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茶园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轩 《贵州茶叶》2005,33(3):10-12
对三种不同生境条件的茶园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采得土壤动物样本4816个,隶属于4门12纲,共计20个类拜。蜱螨类、弹尾类和线虫类为优势类拜,占个体总数的88.50%.它们构成了茶园土壤动物的主体。对密植茶园、条植茶园、更新茶园的土壤动物群落结结构分析表明:土壤动物密度、类拜数、多样性指数(H^1)、优势度指数(C)排序均为密植茶园〉更新茶园〉常规茶园。土壤动物的类拜垂直分布有明显差异,类拜数向下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2.
研究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为蔬菜大棚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维持提供参考材料。对延安5个不同蔬菜大棚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采集180个定点土壤样品,通过手拣法和干漏斗法,共获得大、中小型土壤动物标本3442只,隶属13个目。其中寄螨目、弹尾目为优势类群,两者占总捕获量的87%,常见类群为正蚓目和真螨目,其余为稀有类群。对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土壤动物的群落数量垂直分布有明显的表聚现象;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呈正相关,与优势度指数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松嫩平原耕作黑土土壤动物群落的区系组成和生态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琳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1):23-30
摘要:为了解松嫩平原不同纬度耕作黑土的环境差异及对土壤动物群落组成的影响。2009年5月、8月、10月在松嫩平原(黑龙江省境内)选取5个代表性耕作黑土土壤动物群落进行研究,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41类,2242只,中小型土壤动物获49类,15050只,隶属于3门7纲22目57科。研究结果表明,5个样地的土壤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水平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在海伦,无论是大型土壤动物还是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都占有绝对优势,最北部的嫩江最少。耕作黑土中的大型土壤动物垂直分布表聚性不明显,中小型土壤动物的表聚性则较明显,但与森林土壤相比其表聚性不显著。分析表明不同地区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H',大型土壤动物:嫩江>依安>海伦>呼兰>绥化;中小型土壤动物:海伦>呼兰>绥化>嫩江>依安。  相似文献   

4.
三江平原农田土壤动物组成与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摘 要:土壤动物是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三江平原农田主要分布于草甸土,黑土,白浆土,沼泽土,从生态地理学角度出发,通过野外取样与室内实验结合对三江平原农田4个代表性土类的土壤动物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分类鉴定。共获得土壤动物7031只,51类,隶属于4门7纲16目39科,其中优势类群3类,常见类群8类,稀有类群40类。各样地大、中小型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种类组成存在差异,草甸土大型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种类最多,白浆土的大、中小型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种类都是最少。在多样性分析中,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大小为沼泽土>草甸土>黑土>白浆土,与丰富度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呈正相关,与优势度指数呈负相关;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各指数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四个土类间土壤动物的相似程度均较高,大多为中等相似,只有沼泽土和草甸土为极相似。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重金属超富集植物提供土壤生态的科学依据,选取大宝山矿坝心区重金属污染弃耕农田上5种自然修复植物和1种人工栽培植物,采用干漏斗法(Tullgren法)进行6种植物根系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调查与研究,共分离鉴定168只动物,分属2门7纲12目和4种幼体。结果表明,土壤强酸性和多金属(Cu、Cd、Zn)重度污染是导致弃耕农田动物群落结构简单,动物数量较少的主要原因,不同植被生长对根系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有一定影响,表现为乌毛蕨、类芦、小白菜、铺地黍4种植物根系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相对复杂,多样性指数较高,芦苇和斑茅的根系下土壤动物结构简单,多样性指数较低,无植物的裸露地下土壤动物结构最简单;不同植被的根系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有差别,表现为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6.
松嫩平原耕作草甸土土壤动物群落的区系组成和生态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了解松嫩平原不同纬度耕作草甸土的环境差异及其对土壤动物群落组成的影响。2009年5、8、10月在松嫩平原黑龙江部选取5个代表性耕作草甸土进行土壤动物群落区系组成调查,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33类、2088只;中小型土壤动物获22类、8372只,隶属于4门、7纲、19目、33科。研究结果表明:5个样地的土壤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水平生态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呼兰土壤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占有绝对优势,纬度最高的嫩江最少;耕作草甸土中的土壤动物垂直分布表聚性不明显,与森林土壤动物相比形成鲜明对比。分析显示:不同地区土壤动物密度-类群指数不同,大型土壤动物:呼兰>海伦>绥化>依安>嫩江;中小型土壤动物:呼兰>海伦>绥化>嫩江>依安。  相似文献   

