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在稻田以不同的时间间隔投放克氏原螯虾,并投放足量的饲料(饱食组)或不投放任何饲料(饥饿组),研究了不同处理下螯虾对水稻早期秧苗损伤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插秧当天放养螯虾的饥饿组和饱食组以及插秧1周后放养螯虾的饥饿组的秧苗整株性损伤数均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的,平均损伤率分别为100.00%、37.50%、32.50%;插秧1周后放虾的饱食组及2周后放虾组,水稻的总叶片数显著多于对照组的,而株高极显著(P0.01)低于对照组的。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在给予足量饵料的前提下,插秧1周后放养螯虾为安全模式,插秧2周后放养螯虾为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3.
在稻田以不同的时间间隔投放克氏原螯虾,并投放足量的饲料(饱食组)或不投放任何饲料(饥饿组),研究了不同处理下螯虾对水稻早期秧苗损伤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插秧当天放养螯虾的饥饿组和饱食组以及插秧1周后放养螯虾的饥饿组的秧苗整株性损伤数均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的,平均损伤率分别为100.00%、37.50%、32.50%;插秧1周后放虾的饱食组及2周后放虾组,水稻的总叶片数显著多于对照组的,而株高极显著(P<0.01)低于对照组的。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在给予足量饵料的前提下,插秧1周后放养螯虾为安全模式,插秧2周后放养螯虾为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4.
在黄鳝-克氏原螯虾-水稻共作塘中,进行了枯草芽孢杆菌和空心菜改善水质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和空心菜对鳝虾稻共作水体均有较好的净化作用,能提升溶解氧、降低p H。其中,枯草芽孢杆菌处理对氨氮、亚硝酸氮、总氮、总磷的去除效果强于3种密度的空心菜,最高去除率分别达到68.06%、86.49%、49.96%和58.82%;单一投放空心菜时,以20%的密度处理对氨氮、亚硝酸氮、总氮、总磷的去除作用最强,最高去除率分别达到63.00%、88.39%、53.12%和49.02%。综上,鳝虾稻共作池塘搭配枯草芽孢杆菌和20%密度的空心菜为宜。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长期稻虾共作模式下克氏原螯虾对水稻土团聚体数量、稳定性以及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分布的影响,本研究依托始于2014年的长期定位试验,设置冬泡无秸秆还田(W)、冬泡+秸秆还田(WS)和冬泡+秸秆还田+养虾(WSC)3个处理,采集各处理表层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以>1~2 mm粒级为主,在冬泡条件下秸秆还田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中>2 mm团聚体比例、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贡献率,且增加了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相对于冬泡+秸秆还田处理,冬泡+秸秆还田+养虾处理土壤>2 mm和>1~2 mm团聚体比例显著提高了19.8%和6.5%,而0.053~0.25 mm团聚体比例则显著下降了9.2%,且>0.25 mm的团聚体数量、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分别提高了7.8%、20.6%和37.5%。冬泡+秸秆还田+养虾处理的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较冬泡+秸秆还田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6.2%、34.0%和23.1%,且显著提高了<0.25 mm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含量。研究表明,稻虾共作模式下克氏原螯虾养殖促...  相似文献   

6.
采用手动喷雾法,在安徽长丰和安徽霍邱开展了10%溴氰虫酰胺OD对水稻二化螟的田间防效试验,通过溴氰虫酰胺在克氏原螯虾中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方法,测定了施药后不同时间和不同施药量在克氏原螯虾虾头、虾尾和全虾中溴氰虫酰胺的生物富集量,并探究了不同施药浓度和次数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指标和最终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指导该药剂的田间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0%溴氰虫酰胺OD在每亩施药量为20~40 mL下对水稻二化螟的田间防效均高于80%。10%溴氰虫酰胺OD施药量为每亩30和60 mL,其在克氏原螯虾虾头、虾尾和全虾中生物富集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14d时达到最高值,虾头、虾尾和全虾中溴氰虫酰胺浓度分别为:4.00、2.00和3.67μg·kg-1;6.33、8.00和7.00μg·kg-1,在施药35 d后所有样品中溴氰虫酰胺浓度均 0.05)。  相似文献   

7.
研究稻虾共作模式下土壤细菌菌落数变化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样品中细菌菌落数,土壤酶分别采用3, 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靛酚蓝比色法、 3, 5-二硝基水杨酸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CK水稻单作模式相比,A1稻虾共作模式在水稻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深度土壤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的菌落数(p<0.05)以及提高了土壤酶的活性。为丰富稻虾共作模式下的土壤微生物理论,同时为贵州地区土壤利用改良、农业模式调整以及发展稻虾共作绿色生态型农业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技术规程叙述了水稻、小龙虾(克氏原螯虾)轮作的稻田选择条件、工程改造与建设、水稻栽培与管理、小龙虾繁养与管理、水稻收获、小龙虾苗和成品捕捞等关键技术要求,适用于江苏省建湖县域内稻虾轮作种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荷藕-克氏原螯虾共作是一种基于水田生态种养的模式,是当前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的创新模式。从品种选择、田间工程、种养技术、产品质量等方面提出其生产技术的要求,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从虾稻共作养殖环境中筛选6株有机质降解菌,经鉴定均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其中,OC-1、OC-2、OC-3和OC-6 4株细菌均归属于阿氏芽孢杆菌(Bacillus aryabhatta),OC-4鉴定为弯曲芽孢杆菌(Bacillus flexus),OC-5鉴定为黄海芽孢杆菌(Bacillus marisflavi),这些菌株均能高效降解饵料浸出液培养基中的有机质和氨氮,培养3 d后COD降解率均为85%以上,其中,OD-1、OD-2对有机质的降解速率和降解效率最高,这可能与其具备多种类胞外酶分泌能力有关,这2种菌株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水稻-红螯鳌虾共作模式对水环境的影响,对水稻-红螯螯虾共作和红螯螯虾传统池塘养殖2种模式进行水环境监测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水稻种植水体溶解氧(DO)含量和pH值均高于传统养殖池;在相近虾苗放养模式下,水稻种植水体氮、磷含量以及沉积物总磷(TP)、有机质(OM)含量等指标均低于传统养殖池。各监测点浮游生物种类数相近,浮游植物以绿藻门、硅藻门和蓝藻门占优势(占总种数的78%~83%),浮游动物以轮虫类占优势(占总种数的50%~60%);浮游生物种类、密度和生物量随着时间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夏、秋季高于冬、春季;在相近虾苗放养模式下,水稻种植水体浮游生物密度和生物量略高于传统养殖池。  相似文献   

