿、耐盐碱贫瘠、生长繁殖迅速、结实量大等特点,环境适应性极强,其种子易于随气流传播和混在农产品中人为传播扩散.预期黄顶菊在未来10~20年内将可能扩散到更大范围危害,对该杂草应加强研究,创制出经济安全而有效的持续控制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紫花苜蓿和向日葵对黄顶菊的替代控制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顶菊是2001年新发现的外来入侵杂草,替代控制是控制其蔓延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探寻对黄顶菊有替代控制作用的植物,该研究通过室内和大田试验,分析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对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的竞争效应.结果表明:黄顶菊水浸提液对2种植物的种子萌发无抑制作用;而紫花苜蓿水浸提液对黄顶菊的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体积质量分数为0.1g/mL时,黄顶菊种子发芽率降低到32%;紫花苜蓿产生的化感物质主要抑制黄顶菊种子胚根的生长.向日葵水浸提液对黄顶菊种子萌发影响不明显.向日葵与低密度紫花苜蓿和黄顶菊混种,能够使黄顶菊株高、分枝数和生物量受到明显的抑制,并能使每平方米黄顶菊植株数量显著地降低.  相似文献   

18.
缺乏专性天敌可能是外来植物扩散蔓延的原因之一.生物防治是环境友好且高效的防除方法,而人工模拟天敌危害对植物的生长、再生指标影响的效果与自然天敌的效果相似.在田间条件下,对入侵植物黄顶菊进行不同程度模拟天敌危害处理,探讨对黄顶菊生长、再生能力影响的效果,为生物防治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轻度处理和摘顶处理下黄顶菊生物量、株高、分枝数、花蕾数、净光合速率(Pn)、水分利用效率(WUE)指标表现出超补偿效应,只有重度处理下受到显著抑制;轻度至重度处理初始荧光(F0)则显著高于对照和摘顶处理,而PS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PSⅡ的潜在活性(FV/F0)则显著降低.分析发现,分枝数、花蕾数、生物量等具很高的表型可塑性指数,显示黄顶菊的生长指标对模拟天敌危害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综上,轻度天敌危害对黄顶菊无明显抑制作用,重度危害对黄顶菊的生长、开花结实抑制效果最为理想.生产实践中建议结合其他方法以实现对黄顶菊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9.
田间研究发现,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植株上取食或活动的昆虫有20余种(或类),包括食叶类、刺吸类昆虫,还有访花昆虫和天敌昆虫等.其中植食性昆虫有叶甲、蝽类、潜叶蝇、甜菜白带野螟、斜纹夜蛾和其它一些鳞翅目幼虫,它们取食黄顶菊后可造成叶片缺刻、斑点、卷曲和皱缩等多种受害症状,对黄顶菊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田间黄顶菊植株上已经具有较为丰富的昆虫群落及功能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的风险评价及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来入侵植物的风险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该研究对中国100种重要的外来入侵植物进行风险评价,并对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属于低风险和极高风险的外来入侵植物所占比例较小,而大多数外来入侵植物的风险等级介于两者之间.外来入侵植物的物种数量从南到北呈降低趋势.在中国南方地区,外来入侵植物所造成的风险相对较大;而风险相对较小的地区主要包括中国北方地区以及西藏、青海等高海拔地区.南方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的物种丰富度较高,但高风险物种所占比例较小;而北方地区和高海拔地区的外来入侵植物物种数量相对较少,但其中大多数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南方地区是中国外来入侵植物防控的重要地区,但考虑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北方地区和高海拔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的防控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