7.
为合理筛选适宜种植模式,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采用手捡法和改进的Tullgren干漏斗法,测定休闲轮作(FRCs)、稻菜轮作(RVCs)、蔬菜连作(VCCs)3种种植模式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个处理样点共获得各类土壤动物526只,经鉴定有3门9纲14目。与VCCs、FRCs处理相比,RVCs处理条件下引发了一些类群的发生与消长,造成了部分类群的缺失,形成了不同的优势类群。土壤动物数量0~15 cm土层均多于15~30 cm土层,分别较15~30 cm土层多出15.7%、86.6%和110.0%。RVCs处理Shannon-Weiner指数(H)、Pielou均匀性指数(E)、Simpson优势度指数(C)均为最大,且0~15 cm土层高于15~30 cm土层。土壤动物类群的相似性综合分析表明,VCCs处理与FRCs处理类群的相似性系数较高,与RVCs处理类群的相似性系数较小。  相似文献   

8.
李泽兴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6):296-300
2008年7月和9月,文章基于对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德惠农业试验示范基地5种不同秸秆覆盖量处理农田土壤动物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玉米秸秆覆盖量差异对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大型土壤动物采用手拣法,中小型土壤动物采用改良干漏斗分离法(Modified Tullgren),显微镜下分析鉴定,研究区共捕获土壤动物44科5336只,优势类群为棘跳科(Onychiuridae)、球角跳科(Hypogastruridae)和摇蚊科(Chironomidae)幼虫,占总捕获个体数量的59.51%。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秸秆覆盖量的增加,农田土壤动物类群多样性与丰富度相应增加,类群分布更均匀。玉米秸秆覆盖量的不同对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着显著的影响,秸秆覆盖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的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常绿阔叶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在海拔梯度上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海拔梯度及地表残留物质量对土壤动物分布的影响,于2011年8月(雨季)和2012年6月(干季),采用样地调查法对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不同海拔梯度(2000、2200、2400和2600 m)生境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所查不同海拔梯度常绿阔叶林土壤动物群落组成相近,优势类群为蜱螨目和弹尾目,常见类群为双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啮虫目、半翅目和鳞翅目,稀有类群的组成在不同海拔梯度上有明显变化。土壤动物群落类群数和个体数分布受海拔垂直梯度变化的影响明显,而水平方向不同样方间的差异不显著。总体表现为:随海拔梯度升高,土壤动物类群数降低,个体数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海拔2400 m生境最低)。不同海拔生境中地表凋落物C含量以2200 m海拔生境最高,N含量则在2600 m海拔最高。相关分析表明,弹尾目个体数量与地表凋落物N含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此说明,土壤动物群落在不同海拔梯度的数量分布受海拔变化所产生的凋落物质量和温湿度差异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选取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cry1Ie基因抗虫玉米IE09S034,利用手捡法和巴氏罐诱捕法,以群落组成、群落结构、优势类群种群动态为参数,研究转基因玉米IE09S034对田间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玉米IE09S034较非转基因对照综31,对田间大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组成、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及优势类群种群动态等均无显著影响,可初步认定转基因抗虫玉米IE09S034对田间大型土壤动物无安全性风险。  相似文献   

