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恩施不同红椿群落α多样性与种群分布格局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恩施地区红椿(Toona ciliata Roem.)群落α多样性与红椿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相关性,采用样方法对恩施4个不同红椿天然群落样地进行调查。对群落α多样性指数与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相关性分析表明,群落草本与灌木层α多样性指数相关性较低;草本与乔木层α多样性指数之间存在较强负相关;灌木与乔木层α多样性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红椿群落群层间α多样性与种群分布格局相关性表明,群落草本层的多样性与红椿种群分布格局间相关性较低;种群分布格局与灌木和乔木α多样性呈高度负相关。研究表明,群层间α多样性存在较为不同的相关性,可能是由于竞争中不平等的资源分配,影响红椿群落物种的演替方向;红椿群落乔灌层的α多样性指数越高,对红椿种群的分布格局影响越大,促使红椿种群分布格局趋于泊松分布。  相似文献   

2.
恩施天然红椿种群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红椿Toona ciliata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以红椿为优势种的天然种群十分少见。对湖北省恩施州4个不同红椿天然种群设立样方调查。编制了红椿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对种群龄级数量进行动态预测,并对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以研究不同种群空间结构和分布格局的成因。结果显示:4个种群的人为干扰强度:T4>T1>T2>T3;4个种群结构动态指数Vpi分别为23.8%, 34.0%, 27.8%和 32.3%,均为增长型。由于不同外界干扰强度,不同种群死亡率(qx)出现在龄级上推迟的现象;最高进入x龄级个体的生命期望(ex)值T3>T4>T1>T2。存活曲线不符合Deevey曲线,模拟符合三次函数曲线。25,50和100 m2取样面积上,方差/均值比率法的t检验、Morisita指数I参数的F检验、负二项参数K值均表明:T1和T4种群为聚集分布,T2和T3种群为泊松分布。聚集强度T4>T1>T2>T3;拥挤程度:T1>T4>T3>T2。研究表明:红椿种群在自然状态下处于增长状态,潜在干扰影响时,仍表现为稳定种群。红椿天然种群以泊松分布为特征,聚集分布主要来源于人为干扰。适当人为干扰,可以促进红椿种群更新、物种保护和生态效益最大化。图2表5参25  相似文献   

3.
红椿天然种群分布格局的检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濒危物种红椿(Toona ciliata Roem.)的种群分布格局,在谷城南河流域对发现的仅有两个红椿种群(T1、T2)以相邻格子法设置5 m×5 m、3 m×3 m的样方,精确到1 m格子。通过χ~2检验、C_x的t检验、Morisita I_δ的F检验,对种群分布格局进行判断是否符合泊松分布。结果表明,T1种群在5 m×5 m、3 m×3 m样方尺度下,C_x和I_δ均为泊松分布,5 m×5 m尺度χ~2检验为集群分布,3 m×3 m尺度为泊松分布;干扰种群T2种群密度较大,3种检验均为集群分布。因此,分布格局满足χ~2检验的泊松分布,样方设置应注重尺度和数量;df越大,理论值与观测值更可能越接近正态分布,种群分布格局的检验更加真实可信。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濒危物种红椿(Toona ciliata Roem.)的种群分布格局,在谷城南河流域对发现的仅有两个红椿种群(T1,T2),以相邻格子法设置5 m×5 m、3 m×3 m的样方,精确到1 m格子.通过 χ2检验、Cx的t检验、Morisita Iδ的F检验,对种群分布格局进行判断是否符合泊松分布.结果表明,T1种群在5 m×5 m、3 m×3 m样方尺度下,Cx和Iδ均为泊松分布,5 m×5 m尺度 χ2检验为集群分布,3 m×3 m尺度为Poisosn分布;干扰种群T2种群密度较大,3种检验均为集群分布.因此,分布格局满足 χ2检验的泊松分布,样方设置应注重尺度和数量;df越大,理论值与观测值更可能越接近正态分布,种群分布格局的检验更加真实可信.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濒危物种红椿(Toona ciliata Roem.)的种群分布格局,在谷城南河流域对发现的仅有两个红椿种群(T1,T2),以相邻格子法设置5 m×5 m、3 m×3 m的样方,精确到1 m格子。通过χ~2检验、C_x的t检验、Morisita I_δ的F检验,对种群分布格局进行判断是否符合泊松分布。结果表明,T1种群在5 m×5 m、3 m×3m样方尺度下,C_x和I_δ均为泊松分布,5 m×5m尺度χ~2检验为集群分布,3 m×3 m尺度为Poisosn分布;干扰种群T2种群密度较大,3种检验均为集群分布。因此,分布格局满足χ~2检验的泊松分布,样方设置应注重尺度和数量;df越大,理论值与观测值更可能越接近正态分布,种群分布格局的检验更加真实可信。  相似文献   

6.