12.
巢湖地区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监测巢湖地区稻虾共作模式生产前后稻田土壤肥力的变化,2016年度在巢湖周边设置2个监测区域,分别在水稻种植前、营养生长期和收割后3次采集稻田土壤样本,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阳离子交换量等肥力指标;并结合水稻和小龙虾产量及施肥投喂管理,比较了常规单作稻田和稻虾共作模式稻田土壤肥力变化及生产效益。结果显示,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产量均高于常规单作稻田,可增产2%~3%;正常投喂时,共作模式可收获小龙虾1 200 kg·hm~(-2)以上。水稻生产后,A区稻虾共作模式田的肥力水平普遍高于单作稻田,B区域稻虾共作模式田土壤有机质、全磷、阳离子交换量水平高于单作稻田(P0.05),其余肥力因子差异不显著(P0.05)。总体而言,稻虾共作模式更有助于保持监测区域稻田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3.
稻虾共作常规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虾共作模式已成为湖北省潜江市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拓展了农民增收空间,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本文根据江汉平原近几年虾稻共作经验,总结归纳了虾稻共作的常规技术,以期为推广稻虾共作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莲藕-克氏原螯虾生态种养共作模式和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了莲藕-克氏原螯虾生态种养的"一藕两虾"共作模式,提出了模式的建设方案;集成了品种选择、种养时空耦合、莲藕种植、克氏原螯虾养殖、水质和水位调控等配套技术体系,分析了其经济生态效益。为江苏里下河地区发展区域性特色生态种养产业,转变长期以来单一种植或养殖等传统生产方式提供了示范模式。  相似文献   

15.
莲藕与克氏原螯虾共作模式是一种绿色高效的生态种养模式,本文从莲藕田的改造、莲藕定植、克氏原螯虾放养、生产管理、捕捞等方面总结了莲藕与克氏原螯虾生态共作关键技术,为莲藕与克氏原螯虾共作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稻虾综合种养田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周年动态变化特征,定期采集浮游生物样本,检测并分析了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种类和数量变化。结果表明,(1)虾沟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125种,显著高于田面;虾沟共检出浮游动物4类57种,与田面差异不显著;绿藻门和原生动物种类数占绝对优势。(2)虾沟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年均值分别为1.944、2.435和0.540;其中多样性指数12月最低,9月最高;虾沟和田面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虾沟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年均值分别为1.726、1.865、0.654,其中多样性指数4月最低,8月最高。(3)10月至翌年3—4月单生卵囊藻均为优势种,5—9月普通黄丝藻均为优势种,6—10月四尾栅藻均为优势种。12月和2月优势种为桡足幼体,田面3月和4月无节幼体均为优势种,虾沟4月浮游动物优势种为拟铃壳虫,5—8月池沼多核变形虫均为优势种,9—11月近亲裸腹溞均为优势种。(4)稻虾种养生态系统虾沟浮游植物年均密度为1 403 858 ind/L,其中3月密度最大,2月最小;年均生物量为0.155 37 mg/L,其中5月...  相似文献   

17.
为了筛选适合虾稻共作模式的水稻优良品种,2019年对湖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提供的16个水稻品种进行了虾稻共作模式下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产量居前5位的依次为嘉丰优2号(10 095 kg/hm~2)、隆晶优2号(9 510 kg/hm~2)、丰优香占(9 300 kg/hm~2)、Y两优1998(9 090 kg/hm~2)、兆优5455(9 015 kg/hm~2);综合性状好且适合虾稻共作模式的水稻优良品种为隆晶优2号、丰优香占、兆优5455、万象优982。  相似文献   

18.
稻虾共作模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Oryza sativa)-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以下称小龙虾)共作模式作为稻渔综合种养的重要模式,近些年在我国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迅速.综述了近10年来稻虾共作模式相关理论研究进展和产业发展情况.在理论研究方面,从稻田土壤、水质、生物多样性和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阐述了稻虾共作对稻...  相似文献   

19.
为了筛选适合江汉平原虾稻共作模式的水稻优良品种,2020年在江汉平原种子市场上筛选了30个水稻品种进行了虾稻共作模式下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产量前6位的品种依次为九优粤禾丝苗、巨两优60、深两优534、兆优6377、深两优1133、皖两优华占,分别为658.0 kg/亩、635.0 kg/亩、612.0 kg/亩、60...  相似文献   

20.
采用基于Illumina Hiseq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稻虾共作模式下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肠道、肝胰腺、鳃及其养殖池塘水体、底泥中菌群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测序结果显示,5个样品共获得有效序列393519条,抽平后(48659)聚类于7223个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