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乡村人居环境改善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所在。笔者着眼于“以人为本”的视角,以重庆市铜梁区南城街道鱼溅村为例,通过村民参与式与数学模型定量的研究方法,研究乡村人居环境村民的满意度和优化方向。研究结果显示:鱼溅村人居环境的整体满意度水平一般,人居软环境系统的社会环境与经济环境满意度为一般和不满意,硬环境系统的设施环境和生态环境对整体满意度贡献率较高,结论表明鱼溅村亟需加强对人居软环境系统的优化;同时,研究还显示鱼溅村人居环境满意度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这说明人居环境的优化需要合理布局、整体筹划。笔者最后提出了优化的对策,对山地丘陵地区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具有普遍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调动黑龙江省农村沼气使用的积极性,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提高黑龙江省农村户用沼气池的使用效率,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应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大庆市、绥化市、鸡西市、牡丹江市、鹤岗市等6市的27个村屯调研所得数据资料,分析黑龙江省农村户用沼气池使用效率,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黑龙江省农村户用沼气池使用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国家补贴政策、农户受教育程度、技术服务体系、沼气池运行成本、建池成本等因素都会对沼气的使用效率产生显著影响,进而提出提高农村户用沼气池使用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摘要:在现阶段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大背景下,通过分析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探讨乡土景观和地域特色如何与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并对其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构筑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防范和化解农村环保危机,既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又是各级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热点聚焦     
我国将围绕"四重点"推进新农村建设——我国将以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公共事业、改善人居环境、加强民主管理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0.53亿公顷。力争到2020年,粮棉油糖等大田作物基本实现机械化。着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探索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到2020年完成贫困地区存量危房改造任务,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推进农村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等。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农村户用沼气池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及其计算方法。通过对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西阳乡农村沼气池建设及使用状况进行调查,采用影子价格法、替代成本法、机会成本法对沼气池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价值进行计量。结果表明:沼气可产生733.62元/(户·年)的经济价值,同时沼气的使用降低了妇女使用传统生物质能的时间机会成本,为农户创造了273.20元/(户·年)的社会效益;此外,有沼气的农户人均能源消费量低于无沼气农户,沼气替代秸秆、薪柴的直接燃烧,产生130.20元/(户·年)的生态环境效益。研究结论表明,农户对沼气的利用较为单一,基本限于做饭和烧水。沼气后期推广应采用沼气综合利用模式,将沼气、沼液、沼渣有效结合,以最大限度发挥沼气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7.
从城乡统筹的角度出发,研究湖南平原湖区型新农村建设有助于解决该区域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农村环境恶化等问题,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以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烟村新农村建设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其自身的优劣势进行目标分解,应用“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模式规划理论,着重从支柱农业产业引入、村民居住环境改善、乡村休闲观光旅游发展、湖区湿地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研究,归纳出适用于该区域的新农村建设方法,以期为同类型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宋伟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129-133
为了提高农村居民点用地挖潜的可行性,促进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探讨了经济欠发达区域农村居民点的用地标准。农村居民点用地标准通过农村宅基地挖潜的可行性分析推定,农村宅基地数据主要来源于农户调查。结果表明:(1)农村宅基地可以划分为生产用地和生活用地2个类型,生产用地主要包括农村宅基地内的种植、养殖以及农机具存储用地,生活用地主要包括起居室、堂屋、粮食储存等用地;(2)在保障农民必要生产和生活用地的基础上,舒兰县农户的人均农村宅基地标准在162.46m2左右比较合适;(3)通过农村宅基地用地标准推定,舒兰县合理的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标准应在232~295m2之间。人均150m2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标准缺乏挖潜的可行性,标准应该按照保证农民正常生产与生活需求的原则确定。  相似文献   

