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四川草原》2005,(3):23-23
由乌苏市草原工作站多年精心研究的“乌苏1号”无芒雀麦牧草新品种,日前已通过自治区科技厅成果鉴定,并通过了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的最后审定。审定结论称,开展对无芒雀麦牧草品种,进行抗旱性试验选育研究,在国内尚属首例。  相似文献   

2.
对乌苏1号无芒雀麦进行了多年的系统选育,依据其生物学特性和农艺性状特点,研究初步得出乌苏1号无芒雀麦栽培技术、收获与加工技术以及适宜的种植区域,为大面积推广种植乌苏1号无芒雀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新疆各地区无芒雀麦种质资源丰富,为选择理想倍性育种材料,本研究以18份无芒雀麦为供试材料,用醋酸洋红染色法统计奇台野生无芒雀麦BL-01根尖染色体数目为28条,依据染色体组基数是7,确定其为四倍体(2n=4x=28)。运用流式细胞仪以奇台BL-01材料叶片的相对核DNA含量峰值为参照,测定18份供试材料的G1期、S期和G2期及变异系数,计算出各材料的细胞周期值,旨在快速鉴定无芒雀麦不同群体的染色体倍性。研究结果表明,18份无芒雀麦种质材料中有四倍体和八倍体两种倍性,其中四倍体共12份、八倍体共6份,对品种乌苏1号流式细胞仪鉴定结果为八倍体。  相似文献   

4.
乌苏1号无芒雀麦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乌苏1号无芒雀麦进行了多年的系统选育,依据其生物学特性和农艺性状特点,研究初步得出乌苏1号无芒雀麦栽培技术、收获与加工技术以及适宜的种植区域,为大面积推广种植乌苏1号无芒雀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新疆各地区无芒雀麦种质资源丰富,为选择理想倍性育种材料,本研究以18份无芒雀麦为供试材料,用醋酸洋红染色法统计奇台野生无芒雀麦BL-01根尖染色体数目为28条,依据染色体组基数是7,确定其为四倍体(2n=4x=28)。运用流式细胞仪以奇台BL-01材料叶片的相对核DNA含量峰值为参照,测定18份供试材料的G1期、S期和G2期及变异系数,计算出各材料的细胞周期值,旨在快速鉴定无芒雀麦不同群体的染色体倍性。研究结果表明,18份无芒雀麦种质材料中有四倍体和八倍体两种倍性,其中四倍体共12份、八倍体共6份,对品种乌苏1号流式细胞仪鉴定结果为八倍体。  相似文献   

6.
79个奇台无芒雀麦无性系鉴定初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产量对比试验,对79个无芒雀麦无性系和奇台无芒雀麦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筛选出的无性系与对照在生育期上无显著差异,在产量上14个无性系差异显著。优良无性系41号表现优良,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为无芒雀麦新品种选育提供了优良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7.
无芒雀麦无性系组合评比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历经4年,对6个无芒雀麦无性系组合和对照奇台无芒雀麦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无性系104.1-2.4品系生长速度快,再生能力、耐寒性和耐盐性强,产草量高,饲用品质好,有较明显的植物学特征,达到了新品种的条件和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8.
乌苏1号无芒雀麦新品种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苏一号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cv.Wusu No.1)采用系统选育、配综合种,经品比、区域生产、耐旱性试验及良种繁育研究育成。通过叙述该品种的育种过程、特征、特性和经济性状,为国家种质资源库增添了新品种,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牧草品种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经2000-2003年4年试验结果表明,乌苏1号无芒雀麦产草量高、产籽量与对照相接近,属刈草丰产型、耐旱新品种。并总结出了栽培管理技术要点,为其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乌苏1号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cv.WusuNo.1)为材料,研究灌浆期喷施GA.对无芒雀麦农艺性状和种子产量的影响.以清水(CK)和浓度分别为10、20、30和40 mg/L的外源GA3叶面喷施处理灌浆期的无芒雀麦,并测定处理后无芒雀麦的分蘖数、叶长、叶宽、株高、生殖枝、小穗数、花序长、种子数、千...  相似文献   

