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扬沙和浮尘是两种比较容易混淆的天气现象,但只要能抓住成因条件、天气背景条件、风力等级等分辨要点,还是能较清楚地分辨两种天气现象的。本文对扬沙和浮尘的定义、成因、天空背景、风速、能见度等条件以及这两种现象发生时的实况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进而得出一个适用于乌海地区扬沙和浮尘的区分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诸城市历年天气现象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方法]利用诸城市1958~2011年的逐日天气现象资料,采用曲线图、趋势图、频率等方法,对近54年诸城市出现的天气现象总日数、年平均日数、频率等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近54年诸城市共出现天气现象19种,总日数32 398 d;雪暴、烟幕、沙尘暴、极光、龙卷、尘卷风和冰针7种天气现象从未出现,露、轻雾、结冰、雨、霜、雾、雷暴、积雪、雪、大风10种天气现象出现较多,吹雪、飑、雨凇、冰雹、雾凇、霾、扬沙、闪电、浮尘9种天气现象出现较少;轻雾、雨等7种天气现象出现天数总体均呈递增趋势,露、结冰等12种天气现象出现天数均呈递减趋势。[结论]该研究为当地具体预报起到指导作用,更好地为农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陈志超  于怀征  赵娜 《现代农业科技》2009,(19):279-279,287
利用1971~2007年五莲县的能见度观测资料,分析了五莲县低劣能见度天气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低劣能见度(V≤4.0km)出现频率随年代变化呈明显上升趋势,其年变化规律与雾、轻雾的年变化规律相同;霾、扬沙、浮尘和烟等干质天气现象对低劣能见度的变化规律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利用海东市6个台站1956—2015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霾、浮尘、扬沙、轻雾、雾天气,结果表明:浮尘和霾是影响海东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天气,轻雾和扬沙次之;这些天气从中东部民和、乐都向西呈阶梯状递减;20世纪60—70年代属于多发时期,21世纪20年代初5年有所增加;其中霾、浮尘和扬沙冬、春季较多,霾冬季最多,浮尘和扬沙春季最多,轻雾和雾集中在夏、秋季,秋季最多;近年来海东市雾霾和沙尘天气有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霾、轻雾、浮尘3种易混淆天气现象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总结了基于能见度和相对湿度的霾、轻雾、浮尘判断方法,阐述了雾霾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利用肃北国家气象观测站1981—2020年逐月沙尘天气日数资料,对肃北县沙尘天气的月、季、年、年代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肃北县浮尘、扬沙、沙尘暴天气均以21世纪初出现频率最低;沙尘天气以浮尘天气为主,扬沙次之,沙尘暴最少,沙尘天气具有波动减少的趋势;春季沙尘天气最多,夏季次之,秋季最少,各季的沙尘日数均呈波动减少的趋势,其中春季减少最快,秋季次之,夏季减少最慢;浮尘天气主要出现在3—7月,4月出现最多,扬沙天气主要出现在3—8月,沙尘暴天气主要出现在4—6月,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均以5月出现最多.  相似文献   

7.
使用实况资料对2008年5月27-29日发生在吉林省大范围浮尘天气过程进行分析。从环流形势、物理量诊断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是由于高空低涡发展东移,蒙古气旋发展和地面冷锋移动经过蒙古国中南部形成扬沙、沙尘暴,大量细小的沙尘粒子随着高空偏西气流一路东行到达内蒙古中东部,并以此为分界点跟踪沙尘的2条路径,一条为西路主要影响吉林省中西部地区,一条为偏南路经河北等地,越过渤海造成辽宁省、朝鲜、韩国出现沙尘暴或扬沙,在地面系统偏南气流的作用下,影响吉林省的白山、通化地区南部出现浮尘天气;沙尘在进入吉林省境内,由于吉林省低空处于弱层结稳定,风速小,干区条件配合不好,造成降水和浮尘天气交替出现,不利于沙尘暴或扬沙天气出现,以浮尘天气为主。  相似文献   

