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李霞  张小平  李欣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20):4841-4844
从生姜连作地土壤中分离到1株对生姜青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os solanacarum Smith)有强拮抗作用的沙雷氏菌株R11,对该菌株进行了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和16S rDNA序列分析的系统鉴定,发现R11为革兰氏阴性菌,端生一根鞭毛.以16S rDNA序列为基础构建了包括11株相关种属细菌在内的系统发育树,R11与沙雷氏菌(Serratia sp.)十分接近,序列相似性值达99%.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人体粪便中分离出一株革兰氏阳性专性厌氧的杆菌B001,根据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其与两歧双歧杆菌亚种S83624的同源性高达99.9%,结合糖发酵试验以及菌体形态学特征,将菌株B001鉴定为两歧双歧杆菌。  相似文献   

3.
对分离自养殖水环境的4株假单胞菌属细菌的16S rDNA序列进行PCR扩增并测定其核酸序列,在Gen-Bank中通过BLAST查找其同源序列,应用MegAlign软件中的Jotun Hein、Clustal V、Clustal W 3种方法进行序列差异和同源性分析,分别使用Mega 4.0软件中的邻接法(N-J)、最小进化法(ME)、最大简约法(MP)、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构建系统发育树。3种序列分析方法结果显示,由Jotun Hein法可知,菌株T3与菌株T6序列相似度最高为98.5%,菌株T4与Pseudomonas sp.N9-1序列相似度最高为99.1%,菌株T5与Pseudomonas sp.N9-1序列相似度最高为99.6%,菌株T6与Pseudomonas putida KF703及菌株T5序列相似度最高为99.1%;由Clustal V法可知,菌株T3与Pseudomonas sp.N9-1序列相似度最高为97.0%,菌株T4与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 S21、Pseudomonas sp.N9-1及菌株T5序列相似度最高为97.7%,菌株T5与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 S21序列相似度最高为98.9%,菌株T6与菌株T5序列相似度最高为97.2%;由Clustal W法可知,菌株T3与Pseudomonas sp.N9-1序列相似度最高均为97.7%,菌株T4与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 S21序列相似度最高为99.3%,菌株T5与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S21序列相似度最高为99.6%,菌株T6与Pseudomonas sp.N9-1序列相似度最高为97.9%。4种方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基本一致,可初步确立4株菌株的分类地位:菌株T3与Pseudomonas sp.G53亲缘关系最近,菌株T4与序列Pseudomonas sp.N9-1以及Pseudomonas sp.WP6亲缘关系最近,菌株T5与Pseudomonas sp.3-3(2010)亲缘关系最近,菌株T6与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 S21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4.
一株益生芽孢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优良益生菌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采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鸡舍附近的土壤样品为材料,采用稀释平板法对其中的菌株进行分离与纯化培养,并对分离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和淀粉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从土壤样品中分离到一株芽孢杆菌(编号为P-31),结合16S rDNA测序、系统发育树分析和生理生化鉴定结果,确定该菌株为巨大芽孢杆菌,其16S rDNA GeneBank登录号为GU271136;水解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该菌株具有产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性。[结论]该研究所分离的菌株P-31具有良好的益生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5.
从武汉市钢铁厂排污口污泥中分离到1株耐受高浓度重金属离子的细菌,命名为CD-02.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将该细菌鉴定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如).P. putida CD-02对多种二价重金属离子具有非凡的抗性.对于本试验所测试的7种二价金属离子,该菌株的最大耐受浓度(MTC)均超过了5mmol·L-1,因此菌株CD-02是研究细菌重金属抗性机制非常好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导致河南省郑州市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病原菌,对从玉米细菌性茎腐病样品中分离得到的病原菌进行了纯化培养、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和16S rDNA的遗传关系分析等研究。结果表明,所分离的菌株(YM02)为革兰氏阴性致病菌,能利用多种糖(醇)化合物产酸,但可使阿拉伯半乳聚糖产碱。YM02与国内外分离的铜绿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菌株16S rDNA的序列相似性均在99%以上,故将其命名为Pseudomonas aeruginosa菌株YM02,该菌与Pseudomonas aeruginosa菌株ANSC、S164S、S167S(2)和CS\|2菌株遗传关系最近,该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为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防治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研究荧光假单胞菌对食用菌生长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不同菌液对不同种食用菌香菇、平菇、鸡腿菇、白灵菇、双孢蘑菇、杏鲍菇的促生效果不同。在平菇、杏鲍菇、双孢蘑菇、鸡腿菇丝生长的共培养试验中,荧光假单胞菌的促进作用明显,以平菇最为显著。白灵菇菌丝生长的共培养试验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的促进作用。然而在香菇菌丝生长的共培养试验中发现显著的抑制作用。平菇出菇试验结果表明,添加菌液的菇袋,菌丝满袋时间较不添加菌液的对照提前5-8 d。原基分化、子实体形成也提前约1周的时间,同时出菇产量提高11.9%。  相似文献   

8.
