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瓜类作物白粉病抗性遗传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粉病是一种危害瓜类作物的重要病害,引起瓜类产量和品质的下降。本文主要综述了瓜类作物白粉病菌的生理小种分化,瓜类作物白粉病的抗性遗传规律,与抗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研究进展,抗性基因的QTL定位以及抗性基因的分离与鉴定,同时对瓜类作物白粉病抗性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白粉病是瓜类作物重要病害之一。本研究采用苗期人工接种方法,研究了117份瓠瓜微核心种质对白粉病的抗性,并基于不同材料的病情指数和基因型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GWAS)。利用2014年和2018年的抗病表型数据,分别鉴定到22个和13个与白粉病抗性相关的SNPs,其中2个SNPs位点在两年试验中同时被检测到。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瓠瓜材料的白粉病抗性与其携带有利等位变异数目成正相关。本研究为克隆瓠瓜抗白粉病相关基因、研究其抗病机制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了瓠瓜抗白粉病分子育种。  相似文献   

3.
正白粉病是夏季瓜果蔬菜上主要病害之一。夏季由于高温、闷湿、施肥不当、植株徒长、通风不良、光照不足、植株长势弱等造成该病的发生。该病多发生在植株生长中后期,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和茎,对果实品质和产量影响较大。白粉病在江苏南通地区蔬菜上主要危害瓜类(黄瓜、菜瓜、甜瓜、西葫芦等)、豆类(豇豆)、茄子等,6、7月份是瓜类尤其是黄瓜、菜瓜、西甜瓜白粉病的发病盛期,易造成瓜果蔬菜病害蔓延,产量下降,严重时甚至绝收。近期白  相似文献   

4.
茉莉酸甲酯对小麦白粉病抗性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茉莉酸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抗白粉病反应中是否起作用及其作用强度仍不清楚,为了明确茉莉酸对小麦白粉病抗性的诱导作用进行了本研究。【方法】以感白粉病的小麦品种“中国春”和“濮麦9号”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茉莉酸甲酯喷施小麦幼苗叶片进行诱导,通过离体叶段培养法接种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Bgt)进行抗性鉴定。【结果】结果表明,茉莉酸甲酯处理可以提高“中国春”和“濮麦9号”对白粉菌的抗性水平,抗性提高与诱导的茉莉酸甲酯浓度和诱导时间有关。浓度为100 μmol/L、250 μmol/L时诱导抗性不明显,500 μmol/L时有明显的诱导抗性,1.0 mmol/L以上具有显著的诱导效果。茉莉酸甲酯处理后12 h至96 h后均可检测到诱导抗性,而以诱导24 h后诱导抗性最高。【结论】实验表明植物激素茉莉酸在小麦抗白粉病反应中起作用,是抗病信号分子。  相似文献   