8.
新疆和田降尘的时空分布与影响因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野外调查、定位试验和室内分析,研究了新疆和田降尘量时空分布规律及扬沙、沙尘暴、大风和浮尘日数与降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和田降尘量的年内分布极为不均。春夏两季的降尘量占全年总降尘量的93.14%,秋季较少.冬季最少;最大值在6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降尘量随高度的升高呈减少的趋势.在影响植物生长及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两个高度降尘量最大。浮尘日数是影响降尘量的重要因素.降尘量随浮尘日数的增多基本呈上升趋势,但大风、扬沙、沙尘暴天气对降尘量的多少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5年1月至2006年4月朱日和地区20m气象塔的风速及PM10沙尘质量浓度资料,分析典型沙尘天气过程(沙尘暴、扬沙、浮尘)中近地层风速廓线及PM10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沙尘暴、扬沙发生发展过程中风速较大,梯度变化明显;浮尘天气风速相对较小,整个过程随时间均呈现出递增态势。沙尘天气结束后比开始前的风速均有所减小。沙尘暴期间PM10平均浓度在5436.38~10000μg/m3,扬沙天气发生过程中平均PM10质量浓度为1799.49~4006.06μg/m3,浮尘过程中PM10的平均质量浓度为1765.53μg/m3。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1971~2019 年叶城县逐月沙尘暴、扬沙、浮尘、大风日数资料,对叶城县近49 年来 的沙尘类天气变化趋势及其成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介绍轻雾、烟、霾、浮尘定义的基础上,总结4种复杂天气现象的判断方法,指出可在气味、颜色、沉淀物、能见度、生消特点等方面进行区别和判断,由此可提高观测水平,为气象预报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贺兰山地区沙尘气溶胶的化学组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大气背景,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条件下,对沙尘气溶胶进行采样,并对样品进行了中子活化分析,分析了沙尘气溶胶中的35种化学组分,并与黑风暴天气条件下沙尘气溶胶化学组分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盆地沙尘天气的气候特征及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柴达木盆地10个气象站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沙尘天气变化特征及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柴达木盆地扬沙、浮尘、沙尘暴日数均呈显著减少的趋势,4月为扬沙、浮尘、沙尘暴出现次数最多的月份;沙尘天气均表现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的气候特征;沙尘天气与大风、降水呈正相关,与大风的相关性明显,与降水的相关性不明显;四季气温与沙尘天气呈不显著的负相关。可见大风日数的减少是沙尘天气减少的主要原因,降水增加和气温升高对沙尘天气的发生也起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根据新和县2005-2014年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要素实测资料,研究发现,近十年来沙尘暴、扬沙、浮尘出现总日数之和呈波动上升趋势。分析新和县沙尘天气出现的原因、特征,提出了新和县预防和减少沙尘天气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春季大风对济宁市空气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燕  王友强  刘强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212-1213
通过对2006、2007年3~5月大风资料分析,找出春季大风对济宁市空气质量影响的规律,结果表明:春季大风在未引起浮尘、扬沙、沙尘暴的前提下,风速与空气质量呈正相关系;相反,则风速与空气质量呈反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是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霾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的,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少,相对湿度较小,雾,则是湿度较大,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大,空气中的微粒较多。他们都能使大气浑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因为空气质量的恶化,雾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雾霾事件,其实是异常天气形势造成我国大部分地区大气稳定、人为污染排放、浮尘和丰富水汽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一次自然因  相似文献   

17.
喀什地区近30年农业气象灾害特征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喀什地区近30a新整编资料,简析了近30a内发生的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影响程度,对沙尘(包括沙尘暴、扬沙、浮尘)、大风、高温、冰雹、暴雨等引发的气象灾害提出了相应的防灾减灾对策,以指导相关部门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18.
塔额盆地扬沙日数的时间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00年塔额盆地4个气象站扬沙日数的观测资料,分析了盆地扬沙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盆地扬沙的年平均日数2~19 d,冬半年扬沙日数最少,夏半年扬沙日数较多。扬沙日数20世纪60和80年代较多,70和90年代较少。40年来裕民年扬沙日数减少。盆地扬沙日数年际变化具有6~9年的震荡周期,塔城年扬沙日数在1975和1992年发生2次突变。  相似文献   

19.
选育适合河西地区种植的高抗、高产品种,以减少河西灌区由于冬春季土地裸露导致的扬沙和浮尘发生频率,实现冬麦北移的可能性。采用系统选育方式,进行连续的多年选择。经过连续两年的选择初步选育出了具有可能发展潜力的如下几个品种:97t-110、96-43—5—2—2—4、95—3—11—3—1—2—2和陇原031。部分品种有望成为河西适宜品种得以推广种植,从而减轻冬季裸露情况下的沙害,同时可以增加当地农业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20.
冯慧  李泽磊 《北京农业》2014,(24):179-180
雾霾是湖南省岳阳市秋冬季主要灾害性天气,2013年10月、12月,湖南省岳阳市雾霾天气分别达到14.0 d、20.0 d,机动车尾气、工业废气排放、浮尘扬沙、人类活动、等使得大气污染加剧,静风稳定的气象条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稀释,积聚在城区形成雾霾,对生态环境、交通出行、人体健康等造成很大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加强雾霾天气防御应对,减少雾霾天气出行,提高雾霾天气监测预报水平和预警信息发布,严厉打击制止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减少污染气体排放,提高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