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发展方略。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针对目前村庄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在村庄整治规划中的一些整治方法、措施和建议,以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建设中村庄整治不能走城镇化的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不能走城乡同质化发展道路。要正确认识农村与城市的区别,认识农村的特点,在村庄整治中保留农村建筑特色.保留农村文化特色,保护农村固有的田园风光。这样农村对城市才有吸引力,才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富裕后农民迫切需要改善居住条件成为一种普遍愿望和趋势,于是出现了一股占用耕地建房热。多数建房户不注意旧房基翻新改造,政府又缺乏建房的统一规划,造成村庄盲目外延扩张,形成众多“空心村”导致土地资源大量闲置、浪费。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确保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各级政府的头等大事,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步骤,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从当前农村村庄分布的现状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空心村”整治,做好村庄整治工作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胡佰林  赵素霞  尚志忠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404-11405
重点介绍了焦作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大成村村庄整治规划情况,并就村庄整治规划的实施与管理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的村庄整治规划在法规层面尚没有明确的规定,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工作方面,村庄整治规划工作都处于摸索阶段。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逐渐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如何编制村庄整治规划对于我国农村的发展前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定陶县半堤乡周庄整治规划为例,探讨了村庄整治规划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种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办法,力求实现村庄的稳定、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社区建设的目的是为农村居民提供适宜的生活场所与工作条件,真正促进农村人口和农村地区的发展。以撮镇镇新农村社区规划项目为切人点,对在村庄布局背景下新农村社区发展的关键问题诸如职能结构优化、等级规模的规划、产业功能的定位等作了初步探讨,通过分析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内容,对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建设已经全面展开,但许多地方村庄建设规划工作却滞后,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经过对湖北恩施的调研,欠发达地区的村庄一般分布在山地多,耕地少,区位偏僻,基础设施落后,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新农村建设遇到许多困难。因此欠发达地区村庄建设规划必须遵循指导性、前瞻性、实用性、从实际出发、节约的原则,对村庄发展合理用地、产业发展、村庄居住、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认真规划。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已经踏上了征程,新农村的建设主要包括: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和新风尚这五个方面。其中新房舍作为第一位出现,是整个新农村建设当中的重点,更是在社会主义新形势下新农村发展所要完成的历史性任务,这对于广大农村的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具备着不可估量的意义。本文旨在对新农村建设当中的新房舍这一方面的村庄规划进行一定的探讨,提出新农村村庄规划所应该遵循的原则,以便于更好的促进我国新农村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村庄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村庄整治的实践还存在规划缺失、资金落实不到位或融资困难、部分村民积极性不高、整治成果缺乏后续保障等问题。该文总结分析了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并对此提出促进村庄整治工作的相关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村庄环境规划研究——以平顶山市大庄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合章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707-2708,2719
介绍了平顶山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大庄村村庄整治规划情况,并就村庄整治规划的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民主体地位视角下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晋源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5):575-578,600
理论上分析,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主体作用、政府主导作用之间构成了统一互动的关系。然而,就现实而言,在各种因素制约下,农民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地位实际上却处于远远偏离主体地位的畸形状态,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因此,必须从农民在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主体定位出发,采取相应的对策,努力探索一条农民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和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有效推进的良性互动之路。  相似文献   

12.
陈文武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321-16322,16325
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内涵、农民和政府的双重主体特征,指出社会主体应该是持有公共权力的国家,自然主体或实践主体则是在农村生产生活即支撑农村社会存在的农民。论述了新农村建设中双主体地位,其中政府是新农村建设中公共权力领域行使公权的主体,农民是新农村非公共权利领域行使私权的主体。概括和梳理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和政府双重主体的作用,剖析了政府和农民双重主体作用的关系:政府主导农村发展,在农村公共权力领域、社会大环境建设中,政府起主导和主体作用,农民是主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农村非公共权力领域的建设中,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政府起引导和服务作用,政府和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协调一致,共同发挥作用,是建设好新农村的重要前提和保障。针对政府在履行新农村建设职责过程中存在着行政观念落后和农民在执行和推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提出了转变观念、转变工作作风和发挥组织优势三大对策。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建设中的广东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广东就积极开展现代农业建设方面的探索.经过多年努力,广东建设现代农业取得进展,但离现代农业的要求仍然有一段较大的距离.针对现代农业建设的现状,广东要创新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可以考虑从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构建现代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培育现代新型农民、构建成果转化快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改善现代农业的装备水平、调整农业竞争战略、建立完善的现代农业支持系统等方面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14.
企业化管理村庄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企业化管理村庄的优点、比较优势入手,结合模式运行的理论和现实条件,阐明了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可行性.分析了模式运行中可能遇到的五大障碍,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找到一条以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造农村、以企业的管理方式管理农村、以企业的经营模式经营农村、以企业的文化精神引领农民的"农村企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国家级贫困地区定西市内官镇锦屏村的实地调查,以该村村容村貌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为主要的研究内容,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锦屏村村容村貌建设的相关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绥化市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为基础,对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可分为政府、帮建部门、村集体、农民、涉农企业等,存在着筹资渠道不宽、投入额度不足、投资机制不健全问题。建议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数量要有一个跨越式的增长、注重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拓宽筹资渠道、建立资金使用管理激励约束机制,确保新农村建设稳步健康推进。  相似文献   

17.
郑州市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郑州市为例,对城中村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郑州市城中村改造的思路及改造预期达到的目标,探讨了改造后可能遗留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农村获得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政策,农民对这项政策的基本需求是什么,是这项政策具体化的关键。通过对宣威市马村从农民对政策的需求角度实施调查,发现受生产结构和种养殖的传统知识限制,农民对生产发展的政策需求较为强烈,而对村容整洁等很多容易形成"形象"的政策需求度较低。根据实际需求问题,本文进一步提出,在西部欠发达的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的政策是,推进生产发展类的。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乡村风水林树种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福建省88个乡村的风水林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福建省乡村风水林树种组成较为丰富,包括35个科、55个属、69个种;(2)风水林主要应用树种有榕树、香樟、枫香、龙眼、木荷、细柄阿丁枫、石楠、蚊母、朴树、锥栗等;(3)种类和数量组成规律:山区型>半山型>平地型>沿海型;(4)风水林分布以单株和片林形式存在,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村口、庙祠、房周、坟墓、山腰、围村、水口和村内其它地方;(5)风水林总体保护状况较好,80.38%的风水林没有遭到破坏,仅有19.62%的风水林遭受了破坏或开始退化,其中10.13%的风水林受到较大程度破坏或开发;(6)风水林主要乔木水平分布以60 cm以上大径级为主,多数平均高度均在10 m以上;(7)风水林树种健康状况总体较优,其中健康树种、正常树种和不健康树种所占比例分别23.13%、72.89%、3.98%。  相似文献   

20.
对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本文在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高等农业教育的需求的基础之上,探讨分析了高等农业教育应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