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馆听书     
孩提时代,我是在水乡周庄姑妈家里渡过的。周庄是座依桥傍水的江南小镇。在那老街水巷里,最使我难忘的地方要数镇上的茶馆了。 每每姑妈下班回来,如若情趣好就会催着我们快点吃完晚饭好去茶馆听书。晚饭后梳洗一番就会牵着我和表哥的小手夹在三、五成群的小镇人中陆陆续续地朝那茶馆走去。路上若遇上熟人问我们到那里去,姑妈则会干脆地说:“去听书!” 五十年代初期周庄小镇上就那么一座茶馆。一到傍晚,门口闹闹哄哄的。小贩们胸口挂着盛货的盘子,围着欲进茶馆听书的客人兜售着他们的花生、瓜子、香烟、糖果。茶馆内雪亮的汽油灯光从…  相似文献   

2.
茶馆作为品茗休闲、议事叙谊、商品交易、谈艺吟诗、说媒化讼的场所,作为民间交流的载体,自晋元帝时期(公元320年左右)开始产生,后经不断发展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茶馆是一个小社会,从不同的侧面能反映社会的兴衰,文化、经济发展的情况和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等等。如果把茶馆办成展示传统文化的窗口和寻觅逝去岁月里艺术珍品的殿堂,的确甚为难得。在上海市北彭浦地区的一条幽静的马路上,坐落着一家别具特色的老房子茶馆。话说这老房子,不是几百年前留下的建筑,而是主人费尽心血,精心设计具有明清民居风格的茶馆。…  相似文献   

3.
张远桃 《新农村》2004,(10):35-35
与城里茶馆相比,乡村茶馆就简单多了。在鄂西许多山街,都会有这样一个让游人落脚、歇息的地方,油油的餐桌上,一壶香茶,在慵懒的时光里散发丝丝缕缕的清香。一些要远行的生意人,一些农闲下来的庄稼汉,都会把时间的边边角角积蓄起来,拿到茶馆,细细品味乡村宁静的时光。  相似文献   

4.
朱郁华 《农业考古》2002,(4):140-144
文人与茶馆文人与茶馆结缘。所谓茶馆文化便是在文人们的参与下日渐形成的。中国茶文化的内容 ,由明清到近代已形成各具地域特色茶馆文化 :巴蜀文化与四川茶馆、吴越文化与杭州茶室、京都文化与北京茶馆、海派文化与上海茶馆等 ,斑斓多彩 ,风格各有异趣。茶馆吸引众多文人墨客的直接参与 ,茶馆里清茶一杯 ,谈风论雅 ,品茗谈文 ,论画挥毫 ,正是由于文人与茶馆的结缘 ,使茶馆更富文化魅力 ,更具风采。茶馆不仅是人们约会、娱乐、议事、交换信息的方便场所 ,而且也是文人活动的场所。有的艺术家到茶馆体验生活 ,还有的作家写作专到茶馆里 ,来个…  相似文献   

5.
再谈茶馆和茶艺馆湖州市教师进修学院钱大宇茶馆、茶艺馆是中国民俗文化的产物,均带有中华民族的烙印,最近时期,各地茶馆和城市里茶艺馆的兴起,不妨说是一个信号,它表明人们在生活亟欲现代化的变化过程中,一度丢失的传统正重新被重视和找回。民俗、传统有顽强的性格...  相似文献   

6.
茶馆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饮茶习俗开始普及的唐宋时代.中国的茶馆,萌芽于西晋,成形于唐代,发展、完善于宋元明清,繁衍于近代和解放初期,神采再现于当代.它应运而生,随时而变.现在,全国各地茶馆、茶艺馆鳞次栉比时,网络世界里也兴起了别具一格的"茶馆",丰富了茶馆的画面,与现实世界里的茶馆相映生辉,各有胜境.  相似文献   

