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烯效唑对花生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花育19’和‘花育23’为试验材料,在花生盛花期叶片喷施烯效唑,研究其对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可延缓主茎高的增长,增加主茎直径,烯效唑浓度越大,植株表现越矮壮,以160 mg/L处理矮壮效果最明显;可促进根生长,增加单株根干重和单株果干重,提高根冠比和经济系数,2个品种处理区比对照区的根冠比、经济系数提高了0.8904~1.2015、46.57%~53.46%,产量增加18.09%~69.10%,处理区籽仁粗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比对照增加。试验表明:花生盛花期叶片喷施适宜浓度的烯效唑,对花生产量和品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烯效唑化控对玉豆间作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玉豆间作大豆叶面喷施烯效唑化学调控,分析了烯效唑化控技术措施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影响,提出了适合宁夏灌区玉豆间作大豆喷施烯效唑的适宜浓度。试验结果表明:玉豆间作大豆分枝期喷施100mg/L的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溶液+大豆盛花期喷施150mg/L的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溶液,可以达到降低大豆植株高度、防止倒伏、保花增荚、增加单株粒数、增产增收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硼钼肥对旱地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旱(薄)地条件下,研究了叶面喷施硼肥和钼肥对春播和夏播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春播还是夏播,施肥处理的多数农艺性状明显好于对照,但不同施肥处理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硼钼肥配施对花生营养性状的促进作用优于单施钼肥或硼肥,春、夏播结果一致;单施硼肥有利于提高春花生单株结荚数,单施钼肥有利于饱果率,硼钼配施有利于同时提高单株结荚数和饱果率;硼钼配施或单施硼肥有利于提高夏花生双仁果率,单施钼肥对提高夏花生产量性状无明显影响;春、夏播4个施肥处理产量,以硼钼配施的处理最高,比对照平均增产12.0%,其次为单施硼肥,比对照平均增产7.0%,单施钼肥春播增产5.6%,夏播无明显增产作用。因此,生产中应注意硼钼肥配施。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豫北地区不同种类肥料对花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研究4种肥料(缓控释肥、长效肥、控释肥和缓释肥)及施用深度(10,20 cm)对花生农艺性状,氮、磷、钾积累量,SPAD值,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相比,施用不同种类控释肥料均可改善花生农艺性状,提高花生养分的积累量和产量,改善品质。各施肥处理相比,百果质量、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无显著差异。缓释肥浅施时荚果产量最高,达7 083.5 kg/hm~2;缓控释肥浅施时主茎高、第一侧枝长最大,荚果产量居中;缓控释肥深施出仁率最高,达70.2%,荚果产量仅次于缓释肥浅施,达6 861.2 kg/hm~2,花生仁产量达4 818.2 kg/hm~2。缓控释肥对花生的产量与品质影响较显著,缓控释肥深施时比对照增产30.43%,粗脂肪含量增加5.18%;就施用深度而言,缓控释肥深施处理比浅施的氮、磷、钾积累量分别增加8.49%,9.54%和0.28%,粗脂肪含量增加4.76%,产量增加5.06%。因此,豫北砂质壤土区花生种植适宜深施缓控释肥,更有利于花生生长发育及养分积累,进而改善品质,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起垄种植模式下,不同垄行数对花生植株生长发育、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设置一垄1行、一垄2行、一垄3行和一垄4行密度下不同垄行数种植方式田间试验,研究花生各生育时期农艺性状、光合效率及产量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垄行数显著影响主茎高、侧枝长和叶面积指数,但对分枝数影响不显著。一垄1行种植模式下,主茎高、侧枝长和叶面积指数峰值时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了4.02%~16.12%、3.07%~20.97%、28.33%~62.68%,一垄1行与一垄2行种植模式下花生净光合速率(Pn)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一垄2行种植模式下,花生Pn峰值滞后30天,其结荚期Pn较其他处理提高了11.24%~30.67%。一垄2行种植模式较一垄1行营养生长时间有所延长,光合积累量增加,产量提高了7.65%~24.52%。本研究结果为花生高产栽培提供了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6.
