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解潞党参根腐病发病前后根际土壤真菌的群落多样性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根腐病潞党参和健康植株根际土壤中的真菌微生物群落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潞党参根际真菌群落丰度的降低与潞党参根腐病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不同分类水平潞党参病健植株根际真菌组成和某些优势菌群的丰度在两组之间均存在差异。白粉菌属和拟青霉属只存在于健康潞党参植株土壤中,四枝孢属(Tetracladium)丰度在根腐病潞党参根际土壤中最高。冗余分析结果表明,QD(总氮)及YJZ(有机质)与枝孢菌属(Cladosporium)、镰刀菌属(Fusarium)和白粉菌属(Erysiphe)的含量呈正相关,SXJ(速效钾)对真菌群落分布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性(P=0.082)。但其他各类差异菌群功能及其与潞党参根腐病病原菌的互作关系尚待研究。 相似文献
2.
怀山药根际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和酚酸物质变化及其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生育期怀山药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及酚酸物质的变化及其交互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怀山药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根际土壤中酚酸物质的含量和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均呈显著升高趋势,且根茎膨大速度越快时上升趋势越明显;根际细菌绝对数量一直占根际土壤微生物的80%左右,并呈增长趋势;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蛋白酶活性逐渐增强,蔗糖酶、磷酸酶、脲酶活性呈下降趋势;根际土壤中酚酸物质的含量与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的含量和多数土壤酶活性呈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探寻高寒地区草地植被物候期生长指标与气象因子间的最佳关系模型,基于近11a的气象和牧草观测资料,采用曲线估计分析法探讨了高寒地区不同年际间草地植被物候期生长指标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年际间气温和降水量均无显著差异,草地植被物候期生长指标在不同年际间的表现规律不尽相同。其中2005和2010年草地植被高度显著高于2015年,而植被盖度在不同年际间无显著差异;草地植被产量的变化趋势与植被高度一致。另外,2014年草地植被各生长指标的变异系数最大,分别为85%、55%和94%;而2015年变异程度最小,分别为48%、32%和64%。此外,不同年际间高寒草地植被物候期平均气温与高度无关,而与盖度和产量呈一次函数;年平均降水量与高度、盖度和产量间的最佳拟合模型均呈一次线性方程。由此可见,季节性降水量是驱动高海拔地区草地植被高度、盖度和产量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测定土壤消毒剂棉隆熏蒸与生物有机肥协同处理芹菜根腐病高发的芹菜地后,对芹菜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未经过土壤处理的芹菜地栽培60d后,芹菜根腐病发病率为29.03%,经过棉隆和生物菌肥协同处理后,对芹菜根腐病防效高达95.14%。土壤处理后不同时间采样测定发现土壤真菌、细菌的种类和数量显著低于未处理土壤,随着定植时间的延长土壤微生物得到复壮,微生物群落数量和未处理土壤相近。因此,说明棉隆对芹菜根腐病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与生物有机肥协同应用,可以维持土壤微生物结构,对土传病害的可持续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植物根际分泌物与土壤微生物互作关系的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为揭示植物与土壤微生物之间互作关系的途径与机制,综述了根际有益微生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以及植物根际分泌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这2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分述了根际促生微生物PGPM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生防微生物BCA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根系分泌物的组成;根系分泌物的功能;根系分泌物影响土壤微生物的途径等方面的内容。指出植物与土壤微生物之间互作关系机理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PGPM菌株的筛选和适应能力的研究,生防微生物的生态适应性及对靶标病原菌的作用机制研究,对根系分泌的分离鉴定方法的优化及化感作用途径等需要更深入探究。今后应加大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相关研究中的应用,将分子生物学技术与传统培养方法相结合,进一步揭示植物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关系。 相似文献
6.
