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麝 ,又名香獐、麝鹿等 ,属偶蹄目 (Artiodactyla) ,麝科(Moschidae) ,麝属 (Moschus)反刍动物。我国的麝主要可分为五类 ,包括 :原麝 (M moschiferusLinnaeus) ,林麝(M berezoviskiiFlerov) ,马麝 (M chrysogasterHodgson) ,黑麝 (M fuscusLi)和喜马拉雅麝 (M leucogasterJodgson)。我国是麝类野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麝香产量和质量均居世界首位。然而随着森林的砍伐、栖息地的破坏以及人类的乱捕滥猎 ,近年来…  相似文献   

2.
3.
麝又名獐子,属鹿科动物,经济价值很高。雄性麝腺囊的分泌物一麝香,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以麝香为原料配制的中成药就有300余种,在日用化学工业上,麝香也是一种名贵的定香剂。近年来,由于野麝的过量捕杀,麝香供应缺口越来越大,国家收购价已由原来的每公斤数千元提高到两万多元,市场价格则更高。麝为草食动物,食量小,饲养成本低,作为一项新兴的养殖业,不但可在饲养场进行专业化饲养,也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门路之一。一、形态及生活习性麝体长70~90厘米,体重10~15公  相似文献   

4.
麝又名香獐,是一种山区森林中的野生药用珍贵动物,经济价值很高.雄性麝腺囊的分泌物——麝香,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以麝香为原料的中成药就有300余种,在日用化学工业上,麝香也是一种名贵的定香剂.过去人们为了获取麝香,一直采用猎捕杀麝的方法,这无异于“杀鸡取卵”,使我国野生麝资源遭受了严重的破坏,野麝面临着灭绝的危险。为了改变麝香货源奇缺的状况,人工养麝得到大力的扶持和提倡,我国自1958年以来,先后在四川、陕西和安徽等省建立了专业人工饲养场,现在已发展到10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的麝类养殖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麝,俗称香獐、麝鹿、獐子等,是偶蹄目(Artiodactyla)、麝科(Moschidae)、麝属(Moschus)动物的总称。中国是麝类野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林麝(M. berezovskii)、马麝(M.chrysongaster)、原麝(M.moschiferus)、喜马拉亚麝(M.chrysogaster)和黑麝(M.fuscus)等5种,主要分布于四川、陕西、青海、西藏、湖北、贵州、黑龙江、吉林等省区。养殖业涉及的种类主要是林麝、马麝和原麝3种。  相似文献   

6.
项平 《野生动物》1995,(4):13-15
浅谈家庭养麝项平(安徽省霍山县磨子潭医药站)雄麝特有的麝香腺囊所分泌的麝香,是医药、香料及日用化工工业的重要原料,在国内外市场一直供不应求、相当紧缺。而解决麝香来源和提高麝香产量的根本方法不外乎有:一要加强野麝资源及其栖息环境的保护措施,确保野麝得以...  相似文献   

7.
胡才  赵子玲 《山东饲料》2000,(10):21-21
  相似文献   

8.
9.
麝养殖场选择和圈舍建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麝养殖场提出科学规范的选场、圈舍建设方案,通过多年对麝养殖圈舍布局和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海拔、纬度、气温、植被等是选场的重要因素。场址及圈舍结构与养殖效果关系密切,建在海拔2600m以上的养麝场养殖效果差;建在海拔1200~1500m的养殖效果好,成体麝成活率达95%以上,比前者提高约20%,幼麝成活率达93%,比前者提高约23%。  相似文献   