5.
<正>白粉病是夏季瓜果蔬菜、茄果类蔬菜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夏季由于高温、闷湿、施肥不当植株徒长,通风不良,光照不足,植株长势弱等造成该病的发生。白粉病在蔬菜上主要危害瓜类(黄瓜、菜瓜、甜瓜、西葫芦等),豆类(豇豆)、茄子等,6月份是瓜果类蔬菜,尤其是黄瓜、菜瓜、西甜瓜白粉病的发病盛期,易造成瓜果蔬菜病害蔓延,产量下降,严重时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苦瓜种质资源白粉病抗性的遗传多样性,测定了21份苦瓜种质的病情指数及15个生理生化指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1份种质资源表现抗病的材料有6份,6份材料对白粉病表现为中抗,7份种质表现为感病,2份材料对白粉病表现为高感;各指标在不同种质间表现出了极显著的差异,变异系数较大,21份种质资源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病情指数与SOD、CAT活性、叶绿素a、总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叶绿素b含量等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是评价苦瓜白粉病抗性的最佳指标。因子分析将16个指标简化成6个主因子,累计贡献率达83.91%。对21份材料进行聚类分析,供试材料可分为5类,其对白粉病的抗感表现和苦瓜种质资源田间白粉病抗性鉴定基本一致。在进行苦瓜种质资源白粉病抗性遗传多样性评价时应以病情指数和光合色素含量为主要因子,结合其他因子,鉴定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正>温室蔬菜生产中常发性的几种重要病害白粉病、霜霉病、灰霉病、叶霉病日趋严重。由于多年来反复使用几种农药,病菌已对农药产生抗性。如何有效防治以上几种病害,保证蔬菜生产安全,已成为当前必须面对和急需解决的课题,笔者针对温室蔬菜生产中常发性白粉病、霜霉病、灰霉病、叶霉病,提出比较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瓜类蔬菜子叶离体培养的研究进行综述,包括再生途径、影响因素及应用等方面研究的进展,讨论了瓜类蔬菜子叶离体培养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橡胶树白粉病是影响橡胶树生长和降低胶乳产量的主要叶部病害,其流行病学和化学防控已有研究,但橡胶树抗白粉病的分子作用机制尚不清楚。SGT1是一种高度保守的真核蛋白,通过与多种分子伴侣相互作用激活免疫反应对植物抗病性起着核心作用。本研究从SGT1基因结构特征及其在拟南芥、烟草、小麦等植物中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对HbSGT1在橡胶树白粉病抗性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几种化学诱导物对黄瓜白粉病抗性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建立简单、有效、准确的叶圆片检测黄瓜白粉病抗性的基础上,系统地比较了7种化学诱导物及其组合对黄瓜白粉病抗性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草酸、水杨酸、苦参碱、苯基硫脲、复合磷均能显著诱导黄瓜对白粉病的抗性。其诱导效果为草酸〉水杨酸〉苦参碱〉苯基硫脲〉复合磷,氯化钾和硫酸锰的诱导效果不明显。当苯基硫脲、苦参碱与硫酸锰、氯化钾和复合磷分别组合时与单一诱导物相比,诱导效果明显增强;而当水杨酸、草酸与之组合时诱导效果明显减弱,这可能与离子间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果实采后病害诱导抗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果实采后病害诱导抗性的诱导子及其可能的诱抗机制进行了综述,阐述了利用生物激发子和非生物激发子等诱导果实抗病的方法进行果实采后病害生物防治的可能性以及当前利用激发子的种类、特征、诱导抗性的机理,提出了果实采后病害诱导抗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一种生物诱抗剂防治黄瓜白粉病效果及对诱导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生物诱抗剂(Biological Resistance Inducer ,BRI)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抗性相关诱导酶的影响,进行了盆栽接种和诱导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施用诱抗剂浓度越高和次数越多,防病效果越好。喷施诱抗剂10μg/mL、20μg/mL和100μg/mL 24h后,接种病菌72h后,防病效果分别达59.91%、85.02%和89.43%;每隔24h喷施100μg/mL1次、2次、3次和4次,72h后,防治效果分别达80.32%、98.23%、98.30%和100.00%。诱抗剂提高了黄瓜叶片中的POD、SOD、PAL和CAT等防御相关酶活性,至第5-7天仍然持很高水平,其中PAL活性至第9天仍达空白对照的4.37倍。  相似文献   

13.
水稻稻瘟病诱导抗病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近年来水稻稻瘟病诱导抗病性研究的主要进展,介绍了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诱导水稻对稻瘟病的局部和系统抗性,分析了可能的抗性机制,并指出了目前诱导抗性中存在的问题和其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植物抗病中的信号分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在植物抗病中的信号分子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包括水杨酸、乙烯、茉莉酸、活性氧、一氧化氮、钙离子及其β-氨基丁酸等信号分子诱导植物防卫反应中的作用,同时阐述了水杨酸诱导植物防卫反应的机理以及生物合成途径,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Dry rot disease is a fungal disease caused by Fusarium sp. infection in the process of potato cellar storage,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commercial value. Vomitoxin (DON), also known as deoxynivalenol, is a secondary metabolite produced by fusarium sp. in the process of infecting potato lump. Biological control is an effective method of disease control. Using biological factors as elicitors to induce plant system produce disease resistance has become a hot research topic. In this study,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biological control of dry rot disease, potato tubers were treated with low concentration of DON as elicitor to determine its role in the resistance to dry rot disease and the mechanism of inducing 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 (SAR) of potato. DON treatment had a certain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dry rot disease, and affected by the concentration. The treatment of potato tubers with 5 ng mL-1 DON for four hours could effectively reduce the diameter expansion of dry rot disease lesions induced by Fusarium sambucinum. Low concentration of DON increased the activities of SOD, POD, chitinase and β-1, 3-glucanase in tuber tissue, and decreased the accumulation of MDA. DON treatment increased the activities of PAL and 4CL, the key enzymes of phenylpropane metabolism, and promoted the accumulation of total phenols, flavonoids, lignin and anthocyanins. Meanwhile, the content of endogenous signal molecules SA, JA, and ET in potato tubers could be increased by using DON as elicitor, and the expression of NPR1 (regulatory gene of plant systemic resistance) was increased.  相似文献   