转双价基因(Bt+CpTI)棉种植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转基因棉花种植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采用Biolog方法对不同生育期转双价(Bt+CpTI)基因棉SGK321及其亲本常规棉‘石远321’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单一碳源利用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苗期、蕾期转双价棉土壤微生物群落平均吸光值(AWCD)显著高于常规棉,而花铃期、吐絮期显著低于常规棉。2种棉花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富度指数(H)和优势度指数(D)随棉花生长时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均匀度指数(E)4个时期转双价棉与亲本常规棉间无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转双价棉苗期、花铃期与常规棉苗期、蕾期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类型相似,转双价棉蕾期与常规棉花铃期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类型相似。对不同碳源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为:糖类、氨基酸类、羧酸类、聚合物类。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施秉县白云岩裸露地貌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阔叶相对纯林、针叶相对纯林、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和灌木林6种植被类型下土壤种子库的数量特征、物种组成、多样性特征及其与地上植被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6种植被类型的土壤种子库密度为416~628粒·m^-2,表现为阔叶混交林>阔叶相对纯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针叶相对纯林>针叶混交林。2)土壤种子库数量集中分布在0~5 cm的土层,占总数量的71%~77%。3)6种植被类型的种子库共萌发出37种物种,其中菊科比重最大,其次是禾本科。4)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共同物种有29种,Sorensen和Jaccard相似性系数分别为46.40%,30.21%,相似性较低。5)6种植被类型土壤种子库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总体表现出阔叶林>针叶林,地上植被除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明显大于土壤种子库外,其余的指数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黑农48’(高蛋白型)大豆(Glycine max)为材料,在根系周围接种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以空间代替时间进行连作处理,应用酸性品红方法检测F. mosseae侵染大豆根系情况并按后列分级标准计算根腐病发病率;运用化学滴定法和比色法检测处理后大豆根系及根际土壤酶活性变化。试验选取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1年、2年和4年)进行盆栽试验,并设定不接种F.mosseae为对照组(C),接种F. mosseae为处理组(T)。结果表明: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大豆根系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酶活性呈上升的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性呈下降趋势;大豆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酶活性逐渐降低,其中土壤脲酶(URE)、CAT、蔗糖酶(SUC)、磷酸酶(PHO)和PPO活性先降低后升高,纤维素酶(CEL)的活性逐渐降低。接种F.mosseae诱导大豆根系产生防御酶活性和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F. mosseae可以缓解连作障碍、增强植物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系)的11个与产量密切相关的农艺性状,生理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分析。11个原始指标综合成为三个独立的新指标,分别表示“光合同化因子”、“库与碳氮代谢因子”、“库与氮素营养因子”。主成分值与产量相关分析表明,小麦产量与第一、第二主成分值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小麦产量与主成分值之间的回归方程。它能较好地反映不同类型品种的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10.
土壤碳代谢酶活性影响着土壤中含碳有机质的分解与腐殖质合成过程,进而影响土壤的“碳源汇”作用。研究了2012 年7 月、9 月和11 月采集于辽河口滨海湿地不同植被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多酚氧化酶4 种碳代谢酶活性及其与有机碳含量、pH值关系。结果表明:翅碱蓬单独生长区土壤蔗糖酶活性:7 月>9 月>11 月;芦苇单独生长区、翅碱蓬+芦苇混合生长区、芦苇+苣荬菜+艾混合生长区土壤蔗糖酶活性:9 月>7 月>11 月。翅碱蓬单独生长区、芦苇单独生长区、翅碱蓬+芦苇混合生长区以及芦苇+苣荬菜+艾混合生长区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9 月>11 月>7 月。翅碱蓬单独生长区、芦苇单独生长区、翅碱蓬+芦苇混合生长区土壤脱氢酶活性:7 月>9 月>11 月;芦苇+苣荬菜+艾混合生长区土壤脱氢酶活性:7 月>11 月>9 月。翅碱蓬单独生长区、芦苇单独生长区、翅碱蓬+芦苇混合生长区以及芦苇+苣荬菜+艾混合生长区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7 月>9 月>11 月。除土壤蔗糖酶与有机碳含量(TOC)显著正相关(R2=0.38,P=0.033,n=12)外,其他酶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4 种碳代谢酶与pH值间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1.
