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麝 ,又名香獐、麝鹿等 ,属偶蹄目 (Artiodactyla) ,麝科(Moschidae) ,麝属 (Moschus)反刍动物。我国的麝主要可分为五类 ,包括 :原麝 (M moschiferusLinnaeus) ,林麝(M berezoviskiiFlerov) ,马麝 (M chrysogasterHodgson) ,黑麝 (M fuscusLi)和喜马拉雅麝 (M leucogasterJodgson)。我国是麝类野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麝香产量和质量均居世界首位。然而随着森林的砍伐、栖息地的破坏以及人类的乱捕滥猎 ,近年来… 相似文献
3.
4.
麝又名香獐,是一种山区森林中的野生药用珍贵动物,经济价值很高.雄性麝腺囊的分泌物——麝香,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以麝香为原料的中成药就有300余种,在日用化学工业上,麝香也是一种名贵的定香剂.过去人们为了获取麝香,一直采用猎捕杀麝的方法,这无异于“杀鸡取卵”,使我国野生麝资源遭受了严重的破坏,野麝面临着灭绝的危险。为了改变麝香货源奇缺的状况,人工养麝得到大力的扶持和提倡,我国自1958年以来,先后在四川、陕西和安徽等省建立了专业人工饲养场,现在已发展到10 相似文献
5.
6.
8.
9.
10.
麝在南方成功养殖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麝是一种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等亚热带和亚寒带的高山动物.通过合理的引种、科学的管理、圈舍的改建、青绿饲料的筛选、中草药添加剂的研制和生产技术标准操作规程(SOP)的实施,麝的存栏数提高了35%,肺炎的发病率降低了12%,胃肠炎的发病率降低了3%,同时基本上控制了化脓性皮炎等疑难病症的发生,这为麝在南方的养殖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人工活体取香技术的成功,从根本上改变了千百年来在麝香获取上所采用的"杀鸡取蛋"的落后而残酷的传统生产方式,对野麝资源的合理利用及有计划地增加麝香产量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在麝的日粮中分别添加不同剂量(0.4‰、0.8‰和1.2‰)的复合酶制剂,利用饲养试验、消化代谢试验手段,从营养学角度探讨复合酶制剂对麝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及无氮浸出物的消化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添加0.4‰的复合酶,能显著提高受试麝对日粮粗纤维消化率(P<0.05);添加0.8‰、1.2‰的复合酶能极显著提高受试麝对日粮粗纤维消化率(P<0.01),添加1.2‰的复合酶,能显著提高受试麝对日粮无氮浸出物和能量的消化率(P<0.05)。 相似文献
16.
麝地方流行性肺炎病原分离鉴定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5年以来,从麝地方流行性肺炎的33个病死麝肺中分离得到18株霉形体。菌体呈以环状为主的多形态;菌落无中心,经Dienes染色,菌落中心呈深蓝色;其生长需要胆固醇,能产生过氧化氢,分解葡萄糖,但不分解精氨酸和尿素,氯化四氮唑还原反应呈阳性。生长抑制试验证实,分离的霉形体其生长均能被其中的10号代表菌株抗体所抑制(表明为同种),但该抗体不能抑制猪肺炎霉形体Z、绵羊肺炎霉形体Y98、絮状霉形体、殊异霉形体、丝状霉形体丝状亚种C88、丝状霉形体山羊亚种C87、猪鼻霉形体BTS-7、禽败血霉形体S6和无乳霉形体(表明为异种)。药敏试验结果,分离菌株对枝原净高度敏感,土霉素中度敏感,氯霉素低度敏感,红霉素和链霉素不敏感。研究证明,麝地方流行性肺炎的原发性病原为麝肺炎霉形体,继发病原为绿脓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和肺炎双球菌等。该病用枝原净等治疗后X光胸透证明,治愈率达90%。 相似文献
17.
18.
麝化脓病病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省都江堰市某养麝场自1999年以来,麝常发生化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动物开始发病时表现精精神萎靡,食谷下降,而后出现突出于皮肤表面的硬脓包,一周左右脓包变软,并伴随体温升高,出现脓包的病麝往往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而死亡,,剖检死亡麝发现在肺部和肝脏等实质器官有大量大小不等的化脓灶。经采取死亡麝的的肺、肝等实质器官和脓汁进行病原的分离和鉴定,分离了3 病原菌,分别化脓棒状杆菌(Corynebcterium)、淋巴管隐球菌(Cryptococcus farciminosus)和侵肺拟杆菌(Bacteroides pneumosintes),通过动物试验证它们均为化脓病的病原。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