以‘吉育88’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烯效唑干拌种、包衣和浸种对大豆种子生活力、生理性状、农艺性状等生物学效应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烯效唑处理后,大豆的一些农艺性状如株高、下胚轴长、叶面积和节间长度下降,而比叶重和下胚轴粗上升,同时,一些生理性状如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指数下降,叶绿素含量和水势上升。在三种处理方式中,浸种处理大大降低了大豆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出苗率,进而影响了产量;包衣处理增产不显著;在干拌种处理中,当烯效唑有效浓度为6 mg/kg时,显著增产7.4%,因而烯效唑干拌种的最佳处理浓度为6 mg/kg。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结瘤因子(LCO)、苏云金菌素(Th-17)与不同补水量结合对谷子苗期根际土壤性状、产量及籽粒品质的影响,确定LCO、Th-17 浸种结合不同补水量对旱作农业稳产增产的作用。在干旱缺水的条件下,研究不浸种、Th-17 浸种和LCO浸种结合补水0、0.1、0.2 L/穴9 个处理,对谷子土壤性状、产量及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谷子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22.72%~55.15%、16.64%~50.70%,增产大小依次为:L3>L2>T3>T2>T1>CK3>L1>CK2>CK1。用LCO和Th-17 2 种生长调节剂浸种的处理随产量的增加其籽粒品质指标较对照均出现不同程度降低。LCO和Th-17 浸种结合不同补水量的植株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35.98%~64.8%、18.62%~48.08%;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17.98%~80.31%、19.44%~42.94%;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4.82%~10.92%、3.76%~7.84%;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43.10%~51.85%、21.95%~29.82%;土壤脲酶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22.51%~33.66%、10.19%~22.68%。研究表明,用LCO和Th-17 2 种生长调节剂浸种结合补水都能有效改善土壤性状,促进植物生长,进而增加作物产量,且LCO 浸种处理增加幅度较Th-17大。  相似文献   

8.
小麦-花生套作对花生光合色素、生长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田间试验,以单作花生(MC)为对照,观测分析了麦田套作(RC)对花生光合色素、生长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花生相比,套作花生苗期和饱果期光合色素含量高,盛花期延迟,花期较长,日开花数少;主茎高、第一对侧枝长及侧枝数均比单作小或少,但结果枝数和果针数多于单作,荚果产量低于单作;根茎叶生物产量低,饱果数、百果数及百仁重小,秕果数多。  相似文献   

9.
盛花期不同渍涝时间对芝麻生理指标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根峰  张翼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3):196-199
摘要:以抗涝基因型河南1号与不抗涝基因冀芝1号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在盛花期不同渍涝时间对不同基因型芝麻生理指标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盛花期进行渍涝胁迫,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芝麻的比叶重、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逐渐降低。在盛花期淹水72h,芝麻的比叶重、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较对照均极显著下降﹙P<0.01﹚。淹水处理的产量性状均较对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0.
烯效唑对秋苦荞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2.5g/kg~15g/kg不同烯效唑浓度对秋苦荞进行苗期处理,表明其对生育时期、主要经济性状和产量结果的影响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探讨鼓粒期叶施烯效唑对绿豆叶片、根系和茎杆糖分积累与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为绿豆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在2013和2014年连续2年大田栽培条件下,以‘小明绿’为试验材料,鼓粒期叶施不同浓度烯效唑(15、30、60 mg/L),对照喷施等量清水,研究其对绿豆各器官糖分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绿豆鼓粒期后,3种浓度烯效唑处理均呈不同程度提高了植株叶绿素、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与对照相比,烯效唑处理下绿豆糖分含量增加显著,且生育后期仍能维持相对较高的糖分积累。可得出结论:鼓粒期叶面喷施烯效唑可调控绿豆植株不同器官光合特性与糖分积累,最终提高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2.
脲酶/硝化抑制剂对花生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棕壤为供试土壤,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化肥中添加不同种类和不同量的抑制剂对花生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抑制剂的各处理与施肥对照CK1比,开花期的平均植株干重增加了3.2%~23.1%,成熟期的平均株高增加了2.1%~10.0%,而对花生分蘖影响不大。叶绿素总量在开花期增加了2.1%~10.7%,在成熟期,脲酶抑制剂NBPT1和NBPT2处理叶绿素下降幅度小,含量仍在CK1以上,而含硝化抑制剂的DCD1、DMP1、DMP2和DMP3处理下降幅度较大,叶绿素含量在CK1以下。试验同时表明,添加抑制剂可使花生增产2.06%~11.65%,其中DMP3、NBPT1和NBPT2处理增产效果更好。化肥中添加抑制剂后促进花生生长和提高产量。此文主要为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保护生态环境,并为抑制剂的研制开发与应用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用GGE双标图分析种植密度对高油花生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花生群体密度直接影响花生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系统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花生产量和性状差异,可为花生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高产高油花生冀花4号为材料,设置5个密度处理,分别为每公顷7.5、10.5、15.0、19.5和24.0万穴,探索种植密度对高产花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产量形成因素和经济产量的影响,并用GGE双标图法对结果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指标对种植密度的敏感程度表现不一,单株开花数、单株结果数、单株产量和荚果产量表现最敏感,而主茎高、侧枝长、出米率、籽仁含油量及蛋白质含量表现相对较稳定。随花生密度增大,单株开花数、单株结果数、百果重和单株产量显著降低,荚果产量则逐渐提高,但提高幅度逐渐降低。冀花4号种植密度每公顷10.5~15.0万穴时可获最大经济效益。GGE双标图为研究不同密度下花生生长状况和产量反应提供了更为直观有效的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14.
