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根病发生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由于种植结构的调整及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小麦根病的发生呈逐年加重的趋势。根病种类小麦根病主要由以下几种病原菌引起:小麦纹枯病菌、小麦全蚀病菌、小麦根腐病菌,其引起的相应根病为小麦纹枯病、小麦全蚀病、小麦根腐病。  相似文献   

2.
对在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和萧山区的61栋设施栽培芦笋调查结果显示,随着芦笋种植年份的增加,根腐病发生逐年加重,土壤中根腐病菌菌量逐年增多,种植11年的芦笋根腐病发病率、土壤中根腐病菌菌量分别达7.43%和9.82×102cfu·g-1。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蚕沙水浸渍液可抑制根腐病菌生物产量(干重)和大型孢子产量,2%蚕沙水浸渍液对病菌生物产量、大型孢子产量的抑制率分别达69.38%、74.65%。盆钵试验结果显示,蚕沙明显改善连作土壤pH值,提高了连作土壤对芦笋的适合度,显著减少了芦笋根腐病。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小麦根病病原种类及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1991~1993年,从甘肃庆阳、武威等地区的7个县(市)采集小麦生育期病根标样1734份,进行室内病原分离及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引起省内小麦根病的病原种类有全蚀病菌小麦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全蚀病菌一新变种(G.graminis var.sp)、麦根腐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小麦生离蠕孢菌(B.triticicola)、黄色镰刀菌(Fusarium culmorum)、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早熟禾根腐镰刀菌(F.poae)和丝核菌(Rhizoctonia sp)等10种病原菌,其中全蚀病菌分离频率最高(48.3%)、致病力最强(病指60.2~100),是甘肃省小麦根病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4.
鄂西北小麦枯白穗病原物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鄂西北4个不同县(市、区)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的病样跟踪调查,初步掌握了引起鄂西北小麦枯白穗的病原物发生现状.分离培养结果表明,鄂西北小麦枯白穗是由多种病原物复合侵染所致,主要致病病原物有根腐蠕孢菌(Biopolaris)、白绢病菌(Sclerotium)、全蚀病菌(Gaemannomyces)、镰刀菌(Fusarium)、丝核菌(Rhizoctonia)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6个属.其中全蚀病菌单胞分离方法及小麦白绢病菌菌核的培养方法均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5.
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纹枯病发生及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纹枯病是江苏省小麦上的重要病害.为了明确稻秸秆、草木灰和钾肥等处理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影响,调查了不同施肥处理后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情况,并通过稀释培养方法比较了不同处理区小麦根际总细菌、荧光假单胞菌、真菌数量以及拮抗菌群体活性,以探讨根际微生物与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稻秸秆、草木灰和钾肥处理都可以减轻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以秸秆还田处理的效果最好.稻秸秆还田、草木灰和钾肥处理都可以提高小麦根际荧光假单胞菌种群量,钾肥主要在苗期发挥作用,而秸秆的作用可延续至小麦孕穗期.钾肥还可以显著增加小麦根际纹枯菌拮抗细菌指数.分析显示,稻秸秆还田的抑病作用与增加土壤中的有效钾有关,但两者的控病机理又有所不同.施用酸性肥料可使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显著加重.  相似文献   

6.
小麦根腐病发生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爱军 《河南农业》2008,(23):25-25
一、发生原因(一)小麦根腐病菌在种子内外和病残体内越冬,农户不重视药剂拌种或拌种粗放,同时由于连作土壤带菌量大,轻视伏翻杀菌作用,造成病菌残留逐年积累。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小麦根病发生现状及致病病原种类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河北省4个不同生态区冬小麦不同生育期进行调查,基本掌握了河北省小麦根病的发生现状,调查表明,根病的发生在不同品种和地区以及同一品种或同一地区不同生育期的表现存在明显差异,分离培养结果表明:该省小麦根病 由多种病原侵染所致。主要致病病原有根腐蠕孢菌,丝核菌,全蚀菌,镰刀菌,链格孢菌等5个属10余种。  相似文献   

8.
1986年~1990年从我省主要春小麦产区的酒泉、张掖、武威、兰州、临夏、白银、定西等地采集小麦根病标本2000余份,经室内常规分离和选择性分离,并经致病性测定表明:引起我省春麦区小麦根病的病原有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小麦生离蠕孢(Bipolaris tritici-cola);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黄色镰刀菌(Fusarium culm-orum);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丝核菌(Rhizoctonia sp);交链孢菌(Alternariaalternata)等。其中根腐离蠕孢和全蚀病菌为主要病原,它们出现频率高且致病力强。本文还对各种病菌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各种致病菌的主要特性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9.
论江苏东部麦区赤霉病流行成因与监控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永明 《农学学报》2015,5(5):33-38
21世纪以来江苏东部麦区小麦赤霉病,流行频率增加,发生危害程度加重,已成为一种常发性病害。笔者分析了近年来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简要回顾了江苏东部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概况,总结了近十多年来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阐述了菌源数量、气候条件、栽培方式、品种抗性、病菌抗药性等方面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加强抗性监测和病情预警、推广种植抗耐病品种、压缩直播稻种植面积、科学开展化学防治、推进统防统治等一系列措施和对策,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最后对小麦赤霉病的监控进行了小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
马建新 《农村科技》2007,(10):24-24
一、死苗原因 小麦出现死苗原因很多,但主要由根腐病引起,其次是地下害虫。 小麦根腐病又称小麦根腐叶斑病、黑胚病、青死病等,主要由黄色镰孢、尖孢镰孢、串珠镰孢、雪腐格氏霉、链格孢、葡萄孢菌等真菌引起,是多种菌复合侵染的病害。一般情况下,病菌在小麦、大麦、黑麦、燕麦及多种禾本科杂草的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小麦根腐病的初侵染源。  相似文献   

