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沙半干旱区(阜新)年平均降水423mm。各月降水分布不均,70%集中在7-8月份,该区的土壤水分在0-100cm垂直范围的内呈规律性变化,在时空分布上呈季节性变化,旱灾发生频率达到70%以上,针对以上特点,我们提出了玉米高产抗旱栽培6项技术措施;(1)筛选高产品种;(2)选择适宜的;(3) 种植密度;(4)合理的施肥方式及施肥量;(5)合理的耕作技术;(6)地膜覆盖技术,从而充分利用了自然降水,保证了玉米 水高峰与自然降水同步,实现抗旱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辽西风沙半干旱区玉米抗旱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孙占祥 《玉米科学》1998,6(1):037-040
辽西风沙半干旱区年平均降水为423mm,70%集中在7~8月份。本区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规律为:0~20cm为剧变层;20~60cm为缓变层,一般含水量>12%;60~100cm为稳定层,终年含水量>12%。本区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可分为4个阶段:即冬季冻结、凝聚阶段;春季大量蒸发阶段;夏季大量蓄积阶段和秋季缓慢蒸发阶段。本区旱灾发生严重,春旱发生频率>70%,伏旱发生频率为50%左右,秋吊为30%。在本区玉米的田间耗水量为460~490mm。玉米的生理耗水量为390~400mm,且耗水高峰集中在抽雄———乳熟期。针对本区如上特点,本项研究提出了本区玉米抗旱高产栽培技术的五项措施,即:1.确定适宜品种;2.明确最佳播期;3.科学经济施肥;4.保证合理密度;5.伏前深度中耕。从而充分利用了本区4月份的无效降水,保证了玉米耗水高峰期与本区自然降水高峰期同步,并增加了土壤蓄水能力,实现了抗旱、增产的目的,为本区及北方旱农地区作物高产栽培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3.
风沙半干旱区旱地玉米提高降水生产效率的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垄膜沟种微集雨和全地面平铺覆膜栽培技术对提高旱地玉米天然降水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间沟垄微集雨结合覆盖有效地利用了垄膜的集雨和沟覆盖的蓄水保墒功能,改变了降雨的时空分布,使降雨集中在沟内,明显提高了降雨的利用率,特别是5 mm左右微小降雨的利用率。全地面平铺覆盖栽培最大限度降低了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达到保墒的目的。田间沟垄微集雨技术和全地面平铺覆盖栽培技术能增加玉米产量,提高降水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风沙半干旱区适时早播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于希臣孙占祥孙贝烈侯志研(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机械化耕作栽培研究所沈阳110161)辽宁省阜新地区属半干旱季风大陆性气候区,春季多风少雨,十年九旱。玉米是当地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避过春旱,以往采用晚播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半干旱区玉米密度对产量及商品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开展半干旱区玉米密度对产量及商品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半干旱区耐密型玉米品种郑单958、先玉335适宜播种密度在65000~75000株/hm2,稀植大穗型玉米品种吉单257、吉单137适宜播种密度在60000~65000株/hm2;郑单958、先玉335、吉单257、吉单137百粒重与密度呈负相关;4个品种的容重与密度关系呈二次抛物线,郑单958在50000株/hm2、先玉335、吉单257在57500株/hm2、吉单137在50000株/hm2时容重最高,商品等级最好;4个品种随播种密度增加,穗位叶叶绿素SPAD值降低。  相似文献   

6.
玉米和小麦间作农田水分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了清种玉米、清种小麦、玉米和小麦间种比例分别为4∶1、3∶1和2∶2农田的水分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由于小麦和玉米的强烈竞争和相互影响使作物的农田水分动态变化和作物耗水量产生变异,以及受时空分布差异的影响,最终导致不同处理的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出现明显差异.其中3∶1间种具有较好的综合效果.小麦产量达到2707.2kg/hm2,玉米产量达到11191.5kg/hm2,而清种小麦和清种玉米的产量分别为2355kg/hm2和10153.5kg/hm2.  相似文献   

