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连古城自然保护区不同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期为干旱荒漠区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方面提供理论依据,以民勤连古城自然保护区荒漠植被典型群落为研究对象,应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土壤水分变化动态、降雨量等指标因子变化动态趋势对群落演替过程中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群落土壤水分条件变化趋势从高到低依次为:典型群落Ⅲ>典型群落Ⅱ>典型群落Ⅴ>典型群落Ⅳ>典型群落Ⅰ;(2)不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典型群落Ⅴ>典型群落Ⅱ>典型群落Ⅲ>典型群落Ⅰ>典型群落Ⅳ,整体表现为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偏低,生态优势度较高;(3)2014年的降雨量高于2013年,降雨量分别为142.9、108.7 mm,2014年除12月外,每月均有不同程度的降雨。可得出结论:物种多样性指数受降水的影响,相应出现增加或减少趋势,但降水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效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在群落演替进化过程中种群将保持合适大小,群落表现出最大的适应能力,保持种群避免灭绝。  相似文献   

2.
林分空间结构会显著影响其林下植被多样性,为明确其影响灌木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因子,以八大公山栎类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计算混交度、大小比数、开敞度指数以及聚集指数代表林分空间结构,计算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和Auclair Goff指数评价灌木物种多样性,并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方法探究两者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八大公山栎类天然次生林的林下灌木物种多样性变化与开敞度和林木聚集指数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影响关系。开敞度与Pielou指数、聚集指数与Auclair Goff指数表现出明显的相互影响关系;随着开敞度的增大,Pielou指数增大,即林下灌木物种均匀度不断增加;随着八大公山栎类聚集指数增加,Auclair Goff指数增加,即林下灌木的物种多样性程度不断增长。因此,以调整树种结构为主,综合研究调整林木空间的格局和分布,尤其在林木开敞度、聚集度方面能够起到提高八大公山栎类天然次生林下灌木物种多样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小五台森林群落特征及林下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根据小五台森林群落的实地调查数据,详细分析比较了各个不同群落类型的物种多样性及相似性。结果表明:小五台山11个森林群落类型中,林下物种共有67种。其中,灌木19种,草本48种。灌木物种丰富度在各个群落中均小于草本层,尤其是落叶松林群落的差异更为显著;草本层以落叶松林、冷杉林为最大。物种多样性两种指数变化趋势相似,栎林、山杨林、落叶松白桦针阔混交林多样性指数较高,其他相对小些。灌木层与草本层的均匀度变化无规律。相似性上灌木层山杨林与落叶松白桦混交林之间共有种最少,相似性最小;草本层相似性系数最大的是云杉桦木针阔混交林与白桦林、白桦林与落叶松白桦混交林。  相似文献   

4.
古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植物种类十分丰富,计有维管束植物64科114属198种(含变种),其中蕨类植物7科8属19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55科104属177种。种子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具有较高的热带成分比例。不同群落类型其物种多样性不同, 4种常绿阔叶林群落类型中以栲树林物种多样性最高,甜槠—木荷林物种多样性最低。在群落垂直结构中,除钩栗林外,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依次降低. 乔木层与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 而乔木层、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显著大于草本层。  相似文献   

5.
莽山自然保护区南方铁杉种群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璟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2):81-85
利用30个样地资料,对莽山自然保护区的南方铁杉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5个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它们明显受群落类型与群落结构的影响,群落结构越复杂,物种丰富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就越大,均匀度指数就越小;(2)5个群落各生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差异不一定具有统计意义;(3)利用改进的M.Godron稳定性测定方法测得的5个群落的稳定性都极低,而且与群落多样性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这说明群落处于一定的动态变化之中。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湖南舜皇山不同海拔森林线附近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在舜皇山东南坡海拔683~1883 m每隔300 m设立5个森林线,在森林线样方调查基础上,分析森林线附近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特征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1)在森林线5个海拔的样地中共有种子植物28种,分属17科19属;(2)群落结构总体上呈现出增长的趋势;(3)随海拔高度的增加,Shannon指数、Alatalo指数呈现出“n”形变化规律,Simpson指数呈现出“U”形变化规律, Cody指数显著降低(P<0.05),海拔(1583~1883 m)的Jaccard指数显著高于海拔(683~1283 m)的Jaccard指数(P<0.05)。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小陇山自然保护区锐齿栎群落的稳定性与动态,以及不同自然条件与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天然林保护工程”下小陇山锐齿栎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区锐齿栎群落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测度结果为:丰富度指数R为10.6,多样性指数H′为1.422,均匀度指数Jsw为0.545,优势度指数C为0.413;(2)群落内不同生长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在森林群落中大小顺序多样性指数: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均匀度指数: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3)区域内多样性指数随海拔的升高,呈递减的趋势,丰富度指数的变化与之相反;(4)多样性指数随林龄的增长呈递增的趋势,优势度的变化亦与之相反。本次调查为划定小陇山锐齿栎的保护区和进行区域环境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与早期研究相比,以锐齿栎为建群种的群落处于稳定状态,验证了研究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科学性和成效性。关键词:锐齿栎林;物种多样性;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秦岭  相似文献   

