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油菜机直播播期试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海门市机直播油菜的最佳播种期,为给今后机直播油菜的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特进行了油菜机直播的适宜播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油菜机直播的最佳播期应在9月25日~10月5日,与往年试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2.
油菜免耕直播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菜免耕直播在我省占有较大比重,但由于缺乏科学的栽培技术,产量极不稳定。新都区是我省油菜主产区,常年种植面积10万余亩(1亩=1/15公顷,下同),已总结出一套高产保优的免耕直播技术,可以做到冬春两发,产量稳定,经济效益好,值得大力推广。通过2004年5组大田对比试验及示范,平均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油菜免耕直播技术,集中对稻茬油菜免耕直播技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希望通过分析,能够对油菜免耕直播技术的特点进行一个总结,进一步促进四川省开江县油菜的规模化种植。  相似文献   

4.
进行了以农机浅耕稻田、人工分厢撒播、平衡配套施足底肥、增施硼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配套的油菜稻茬少耕轻简直播技术示范,在遭遇持续长时间低温阴雨天气而导致播期推迟等不利因素影响下,示范田块单产达1 560 kg/hm2,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果。  相似文献   

5.
油菜免耕直播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油菜免耕直播技术,集中对稻茬油菜免耕直播技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希望通过分析,能够对油菜免耕直播技术的特点进行一个总结,进一步促进四川省开江县油菜的规模化种植。  相似文献   

6.
稻田油菜免耕直播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介绍了稻田油菜免耕直播技术,包括播前准备、播种、化学除草、施肥、田间管理等内容,以期为稻田油菜免耕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直播油菜的播种技术,包括:采取选好品种、精细整地、施足基肥、适期早播、适量播种、争早苗壮苗、做好化学除草、及早间苗等,为直播油菜在一定范围内能充分利用群体生长优势、争取有足够的有效角数、取得理想的产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稻茬油菜免耕直播的优势,分析了油菜免耕直播技术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油菜免耕直播技术,以促进油菜直播栽培。  相似文献   

9.
为了对福泉市油菜翻耕直播技术提供参考,进行了不同播种期试验。结果表明,直播油菜省工、省力、高产、高效;在福泉市施肥水平和管理水平相同条件下,翻耕直播油菜于9月15日左右播种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直播油菜在成熟前7 d和4 d喷施百草枯、草甘膦及乙烯利3种催熟剂,试验结果表明,在成熟前喷施催熟剂可造成直播油菜产量降低,在成熟期前7 d,喷施药剂处理较清水对照减产幅度为11.7%~29.7%,在成熟期前4 d,喷施药剂处理较清水对照减产幅度为3.9%~21.4%。而减产主要原因是千粒重减轻。  相似文献   

11.
甘蓝型油菜DH群体苗期耐湿性的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甘蓝型油菜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DH)群体苗期耐湿性,筛选极端耐湿性DH系。【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株高(PH)、根长(RL)、地上部干重(SDW)、根干重(RDW)、根冠比(R/S)、总干重(TDW)等6个性状的耐湿系数作为耐湿性评价指标,对甘蓝型油菜DH群体的118个株系及其亲本进行苗期耐湿性评价。【结果】(1)与对照相比,湿害严重抑制了甘蓝型油菜苗期的生长,6个评价指标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其中根干重的变异系数最大;(2)在对照和湿害条件下,群体各株系各性状均表现出超亲连续分离,大部分呈正态分布,湿害条件下的分离更为明显;(3)相关性分析表明,地上部干重、根干重和总干重耐湿系数可作为甘蓝型油菜苗期耐湿性的主要评价指标。【结论】本研究综合应用地上部干重耐湿系数、地上部干重耐湿系数和总干重耐湿系数3个评价指标,筛选出005、007、040为候选的极端耐湿性基因型,086、110、119等为候选的极端不耐湿基因型,为耐湿相关研究及育种提供新材料。  相似文献   