从北京凉水河床底泥中分离得到一株能在含450 mg/L CdCl2的LB平板正常生长的高抗镉细菌,编号为KCd1。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与Bacillus cereusATCC 14579T的序列同源性达99%;结合脂肪酸测定与生理生化测定结果,确定该菌株在分类上属于Bacillus cereus。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抗镉细菌cadA序列设计了巢式引物,以菌株KCd1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得到约500 bp的PCR产物,将该PCR产物克隆于pGEM T-Easy载体,测序结果显示其大小为468 bp,与已报道的Staphylococcus haemolyticus的cadA基因对应序列相似性达到99%,由此可知本实验所获得到468 bp基因片段为cadA基因的一段保守序列。该菌株cadA全长基因的获取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展开。  相似文献   

9.
采用梯度富集、硝酸银试验、砷形态转化测定、16SrDNA、T-BYLP等方法,从中分离、鉴定出具有高效氧化三价砷[A暑(Ⅲ)]功能的砷氧化细菌,优化了砷氧化细菌的最佳培养条件,并以“汕优63”水稻为研究材料,水培种植,探讨抽(Ⅲ)胁迫下该菌株对苗期水稻生长的修复作用及机制.结果表明,福州农田水稻土中分离出的高效砷氧化菌为侧胞短芽胞杆菌,最佳培养条件为:4-羟基苯甲酸作碳源、蛋白胨作氮源、pH8.0、培养温度25℃.最佳培养条件下,该菌株在10h内能将200mg·L^-1的A8(Ⅲ)氧化为五价砷[As(V)].As(Ⅲ)胁迫下,水培液0.25%(体积分数)接种该菌株并调控7d后,苗期水稻根长恢复率为09.06±0.05)%,株高恢复率为07.72±0.05)%,明显高于未接种该菌株的根长恢复率(71.73±0.06)%和株高恢复率(88.06±0.03)%,对苗期水稻A8(Ⅲ)毒害具有显著修复效果.砷形态分析结果表明,0.25%接种侧胞短芽胞杆菌后,苗期水稻水培液的As(Ⅲ)完全转化为As(V),但是,未接种侧胞短芽胞杆菌水培液的A县(Ⅲ)只有74%转化为舢(V).  相似文献   

10.
在土壤中分离到一株细菌STRB,该菌可以在SFM、LB、EMB、PDA、MM、MacC等多种培养基上生长,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电镜观察无鞭毛。生化指标检测显示,该菌株对多数糖类不能发酵,经bioMerieux Vitek公司的革兰氏阴性细菌检测试验卡(GNI)鉴定为醋酸钙不动杆菌。设计2对简并引物对其16S rRNA进行PCR扩增,16S rRNA序列及其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该菌为约翰逊不动杆菌。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黄土微结构的报道始于20世纪的70年代。随着当代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的发展,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技术,可以在观测微结构的同时,实现对微结构元素分析的目的。本研究介绍了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技术的原理,并从样品制作、处理、观察和结果分析等角度就二者在黄土微结构研究上的应用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DDT降解菌的生物学、降解特性及其发酵条件的优化。[方法]从化工厂采集土样,分离、筛选到1株能够在好氧条件下DDT降蟹率较高的菌株DH-7,并对其进行研究。[结果]通过16SrDNA序列分析结合传统分类学方法初步确定菌株DH-7为铜绿假单胞菌。对菌体降解DDT特性的研究表明,该菌株对DDT降解10d的降解率为73.6%。在优化培养条件后,该菌株10d的降解率达81.4%。[结论]该研究结果为DDT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筛选出活性较高的产漆酶细菌菌株。[方法]利用含0.2 mmol/L Cu2+的LB富集培养基,从造纸厂污泥中分离得到一株编号为WG35的细菌,并结合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研究以及16S r D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结果]经鉴定,WG35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用菌株WG35所产漆酶处理造纸黑液,处理3 d后造纸黑液BOD/COD比值可达0.85,可生化性较好。