7.
阿炳拉琴拉了一辈子,喝茶也喝了一辈子。他的拉琴和喝茶,大半都是在茶馆里度过的。只因他在他那潦倒生涯中,不得不靠到大小茶馆去拉琴卖艺,聊以谋生。故而他那悠悠琴韵之中,总是伴着醉醉的茶韵;同样,他那酽酽的茶韵之中,也总是伴着悠悠琴韵。可以说,这也就是阿炳其人特有的一种琴道与茶道罢。阿炳老家本是住在无锡城外的东亭镇上,但他的拉琴和喝茶,则常在城里的几家茶馆轮来轮去。他是没冬没夏,没阴没睛的,终年戴着一副墨镜,肩背着一只粗布褡裢,前边的插袋里装着二胡,后边插袋里装着琵琶,由邻里的一个小童搀着,摸到茶馆去…  相似文献   

8.
佘志芬 《农业考古》2000,(4):135-136
随着国运昌盛,在我国饮茶史上曾经几度兴衰的茶馆业,现在又出现了勃勃生机,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市里的各类新潮茶馆、茶楼如雨后春笋般随处可见。在我们常州城里,中高档茶馆、茶楼竞多达几十家。这些茶楼装潢别致、环境舒适,茶类品种繁多,服务也比较周到,这些茶楼的开设,不仅促进了茶叶产业的发展,也为工作繁忙、精神紧张的都市人营造了休闲、交友、商务活动的好去处,可以使人们在幽雅的环境、轻松的气氛中获得放松自我、交流感情的愉悦享受。但是,随着茶馆业的堀起,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本人所开设的常州溢壶茶宴楼虽然规模…  相似文献   

9.
漫话常熟茶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常熟人爱好品茗,俗称“吃茶”,在生活中已形成一种风俗。无论城市乡村,无论雅人俗士,都喜欢到茶馆里去吃茶。在民间,甚至把那些不上茶馆吃茶的人,说成是不象个男子汉,不上台盘的人。因为吃茶人多,茶馆业十分发达,生意兴隆。常熟人吃茶讲究清静、幽雅、舒适、享受,很有自身的特色。茶馆的选址与命名常熟茶馆历史悠久,据资料记载,在清朝中叶就有茶馆的开设。在民国七年(1918)发行的《常熟指南》上说,常熟城里有茶馆六十行。就是一个小镇,也有四、五爿;较大的集镇,有十余爿之多。茶馆能否开得兴旺,与馆址的选择有一定的关系。在这方面,茶馆老板是动了脑筋的。纵观常熟茶馆,在  相似文献   

10.
进茶馆的人和进茶楼的人川上日在茶馆里清坐的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男人,他们或老或少,但一律十分的从容,他们徐徐用茶盖拔开飘浮在廉价“成都三花”或“后山花茶”上的几根茶梗和可有可无的话题,良久良久,才浅浅饮一口清淡的茶水;如果还愿意花费几文闲钱的,面前便会摆...  相似文献   

11.
1941年,日本为了确保偷袭珍珠港的成功,派一名叫吉川猛夫的特工替伏在珍珠港地区搜集情报。一天,吉川猛夫在茶馆里喝茶,他随手拿来一张报纸,漫不经心地翻看着,突然,一则消息引起了他的注意:“康斯坦丁小姐将于星期日与维克多上校举行婚礼,敬请亲朋好友届时光临。”  相似文献   

12.
刘钟瑞 《农业考古》2000,(4):137-142
漫步上海街头,我们会发觉,近几年来,一下子冒出了不少茶馆、茶坊,特别是在靠近老城隍庙附近的上海老街,开街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各类茶馆已多达10多家。旧上海,城隍庙一带曾是上海茶馆的集中地,而现在,这一地区又重现了历史上的旧幕,各家茶馆门口的杏黄旗上硕大的“茶”字格外引人注目。如果走进茶馆、茶坊,我们会发现其中绝大多数装潢格局都十分讲究,茶品也很高档。茶馆的增加,从社会功能来讲,不仅为现代化快节奏工作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供休闲、品茗的优雅环境,并且为我国传统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以及传统茶文化在现代生活…  相似文献   

13.
小城老茶馆     
小城老茶馆江西省上饶地区群艺馆徐立忠小城渡口老街有一老茶馆。说它老,大概有百十年的历史了。茶馆不大,摆有十多张方桌,一色的长条木凳,设备简陋,喝茶的多半是附近市民,也多半是常客。茶馆除供应茶水、花生、瓜子,还有艺人表演的评弹、滑稽、说书。那茶价平宜,...  相似文献   