九宫山红椿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九宫山保护区惟一红椿(Toona ciliata Roem.)群落设立2个样地,研究了T1和T2样地种群空间分布格局。通过龄级划分研究种群年龄结构和动态量化分析,以探讨不同样地红椿种群空间结构与分布格局的成因。结果显示,2个样地的种群分布格局在16、25、50、100 m~2时,均为泊松分布;取样面积越大,Lloyd平均拥挤度(m*)和丛生指数(I)越大;T2样地的Lloyd平均拥挤度(m*)和丛生指数(I)值均高于T1样地。T1和T2样地Ⅰ龄级数量分别占总量的41.86%和48.18%,Ⅳ、Ⅴ龄级环境筛与竞争作用加强。2个样地种群动态指数变化差异较大,T1样地为10个龄级,V_Ⅳ、V_Ⅴ、V_Ⅵ为波动;T2样地12个龄级,V_Ⅳ、V_Ⅴ、V_Ⅸ、V_Ⅹ为波动。2个样地种群V_(pi1)=40.83%,V′_(pi1)=2.041,V_(pi2)=49.72%,V′_(pi2)=4.144,均属于增长性种群,天然更新较好,但种群老龄化趋势明显。因此,加强森林抚育,人为制造林窗,将更有利于红椿种群的更新和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红椿是我国濒危保护物种,针对红椿天然林在广西的分布及种群分布特点,在桂西北红椿分布集中区域设置了9个20 m×20 m的调查样地,采用离散分布理论拟合方法,对该地红椿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种群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桂西北红椿种群个体主要集中在Ⅳ、Ⅴ和Ⅶ龄级,而幼龄树(Ⅰ和Ⅱ级)较少或者没有,表明桂西北红椿种群更新比较困难。桂西北红椿在5 m×5 m、5 m×10 m、10 m×10 m的取样面积上,低龄级呈现均匀分布,高龄级呈现聚集分布,并随着取样面积的增大,呈均匀分布的龄级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8.
对湖北省建始县红椿天然群落进行了系统调查取样,研究该地4个红椿天然群落乔灌草层α多样性特征及其与地形、土壤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4个群落Margalef丰富度、Shannon指数、Simpson优势度与Pielou均匀度指数趋势均呈现草本>乔木>灌木的规律。群落T3灌木层4个多样性指数均最低,可能与坡向系数、郁闭度、乔草层多样性和丰富度相关。Shannon指数、地形、土壤物理因子典范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和毛管孔隙度与乔木层Shannon指数正相关,与草本层Shannon指数负相关。坡度指数与土壤容重正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和乔木层多样性负相关;坡向指数与土壤容重负相关;坡位与其他因子相关性不显著,但影响着土壤含水量和毛管孔隙度;乔木层与草本层、灌木层Shannon指数负相关。红椿天然群落土壤物理因子、地形和Shannon指数三者间两两之间相关性很高,且组间相互影响较大。光资源通过地形的改变,影响土壤养分和群落各群层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根据2×2联列表,在25 m2、50 m2和100 m2 3个不同取样水平下,运用方差比率法、共同出现百分率、联结系数、点相关系数和卡方检验对梅花山拟赤杨群落主要树木种群间联结关系进行分析.结合梅花山拟赤杨群落特征及区域植被特征,以25 m2为取样水平来测定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拟赤杨群落中主要种群在总体上表现出正关联,15个优势种在总体上呈现较弱的联结趋势,说明该群落不稳定,尚处于演替阶段.  相似文献   

10.