[结论]该研究为细菌漆酶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暴露试验法,研究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与重金属Cd2+单独及复合污染对鲫鱼鳃、肝脏、肌肉等部位的Cd蓄积及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Cd2+处理时,随着Cd2+浓度增加,鲫鱼鳃、肝脏、肌肉3部位的Cd蓄积量均极显著增加(P0.01),各组织蓄积量顺序为:肝脏鳃肌肉;在LAS与Cd2+复合处理条件下,Cd在这3组织中的分布仍符合以上规律,但鲫鱼各组织对Cd的蓄积量发生改变,其中0.4 mg·L-1Cd2+与5.0 mg·L-1LAS复合处理能极显著促进鲫鱼肝脏对Cd的蓄积(P0.01);2.0 mg·L-1Cd2+与不同浓度的LAS复合处理均能极显著促进鲫鱼肝脏、肌肉对Cd的蓄积(P0.01);另外,2.0 mg·L-1Cd2+与5.0 mg·L-1LAS复合处理能极显著促进鲫鱼鳃对Cd的蓄积(P0.01);其余各复合组与相应单一Cd2+处理组间无显著差异;LAS与Cd2+单一及复合处理对鲫鱼鳃、肝脏、肌肉的SOD、CAT活性均有明显影响,其中鲫鱼肝脏SOD活性变化能更灵敏地反映污染物对鲫鱼的毒性程度.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布氏白僵菌对杨干象幼虫的侵染过程,利用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研究了布氏白僵菌对杨干象幼虫体壁的侵染过程及超微结构变化。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接种12 h后,分生孢子成功附着于杨干象幼虫体壁不同区域,如气孔、感器周围与节间膜部位;接种24 h后,最早观察到布氏白僵菌以芽管或菌丝的形式穿透杨干象幼虫体壁,无附着孢产生;接种90、96 h后,由虫体内穿出的菌丝在虫体表面开始大量繁殖。透射电镜结果显示:菌丝在穿透过程中伴随着机械压力与组织溶解现象。接种第24 h时,菌丝穿入表皮;到第36 h时,大量菌丝侵入到皮细胞层中;到第48 h时,菌丝侵入皮细胞层后使皮细胞层发生变形,菌丝周围出现电子密度很低的光晕;到第60 h,表皮层与皮细胞层分离,菌丝周围的细胞器溶解,细胞核遭到破坏,菌丝周围出现絮状溶解物,这种现象在国内外均未见报道,证实了菌丝侵入杨干象幼虫体内过程中有酶的参与。到第72 h时,细胞内排列松弛变成空泡;第84 h时,菌丝段以无隔、1个隔或2个隔的方式在血腔内大量繁殖;到第96 h,菌丝从表皮中穿出。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高盐环境下菌株生长情况及对污染物的耐性特征,从危险废物填埋场渗滤液中筛选得到一株耐盐菌,编号为WS-1。通过对其形态进行观察,以及革兰氏染色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可以鉴定该菌株为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通过调节培养基的盐度、pH,研究其对WS-1生长的影响,并考察WS-1对苯酚和镉的耐受性。确定WS-1在盐质量分数为5%~10%、pH为7.0、温度30℃时生长最好。WS-1在苯酚浓度0~1 000mg·L~(-1)的范围内均可很好生长,低浓度苯酚能促进菌株生长,高浓度苯酚会对菌株生长产生抑制作用,72 h内,菌株对苯酚的降解率可达38%左右。在Cd~(2+)浓度在1~5 mg·L~(-1)时,WS-1生长不受影响,当Cd~(2+)浓度达到10 mg·L~(-1),抑制作用明显,延长WS-1生长周期。低浓度时WS-1对Cd~(2+)去除率在90%左右,高浓度Cd~(2+)去除率在40%左右,效果不明显。WS-1可为高盐度含有机废物和重金属废水生物处理提供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17.
蛇含委陵菜与蔓委陵菜的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辽宁省生长的蛇含委陵菜与蔓委陵菜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两种植物的花粉形态特征有较高的一致性,花粉均为单粒花粉,呈长球形,左右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三裂圆形,三孔沟,沟条形,表面条状纹饰。通过花粉及其他性状的比较研究,对两种委陵菜属的植物分类鉴定和系统演化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为了深入研究水稻幼穗形成和发育调控机理,经60Coγ射线诱变处理和筛选,获得了一小穗退化突变体spd-hp73,经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分析,spd-hp73小穗退化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暂命名为spdhp73),该基因位于第4染色体长臂RM471和RM273之间。在本研究中,利用扫描电镜及体视显微镜对该突变基因控制下的幼穗发育过程进行跟踪观察,结果发现,与野生型hp73相比,该突变体幼穗在发育的早期生长形态非常正常,随着穗的继续发育在雌雄蕊原基形成的过程中,小穗数量显著减少,一次枝梗及二次枝梗上的小穗几乎全部退化。因而推测该突变基因spd-hp73的作用机理主要是对小穗(或颖花)原基分化期的小穗(或颖花)数量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