14.
杭州茶馆始于何时,史料无明确记载。其雏形约在唐代初年就已出现,当时江南一带的寺院里有“蔡寮”、官署和驿舍里有“茶室”等,都可提供茶水供人饮用。不过这些地方都不是以卖茶水为业谋生的.故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茶馆。真正以卖茶水为业的店铺是在唐代中叶以后始有的,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中说,玄宗开元年间,“自邹、齐、沧、棣,浙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间道俗,投钱取饮。”这里虽未提及当时叫作钱塘的杭州,但一般说来,茶馆业的产生,与城镇的商业经济发达程度及饮茶风习的普及程度密切相关。杭州位于著名的产茶…  相似文献   

15.
茶馆情深     
茶馆情深四川宣宾刘盛龙场口上那家小茶馆,不知有多少年了。记得我小时候读书时,就天天从那里经过,每次都看见一些行人过客光顾那里。老板是个女的,有三十多岁,她端着茶碗,提着炊壶,笑嘻嘻地为客人送茶渗水,忙来忙去。人们乐滋滋的一边饮茶一边谈话,茶馆里总洋溢...  相似文献   

16.
许久不去上海,不知上海的茶馆是兴旺还是萎缩了。茶馆里是否还有艺人在表演评弹、滑稽和评书。我单知道北京的茶馆在死灭之后,又复苏了,虽然只是一两家,也毕竟是件好事。然而,那茶价竟惊人的昂贵,不大像大众化的东西,倒更像怀旧寻旧的人物过瘾的地方。我在大街上见过一两家私人的小茶馆,供应茶水与包子,价格平宜,设备虽简陋,却实在是为普通的路人和平民预备的。我觉得这才是应当鼓励的,然而没人为他们写文章。我记得我曾在嘉兴的茶馆里听过评弹,在成都的茶馆里听过说书,都极有味道。而且那氛围极好,让人感到淳朴的温馨。从茶馆文化的滋养中派生几位文艺家也不是不可能的。据我所知,北京五十岁以上的作家、艺术家,小时候没进过茶馆,听过评书的纯洋派儿人物寡矣。洋学生进土茶馆儿,溶中西文化为一体,这怕是北京作家有北京味儿的一大原因。邓友梅写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上海的茶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上海的茶馆安徽省祁门县政协倪群上海人的饮茶风习由来已久,到了清朝末年,由于时代与社会的需要,茶馆应运而生。约在咸丰末、同治初年,在繁华的南京路上出现了上海第一家大茶馆──一洞天茶楼。比之稍晚一点的是丽水台茶楼,高阁三层,轩窗四面,气派非凡,有《洋...  相似文献   

18.
在美国的中国式茶馆陆韵先生曾去美国,在美国几次品尝过中国式茶馆的茶味,感慨之余,写了一篇《美国的中国茶馆》,刊于上海《消费报》(1994年12月12日)上,今重读之,颇可玩味,兹择录之。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的梅里曼、佐治亚州的奥尔巴尼,都有中国式的茶...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随着茶文化的兴盛发展,作为茶文化重要的物质与精神载体之一的茶艺馆亦得以兴盛发展。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武汉等大都市所拥有的各类茶馆、茶楼、茶园、茶社都是以数百家为计。笔者所在的南昌市这样一座中等城市,近一、二年也新开有禧龙茶馆、苏圃茶馆、红太阳茶艺馆、有空来坐坐、艺品楼、桃源茶艺轩等不下几十家大小不等的茶馆。茶馆之多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馆万馆皆茶馆之势。茶艺馆的大量涌现,为茶文化的弘扬发展涂抹了绚丽的色彩、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尚有不少茶艺馆经营者却远没有迎来…  相似文献   

20.
沙宣  刘军芳 《农业考古》2005,(2):110-113
雷锋墙下多沉思,远望老舍茶馆,除了京味十足的彩色雕梁门柱,几十年如一日的“老二分”茶摊,还有那面巍巍壮观的“雷锋墙”。褐色的雷锋铜雕像和“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在这里绝不仅仅是个装饰和口号而已,它犹如茶馆的历史一样绵长,作为一种企业文化深深刻进了老舍茶馆每一个员工的血液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