陆地生态系统中植被与土壤密切相关,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本研究以蒙古高原为研究对象,设置样地并进行采样调查,测定植被生物量及土壤因子数据,定量分析蒙古高原的土壤、植被状况,并基于对应分析方法探究植被生物量与土壤因子的关系,寻找影响植被生物量的关键土壤因子。结果显示:(1)从整体上讲,蒙古高原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整体偏丰富,但呈两极分化状态,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丰富程度显著,而土壤的全氮含量明显偏低。研究区土壤多为中性、碱性土,碱性土略多于中性土。研究区内的土壤质地多为壤土;(2)蒙古高原的植被生物量分布均匀,且草地植被生物量普遍高于裸地植被生物量;(3)蒙古高原的植被生物量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的影响,与这两个因子均为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土壤酶是土壤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微生物,微生物胞外酶活性通常可以用来表征土壤的肥力状况,土壤C-、N-、P-获取酶的活性比值(土壤生态酶化学计量比)是土壤微生物的养分获取和能量分配的指标。但有关生态酶化学计量学的相关论述还较少。本研究从氮沉降角度出发,综述了土壤生态酶对氮沉降的响应,充分探究了氮沉降背景下土壤生态酶(GLU、NAG、LAP、AP)以及氧化酶(PHO)的活性变化。同时,还讨论了温度、水分、pH、生态系统类型对C-、N-、P-获取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土壤生态酶的深入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3.
14.
土壤种子库技术是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的重要方法,弄清不同恢复模式下种子库与地上植被之间的关系是有效利用该技术的前提。以云南建水锰尾矿恢复的醉鱼草(Buddleja officinalis)灌丛、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草丛、肿柄菊(Tithonia diversifolia)群落为对象,以人工林蓝桉(Eucalyptus globulus)林为对照,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萌发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各群落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的关系。结果显示:1)尾矿起源各群落地上植被(0.50、0.06、2.18、vs. 2.12)与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1.32、1.42、1.78 vs. 2.65)均低于对照群落;2)地上植被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成正相关(R^2=0.187,p=0.005);3)对照群落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物种相似性较高,尾矿恢复各群落较低,且不同恢复模式间相似性差异较大;4)香薷(Elsholtzia ciliata)与醉鱼草为4个群落土壤种子库共有的优势种,各群落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优势种不完全同步。研究结果表明恢复措施对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16.
17.
鲁西地区不同类型土壤对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成铃时空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鲁西地区不同类型土壤对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成铃时空分布的影响,以自育棉花新品种‘聊棉6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土质对棉花产量构成因素、主要农艺性状以及不同时期不同部位果枝成铃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壤土土质棉花产量最高,不同类型土壤间皮棉产量与籽棉产量差异显著,成铃数是导致产量差异显著的主要因素,籽棉产量与成铃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皮棉产量与成铃数呈显著正相关;不同类型土壤棉花不同时期成铃数占总铃数的比例均以伏桃最高;棉花6果枝以上成铃数以壤土土质最高,1~10果枝的成铃数占总铃数的68.34%~87.47%,鲁西地区棉株成铃以中下部为主。 相似文献
18.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植被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方法]本文以西藏自治区“一江两河”区域为研究区,利用2000-2016年的MODIS标准植被指数产品(NDVI)及研究区域内9个有人气象站点的监测的平均气温、降水量数据为数据源,采用Slope趋势分析方法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了一江两河地区的植被变化特征及其主要气候驱动因素,为该区域的生态保护、修复与造林种草工程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结果]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一江两河地区植被变化(NDVI)整体呈波动中减小的变化趋势,其中沿一江两河河谷的植被有增加的趋势;(2)一江两河区域气候趋势表现为暖干化;(3)不同的时间尺度,植被变化与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相关性差异显著,在年尺度上:年最大NDVI与年总降水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年平均气温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月尺度上:月最大NDVI与月平均温度和月总降水量都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降水量的相关系数要明显大于气温。[结论]因此,降水量是西藏一江两河区域植被生长(NDVI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20.
为研究苗木失水以及电阻值对成活率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对紫穗槐、红柳、柠条的1年生苗木进行晾晒,测定不同晾晒时间下苗木含水量、电阻值及栽植成活率,分析它们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晾晒时间的延长,含水量减小、失水率增大、电阻值增大、苗木栽植成活率显著下降。本试验所用紫穗槐、红柳、柠条的1年生苗木栽植成活率为40%时的苗木含水量与电阻值分别为2.82 g、8.45 g、0.44 g和32.75 MΩ、1.86 MΩ、19.82 M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