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黄色粘胶板诱杀柑桔木虱成虫田间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板对柑桔木虱诱杀率最高的月份是7月,诱杀率最高90.52%、最低6.13%,平均55.82%;8月诱杀率最高38.66%、最低3.90%,平均19.75%;11月诱杀率最高9.52%、最低0、平均4.36%。诱杀率与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温度越高,诱杀率越高;与挂黄板后的天数呈显著负相关。黄板对柑桔木虱的诱杀率比较低,不能用来作为防治工具。以2天前的日均日照时数x1、日均气温x2、日均最高气温x3、日均最低气温x4、日均降雨量x5、日均降雨天数x6、悬挂黄板天数x7为自变量,以诱杀率反正弦平方根代换值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的数学模型如下:诱杀率y=-20.5213+10.6752x2-3.4696x3-4.9768x4-0.1259x5-0.3897x7,R=0.7851**,是否可以作为一种监测田间种群数量的工具,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利用1980-2017年富川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温度、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降雨等气象资料,通过气候统计分析,结合脐橙生产过程中的调查结果,分析富川县现气候变化与黄龙病发展态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富川县38年来的温度变化为柑桔木虱和黄龙病菌孢子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温度环境;3月份日照时数的线性增加,有利于柑桔木虱产卵繁殖;年平均相对湿度变化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增长;6-11月份平均相对湿度变化有利于黄龙病病源生物的存活、繁殖传播;6-11月份、10-12月份降雨量增多间接导致黄龙病传播范围的扩大。  相似文献   

3.
柑桔木虱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是正常管理柑桔园黄龙病发生严重的最重要原因,弄清这些果园柑桔木虱种群的年发生规律是有效防治柑桔木虱和柑桔黄龙病的基础。6年的系统调查结果表明,10-12月份是木虱种群数量最多的时期,其次分别是9月、1月和5月。9-12月的柑桔木虱数量与次年的柑桔黄龙病发生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牡丹江丘陵区大豆食心虫种群动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时新瑞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9):268-271
为了明确牡丹江地区大豆食心虫的种群动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试验于2010—2012年利用性诱剂诱捕法在田间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结果表明:牡丹江地区大豆食心虫的始见期在7月末,高峰期在8月初至8月中旬,结束于8月末,发生期历时1个月左右;在降水量偏少的年份大豆食心虫的种群动态与日平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适量的降水会造成空气湿度大,这有利于蛾量的增加,而强降水的出现不利于食心虫的化蛹和成虫出土;在牡丹江地区日平均气温在21~24℃为大豆食心虫的发生适温,而持续的高温、干旱天气不利于成虫的发生。说明温度与降水量均为影响大豆食心虫发生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灰飞虱田间爆发的动态规律及其与玉米粗缩病发生的相互作用,降低粗缩病发病率和减少对玉米等作物产量损失,2008~2010年在麦田和玉米田系统调查了灰飞虱的发生消长规律,并设置11个播种期调查分析玉米粗缩病发病规律。结果表明:济宁市越冬灰飞虱虫量平均在75000头/hm2以上,大部分以2龄或3龄若虫在稻茬麦田越冬,越冬死亡率极低;初春后越冬若虫开始发育,5月上中旬始现一代灰飞虱成虫,下旬开始由稻茬麦田向旱作麦田和玉米苗田迁飞;6月上旬灰飞虱在旱作麦田密度达最大;6月中旬前后大量迁飞到玉米田;6月下旬随着温度和湿度升高一代灰飞虱大量死亡,部分迁到杂草上越夏,进入下一个生长周期。播种期是影响粗缩病的重要因子。5月初至6月上旬播种玉米后,玉米多处于10叶以下的敏感叶龄期,在灰飞虱成虫扩散高峰期和传毒率较高的环境下几乎完全致病,6月20日后播种的玉米出苗后能够避开灰飞虱成虫扩散高峰,受传毒的几率明显降低。因此,根据气候资料及时预报灰飞虱发生数量和动态,确定玉米安全播种期等农业措施,在时间和空间上严格有效控制玉米粗缩病发生,为科学防控灰飞虱危害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黄瓜上烟粉虱成虫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时序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6种聚集度指标和Iwao法、Taylor幂法则,考查了2006年7—8月份烟粉虱成虫种群(Bemisia tabaci)在黄瓜上的分布型;分析这些聚集度指标与密度的相关性,选择了受密度影响较小的负二项分布的k值,描述种群的时序动态。结果显示:在黄瓜的生长期间,该成虫种群聚集强度有明显的变化,水平空间为高→低→高→低,百株虫量最多为23359头,最少为1908头;垂直空间为低→高→低→高,百株第8叶烟粉虱成虫数量最多,为9093头,其次是第9叶和第7叶,分别为8488头和8353头。从该种群在黄瓜上的整个发生期来看,种群空间格局处于扩散和聚集交替进行的动态过程中。在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合适的抽样数。  相似文献   