7.
2013~2015年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以传统平作不覆盖为对照(CK)、地膜全覆盖(PA)、可降解膜全覆盖(BA)、玉米秸秆全覆盖(SA)和沟垄集雨半膜覆盖(RH)4种覆盖方式,研究不同秋季覆盖方式的土壤水分保蓄效果及对春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冬春休闲期,PA、BA、SA、RH处理均能有效提高播种前土壤水分,SA和RH处理在整个生育期土壤蓄水量显著高于CK,PA和BA处理仅在生育前期有较高的土壤水分;PA、BA和RH处理均有增温效果。不同处理中,PA处理产量最高,2年平均较CK提高58.17%,RH与BA处理分别较CK提高34.16%和27.05%,SA处理低于CK;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规律一致,PA、BA和RH处理分别较CK提高36.89%、14.34%和29.51%。  相似文献   

8.
试验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方法,对氮肥、保水剂用量及不同的栽培方式与半干旱地区旱地玉米产量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膜内微集流沟播比膜上穴播增产8.7%,比微集流膜侧种植增产58.4%。不同栽培方式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明显,覆膜微集流沟播水分利用率比覆膜穴播和微集流膜侧种植提高9.97%和51.75%,节水8.4%和34.6%。施N150.0kg/hm2、P2O5150.0kg/hm2比N112.5kg/hm2、P2O5150kg/hm2和N75.0kg/hm2、P2O5150.0kg/hm2分别增产14.9%和31.8%,水分利用率提高12.74%~39.78%,氮磷最佳配比为11∶。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分析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地区1971~2015年气候要素变化特征,用Hybrid-Maize模型估算该区域品种熟期(GDD)不同玉米品种的产量潜力。结果表明,该区域近45年温度、降水和日照时数年均变化与玉米生长季变化趋势类似,但生长季变幅与年均值变幅差异较大,且生长季时间序列上突变点明显不同,温度和降水具有滞后性,日照时数具有超前性,其中,生长季温度增幅高于全年温度增幅,但突变时间滞后10年;长期年均降水波动性大,而生长季降水较全年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且2010年以来生长季均为较湿润阶段。生长季日照时数减少比年均减少趋势慢,为其下降速率的40%。以4月30日为适播期,种植密度60 000株/hm~2时,乾安、洮南、前郭推荐熟期相对较长品种(GDD=1656-1672),扶余、镇赉推荐熟期相对较短品种(GDD为1606和1500)。洮南、扶余、前郭玉米R/V值接近1.0,乾安和镇赉R/V超过1.15,利于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0.
半干旱区玉米行距调整增密对群体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构建不同的群体冠层结构,以玉米不同行距配置为基础,研究乳熟期玉米群体的光能利用情况,分析不同行距配置对冠层结构及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产量与群体消光系数达到显著相关,且为负相关。在吉林省半干旱区玉米宽窄行行距70-30 cm和宽窄行行距80-30 cm配置下玉米群体对光能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佳,且有效提高玉米群体产量,增产分别达到8.06%和22.82%。  相似文献   