11.
在干旱条件下保水剂保水效果及其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湘琳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7):198-201
研究在干旱条件下保水剂保水效果,及其对棉花产量和产量带来经济效益的影响。本次研究设5个处理,即土壤保水剂施用量为0 (CK)、15 (T1)、30 (T2)、45 (T3)和60 kg/hm2 (T4),每个处理3个重复,在和田策勒县进行试验。结果表明:(1)各处理与对照的土壤含水量在0~30 cm的土层中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0~10 cm土层中各处理保持在14.62%~15.53%之间,10~30 cm保持在16.35%~17.95%之间;而在30~40 cm土层中,对照与各处理间的土壤中含水量差异明显(P<0.05),T1、T2、T3和T4土壤含水量较CK分别增加了6.6%,7.45%,7.9%和7.8%。(2)相比CK,T1、T2、T3和T4产量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籽棉产量最高为2868.90 kg/hm2 (T2)。从经济效益分析可知,处理T1、T2、T3和T4分别比对照增加了6600.30、9649.80、6937.50、6543.45元/hm2,其中30 kg/hm2 (T2)处理的投入产出比为16.08。试验区施用保水剂后土层土壤水分有增加的趋势,施用量在30 kg/hm2时棉花产量最高,此时经济效益也达到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2.
此试验主要研究不同磷素水平对不同大豆品种膳食纤维含量的影响,探索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最佳施磷水平,以期提高大豆膳食纤维的含量,改善其品质。选用‘黑农48’(高蛋白品种)、‘黑农37’(中间型品种)、‘黑农44’(高油品种)3个大豆品种作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在每kg土壤施纯N和K2O各为0.033 g基础上,设P1、P2、P3、P4 4个P处理(即每kg土壤分别施纯P2O5 0、0.033、0.067、0.100 g)。采用酶-重量法测定了不同大豆品种总膳食纤维的含量。同一品种P3处理大豆总膳食纤维含量显著高于P1、P2、P4处理,‘黑农37’、‘黑农44’、‘黑农48’3个大豆品种P3处理总膳食纤维含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6.45%、4.86%、7.65%,不同品种同一处理都是‘黑农44’总膳食纤维含量最高。3个大豆品种总膳食纤维含量在品种间和施磷处理间差异显著,12个处理组合中‘黑农44’P3处理总膳食纤维含量最高。施磷对3个大豆品种总膳食纤维含量有影响,适宜的施磷量有利于提高大豆总膳食纤维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
为了了解桉树人工林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密度、垂直分布等特征,以2年生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相邻的大叶栎人工林作对照,取其土壤,通过室内种子萌发的方法,研究桉树人工林土壤种子库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各土壤层种子萌发的规律基本一致,大约从第7天开始进入种子萌发高峰期,第19天萌发高峰期基本结束,随后进入缓慢萌发期,至最后停止萌发;(2)桉树人工林土壤种子库储量较大,种子密度为9804粒/m2(对照为3614粒/m2),共计物种15种,分属于9科,其中禾本科的弓果黍为优势种,种子密度为8849粒/m2,占土壤种子库总量90.26%;(3)种子库垂直分布格局显示,80%以上的种子储存在枯枝落叶层和0~5 cm的土壤中。2年生桉树人工林土壤种子库的种子密度大于大叶栎人工林,其组成以草本为主,灌木次之,种子多集中在枯枝落叶层和浅层土壤中。  相似文献   

14.
柳州市短周期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室材料分析,对广西柳州市短周期桉树(Eucalyptus sp.)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含量、碳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年、3年、4年桉树人工林的林下植被含碳率分别为41.9%、41.1%、40.85%,彼此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桉树人工林枯落物含碳率表现为:2年>4年>3年。0~60 cm土层含碳率变化幅度为0.32~0.65%。4年桉树人工林碳储量分别是2年、3年的2.16、1.18倍。桉树乔木层碳储量表现出随林龄的增加而加大的趋势。3年、4年桉树林乔木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比例分别为38.61%、57.42%,在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中贡献率较高。2年、3年、4年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碳储量分别占其总碳储量的0.86%、2.69%、1.49%,枯落物碳储量分别占其总碳储量的8.55%、3.98%、2.62%。林下植被和枯落物碳汇贡献率较低。2年、3年、4年桉树人工林壤碳储量分别为37.54、46.92、39.2 t/hm2,彼此间无显著差异,桉树人工林0~20 cm碳储量占了整个土壤碳储量的41.2%,20~40 cm碳储量占整个土壤碳储量的31.88%,可见0~40 cm土壤碳储量成为土壤的主体。乔木和土壤碳储量成为短周期桉树人工林重要的碳储存库,本研究为本地区提供了短周期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数据。  相似文献   

15.
在湖南省常宁市天龙山自然保护区研究竹阔混交林阔叶树周围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及其与楠竹生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竹阔混交林中阔叶树周围全竹、新竹平均胸径及新竹数存在带内差异和树种间差异,楠竹生长随距离阔叶树基干距离增加而增加;(2)阔叶树周围不同环形带内土壤养分含量分别存在明显差异,且这种差异与其周围楠竹生长分布趋势一致;(3)不同阔叶树周围相同环形带内土壤养分存在显著差异,除了有机P外其它养分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4)新竹平均胸径与阔叶树周围各土壤养分因子相关性可达到显著水平,新竹平均胸径与全N、全P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速效K和C/N呈显著负相关,与各土壤参数交互因子相关不显著。这些结论对同类地区的楠竹栽培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黑土高产土壤剖面磷素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高产土壤的成因和机理,人工定向培育及磷肥高效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以松辽平原玉米带有代表性的黑土玉米田土壤作为供试土壤,在田间调查采集剖面样品的基础上,研究黑土高产土壤磷素含量组成。结果表明,高产土壤全磷、速效磷在剖面下含量明显高于其对照土壤,且表现为从上往下降低的趋势。高产土壤在耕层中全磷、速效磷含量均有明显的积累现象,平均含量分别为0.505 g/kg、32.0 mg/kg,较对照土壤分别增加了1.2倍和1.8倍。高产土壤各形态无机磷的组成规律是:Ca10-P (79.7%~16.0%) > Fe-P (27.1%~8.1%) > Al-P (27.2%~4.6%) > Ca8-P (21.0%~4.3%) > Ca2-P (10.6%~0.4%) > O-P (4.6%~1.4%)。对照土壤各形态无机磷的组成规律是:Ca10-P (77.6%~27.2%) > Fe-P (21.2%~9.4%) > Al-P (26.9%~2.2%) > Ca8-P (21.0%~4.0%) > Ca2-P (8.6%~1.2%) > O-P (7.8%~1.4%)。各形态无机磷与Olsen-P的相关分析表明,黑土中Ca2-P、Ca8-P、Al-P、Fe-P是植物能吸收的高度有效磷源,Ca10-P和O-P是植物的潜在磷源。  相似文献   