7.
柑橘黄龙病疫情监测与防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柑橘黄龙病传播介体种群消长规律和疫情动态,破解柑橘黄龙病防控问题,以主栽的早熟‘宫川’品种为重点在古城和大田柑橘园设立2个柑橘木虱监测点,采用定点定人定树定枝定时方法对柑橘木虱进行系统监测;以乡镇为单位每年在10-11月的果实显症期对全市柑橘园柑橘黄龙病进行全境式普查。结果表明,柑橘木虱季节性消长规律主要呈三峰型曲线变化,其峰期主要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8月中旬至9月中旬、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其年度之间和果园之间总体趋势基本一致,但其峰值峰次差异却较大,主要受初见期、基数和气温等三要素影响所致,并建立柑橘木虱时序成若虫数量与其气温关系模型:D=0.018T+17.365(n=36,r=0.3563*)。针对柑橘木虱传播柑橘黄龙病的特征特性,摸索集成了“一挖两治”防控策略和“三防五关”防控技术。经过3年的全面应用,将柑橘黄龙病发病面积持续控制在5%以内,2008-2010年将加权平均株发病率分别控制在0.084%、0.077%、0.051%,基本达到了持续控制效果,保障了临海市柑橘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温度对锈赤扁谷盗的长生发育与种群变动的影响,测定比较了不同温度条件下锈赤扁谷盗发育历期及子代种群数量的差异,并在温度30℃、相对湿度70%条件下组建了锈赤扁谷盗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温度对锈赤扁谷盗发育历期及子代种群数量有显著的影响。18℃时,锈赤扁谷盗发育历期最长,可达94.76d;34℃时,发育历期最短,只有25.7d。锈赤扁谷盗从卵到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7.28℃,有效积温为53.93日度。30℃时最为适宜锈赤扁谷盗成虫产卵,其单雌子代种群数量最大,达到8.4头;当温度达到38℃时,锈赤扁谷盗成虫已经无法正常产卵。由此建立锈赤扁谷盗发育历期(y)与温度(x)关系模型y=418.25e-0.085x和锈赤扁谷盗子代种群数量(y)与温度(x)的关系模型y=0.00695x2+3.9133x-47.916。实验种群趋势指数(I)为22.238,说明锈赤扁谷盗下代种群数量为上代数量的22.238倍。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斜纹夜蛾田间种群消长规律,提高预测预报和持续控害水平,采用性诱剂诱集的方法,于2005——2006年连续二年对斜纹夜蛾成虫进行了逐日系统监测。通过对斜纹夜蛾成虫诱集数据、气温等进行相关分析后表明:1-3月均未诱集到斜纹夜蛾成虫,8-10月3个月为斜纹夜蛾发生高峰期,其诱集量占全年的80.86%;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种群基数、旬累计平均气温是影响斜纹夜蛾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探明了斜纹夜蛾种群消长动态规律,并提出了2种简单、实用的种群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0.
为了了解黑龙江省水稻产量与气候因子的关系,通过采用SPSS软件分别研究1980-2010年黑龙江省温度、降水量、相对湿度与水稻单产量,温度逐年差、降水量逐年差、相对湿度逐年差与水稻单产量逐年差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水稻单产量与日平均气温、降水量和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99、-0.380和-0.422,都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且日平均气温对水稻单产量影响最大,降水量次之,相对湿度影响最小;水稻单产量的逐年差与日平均气温的逐年差、降水量的逐年差和相对湿度的逐年差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80、-0.650和0.600且均在0.001水平上显著,且日平均气温的逐年差与水稻单产量的逐年差的相关系数最大、其次是降水量的逐年差、最后是相对湿度的逐年差。  相似文献   