11.
对不同来源的6种无芒雀麦进行了引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6个品种在黑龙江西部地区越冬率达93%以上,生育期为102~106d,均适宜在黑龙江西部地区种植;其中,公农无芒雀麦、内蒙无芒雀麦和波兰无芒雀麦生产性能优于其他品种,值得在黑龙江西部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2.
以乌苏1号无芒雀麦为材料,设置2个生长环境(荒漠绿洲区、高海拔地带),通过观测幼穗分化进程及开花习性,探究生境对无芒雀麦幼穗分化及生殖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芒雀麦幼穗分化从分蘖期开始至抽穗期结束,分为初生期、伸长期、结节期、小穗原基分化期、小花原基分化期、雌雄蕊原基分化期、雌雄蕊形成期和完穗期8个时期。幼穗分化是从生长锥顶端第1枝梗原基与小花原基开始分化,相同小枝梗上原基与小花原基均是自下逐渐向上发育;整穗是从顶部向下逐渐开花,下部枝梗开花时间小于上部枝梗;小穗上的小花由下向上逐步开花。与荒漠绿洲区相比,高海拔地带的无芒雀麦幼穗分化时间晚,周期缩短,穗部赤霉素(GA)、脱落酸(ABA)及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相对较高,细胞分裂素(CTK)含量和种子千粒重较低,但高海拔地带单穗成熟种子粒数与单位面积内种子产量高,更适合无芒雀麦种子生产。  相似文献   

13.
高寒牧区多年生人工草地混播组合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潘正武  卓玉璞 《草业科学》2007,24(11):53-55
利用箭筈豌豆Vicia sativa、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草原2号苜蓿Medicgao varia、沙生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多叶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当地燕麦Ayea fatua在高寒地区进行了多年生混播草地建植试验.结果表明:在高寒地区建立人工草地,采取禾禾混播和禾豆混播,可明显提高草地产草量和牧草品质.表现优良的混播组合有草原2号苜蓿 无芒雀麦 多叶老芒麦、草原2号苜蓿 多叶老芒麦 冷地早熟禾、无芒雀麦 多叶老芒麦 冰草、无芒雀麦 多叶老芒麦 冷地早熟禾、草原2号苜蓿 多叶老芒麦 冰草.  相似文献   