8.
郝磊  龙海燕  戴晓勇  邓伦秀 《种子》2021,(8):85-94,封3
短尾杜鹃是贵州特有珍稀濒危植物,为了探究其群落结构和多样性,采用样方法调查分析了2个短尾杜鹃群落物种组成、区系特征、生活型谱、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表明,群落Ⅰ有维管束植物39科59属72种,群落Ⅱ有维管束植物45科71属95种.属的分布区类型以热带成分为主,群落Ⅰ和群落Ⅱ热带性质的属分别占总属数的50.00%,41....  相似文献   

9.
张岩岩 《分子植物育种》2023,(22):7566-7570
本研究以河南省周口市沙颍河公园为研究对象,对其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景观结构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通过对10个植物群落样地的植物种类进行详细调查,共发现155种植物,包括乔木、灌木、竹类、藤本和草本等多种类型。其中,乔木和灌木类植物是公园植物景观的主要构成,占据绝对优势,形成了复层植物景观结构。通过对植物群落的分析发现,公园中以“乔-灌-草”和“乔-草”为主的复合搭配最为常见,构建了多样而美观的景观效果。然而,研究还发现公园的植物景观节点营造,乡土植物应用,以及常绿、落叶植物配置上,值得进一步优化配置和设计,本研究还进一步就借助植物的多样性特性、植物形态的空间效应和人性化设计原则,提出了优化河南省沙颍河公园的植物景观策略和建议,以期营造出丰富多样、层次分明的景观效果,提升公园的吸引力和整体观赏体验。  相似文献   

10.
小叶红豆(Ormosia micropylla)为蝶形花科红豆树属树植物,稀有种.笔者应用样方调查方法分析了黔东南自治州剑河县南哨小叶红豆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群落结构.结果表明:(1)该小叶红豆群落共有植物33种,隶属于22科28属,包括蕨类植物1科1属,裸子植物2科2属,被子植物19科25属;(2)植物群落基本上就分为乔木层和灌木层两个层次,乔木层优势种为红甜槠,灌木层优势种为香叶子;(3)在群落径级分布上,群落中幼苗和小树较多,香叶子种群年龄结构表现为增长型,红甜槠表现为稳定型,小叶红豆则表现为衰退型,反映了小叶红豆幼苗在林下不能自然更新,随着群落的进展演替,将会被取代.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的生境现状,采用综合分析法对珙桐群落特征和种群生态学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珙桐群落的植物种类丰富,植物区系组成以东亚分布最多,其次是北温带,珙桐群落区系的温带成分所占比例大于热带成分,其种类组成具有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征;(2)群落垂直结构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层间植物。乔木层及灌木层不发达,草本层较发达。群落根据Raunkiaer生活型谱划分以高位芽植物占优势,与其他亚热带常绿落叶林生活型谱各项比率相近似;(3)种群年龄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显示,珙桐群落未达到一个稳定状态,整个种群呈集群分布;(4)珙桐自然更新能力差,种子萌发率低,实生苗少,主要以萌芽更新为主。中国珙桐群落处于一个不稳定的濒危状态。  相似文献   

12.
为详细了解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长季NDVI时空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使用MODIS传感器的生长季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计算2000—2020年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功能区生长季NDVI变化趋势和稳定性,结合中国第一代大气和陆面再分析产品(CRA/LAND)研究NDVI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保护区多年植被生长季NDVI均值为0.02~0.55,平均值为0.138,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的空间分布特征。(2)保护区86.39%的面积区域植被生长季(6—9月)NDVI呈缓慢上升趋势,并且大部分区域达到显著水平(P<0.05),剩余13.61%的面积区域植被生长季NDVI处于下降趋势,其中只有极少部分区域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总体植被状况随时间变化呈变好趋势。(3)2000年以来保护区的生长季NDVI稳定性较差,NDVI≤0.1的大部分区域处于较低稳定度,较低稳定度和中等稳定度面积之和占整个研究区域面积的86.66%。(4)保护区在植被生长季气候趋向于“暖湿化”;气温与降水量对保护区生长季NDVI都有重要的正向影响。研究结论能为气候变化背景下该区域植被生态保护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南岳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岳自然保护区的植物群落采用数学模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模糊聚类分析方法是一种理想的植物群落分类方法,可得到比较客观、合理的分类结果;(2)南岳自然保护区的植物群落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它们分别是:Ⅰ. 马尾松+枫香-映山红+化香-莎草-千里光群从;Ⅱ. 杉木+马尾松-茶+千年桐-淡竹叶+莎草群丛; Ⅲ.盐肤木+白檀-杜衡+江南卷柏群丛;Ⅳ. 野枯草-野菊花群丛。  相似文献   