11.
1997-1999年在宁南半干旱区宁南(海原)旱农试区设置了旱作春小麦田水分时空动态与平衡观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春小麦生长期内,从播种到成熟2m土层土壤含水率呈下降趋势,不同肥力处理水分变化动态差异不显著,但抽穗至成熟期施肥处理土壤含水率较低,说明施肥能促进水分的利用;不同年份2m土层水分含量差异明显,但长期内水分变化动态趋势相似;生长期间0-20cm和20-80cm土层含水率变化剧烈,不同肥力处理之间差异不大,80cm以下土层含水率相对稳定;春小麦生长期降水量163.7mm,需水量429.1cm,实际耗水量平均301.1,水分亏缺128.8mm,水分满足率为70.2%,不同肥力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因为1998-1999年试验中有冬灌,真正旱地水分亏缺量达200mm以上,水分满足率约为50%。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总结群众性创造“吨粮田”实践基础上,采用五元二次通用旋转设计,选择密度、农肥、氮肥、磷肥、钾肥等五项因素对旱作条件下春玉米吨产技术体系进行试验研究.通过电算分析提出了玉米吨产技术体系数学模型和优化方案,为辽西半干旱地区旱作玉米实现吨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3.
依据CROPWAT模型结合田间补灌试验资料,采用作物水分响应模型研究辽西半干旱区玉米生育期产量与水分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水分影响玉米产量依次为灌浆期开花期拔节期;实现玉米高产应选择的补灌时期以拔节期+开花期+灌浆期组合为佳,补灌定额为135mm;实现水分高效利用则选择开花期+灌浆期补灌,灌水定额为90mm。  相似文献   

14.
试验在盆栽人工控制水分的条件下,比较了不同水分胁迫强度对不同抗旱性玉米杂交种叶片水分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玉米叶片水势、相对含水量、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明显降低,随胁迫程度增强,降低幅度增大。其中叶片水势和叶片相对含水量与品种抗旱性密切相关,蒸腾速率和气孔阻力与品种抗旱性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玉米籽粒水分含量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村  徐志达 《杂粮作物》1998,18(2):11-14
对生产上常用的7个玉米杂交种的种子水分含量及相关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玉米籽粒分的遗传规律符合加性-显性模型,且加性方差比重较高,并且存在的部分显性作用,籽粒水分含量的遗传变异率较大,广义遗传力值较小,杂交种籽粒水分含量与其母本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以观测记录和拍照方式研究多功能高分子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生长和结实的影响,分别用玉米生长、结实和产量指标、玉米品质指标以及经济效益指标与对照比较以评定试验效果。结果显示,施用试剂有利于玉米的营养和结实生长,使玉米产量增加11.06%,品质有所改善(试验组玉米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有所提升),经济效益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7.
半干旱区大豆食心虫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典型半干旱区喀左县大豆食心虫发生情况,通过调查,掌握了本地区大豆食心虫为害症状、发生规律和条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在不同覆膜方式下对春玉米田间土壤水分时空运移规律、耗水特征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行间覆膜全生育期0~1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明显高于行上覆膜和不覆膜。不同覆膜方式下,春玉米全生育期土壤水分状况可分为土壤水分大量损耗期和土壤水分收支平衡期,且0~100cm土层可分为急变层、活跃层和相对稳定层;不同覆膜方式下膜内外土壤水分差异主要体现在0~60cm土层,行间覆膜使玉米根系长期生长在土壤含水量较高的区域,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发育和土壤水分的直接有效利用;不同覆膜方式的土壤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和产量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皆表现为行间覆膜>行上覆膜>不覆膜。行间覆膜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主要是充分有效地运用了降水和灌溉水。  相似文献   

19.
以25个玉米品种为材料,采用聚类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综合评价等方法,对玉米品种的田间调查结果、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因素及产量进行适应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科河699和先玉335倒伏严重;农艺性状中秃尖长变异系数最大,其次是穗位高和株高。聚类分析将25个品种分为3类,第Ⅰ类包括新玉108等11份材料,特点为株高较高、穗短且细、秃尖较长和产量低,属于低产类型的品种;第Ⅱ类包括京科627等9份材料,特点为植株高大、穗粗且长、穗行数较小、粒较重和产量高,属于丰产类型的种质;第Ⅲ类包括九玉W03等5份材料,植株特点为植株矮小、穗长和穗粗适中,秃尖短、粒多和产量适中,属于中产类型的品种。结合聚类分析和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MC670、MC618、京科627、延科288和MC703等品种综合表现较好,可以作为储备品种继续试验检验其性状重演性。  相似文献   

20.
水分胁迫对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本文综述了水分胁迫对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