湖北两种兰属植物种群及群落生态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初步调查分析了湖北随州、罗田、荆门3个地区的春兰Cymbidium goeringii和蕙兰Cymbidium faberi 2种兰属植物在不同生境中的种群数量、年龄结构、空间分布格局等种群生态特征,并对2种兰花栖息的群落从其种类组成和群落的垂直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2种兰属植物种质资源丰富,随州样地春兰频度达95%;罗田样地蕙兰频度高达98%;荆门样地春兰、蕙兰频度都在95%左右.两植物处在营养期的兰株数量大于生殖期的兰株数量,属增长型种群,其空间分布格局与调查样方大小有关,小尺度(9m2)和大尺度(>1000m2)表现为团块分布.两植物多生长在海拔140~740m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一茅暴Castanea seguinii及马尾松-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群落中,兰花在群落中的生存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湖北省西凉湖的野菱种群及其群落基本特征进行研究,为野菱保护策略的制定、开发利用以及湖泊生态恢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样方法和α-多样性指数研究西凉湖野菱种群和群落基本特征。【结果】野菱在西凉湖分布较少,未发现以野菱为主的野菱群丛。野菱种群面积为2000~2200 m2,野菱频度为50%,盖度约10%,多度等级为1级(少)。与野菱相伴生的物种主要有10科11属12种,多度、盖度最大均为菰(Zizania caduciflora),最小均为槐叶苹(Salvinia natans)。在湖中间菰为主要优势种。野菱群落群丛名为菰—浮萍—金鱼藻。α-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野菱群落Simpson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0. 795、2.504和1.008。【结论】过度养殖是导致湖北省西凉湖野菱种群面积减少和群落物种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大豆蚜种群的空间结构参数特征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大豆蚜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11组样本中有10组符合负二项分布,1组属聚集分布,所有样本不符合泊松,奈曼(n=0~4和n=∞),泊松二项,复合泊松分布,大豆蚜空间分布基本成分为个体群的聚集分布,聚集程度随密度的增加而提高。利用大豆蚜种群的空间格局参数m,CA,Ib,m/x,α,β和种群聚集均数λ值,分析了大豆蚜种群聚集的原因,估计了个体群平均大小及其与平均密度的关系,通过Taylor的指数回归  相似文献   

13.
种群是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元,群落的优势种对群落结构和环境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然而,优势种对群落结构形成的作用机制以及其种群特征与群落结构的关系鲜见报到。调查了总面积为656 m2雷公山灌木林地,共设置4 m伊4 m样方41 个,获得相关群落和种群参数,运用SPSS 17.0 分析了群落结构参数与种群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指数与群落内优势种种群粗密度、种群扩散系数、平均树高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927***、-0.928***、-0.913***,均呈显著负相关,即物种多样性指数随着群落内优势种种群粗密度、种群扩散系数、平均树高的数值增大而减小,呈现负相关关系。群落内优势种个体较多不利于建立物种丰富的植物群落结构。进一步验证了优势种在群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巴山冷杉种群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太白山自然保护区设置 2 0 m× 2 0 m样地 8块 ,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每木调查 ,并对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 ,种群大小结构为进展型 ,幼苗、幼树的后备资源储备量大 ,约 95 4株 / hm2 ;种群在 ~ 发育阶段死亡率较高 ,达 82 .3% ,随后死亡率趋于稳定 ;存活曲线属于Pearl 或 Deevey C型 ;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为聚集分布 ,负二项分布参数 (K) 1.6 0 0 ,扩散型指数 (Iδ) 1.6 2 9,丛生指标 (I) 7.6 77,Cassie指标 (CA) 0 .6 2 5 ,扩散系数 (C) 8.6 77,聚块性指标 (m* / m) 1.6 2 5。