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广西农学报》2008,23(2):F0004-F0004
广西甘蔗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是一个以新品种、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国内最大的省级甘蔗专业研究所。设有育种研究一室、二室、三室、生物技术研究室、农艺研究室、植保研究室、甘蔗良种繁殖中心、甘蔗试验场、国家糖料改良中心广西甘蔗品种改良分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农业部甘蔗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宁)等。现有研究员(教授)19人,副研究员20人,博士13人等。主要的研究方向有甘蔗常规育种、生物技术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创新、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新技术、甘蔗病虫综合防治、甘蔗生物固氮、甘蔗脱毒健康种苗技术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广西在甘蔗栽培技术研发和集成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果.广西从20世纪80年代起不断选育推广甘蔗优良新品种,在此基础上研发并集成推广应用一系列先进适宜的栽培技术,主要包括蔗地机械深耕深松、智能化施肥、蔗叶还田、节水灌溉、脱毒健康种苗、酒精发酵液定量还田、化学调控、甘蔗生产管理机械化和病虫草鼠综合防治等.但在广西甘蔗生产中,仍然存在机械化收获应用范围小、施肥过量、主栽品种急需新品种替代、旱坡地大面积种植、宿根年限短等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今后需要加强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应充分利用甘蔗的生物固氮及土壤微生物固氮、解磷、解钾、促生等特性,进行合理施肥,有效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加强甘蔗健康种苗技术的应用,并结合优良甘蔗新品种的繁殖推广,提高甘蔗种苗质量,为甘蔗高产高糖打好基础;大力推广宿根性极强的高产高糖优良甘蔗品种,如桂糖29号、桂糖32号、桂糖40号等,收获后及时进行宿根蔗管理,延长宿根年限;加强旱地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技术体系在无有效灌溉条件蔗区的推广应用,实现旱地甘蔗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3.
广西甘蔗继选育出桂糖11号后,近年育成桂糖12号、13、15号,在主要亲本使用及选择方法上较以前有所改进,野生资源保育利用及人工诱导开花杂交,理化诱变育种取得较大成效。今后的发展应重点在于亲本创新与研究,野生资源重点利用,扩大育种规模,建立广西育种体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特产研究》2007,29(1):F0004-F0004
药用植物研究室座落在风景秀丽、气候怡人的吉林省吉林市左家。该室拥有一支人员精干、结构合理、学术层次高的研究队伍。现有职工20人,其中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4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人,博士1人,  相似文献   

5.
广西甘蔗生产机械化效益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我国甘蔗种植区域主要是广西、广东、福建、云南、海南等省,目前种植面积达105万公顷.  相似文献   

6.
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蔗研究所(邮编:530007,电话:0771-3899358)选育的甘蔗新品种“桂引9号”,前不久通过了广西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7.
2010~2012年采用定点踏查、普查和定时系统调查的方式对广西甘蔗病害种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共鉴定出甘蔗病害21种,其中真菌病害15种,细菌病害1种,病毒病害2种,线虫病害3种;甘蔗鞭黑穗病、凤梨病、梢腐病、宿根矮化病和花叶病发生较普遍,是广西蔗区的主要病害。  相似文献   

8.
9.
马真 《农家致富》2000,(5):49-49
徐州市贾汪区紫庄镇政府瞄准市场,引导当地农民引种广西甘蔗,取得了良好效益。  相似文献   

10.
广西百万亩甘蔗配套栽培技术经济效益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项目在广西16个县实施,通过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及其规范化配套栽培技术和加大物质投入等措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与非项目区相比,实施区三年加权平均蔗茎公顷产量92.64吨,增产19.74吨,增长27.08%;平均蔗糖分14.79%,提高1.2%(绝对值);累计新增蔗茎总产量133.56万吨,新增蔗糖总产量16.79万吨,新增总产值34520.19万元,新增纯收入28033.09万元。  相似文献   

11.
《农村实用技术》2014,(8):52-52
<正>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始建于1956年,全所占地350亩(其中开远300亩,瑞丽50亩),是云南甘蔗产业中心科研单位,国家甘蔗产业主要科研机构,国家农业科研百强所之一。全所任务:根据云南和全国蔗糖生产发展对甘蔗科技的要求,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积极开展相关的应用基础和高新技术应用研究,重点解决不同发展时期云南  相似文献   