11.
小麦白粉病菌生防菌对不同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测定4株小麦白粉病菌的杀菌广谱性,将其与5株病原菌进行对峙培养。5株病原菌分别为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甜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ium),试验结果表明:菌株C27、PE4对小麦赤霉病菌、小麦根腐病菌、甜瓜枯萎病菌、玉米大斑病菌具有抑制作用。菌株C26对5株病原真菌均没有生防作用,真菌菌株P17-1对小麦根腐病菌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纹枯病又称立枯病、尖眼点病,是我县小麦主要病害,平常年景病田率在25%左右,环境条件较差时可达60%。发生后,一般麦田可减产10%左右,严重地块可减产20~30%,甚至绝收。对我县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严重。一、我县纹枯病发生原因我县属纹枯病重发区,气候条件、地理特征,土壤特点、农民种植习惯皆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与流行。1、我县主要大田作物为小麦玉米轮作,纹枯病菌逐年积累,为纹枯病逐年发生提供充足菌源。  相似文献   

13.
小麦全蚀病,又名根腐病、黑脚病,此病最早在山东省境内发生传播,2006年河南也有零星发生的现象。1小麦全蚀病的病原及发病特征小麦全蚀病是由真菌的子囊菌亚门的禾顶壳菌侵染造成,病菌的越夏场所是麦茬。夏玉米根部及混杂的麦糠、场土、种子的病残组织、土壤中的病残体等是病菌的主要来源,带菌的粪肥传病是发病面积激增的原因,种子上附带的病菌是远距离传播到新区的主要来源。小麦播种后,菌丝体从胚芽鞘侵入,病菌侵染部位是小麦根部和茎基部  相似文献   

14.
对山东荷泽牡丹在湖南长沙地区种植时病害进行了病原物分离鉴定,确定其主要病害有牡丹灰霉病、牡丹褐斑病、牡丹红斑病、牡丹枝枯病和牡丹根腐病。并对主要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行系统调查,发现病害的发病高峰期为6—8月,随降雨量的增加,田间相对湿度变大,病情加重。通过室内药剂筛选试验,表明7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对5种病原菌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25%咪鲜胺乳油对牡丹灰霉病菌、牡丹褐斑病菌、牡丹红斑病菌和牡丹根腐病菌有较好抑制作用,对牡丹枝枯病菌基本上没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西瓜蔓枯病又称黑腐病、黑斑病,病菌在有性世代为子囊菌瓜类球腔菌属真菌,无性世代为半知菌西瓜二壳孢属真菌,在西瓜种植的整个生育期内均可发生。是我国西瓜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在福安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潭头上白石、晓阳、松罗等以中稻种植为主的乡镇,多采用瓜稻轮作的方式,以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并增加效益。近几年,由于西瓜发生蔓枯病,严重影响了种植户的效益。该病害的发病率为10%-20%,严重时可达30%-50%:一般减产在5%-10%,严重的可达50%以上。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6.
一、小麦全蚀病一种分布比较广泛的毁灭性病害,为江苏省补充检疫对象,主要在淮北与沿海的局部地区发生。1.发生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混杂于种子间或粪肥中越夏越冬,成为初侵染源。播种后,病菌从麦苗根部、幼芽鞘等处侵入,返青后菌丝沿根扩展,侵害分蘖节和茎基部。拔节至抽穗期,造成根及茎基部变黑腐烂,病株陆续死亡,灌浆阶段出现枯白穗。连作田,在一定时间内逐年加重,至发病高峰年份后,病情则逐年下降,即为"小麦全蚀病的自然衰退"现象。土壤贫瘠、尤其  相似文献   

17.
小麦根病主要由全蚀病菌,离蠕孢,镰刀菌,丝核菌,链格孢菌等病原复合侵染所致。目送对该病尚无一套行之有效的彻底防治方法,用粉锈宁拌种可以达到一定的防效,拌种时粉锈宁的用量以种子量的6‰为最佳。  相似文献   

18.
几丁质酶产生菌的筛选及其对小麦根腐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小麦叶部根腐病菌(Helminthosporium sativum)为目标菌,采用病菌细胞壁富集方法,从土壤中筛选出一株对该病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的细菌菌株G0402,根据细菌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确认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该菌对小麦根腐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离体实验表明,该菌株所产几丁质酶粗提液对病斑扩展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粗酶液能使菌丝出现扭曲变形,细胞壁明显的瓦解。  相似文献   

19.
在培养皿内测定结果表明500倍多羟基双萘醛液对小麦雪霉叶枯病菌、小麦全蚀病菌、梨黑星病菌、番茄早疫病菌、辣椒疫霉病菌、黄瓜炭疽和黄瓜枯萎病菌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对小麦赤霉、小麦根腐和小麦纹枯菌菌丝生长有一定的促生作用。500倍多羟基双萘醛可以防治黄瓜霜霉病,预防作用明显好于多菌灵。  相似文献   

20.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小麦是枣强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40万亩左右。近年来,由于种植水平的不断提高、配方施肥技术的科学应用以及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大力推广,使小麦产量逐年提高。同时随着水肥和高产条件的不断改善,病虫草害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新的种类不断增加,一些次要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特别是近几年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根腐病、赤霉病危害程度日趋严重,对小麦的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有效控制病虫草危害,确保小麦持续稳产高产,现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