11.
日光温室小气候要素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日光温室小气候要素变化规律,建立小气候要素预报模型,可以对日光温室资源合理开发,为日光温室小气候调控提供依据。应用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日光温室暖棚内农田小气候观测仪采集的逐小时气温、相对湿度数据,将冬季、春季、秋季和晴天、多云、阴天几种情况进行组合,计算棚内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分析其变化规律,并利用自动气象观测站数据,建立基于逐步回归方法的预报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日光温室内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呈现春季、秋季温度值接近,冬季明显低于春秋两季的特征;而冬季日平均相对湿度高于春秋两季。日最高气温具有显著的从晴天至多云至阴天减少的变化特征,日最低气温特征不如日最高气温明显;日平均相对湿度为从晴天至多云至阴天增加的变化特征。所建立的日光温室小气候要素逐步回归预报模型,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相关系数为0.608~0.933,相对误差范围为0.1%~19.0%,相对误差平均值为2.7%~9.9%。  相似文献   

12.
东北地区杨树烂皮病气象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东北地区杨树烂皮病气象预报预警技术,以2002-2008年东北地区杨树烂皮病发生程度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应气象资料,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和逐步判别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东北地区杨树烂皮病气象适宜度预报模型,并将气象适宜度指数划分为非常适宜、适宜、基本适宜、不适宜4个级别,以反映气象条件对杨树烂皮病发生发展的适宜程度。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杨树烂皮病发病面积与冬季气温日较差≥15℃的天数、春季和初夏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冬季气温日较差越大、春季和初夏气温越高,越有利于杨树烂皮病发生发展;入冬冻害、春季温湿条件对东北地区杨树烂皮病发生发展起主导作用,气温、空气湿度与杨树烂皮病发生程度关系最为密切;影响东北地区杨树烂皮病发生发展的关键气象因子分别是3月下旬风速、3月空气相对湿度、4月温湿系数、3月和5月及4月上下旬气温、上年11-12月气温日较差≥15℃的天数。预报模型对2002-2008年的历史拟合和重发生年2009年预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分级和分省外延预报平均准确率均在75%以上,3省预报准确率顺序为:黑龙江>吉林>辽宁。  相似文献   

13.
日光温室内小气候环境各因子间量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掌握日光温室内小气候环境各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对于有效调控温室内小气候的平衡,促进蔬菜健壮生长有着积极的意义。以历年日光温室内小气候监测数据为基础,研究不同季节温室内温度、湿度、接受到的太阳辐射等各因子之间的量化关系。结果表明,日光温室内日最高气温、日最小相对湿度、接受到的日最大太阳辐射三者之间均有较高的相关性,在冬季相关性最好,秋季次之,春季相关性较差。在秋季和春季,要使温室内日最高气温达到20℃,则温室内接受到的日最大太阳辐射需要在100 W/m2以上,而在冬季则需要在250 W/m2以上;接受到的日最大太阳辐射在250 W/m2以下时,温室内日最高气温在10℃以下的几率为9%。在冬季,温室内日最高气温在20℃以下,同时日最小相对湿度在90%以上所占比例为20%,在秋季和春季,温室内接受到的日最大太阳辐射分别在420 W/m2和500 W/m2以上时,温室内日最小空气相对湿度就有可能下降到40%以下。  相似文献   

14.
赤峰市松山区山坡地日光温室气温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山坡地日光温室气温变化特征,提高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水平,本研究对温室内外小气候因子进行了观测。采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的方法,对夏冬2季温室内外气温、湿度、地温和太阳辐射变化特征及室内温度预测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夏冬2季室内温度、地温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冬季温室增温效果大于夏季,山坡地日光温室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2)5 cm、10 cm、20 cm地温变化幅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峰值出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相应的滞后1 h左右;(3)日光温室室内温度与室内外小气候因子相关性较好。试验建立的夏冬2季室内温度预报模型,夏冬2季室内温度预报值绝对误差小于1℃,相对误差小于10%。  相似文献   