14.
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在中国分布广泛,作为优良的牧草,充分发掘优质的种质资源,不仅可以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还可以增加优质饲草产量,为培育优良无芒雀麦品种奠定基础,促进畜牧业发展。文章在对我国野生无芒雀麦优质种质资源主要分布区、主要栽培区域进行调查归纳的基础上,总结了育种现状和主要品种,同时对其栽培技术的利用现状进行综述。我国对野生无芒雀麦种质资源利用区域多集中在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现已育成6个品种。在利用方式上,以混播栽培为主,且集中种植在西北、西南、东北地区,中原地区也有少量种植。国内对无芒雀麦混播栽培研究较多,但对野生无芒雀麦种质资源分布、特征缺乏系统研究,对混播品种的筛选以及利用先进技术手段育种方面尚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无芒雀麦是多年生禾本科牧草,营养价值丰富,适口性好,为各种家畜所喜食。由于其根系发达,再生力强,也是草原生态改良的优选植物,在国内已广泛种植。引种无芒雀麦进行观察试验,为选择适宜在黑龙江省种植的无芒雀麦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对不同来源的20种牧草进行了两年的引种筛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豆科的肇东苜蓿、公农1号苜蓿、草原2号苜蓿和禾本科的无芒雀麦、林肯无芒雀麦、扁穗冰草、细茎冰草,在2001年极其干旱年份越冬率、产草量、抗逆性、分枝(分蘖)数、茎叶比都优于其它13个品种;而苜蓿品种国内的优于国外品种.由此认为,这7个牧草品种是黑龙江省寒冷干旱区、半干旱区建立人工草地、改良退化沙化草地的优良草种,可大力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7.
杂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群落种间竞争及稳定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苜蓿(Medicago sativa)与无芒雀麦(Bromus innermis)以0.3:0.7的播种量进行混播试验,测定组分种绝对生长率(AGR)、相对生长率(RGR)、相对产量总和(RYT)以及种间竞争率(CR),探讨不同苜蓿品种+无芒雀麦混播群落种间竞争及稳定性。结果表明:草地生物量的净积累主要在生育前期,单播和混播草地中杂花苜蓿的AGR和RGR平均值高于敖汉苜蓿(M.sativa CV.A ohan);同种苜蓿混播与单播草地生物量快速积累期相同,但不同品种间有所差异,敖汉苜蓿早于杂花苜蓿(M.varia Martin.CV.Caoyuan);苜蓿在孕蕾至初花期、无芒雀麦在拔节至抽穗期AGRRGR最高,混播降低了苜蓿的AGRRGR值;在组分频率下,春秋二季种间竞争小于种内竞争(RYT>1),而夏季种间竞争大于种内竞争(RYT<1),苜蓿的竞争力大于无芒雀麦(苜蓿的CR>1);甘农1号杂花苜蓿(M.varia Martin.CV.Gannong No.1)与无芒雀麦混播群落稳定性较好;在苜蓿+无芒雀麦混播群落中,光资源竞争是种间竞争的关键,温度对种间竞争有明显影响,夏季较高的温度减弱了无芒雀麦的竞争力,增强了苜蓿的竞争力;夏季是混播草地中无芒雀麦种群衰退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8.
对栽培条件下的4份无芒雀麦材料不同生育期单株地上总生物量及其构件生物量分配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植株地上总生物量,从拔节期到完熟期4份材料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从孕穗期到完熟期奇台无芒雀麦和Elsberry无芒雀麦显著高于公农无芒雀麦(P〈0.05)。随生育期的推进,营养枝茎和叶生物量分配先降低后升高,生殖枝茎和花序生物量分配先升高后降低,生殖枝叶生物量分配逐渐降低,立枯体变化规律不明显。生殖生长过程中生殖枝生物量分配占57%~90%。各构件生物量分配中,生殖枝茎占较大比例为21%~53%,花序占3%~30%。在同一生育期,相同构件生物量分配4份材料间差异不显著。在植株构件生物量分配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提高花序生物量是提高种子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为了筛选出生产性能与营养品质表现优良的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种质材料,测量和分析了国内外16份无芒雀麦种质资源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的相关指标,并运用聚类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无芒雀麦种质材料之间生产性能与营养品质差异显著(P < 0.05),其中Q6、Q8、Q2的鲜草产量与Q16、Q4的干草产量显著高于其他种质材料(P < 0.05),可作为追求产草量的基础材料利用;Q16粗蛋白含量高,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低,牧草消化率高,营养品质好;Q2、Q4、Q10、Q14叶茎比显著高于其他种质材料(P < 0.05)。聚类分析将16份种质材料聚为4类,聚类结果与原产地关系较小。根据灰色关联度分析,叶茎比、干草产量、粗灰分、粗蛋白在无芒雀麦生产性能与营养品质综合评价系统中权重最大,可作为无芒雀麦品种评价和筛选时的关键性状;Q6、Q4、Q10、Q16、Q2、Q8与理想品系关联系数最大,综合表现最好,可为无芒雀麦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培育提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20.
无芒雀麦地上生物量及各构件生物量分配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栽培条件下的4份无芒雀麦材料不同生育期单株地上总生物量及其构件生物量分配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植株地上总生物量,从拔节期到完熟期4份材料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从孕穗期到完熟期奇台无芒雀麦和Elsberry无芒雀麦显著高于公农无芒雀麦(P<0.05).随生育期的推进,营养枝茎和叶生物量分配先降低后升高,生殖枝茎和花序生物量分配先升高后降低,生殖枝叶生物量分配逐渐降低,立枯体变化规律不明显.生殖生长过程中生殖枝生物量分配占57%~90%.各构件生物量分配中,生殖枝茎占较大比例为21%~53%,花序占3%~30%.在同一生育期,相同构件生物量分配4份材料间差异不显著.在植株构件生物量分配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提高花序生物量是提高种子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