16.
植物抗病机制及果树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果树病害对果品生产危害严重,长期以来科技工作者们致力于植物抗病机制研究并利用育种方法进行品种改良,以提高果树抗病能力。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植物物理结构特征与抗病性的关系以及化学抗菌物质与抗病性的关系等方面研究,回顾了果树在抗病育种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论述了转基因技术在果树抗病育种中的应用,以期为今后果树抗病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害虫是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深入研究植物与害虫间的相互作用,可为从业者探索农业生产中适用的抗虫措施提供理论参考。在对相关文献分析总结的基础上,从植物对害虫为害所采取的防御机制以及昆虫为适应植物防御反应采取的特定措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综述了植物抗虫生理的研究现状:(1)植物可通过体内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降低对害虫的吸引力,营养物质也可参与防御反应来提高植物抗虫性。(2)植物次生代谢物具有抗虫作用,可对害虫的行为、取食、消化等造成影响达到抵御虫害的目的。(3)植物防御酶参与抗虫反应的发生,并维持植物体内正常生长代谢平衡来提高植物抗虫能力。(4)植物激素信号途径有助于植物防御基因的表达、防御反应的发生以及抗虫物质的产生,从而增强寄主植物的抗虫性。(5)昆虫可利用自身分泌物以及携带的病菌等来适应植物细胞壁和抑制植物防御反应表达。此外,昆虫自身的解毒系统也能降低植物生成的抗虫物质对其造成的不利影响。最后,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植物免疫诱抗剂除了能诱导植物免疫反应以使植物获得或提高对病菌的抗性外,也可以激发植物体内代谢调控过程,促进植物生长,增加作物产量。植物免疫诱抗剂可以诱导植物产生系统获得抗性以使植物对病原菌产生广泛、长期的抗性。本综述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植物免疫诱抗剂的种类及其目前在生产、病害防治上的应用状况,阐述了其作用机理,并展望了植物免疫诱抗剂的应用前景。通过对植物免疫诱抗剂发展历史和应用现状的分析,旨在为植物免疫诱抗剂未来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是重要的十字花科芸薹属蔬菜,但生产中常遭受蚜虫危害,鉴定抗虫资源并了解其抗虫机制是抗虫育种的重要基础。课题组前期征集到1份周身覆盖浓密表皮毛的野生甘蓝(B.incana),为调查该材料是否具有蚜虫抗性,并明确其抗性是否与表皮毛有关,本研究利用该有毛野生甘蓝与1份无毛芥蓝(B.alboglabra)杂交,对双亲及其F2:3家系中有毛和无毛家系进行室内蚜虫接种发现,蚜虫在无表皮毛甘蓝上的平均产卵数(36.7枚)和存活天数(22.2 d)均显著高于有表皮毛甘蓝(平均产卵8.1枚,平均存活13.1 d)。为进一步明确该野生甘蓝对蚜虫是否具有化学毒杀或排拒作用,采用有毛和无毛甘蓝叶片的浸提液对蚜虫进行胃杀、触杀和拒食性调查发现,2种浸提液对蚜虫均无胃杀和触杀作用,但有毛甘蓝浸提液对蚜虫存在一定的趋避作用。表明野生甘蓝B.incana对蚜虫的抗性一方面源于其表皮毛的物理阻碍,另一方面与其体内化学物质的趋避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0.
成型燃料规模化生产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州市文化路95号河南农业大学农业部可再生能源重点开放实验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