12.
《农业展望》2006,2(1):F0002-F0002
农业信息分析与评估研究室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的公益性创新研究部门之一,主要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和农产品市场信息分析与评估等项科研工作,具有高素质的年轻研究团队和深厚的研究工作基础。现有在职研究人员8人,其中博士5人,硕士3人,高级研究人员5人。  相似文献   

13.
《特产研究》2007,29(2):F0004-F0004
紧紧围绕我国的特种经济动物资源开展整合共享的研究工作,完成鹿类动物、毛皮动物、特禽等特种经济动物资源的标准化整理、整合;繁殖更新特种经济动物的生殖细胞、活体;补充完善特种经济动物种质资源所缺乏的标志性信息数据;  相似文献   

14.
《特产研究》2007,29(2):F0003-F0003
发展历程 该研究室的前身是特产研究所建所之初设立的兽医组,工作任务是全所的动物保健。随着工作开展,工作范围日渐扩大。70年代更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野生动物疫病研究室,主要从事犬瘟热、水貂病毒性肠炎、水貂阿留申病、狐狸脑炎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获得多项奖励。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广西甘蔗主产区甘蔗线虫的种类、分布及虫口密度等信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及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桂南沿海、桂南、桂西南、桂中、桂西11个主要蔗区甘蔗线虫土样,采用贝尔曼浅盘漏斗分离法对线虫进行分离,在光学显微镜下鉴定种类及数量.[结果]共收集到甘蔗寄生线虫16属,占线虫总数的70.3%,腐生线虫占29.7%;在寄生线虫中,以螺旋线虫和矮化线虫为主,分别占54.0%和26.9%,其次是短体线虫,占12.1%.水田蔗地线虫数量比旱坡地多,宿根蔗地比新植蔗地多;水田及宿根蔗地矮化线虫和短体线虫比旱坡地及新植蔗地多,但水田及宿根蔗地螺旋线虫比旱坡地及新植蔗地少.[结论]共鉴定出16个属的寄生线虫,优势寄生线虫为螺旋线虫、矮化线虫和短体线虫.研究结果为广西甘蔗主产区开展线虫普查及线虫病害防治和检疫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广西甘蔗主要真菌病害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广西蔗区主要真菌病害的发生情况和种类,为甘蔗病害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9~2011年采用随机踏查、种植户随访、资料查询和定点调查等方法对广西蔗区甘蔗真菌病害种类及发生程度进行调查,并采集病害样本,通过病原分离培养鉴定等方法确定真菌病害的种类.[结果]共采集和鉴定出13种主要真菌病害,分别为:黑穗病、凤梨病、梢腐病、锈病、叶焦病、赤腐病、轮斑病、褐条病、褐斑病、虎斑病、白疹病、眼点病、黄点病,其中发生严重并对甘蔗品质和产量影响最大的病害有黑穗病、锈病、梢腐病和凤梨病.[结论]黑穗病仍然是对甘蔗危害最严重的病害,生产中急需选育高抗且综合性状优良的甘蔗品种以替代现有的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17.
《农业展望》2006,2(8):F0002-F0002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多媒体技术研究室主要开展农业信息技术方面的创新研究,拥有非线性编辑系统、SGI图形处理系统、多媒体数据采集系统等研究设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现有正式研究人员6名。  相似文献   

18.
<正>广西是我国甘蔗的主产区。为了降低甘蔗生产成本,确保广西糖业持续发展,广西政府加大了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推广力度,全区甘蔗耕种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但机收水平还是比较低,成为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薄弱环节。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有待广西乃至其他甘蔗产区继续努力。近年来,在农业部强力支持和自治区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广西农业机械化取得了长足发展。到2014年底,全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6%,提高3个百分点。尤其在蔗糖价格连续下跌、蔗糖加工出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的广西甘蔗低温冻害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甘蔗生长状况、受害程度与低温冻害强度的关系,分析并确定甘蔗冻害的分级指标;利用广西90个气象台站30a的气候资料和台站地理信息,建立冻害指标的空间分析模型,计算出1km×1km分辨率的广西极端最低气温的空间分布;并根据甘蔗冻害分级指标,通过GIS的空间分析能力,分析广西甘蔗低温冻害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广西甘蔗生产的趋利避害和优化布局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农业展望》2006,2(7):F0002-F0002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智能农业技术研究室是具有20多年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经验的研究型处室。现有研究人员6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4人,中级研究人员2人,3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具有硕士学位,1人在读硕士学位,具有坚实的研究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