12.
涝渍相随对棉花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利用测坑试验研究了棉花花铃期涝渍相随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棉花花铃期受涝渍相随的影响很大 ,不同涝渍处理棉花产量差异显著 ;涝渍胁迫对棉花品质有一定影响 ,但处理间差异不大。通过数学模型定量分析表明 ,涝渍连续过程中涝和渍对作物的影响程度不同 ,涝对棉花产量的影响远比渍大 ,渍前受涝越严重 ,减产越严重。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民勤县境内常出现大风和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对设施蔬菜生产造成极大影响,主要表现为钢梁扭曲、温棚倒塌、棚膜受损、草帘损毁、卷帘机损坏、作物被压、枝条折断和低温受冻等。为迅速恢复生产,减少经济损失,受灾基地及农户应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4.
易涝易渍农田土壤水分变化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湖北四湖流域大量调查观测资料分析了易涝易渍农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层次上土壤水分年平均值差异很小,在不同水文年以及同年内的不同季节则差异较大;当地下水埋深≤1m时,对耕层土壤水分影响明显;在一定条件下,土壤水分与地下水埋深、时段内累计雨量和累计蒸发量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氮磷钾肥配合运用减轻小麦抽穗期渍涝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生育后期因降水较多易受涝渍危害,对小麦生产影响较大。为减轻涝渍危害,在现有田间排水措施基础上综合运用其他措施尤为重要。对主推品种郑麦9023抽穗期田间连续渍水7 d,按完全随机区组进行试验设计,研究渍涝后采用不同施肥处理的促生减损效果。结果表明,渍涝后采取氮、磷、钾配合运用,可使小麦叶片中的丙二醛含量比渍水对照CK1显著降低47.2%、叶绿素含量显著提高85.3%,穗粒数显著提高24.0%,千粒重显著提高18.5%,从单株产量来看可减少产量损失27.20~36.93个百分点。综合节肥和减损效果,在渍涝后追施氮肥(折纯氮150 kg/hm~2)或采取配施氮(以纯氮计,150 kg/hm~2)、磷肥(以P_2O_5计,90 kg/hm~2)、钾肥(以K_2O计,90 kg/hm~2)的措施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6.
介绍草甘膦造成水稻药害的症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补救措施,以供水稻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寻找简易快速的小麦耐渍品种筛选方法和初步筛选芽苗期耐渍的小麦品种(系),以来源于不同麦区的155份推广品种和小麦高代品系为材料,在芽苗期进行人工模拟渍害处理,以正常水分为对照,分别测定不同品种(系)的发芽率、单株质量、根系质量,并计算单株渍害指数(PWI)和根系渍害指数(RWI),比较芽苗期不同小麦品种(系)的抗渍能力。结果表明,对于渍害后发芽率降低百分点(DPP值)为0的品种,用PWI判断耐渍性,10.0以下为耐渍性强的品种;对于渍害后0DPP值≤40个百分点的品种,其芽苗期渍害后发芽率降幅(DG)和RWI显著相关,DG在6.0%以下、RWI在10.0以下的品种(系)耐渍性强,DG≤6.0%是初步判断耐渍性的最适指标;对于渍害后DPP值大于40个百分点的品种(系),DPP值是芽苗期受渍害严重的指示指标;初步筛选出芽苗期耐渍性强的品种(系)28个,分别是渍害后DPP值为0、PWI在10.0以下的郑麦9023、宁麦17、襄麦55等17个品种(系),以及DG在6.0%以下且RWI在10.0以下的镇麦5号、晋麦91、郑麦2956等11个品种(系)。濮麦9号、西农957、CP93-10-3-2、郑麦7698等4个品种(系)的芽苗期耐渍性最弱。  相似文献   

18.
在湖北江汉平原地区,棉花花铃期降水较多,棉田易遭受雨涝危害,对棉花生长和产量影响较大。为探索有效缓解棉花涝害的措施,根据棉花花铃期受重涝危害的情形,模拟棉田淹水5~10 cm持续10 d,设置T1、T2两个处理,其中T1处理为受涝前不施用缓释氧肥,T2处理则于受涝前2 d每株穴施2 g缓释氧肥,涝后观察棉花生长并测定相关生理指标,成熟季节实收计产,同时以正常管理未受涝害的棉花为对照。结果表明:涝前施入缓释氧肥能显著增加受涝棉花的株高,抑制过氧化物酶活性过度升高,减少丙二醛的累积;T1处理的棉花产量为对照的43.31%,T2处理的棉花产量为对照的50.94%,可见,涝前施入缓释氧肥可显著缓解棉花涝害,减少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9.
瓜菜苗期湿涝是海南冬种瓜菜重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根据海南冬种瓜菜苗期自然降水情况,利用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在温室内人工模拟降水量和降水天数,得出番茄苗期湿涝死苗率的回归模型,回归方程达到极显著水平。模型表明降水量越大,对番茄苗期湿涝危害越大。当降水天数达到一定量时,随着降水日数增多,死苗率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20.
孕穗期渍水逆境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1997~1999年在安徽农业大学试验总场进行试验,采用柱载试验,研究了孕穗期渍水逆境对小责中后期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孕穗期渍水逆境促使单茎绿叶衰亡加快,单茎绿叶干重、单茎茎鞘干重和穗干重下降;同时严重影响小麦中后期各器官干物质的积累、运转和分配,最终导致粒重和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