离散拟合符合负二项分布模型 ;但随着植株年龄的增长及发育阶段的不同 ,分布格局由初期的聚集分布逐渐扩散为随机分布 ,离散拟合由负二项 (Negative Binomial)分布转变为泊松 (Poisson)分布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南昆山观光木种群结构及分布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广东省南昆山观光木天然次生林中设置了5个1 600 m2的样地,调查了观光木种群所在群落的物种组成及观光木种群的龄级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观光木种群所在群落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以樟科、山茶科、壳斗科植物为优势科;观光木种群以Ⅱ级幼苗为主,缺乏Ⅲ级苗,中龄树及成年母株少,是一个衰退种群;其分布格局呈随机分布或弱聚集分布.由于人为干扰活动较频繁,观光木自然种群处于濒危状态.建议采取积极的保育措施,加强对南昆山观光木资源及其生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滇中地区华山松天然次生林与人工林群落特征。【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法及相关分析法对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华山松群落进行对比。【结果】(1)磨盘山华山松群落共出现维管束植物22科28属29种,人工林群落与天然次生林群落的相似系数为0.31;(2)华山松天然次生林群落的乔木层和灌木层的植物多样性与人工林群落差异不明显,除二者乔木层的Simpsom指数相同和华山松天然次生林灌木层的Pielou指数大于人工林外,其他指数表现为华山松人工林群落天然次生林群落;(3)在水平分布格局上,天然次生林的集群程度高于人工林;在垂直分布格局上,人工林的树高多样性高于天然次生林。【结论】磨盘山华山松人工林群落的植物多样性高于天然次生林;在水平分布格局上,天然次生林的集群程度高于人工林;在垂直分布格局上,人工林的树高多样性高于天然次生林。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天然长白松种群的生存状况, 采用典型抽样法对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天然长白松种群 进行调查, 分析种群数及年龄结构,并运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动态。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中长白松 种群个体数估计为36 293,分布在蒙古栎林、臭冷杉-长白松林、白桦林、白桦-臭冷杉林、红松-长白松林和长白落 叶松-鱼鳞云杉林等6 种植物群落类型中。白桦林群落中的长白松种群个体分异程度明显,年龄结构表现为I、 II、III、IV 和V 龄级个体同时存在, I 龄级个体最多(占64.29%),V 龄级以上个体相对缺乏的组成格局。白桦-臭 冷杉林群落中有少量的I、II 龄级个体,其他4 种植物群落类型中长白松种群均表现出V龄级以上的个体占优势, I、II、III龄级个体缺乏的结构特征;白桦林群落中长白松种群经历30 年或60 年后,II、III 龄级个体有恢复的潜 力,90 年以及150 年后,长白松IV龄级以上个体表现出增加势态,种群稳定发展。其他植物群落类型中长白松种群 随时间推移,呈现出V龄级以上大龄级个体增多,IV龄级以内小龄级个体补充不足的衰退趋势;对长白松种群的保 护,应根据自然保护区中6 种不同植物群落特点及长白松种群结构特征,通过相应措施创造适合各年龄阶段长白 松个体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维持种群的稳定和增长。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揭示小陇山红桦种群的维持机制,结合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和存活曲线,对小陇山红桦种群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应用多个聚集强度指标(方差/均值比率法、负二项参数、Cassie指标、丛生指标)和聚块性指数,对甘肃小陇山红桦林种群的分布格局及其动态进行了测算分析。结果表明:目前红桦林种群为衰退群落;其分布格局呈现一般聚集分布,但聚集强度变化不大;随着群落中红桦林种群的发育进程,分布格局的时间模式为从均匀分布到集群分布,最终趋于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19.
锥栗林主要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1200m2标准样地调查,研究福建龙栖山自然保护区锥栗群落各种群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在乔木层的10个优势种群中,除马尾松符合随机分布外,其它种群均符合聚集分布;灌木层的10个优势种群均符合聚集分布;草本层和藤本植物的大部分种群均符合聚集分布,少有随机分布 这主要与物种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和种群间的竞争排斥有关,而且与物种的生境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广东罗浮山黑桫椤种群及所在群落的基本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植被样方法对广东罗浮山自然保护区的野生黑桫椤种群及所在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了罗浮山黑桫椤种群与群落特征。结果表明:罗浮山茶仙观黑桫椤的种群密度为9.15×10-2株/m2,种群分布格局呈集群分布,年龄结构属增长型。黑桫椤种群所在群落有维管植物127种,隶属于63科98属,植物科、属的分布型以热带、亚热带占绝对优势,反映了该群落以热带亚热带成分为主的南亚热带区系特点;黑桫椤在灌木层中占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