10.
麝在南方成功养殖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麝是一种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等亚热带和亚寒带的高山动物.通过合理的引种、科学的管理、圈舍的改建、青绿饲料的筛选、中草药添加剂的研制和生产技术标准操作规程(SOP)的实施,麝的存栏数提高了35%,肺炎的发病率降低了12%,胃肠炎的发病率降低了3%,同时基本上控制了化脓性皮炎等疑难病症的发生,这为麝在南方的养殖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人工活体取香技术的成功,从根本上改变了千百年来在麝香获取上所采用的"杀鸡取蛋"的落后而残酷的传统生产方式,对野麝资源的合理利用及有计划地增加麝香产量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网门笼捕麝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介绍了徒手、网捕、暗室、麻醉捕麝技术、网门笼捕麝技术的具体操作过程和应用徒手、网捕、暗室、麻醉捕麝技术对麝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及网门笼捕麝技术的优缺点。实践证明,网门笼捕麝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快捷安全、省时省力、一笼多用、轻便耐用、便于推广等诸多优点,在麝的养殖中具有很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疾病是制约人工养麝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进一步开展圈养麝的疾病研究与防治工作,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危害圈养麝群发性疾病(化脓、肺炎、胃肠炎、异食症、尿结石和寄生虫病)的病原与病因、发病情况与防治研究进展等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对圈养麝疾病研究工作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4.
麝香可持续利用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笔者根据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研究,从麝香的重要作用,麝香来源,天然麝香与人工麝香的比较,野生麝资源状况和发展麝资源等几个方面对麝香资源与应用进行了概述,针对麝香长期供不应求,直接影响医疗用药的问题,根据我国50多年的人工养麝经验,指出人工养麝是保护野生麝资源和实现天然麝香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并就我国人工养麝概况,人工养麝发展存在的问题,突破人工养麝的瓶颈问题,实现产业化养麝保障麝香可持续利用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麝的日粮中分别添加不同剂量(0.4‰、0.8‰和1.2‰)的复合酶制剂,利用饲养试验、消化代谢试验手段,从营养学角度探讨复合酶制剂对麝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及无氮浸出物的消化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添加0.4‰的复合酶,能显著提高受试麝对日粮粗纤维消化率(P<0.05);添加0.8‰、1.2‰的复合酶能极显著提高受试麝对日粮粗纤维消化率(P<0.01),添加1.2‰的复合酶,能显著提高受试麝对日粮无氮浸出物和能量的消化率(P<0.05)。  相似文献   

16.
麝地方流行性肺炎病原分离鉴定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5年以来,从麝地方流行性肺炎的33个病死麝肺中分离得到18株霉形体。菌体呈以环状为主的多形态;菌落无中心,经Dienes染色,菌落中心呈深蓝色;其生长需要胆固醇,能产生过氧化氢,分解葡萄糖,但不分解精氨酸和尿素,氯化四氮唑还原反应呈阳性。生长抑制试验证实,分离的霉形体其生长均能被其中的10号代表菌株抗体所抑制(表明为同种),但该抗体不能抑制猪肺炎霉形体Z、绵羊肺炎霉形体Y98、絮状霉形体、殊异霉形体、丝状霉形体丝状亚种C88、丝状霉形体山羊亚种C87、猪鼻霉形体BTS-7、禽败血霉形体S6和无乳霉形体(表明为异种)。药敏试验结果,分离菌株对枝原净高度敏感,土霉素中度敏感,氯霉素低度敏感,红霉素和链霉素不敏感。研究证明,麝地方流行性肺炎的原发性病原为麝肺炎霉形体,继发病原为绿脓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和肺炎双球菌等。该病用枝原净等治疗后X光胸透证明,治愈率达90%。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奶牛性别控制的途径、方法及现状 ,并对奶牛性别控制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为性别控制技术在实际生产中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麝化脓病病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省都江堰市某养麝场自1999年以来,麝常发生化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动物开始发病时表现精精神萎靡,食谷下降,而后出现突出于皮肤表面的硬脓包,一周左右脓包变软,并伴随体温升高,出现脓包的病麝往往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而死亡,,剖检死亡麝发现在肺部和肝脏等实质器官有大量大小不等的化脓灶。经采取死亡麝的的肺、肝等实质器官和脓汁进行病原的分离和鉴定,分离了3 病原菌,分别化脓棒状杆菌(Corynebcterium)、淋巴管隐球菌(Cryptococcus farciminosus)和侵肺拟杆菌(Bacteroides pneumosintes),通过动物试验证它们均为化脓病的病原。  相似文献   

19.
麝化脓性疾病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发病情况及主要症状 麝化脓性疾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呈散发形式.表现慢性病程。虽不如其它传染病那样来势凶猛。但发病多,病程长。治愈率低,死亡率高,约为麝群总死亡数的50%~70%。而且该病时起时伏,绵绵不断,严重发病的年份.年终圈存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无论在马尔康还是都江堰养麝场.无论是笼养还是大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LysisTriton法对15株麝致病性沙门氏菌进行质粒抽提,并用HindⅢ、EcoRⅠ及BamHⅠ3种内切酶对质粒进行单酶切分析,结果表明:质粒得率为93.3%,15株麝致病性沙门氏菌菌株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质粒图谱和酶切图谱。质粒DNA分析为四川养麝场致病性沙门氏菌的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