连作对花生生育的影响及其缓解措施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大田和盆栽条件下研究了连作对花生生育以及不同农艺措施对连作障碍的缓解效果,结果表明:(1)连作对花生生育的影响贯穿了整个生育期,并随生育期的推进而加重,因此缓解花生连作障碍措施的使用宜早不宜迟。(2)连作明显加重叶部病害的发病率,随连作年限的延长而加重。(3)不同品种对连作的适应性存在差异,普通型大花生适应性较好,珍珠豆型小花生适应性较差,中间性品种居中。(4)连作条件下在供试的4个单项强化农艺措施中,有机肥效果最好,较常规技术增产13.3%,随后依次为:加强叶部病害防治、使用生物菌剂和深耕,分别比常规技术增产7.8%、6.7%和4.8%。由上述4种单项措施组成的综合技术较常规技术增产24.3%,产量超过了轮作条件下使用常规技术的产量水平,证明综合技术对缓解花生连作障碍效果显著。但该产量低于轮作条件下使用该技术的产量,说明综合技术仍有改进的余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和方法】采用大田裂区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了施肥水平对花生不同基因型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豫南花生主产区砂姜黑土上花生高效施肥提供技术支撑。【结果】结果表明,花生不同基因型品种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存在明显的差异,常规施肥条件下,远杂9102、远杂6和豫花22的产量分别为5958.1kg/hm2、5437.1kg/ hm2、6008.6kg/ hm2,比不施肥分别增加18.4%,14.9%和13.7%;施肥能提高远杂9102、豫花22花生仁中油酸含量、油酸/亚油酸的比值,降低远杂6花生仁中油酸含量、油酸/亚油酸的比值;花生不同基因型品种对花生仁中粗脂肪含量及产量有明显的影响,远杂6花生仁中粗脂肪的含量最高,粗脂肪的产量最小,平均分别为50.3%、1873.3 kg/hm2,豫花22花生仁中粗脂肪的含量最低,粗脂肪的产量最高,平均分别为48.6 %、1895.2 kg/hm2。【结论】在N、P2O5、K2O施用量分别为150 kg/hm2、90 kg/hm2、150 kg/hm2条件下,豫花22的荚果产量和粗脂肪产量均最高,分别为6008.6 kg/hm2和2059.7 kg/hm2。  相似文献   

16.
长期连作对不同花生品种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连作障碍已成为花生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为解析长期连作对不同花生品种生长发育、产量及内在品质的影响,我们对7个不同花生品种在3年连作地块和10年连作地块的生长发育、产量与产量构成及品质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花生出苗率与出苗时间不受连作年限长短影响,且品种间差异不大,但其他形态性状指标、产量与产量构成以及品质指标均受连作年限影响,且不同品种对连作年限的敏感度表现各异。综合生长发育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各项指标,花育19号、花育20号、花育34号对长期连作最为敏感,花育30号和花育33号敏感度居中;花育26号和花育50号属于对长期连作的耐受品种。花生内在品质同样受连作年限影响,但品种间对连作年限的反应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7.
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光合作用和14C同化物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生育后期光合作用及14C同化物分配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烯效唑处理增加了植株冠层叶面积,处理间差异显著,以20 mg/kg处理的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旗叶全展后30 d,MDA含量降低了14.3%,可溶性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了59.4%和12.6%。烯效唑处理提高了小麦旗叶后期光合速率,改变了14C同化物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不同前作茬口和种衣剂用量对花生土传病虫害及产量的影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前作茬口,设置2个处理,分别为大蒜茬(P1)和小麦茬(P2),副区为种衣剂用量,设每公斤种子用种衣剂6mL(S6)、3mL(S3)和0mL(S0)3个拌种水平,于2019-2020年调查花生茎腐病、白绢病、金针虫和蛴螬的发生情况,分析不同处理对花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2年中种衣剂用量相同时,与P2处理相比,P1处理花生茎腐病和白绢病的病情指数下降了37.91%和30.00%,金针虫和蛴螬的荚果受害指数分别下降了41.96%和22.84%,花生的百果重和荚果产量均显著提高;2年中前作茬口相同时,随着种衣剂用量的增加,对花生茎腐病和白绢病的防控效果提高了13.90%~84.03%,对金针虫和蛴螬的防控效果提高了11.61%~75.30%。P1S3处理组合的荚果产量最高,为5855.29kg/hm2,其次是P1S6和P2S6处理,分别为5773.92和5556.17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