14.
广东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竹类种质资源及其区系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英德市北部,为珠江三角洲与粤北山区的过渡地带,是以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与中亚热带典型季风常绿阔叶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该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竹类植物生长。通过实地调查,共采集竹类标本88个,经鉴定共有竹亚科植物10属38种(含变型和栽培变种),其中以簕竹属的种类最多,有12种,其次是刚竹属,有8种(含变型和栽培变种),另外青篱竹属的林仔竹为广东地理新分布。该保护区竹类植物区系特征表现为:种类组成丰富,类群结构多样,地理成分复杂,并且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相似文献   

15.
旨在通过对山东南四湖自然保护区野生鸟类种类、数量、居留型和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以期为野生鸟类调查及疫源疫病监测奠定数据基础。2018—2021年采用样线法和直接计数法对山东南四湖自然保护区内鸟类进行监测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5目43科129种,数量34700只。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为青头潜鸭(Aythya baeri)、白鹤(Grus leucogeranus)、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种。监测种类最多的为雀形目(Passeriformes)共74种,占比57.36%;监测数量上鹤形目最多(47.40%),其次为雀形目(30.02%),雁形目(16.57%);优势种为白骨顶(Fulica atra)、红头潜鸭(Aythya ferina)、白鹭(Egretta garzetta),麻雀(Passer montanus)。鸟类构成以迁徙鸟为主,春、夏季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最高;鱼塘湿地生境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最高,自然水域最低。本研究获得了区域内野生鸟类生物多样性基础资料,为未来野生鸟类调查和疫源疫病监测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太宽河自然保护区栓皮栎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栓皮栎是太宽河自然保护区主要植被建群种之一,研究其种群动态对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以及维持生态系统平衡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径级结构分析和树高与直径的生长关系分析,表明该种群为增长种群,树木年龄不超过40年,处于幼龄向中龄发展阶段。静态生命表分析较好地反映出栓皮栎种群生长历史中的消长过程,清楚地透视出20年前坑木择伐对种群动态的长期影响,即径级V和VI(直径8~12 cm)存活株数异常增加、存活率提高、死亡数和死亡率出现负值以及平均期望寿命降低;而相应地对径级III 和IV带来与径级V 和VI相反的作用。该种群的存活曲线符合Deevey II 型; 死亡曲线波动异常,反映出强烈的人为干扰影响。建议减少人为干扰,以保护和恢复该区栓皮栎种群。  相似文献   

17.
为全面分析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干旱变化特征,有效应对干旱风险和生态环境保护。本文采用利用5个气象站点1971-2016 年逐日降水量资料,以持续干旱日数(CDD)为干旱评价指标,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和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自然保护区CDD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多年平均下,自然保护区各站CDD为78~162 d,总体呈自西向东递减分布;CDD偏多概率为51.1%。近47年保护区CDD呈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3.4 d;20世纪90年代以来,CDD趋于增加。70年代CDD明显偏多,为近40年最多的10年;80年代至21世纪前10年基本正常。CDD异常特多年份出现过2次,均发生20世纪90年代;未出现异常特少年份。在时间转折上,保护区CDD的突变点出现在1980年, 从一个相对偏多期跃变为一个相对偏少期。根据R/S分析,保护区CDD的Hurst指数大于0.5,说明未来仍将趋于减少。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羌塘自然保护区冰雹的气候特征,从而提出相应的防雹减灾对策与方法,以减少冰雹灾害带来的损失,利用羌塘自然保护区1971—2017年5个气象站的逐日冰雹日数资料,采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法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羌塘自然保护区近47年冰雹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各站冰雹日数为1.6~28.1天,总体东多西少分布态势。冰雹发生主要集中在6—9月,以8月最多;冰雹一天之内多发生12:00—18:00,持续时间多为1~10 min。近47年保护区冰雹日数呈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4.0天,尤其是申扎减幅最大,为-7.0 d/10a。20世纪70—90年代为冰雹多发期,21世纪前10年明显偏少。M-K检测显示,保护区年、夏季和秋季冰雹日数发生了气候突变,显著下降的突变时间出现在2000s年代中后期。保护区春、秋两季冰雹日数都存在着3a的显著周期,而春季冰雹日数还存在5a和8a的显著周期。冰雹日数减少与平均气温显著升高、气温日较差变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