17.
不同品种有机肥对烤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探讨不同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烤烟‘云烟85’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有机氮用量相同(占总氮量的20%)的条件下开展了试验。结果表明:(1)配施有机肥能够提高上等烟叶比例,提高烤烟‘云烟85’的产量和产值(除土杂肥),烟叶产量提高了49.7~219 kg/hm2,产值提高了890.2~3081.1元/hm2。(2)配施有机肥能使其化学成分更趋于协调,提高烤烟‘云烟85’的品质。(3)在5种供试的有机肥中,以油枯和秸秆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不同经营措施下毛竹林土壤有机碳组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在四岭水库流域代表性毛竹林地建立不同经营措施的定位试验,研究竹林土壤总有机碳(TOC)、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以及土壤呼吸等的动态变化。试验设有对照(CK,粗放经营)、农民常规高产营林(FFP)与适地养分科学管理(SSNM)3个处理。结果表明,毛竹林土壤TOC和DOC的季节变化总体趋势为秋冬高于春夏,MBC的季节变化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试验虽只进行了1年,与CK相比,SSNM处理对土壤各形态碳含量没有产生显著影响;而FFP集约经营中土壤活性碳和总有机碳含量明显下降,其中DOC和MBC分别减少13.3%和14%。土壤呼吸CO2的释放通量季节变化曲线为单峰曲线,整个生长季,FFP集约经营毛竹区的土壤呼吸略高于粗放经营(CK)毛竹林,而适地养分管理(SSNM)集约经营措施减少了毛竹林土壤呼吸CO2的释放,但有待于长期的验证。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明一种适用于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微水溶性缓释肥料(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制,简称W,下同)在常规灌溉和减量灌溉条件下对夏玉米生长状况的影响,应用砂壤土盆栽玉米试验,设置了常规灌溉不施肥处理(CK)、常规灌溉的尿素处理(N)、常规灌溉的L型包衣尿素控释肥处理(L)、等量施肥与常规灌溉的微水溶性缓释肥处理(W1)、等量施肥与减量灌溉的微水溶性缓释肥处理(W2)5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与CK相比,所有施肥处理植株全氮、磷、钾含量与土壤残留硝态氮及速效钾含量均显著提高。各施肥处理相比,植株全氮含量为1.98%~2.37%,含量顺序依次为W2>W1>L>N,W2与N处理差异显著,其他处理差异均不显著;植株全钾含量为4.26%~4.84%,含量顺序依次为W1>W2>L>N,各处理差异不显著;土壤硝态氮含量为165~314 mg/kg,含量顺序依次为W2>W1>L>N,W2与W1、N、L 3个处理差异显著,其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土壤速效钾含量为231.7~318.1 mg/kg,含量顺序依次为W2=W1>N>L,W2与W1差异不显著,N与L差异不显著,其他处理间差异均显著。结果说明微水溶性缓释肥料养分释放具有一定的微水溶性与缓释性能,可以显著促进玉米植株氮素吸收,降低养分流失风险。  相似文献   

20.
不同基质对山茶花扦插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研究不同扦插基质对山茶花扦插生长的影响,选择4种不同基质:S1(河沙)、基质S2(黄心土)、基质S3(黄心土∶河沙=1∶1)、基质S4(黄心土∶河沙=2∶1)对山茶花进行对比扦插试验。结果表明:4种不同基质的扦插苗生根率、苗高、新梢长之间存在着极显著差异。基质S4对扦插苗生根效果最好,扦插苗鲜重与根系生物量最大,平均总鲜重达到2.41 g/株;基质S2对扦插苗生长最佳,地上干重最大,平均达到0.95 g/株。因此,茶花扦插育苗的适宜基质为S4,其次为基质S2,建议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