9.
为了找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过程中的驱动因素,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存量。根据驱动因素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影响程度将其分为显著影响因子、较为显著影响因子和不显著影响因子三类,并对各类别驱动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通过对重庆市永川区2个街道、3个镇的实地走访调研和388份有效问卷发放与回收,运用调查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法对调研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后农民的收入水平和农民社会保障是影响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需要通过加强农民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过程中的话语权和充分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改善农民就业环境等措施来保证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健康、有序、协调、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乡村生态旅游是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乡村生态旅游非常适合乡村旅游资源丰富,而生态环境较脆弱的欠发达县域开展。通过简述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相关研究进展,以贵州省黔西县为个案,对黔西县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研究,并从区位、客源、近邻旅游竞合关系、旅游资源互补性和景点离散度5个方面对其开发条件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笔者从乡村生态旅游的空间布局规划、旅游产品体系设计、旅游景观廊道构建、旅游品牌形象塑造和旅游制度建设5个方面提出了开发设想,以期对欠发达县域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尚进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4):205-209
为了研究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问题对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充分就业,推动二元经济结构转型有着重要意义。基于2011年8月陕西省武功县83个农户的调查数据,建立Probit为代表的选择模型,研究教育程度、性别、年龄、受培训状况、婚姻状态、村干部作用以及人均土地面积对非农就业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婚姻状况,受培训状况和家庭人均土地面积因素不显著,而性别、年龄、接受教育年限和村干部作用因素显著,基于分析结果提出应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发展高效、低耗、环保的乡镇企业,培育农村劳动力就业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2.
韩国新村运动中的文化建设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丽华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0):178-181
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组织实施的“新村运动”中,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文章总结了韩国新村运动中的文化建设经验: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重视农民的“精神启蒙”;注重农民的教育培训;注重村容环境的改观;政府给予财政支持等。指出中国当前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应该落实政府责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重视农民教育,培养新型农民;创新农村人文生态环境,打造新村镇。  相似文献   

13.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决定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顺序。本文运用安徽省的抽样调查资料,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状况和需求进行了统计描述和分析。研究表明,安徽省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公共产品供给的缺口较大。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投资需求顺序依次为农村道路、农田水利、技术服务和培训、村庄改造、搞好村建设规划、幼儿园及小学建设、合作医疗及统筹养老保险等。因此,政府在进行公共产品投资决策时,应根据农民需求考虑投资优先顺序,有所侧重并逐步推进。  相似文献   

14.
Ancient village as a preci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a is hailed as the "eco-museum" of classical folk cultures and "living fossil" of rural history culture. This paper elaborated human settl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Dongyuan Zengs' Village, Jinxi Count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village environment, history evolution, village layout and village building, and explored the substantial content of village human settlement protection, and proposed specifi c approaches of protecting the human settlement, such as ancient village layout,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provided references for protecting human settlement of the ancient villages.  相似文献   

15.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re three key aspects of agriculture related to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Rural development is a process of multi‐participation, which involves actors from governments, village committees, villagers, rural economic cooperatives, enterprises, financing institutions, and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NGOs).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ocial network struc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actor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rural development in Yanhe village, Hubei Province,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the village committee and villagers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rural development; NGOs are the leaders of rural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village cooperatives are the promoters of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enterprises are the accelerators of rur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study outlines the rural development model in Yanhe village where the village committee is the leader and multiple forms of participation and cooperation are present; there are excellent partnerships and communication mechanisms among the participants. The endogenou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 identified from Yanhe village is valuable for other villages in China to adopt.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南岸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得出重庆市南岸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提供客观依据以及农村居民点用地管理提供理论支撑。采用人均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标准测算法对至2020年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进行测算,然后采用闲置宅基地抽样调查法对其进行修正,获得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根据整理潜力和南岸区实际情况,对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进行了规划,并制作2020年重庆市南岸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图。  相似文献   

17.
Human settlement resources belong to tourist resources in a broad sense. Rural areas with excellent human settlements have become favorable tourist destin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settlement science, tourism attraction system model can be established by factors of harmony of rural ecology, harmony of rural life, harmony of rural production and harmony of rural culture. Concrete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rural tourism attractiveness based on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 were propos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optimiz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ducation of original residents, upgrading of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and products, and construction of rural tourism cul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