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机采种植棉花作为一种棉花生产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新疆等地,是未来棉花产业的发展方向,本文首先对我国机采种植模式下棉花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概述,又分别对机采种植模式下密度对棉花影响研究注意事项、研究内容与意义和种植密度与棉花产量及品质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最后针对我国机采种植模式下棉花发展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谷子新品种燕谷18、中谷2在辽宁省建平县的适宜种植密度,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开展了不同种植密度对谷子生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燕谷18的适宜种植密度为35 000~40 000株/667m2,最佳种植密度为35 000株/667m2,可获得最高产量402.5kg/667m2,当种植密度增加至45 000株/667m2时,易发生倒伏造成减产;中谷2的适宜种植密度为35 000~40 000株/667m2,最佳种植密度为40 000株/667m2,可获得最高产量392.0kg/667m2,当种植密度增加至45 000株/667m2时,产量反而降低。  相似文献   

3.
中稻—再生稻种植密度比较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D奇宝优527作中稻—再生稻栽培,进行不同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当地栽培水平下,种植密度每667 m2为1.25万和1.40万丛的2个处理,表现群体结构合理,两季总产量最高,分别为839.56 kg和842.29 kg,与对照处理(1.10万丛)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里下河棉区"苏棉11号"新品种适宜的栽培密度和施肥水平,进行本试验.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品种"苏棉11号". 1.2试验地净面积0.9亩;大麦茬;粘质土壤,肥力中等;4月8日苗床播种,5月26日移栽,宽窄行,大行:小行=1.5:1.  相似文献   

5.
不同种植密度对杂交大豆生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杂交大豆新品种杂交豆2号,设置5种密度试验,通过对其产量、产量因素、叶面积变化及干物质积累的研究,探讨杂交大豆的合理群体结构。研究表明:杂交豆2号在吉林省中部地区以17万~22万株/hm2为宜,结荚期最大叶面积系数达6.06~6.47,光合生产率达8.80~9.90 g/m2·d,鼓粒期叶面积系数仍维持在4.70~5.96,平均光合生产率达5.10~6.40 g/m2·d,此群体下的产量达到3319.40~3416.70 kg/hm2。  相似文献   

6.
在一定种植密度范围内,玉米产量随密度而增加,因此只有合理的群体结构才能获取高产。本试验通过对春玉米群体高密度合理性的进一步探讨,找出适合我区玉米种植的最佳密度,从而获取最佳经济产量及生物产量,为指导大田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作者1986—1987年在北疆东部山区研究新春3号不同种植密度的群体结构和产量结构,结果表明,亩产500kg以上的高产田,亩基本苗以22.4×10~4-27.8×10~4为宜;其叶面积指数拔节期5.6—6.0,挑旗期7.0—8.0,抽穗期6.0—6.5,灌浆期4左右较好;出苗至灌浆的总光合势以每亩30×10m~2·日,光合生产率平均4g/m~2·日以上,经济系数0.4以上为宜;亩收获穗数以39.7×1~4—41.4×10~4穗、穗粒数以32.1—32.2粒、千粒重以44.7—45.9g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8.
<正>高密度是新疆棉区矮、密、早种植模式下棉花增产的主要途径。随着棉花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棉花栽培密度也在不断地增加,从最初667米210 471株(9孔穴播盘)、11 934株(10孔穴播盘),发展到667米214 321株(12孔穴播盘)、15 515株(13孔穴播盘),到目前通用的机采棉种植模式667米217 902株(15孔穴播盘)。高密度种植为棉花增产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但是高密度并非能获得高产量,合理密植才是高产的关键,因此,开展棉花高密度群体结构的研究,对新疆棉花高产创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山东农业科学》2020,(1):46-52
为探索南疆机采棉适宜种植密度,以中棉所60为试验材料,于2017—2018年在南疆阿拉尔研究6个不同种植密度(每公顷9. 0万、12. 0万、15. 0万、18. 0万、21. 0万、24. 0万株)对棉花生长发育、冠层、产量及其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棉花生育期、生长发育、光截获、棉铃分布、产量及其纤维品质均有显著影响。具体为:在行距(66+10) cm机采棉种植模式下,随密度增加,果枝数、叶枝数显著减少,果节长度受到抑制,光截获量增加,棉铃分布向中下部和内部集中,单株成铃数减少,单铃重和霜前花率有所下降,衣分变化不明显。本试验中,每公顷密度(18. 0~21. 0)万株的各处理产量较高,其中每公顷18. 0万株处理的产量最高,两年度平均产量为5 943. 1 kg/hm~2,且其纤维长度和整齐度适中,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以及断裂伸长率最佳;当每公顷密度超过21. 0万株时,各测定指标除整齐度和断裂伸长率之外,其余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本试验条件下,南疆棉区棉花种植密度以每公顷18. 0万株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棉花6种不同密度种植模式与常规种植模式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不同密度棉花个体及群体营养生长、生殖生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个体生长发育减弱,而群体的生长发育则以机采棉模式最强,表现群体结铃数多、产量最高。在产量构成中,棉株中下部铃占总产的75%以上,据此认为,在进行棉花高密度栽培生产时,应选用株型紧凑的分枝型品种、中等肥力田,采用机采棉模式进行种植,加强管理,促进中下部多结铃,可望实现更加理想的产量。  相似文献   

