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稻谷干燥缓苏特性与裂纹产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声发射系统监测稻谷籽粒热风干燥过程中微裂纹的形成和发展;对稻谷进行了不同条件的热风干燥-缓苏实验,分析了不同缓苏工艺对干燥特性及裂纹率的影响,并探究了现象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稻谷在干燥过程中一直有微裂纹产生或发展,缓苏工艺可有效抑制干燥后的稻谷籽粒产生宏观裂纹,降低净干燥时间;恒温干燥温度以40、45℃为宜;等温度干燥-缓苏条件下,干燥温度可提高到50℃,裂纹率增值合格;在低温干燥-高温缓苏工艺中,当缓苏温度比干燥温度高15℃时,干燥时间最短,产品裂纹率增值不超过3%,随缓苏温度提高,所需的缓苏时间越短。研究结果可为节能高效的稻谷干燥工艺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3.
对我国稻谷干燥的认识和设备开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论文介绍了稻谷干燥的特点,我国稻谷干燥设备开发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建议,重点阐述了稻谷干燥过程中爆腰、缓苏和干燥速率等关键技术问题,简单论述了目前稻谷干燥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在我国实现稻谷干燥机械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5.
稻谷干燥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稻谷在干燥过程中产生爆腰的原因及其干燥影响因素,指出了评定稻谷粒内应力的两个独立参数,概括地说明了我国目前稻谷干燥操作的难点和控制手段上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干燥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稻谷固定床深层干燥的计算机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稻谷固定床深层间歇干燥过程中的加热和缓苏两个阶段建立了数学模型,用C语言编制了相应的运算程序。用该模型计算了不同干燥介质温度和湿度、不同粮食初始含水率和温度条件下,不同层厚处稻谷的含水率和温度,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7.
前言农业自动化是台湾当局为振兴农业 ,加速农业现代化所执行的政策之一 ;而谷物干燥作业自动化则是其中之一项重点。多年来经过产官学研的通力合作 ,造就了整个干燥作业自动化的篷勃发展与未来远景。从前农民收获稻谷后 ,常为干燥作业所困扰 ,有时因为气候的关系 ,连续阴雨 ,使农民即将拥有的收成一夕化为乌有 ,甚至必须由公卖局出面收购为制酒的材料。有了干燥机之后 ,总算解决了多年来农民在这方面所遭遇的痛苦。农民从此不必在烈日当中受到曝晒 ,也不必为午后常来的西北雨而终日惶惶。在此同时 ,干燥机之发展也为台湾省农机工厂造就另一…  相似文献   

8.
介绍广东省目前使用的稻谷干燥机的机型,针对我国南方地区夏收时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找出适合于南方集中干燥的机型,并配套计量,清选,集中进、出粮系统和贮存仓,使之成为适合南方集中干燥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正>稻谷干燥是水稻生产中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传统的稻谷干燥方法主要是在晒场上依靠自然晾晒,虽然简便易行,但干燥时间长、损耗大、稻谷品质低,且受气  相似文献   

10.
稻米是国人的主食 ,也是广东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其产量丰欠与品质优劣 ,与农民增收以及农村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因此 ,省政府在推广农业机械化的政策上 ,将水稻生产机械化列为优先发展对象 ,并明确提出2010年全省基本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大目标。稻谷干燥机械化是水稻生产机械化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目前我省的稻谷干燥可以说是水稻生产过程中较薄弱的环节。据统计 ,我省稻谷干燥机械化率不到1 % ,远低于浙江、江苏等省 ,每年稻谷收获时节 ,国道、省道往往成为农民的晒谷场。望天晒谷有很多不便 ,首先要消耗大量的劳动力 ,最主要的…  相似文献   

11.
稻谷籽粒内部热湿传递三维适体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稻谷热风干燥过程中出现爆腰,而其机理又尚未明确的问题,以图像法构建稻谷籽粒三维适体网格,TPS法测定导热系数,逆推法计算水分有效扩散系数,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模拟计算热风干燥过程中稻谷籽粒内部的温度和水分分布,并与实验结果对比。结果表明:三维适体数学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干燥过程中稻谷籽粒干基含水率模拟数据与实验数据最大误差低于8%;稻谷籽粒内部温度和水分分布梯度沿径向(短轴)比沿轴向(长轴)大,且水分梯度维持时间远大于温度梯度;沿籽粒径向由外表面至中心1/3长度内的水分梯度较径向其它部分的水分梯度大,与实验观察的爆腰由籽粒表面向内扩展相吻合。研究结果为准确预测籽粒内部的干燥应力,揭示稻谷爆腰机理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稻谷干燥是水稻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因未能及时干燥到安全存储含水率而造成的粮食霉变损失达到5%,自然晾晒已经不能满足稻谷干燥需求,稻谷机械化烘干需求日益增长.机械化干燥是提高稻谷烘干效率、均匀含水率、提升稻米口感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阐述稻谷机械化干燥技术要点、目前国内主要稻谷烘干机型工作原理及其特点,为农业生产经营...  相似文献   