15.
典型草原区生长季大气CO2浓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2007~2009年生长季(5~9月份晴日)湍流通量监测资料,结合同步气象资料,分析了典型草原区大气CO2浓度日变化特征及与环境主要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典型草原区生长季大气CO2浓度日变化呈“正弦”规律波动。最高值出现在5:30左右,为358.1μl/L,最低值出现在13:00左右,为351.1μl/L。与温度、水平风速、光合有效辐射、地表温度(0~5cm)达到显著负相关水平,与空气水蒸气密度、湿度、气压、地温(40cm)达到显著正相关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天水市云量对气候要素的影响,运用天水境内7个气象站1951—2010年60年的云量观测资料,分析总、低云量与相关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级降水日数及云量相关性较显著。不同时段的降水量随云量变化比较明显。平均总云量增加1成,年降水量增加160 mm,春季降水量增加23 mm,夏季降水量增加79 mm,秋季降水量增加39 mm,冬季降水量增加3 mm。平均云量与气温的相关性时段性较强,云量增加1成,春季和夏季的平均气温分别降低0.7℃和0.5℃,秋季和冬季的气温与平均云量线性相关不显著。云量对日照的影响最为直接,云量增加1成,春季总日照时数减少104 h,夏季减少92 h,秋季减少85 h,冬季减少65 h。平均云量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云量增加1成,夏季平均相对湿度增加4%,春、秋季增加3%,冬季增加2%。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评价浙江省嵊州市十大森林休闲养生区春、夏、秋、冬4个季节空气负离子(NAI)浓度及其空气质量状况。从2016年6月到2019年6月期间,用NT-C101A便携式空气正负离子测定仪对嵊州市十大森林休闲养生区30个监测点进行了空气负氧离子测定。结果显示:(1)嵊州市十大森林休闲养生区平均负氧离子浓度6668个/cm3,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清新空气标准的6倍多;(2)嵊州市十大森林休闲养生区NAI浓度季节分布特征是夏季>春季、秋季>冬季;(3)不同森林休闲养生区的空气负离子浓度有明显差异,其中紧临跌水的监测点的空气负离子浓度最高,瞬时测定最高值达67800个/cm3;(4)NAI浓度与空气相对湿度、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PM2.5浓度呈不显著负相关关系。浙江省嵊州市十大森林休闲养生区空气负离子资源丰富,季节变化明显,夏季较高,冬季较低。NAI浓度的变化受空气中的湿度、温度及PM2.5等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嵊州市茂密森林植被资源和丰富的水资源使其空气清洁、舒适,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决定因素,发展森林健康产业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8.
[方法]采用小尺度定量测定方法对北京城市绿地不同下垫面夏季空气温度、相对湿度、舒适度等进行研究。[目的]究明不同绿地下垫面对环境微气候的影响规律,以期为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和建设提供参考与依据。[结果]结果表明:1)下垫面类型与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存在极显著性相关关系,其他16项样地特征要素指标与温、湿度无显著相关关系。2)不同下垫面昼均降温增湿效应排序为乔灌草>乔草>灌草>草地>裸地>水泥地面。3)8:00~18:00,除18:00外,不同下垫面在各时段的降温增湿效应排序与昼均效应一致;各类下垫面的温湿效应(含负效应)在14:00达到最大值,其中,乔灌草型下垫面降温4.50℃,增湿7.45%,水泥地面增温2.03℃,降湿2.82%。4)不同下垫面人体舒适度大体呈现出乔灌草>乔草>灌草>草地>裸地>水泥地面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大兴安岭针叶林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特征,选择2012年、2013年的夏、秋2季,于漠河北极村附近分别选取100m2的樟子松、落叶松林地,测量并分析2处样地的空气负离子浓度与季节、测量点位置和温湿度等环境因子在日变化上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针叶林空气负离子日平均浓度在中午12时达到峰值,为1155个/cm3,在凌晨2时达到谷值,为254个/cm3,夏季针叶林空气负离子平均浓度高于秋季。落叶松林地空气负离子浓度平均水平高于樟子松林地。空气负离子浓度在林地边缘密度略大于林地中心。通过相关分析,针叶林地空气负离子浓度与空气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空气湿度呈显著负相关。空气负离子浓度不仅可以评价空气清洁水平,也是衡量环境质量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