11.
在有机栽培条件下,探讨有机水稻不同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试验地点为宁夏兴唐米业灵武市梧桐树乡北滩村有机水稻生产基地,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6个水平,3次重复,小区面积29.3 m~2。其中处理1:行穴距23.1 cm×13.2 cm,每穴4苗,28 874穴/667 m~2;处理2:行穴距26.4 cm×13.2 cm,每穴4苗,25 265穴/667 m~2;处理3:行穴距29.7 cm×13.2 cm,每穴4苗,22 458穴/667 m~2;处理4:行穴距23.1 cm×13.2 cm,每穴8苗,28 874穴/667 m~2;处理5:行穴距26.4 cm×13.2 cm,每穴8苗,25 265穴/667 m~2;处理6:行穴距29.7 cm×13.2 cm,每穴8苗,22 458穴/667 m~2。结果表明:不同播种密度下,处理1获得了较高产量,此种植密度可作为有机水稻合理的群体密度,其秧苗返青率高、分蘖较多、成穗率高,群体结构苗茎穗比例为1.00∶2.76∶2.16,相较于其他处理其稻穗实粒数、千粒质量、收获穗数均表现出一定优势,产量可达到8 395.5 kg/hm~2。  相似文献   

12.
冀中棉区棉花适宜种植密度筛选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冀中地区适宜的棉花群体结构,在密度1.5万~10.5万株/hm2范围内设置6个水平,调查了不同种植密度处理的株高、果枝数、单株铃数、铃重、衣分和产量指标。结果表明:在冀中棉区多雨年份和精细整枝条件下,棉花高产优质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9万~8.7万株/hm2。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种植密度加大,玉米群体内的通风透光等条件相对变差,光能利用率降低。所以,采用合理的田间配置,改善玉米冠层结构,优化群体内的通风透光条件,就成为当今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关键,从而实现高产和稳产。  相似文献   

14.
麦后直播棉种植密度与皮棉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麦后直播棉能显著提高棉田复种指数和植棉劳动效率,因而,近几年来受到本省沿江地区棉农的广泛关注。但由于除了品种因素外栽培技术尚不完善,皮棉产量不尽理想。利,植密度是栽培技术的主要内容之一,探讨棉花在麦后直播条件下种植密度与皮棉产量的关系,对发展我省棉花生产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给进一步大面积推广金阳光9号玉米品种提供技术支撑,开展该品种种植密度试验,研究其在一定种植密度范围内的各项性状指标,以获得该品种在鲁南地区高产形成的最佳群体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16.
在近几年农业结构调整中,我市沿江地区将传统大麦、棉花、小麦、水稻两年四熟种植方式,逐步形成西瓜、棉花、荷仁豆、水稻的新型优质轻简高效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7.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法,进行了玉米套种冬油菜玉米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套种冬油菜模式下,玉米种植密度6.00万株/hm2的处理产量最高,效果最好;2种作物合计产量达15 647.05 kg/hm2。因此,玉米套种冬油菜模式下玉米种植密度以6.00万株/hm2左右适宜临夏川塬灌区推广。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油葵单株和群体叶面积,干物质积累情况及产量的变化,探讨单株和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只有保持单株和群体之间的平衡,即在一定的种植密度下保持相对较高的单株生产力,品种才能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9.
不同种植密度对花生群体透光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青花7号花生品种为材料,在田间地膜覆盖栽培条件下,系统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花生群体透光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垄上行间和垄间上、中、下部的透光率均呈递减趋势。通过垄上行间和垄间中后期透光率的变幅大小分析,认为本试验种植密度以15万穴/hm2群体内光照分布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20.
大蒜不同种植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大蒜不同密度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种植处理B、即采用166.7 cm开厢,双行错窝种植,加盖地膜,株行距为13.3cm×21.7 cm的处理最增产,株行间通风、透光较好,处理C次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