13.
花椒微波干燥数学模型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干燥试验在线测试系统,对花椒间歇式微波干燥的数学模型进行了试验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花椒微波连续干燥过程明显存在加速段和减速段,而等速段不太明显,且花椒初期温度升温很快;与传统热风干燥相比,微波干燥花椒的时间大大缩短。利用SAS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表明,花椒干燥特性曲线采用单项扩散模型拟合效果较合理。  相似文献   

14.
柿子干制体积与表面积收缩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蔬干制收缩是伴随干制过程的必然现象,它不仅对干制过程产生影响,也影响干制品的表观质量和复水性能。为此,在一定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柿子干制时的体积收缩率和表面积收缩率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实例,对柿子干制时的体积收缩率和表面积收缩率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干制后形状呈球台体较球体的体积收缩率和表面积收缩率均小,有利于表观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程序,将常见的谷物薄层干燥模型化为线性模型。在对丸粒化玉米种子进行三因素三水平干燥试验的基础上,通过试验数据的分析,对不同风温下的干燥曲线进行模型比较,经拟合得出适合丸粒化玉米种子的数学模型为Page模型。丸粒化玉米种子干燥特性不同于非丸粒化种子,丸粒化种子有其薄层干燥方程。该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各干燥阶段的干燥速率及含水率,确定合理的干燥工艺以便调控干燥环境,达到高效低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利用循环热风干燥装置对五味子热风干燥进行了研究,通过多种不同干燥条件的试验,获得五味子的干燥特性曲线。试验表明:在热风温度为60℃、热风风速为0.3m/s、铺料密度为15kg/m2时干燥效果较佳。通过对基于不同方程建立的3个干燥模型进行了比较,确立了基于Page方程的五味子热风干燥模型。该干燥模型可以为五味子热风干燥过程的设计和操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建立连续微波干燥活性米过程的质热传递模型,获得活性米微波干燥机内的温度和含水率分布,并在微波强度为1.16、2.75、4.34W/g的条件下,进行活性米温度和水分模型的实验验证,确定传热传质模型的正确性。模拟与实测结果表明:在连续式微波干燥机的干燥末段,温度上升较慢时相应控制微波功率,减少微波干燥的能耗;在干燥段后进入缓苏阶段,使活性米物料内外温度达到平衡,干燥效果更为均匀,又可以保证干燥品质。该研究对活性米的微波加热工艺及控制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冲孔网板双循环穿流热风干燥试验台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果蔬干燥特性和穿流带式干燥的原理及特点,在分析穿流干燥工艺的基础上,建立双循环穿流干燥试验台.该试验台为上下穿流循环系统,各系统均可独立运行,穿流风速0~10 m/s,温度30~150℃,相对湿度0~100%,可实现自动进风和排湿、能耗显示、各参数显示及记录等功能.在该试验台进行了红辣椒干燥试验,研究了前期干燥温度、后期干燥温度和铺料厚度因素对干燥单位能耗的影响,得出前期干燥温度70℃(20 min)+60℃ (40 min),后期干燥温度55℃,铺料厚度14 cm的干燥工艺可获得最少单位能耗.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活性米干燥效率及干后品质,基于现有隧道式微波干燥机,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微波干燥设备。该设备以微波作为干燥热源,由定量进料装置、微波干燥装置、缓苏装置及控制装置等部分组成,实现了微波干燥的连续性;通过分粮板、铺料刷等装置将物料以规则薄层铺放到输送带上,提高了干燥的均匀性;在连续干燥过程中加入缓苏装置,并通过控制系统精确控制干燥的目标含水率;分析确定了搅龙、输送装置、干燥仓、缓苏仓等关键部件的结构参数及具体尺寸。试验结果表明:该设备工作效率约为1 t/h,爆腰率20%以下,适用于连续式活性米干燥,提高了微波干燥效率,且干燥品质良好,高度保持了活性米的色香味及热敏性营养成分。  相似文献   

20.
为了对高水分小麦热风干燥工艺建立及其设备研制提供理论依据,进行了不同热风温度、风速和物料薄层厚度条件下的高水分小麦热风干燥试验,获得了高水分小麦的干燥曲线和干燥速度曲线;同时,分析了热风温度、风速和薄层厚度对干燥速度的影响,并建立了高水分小麦热风干燥数学模型。试验结果表明:高水分小麦热风干燥在不同干燥条件下干燥速度最大值出现在前25~35min时间段内,干燥过程中无明显的恒速干燥阶段,高水分小麦热风干燥的数学模型符合Page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