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稻粉虱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本文描述了稻粉虱的形态特征,研究了稻粉虱的为害习性,生物学特性,生活史,世代历期,种群动态。寄主,越冬和防治方法,结果表明,稻粉虱在福州地区1a发生8代,第3、4、5代是为害水稻的主害代,应用扑虱灵防治稻粉虱,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2.
稻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我县主要有灰稻虱、白背稻虱和褐稻虱三种,其中以“两晚”生长后期的褐稻虱为害威胁最大.1968、1970、1972和1975年曾连续大发生,已成为夺取晚稻丰收的主要障碍.现将几年来褐稻虱发生和防治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小结如下:一、发生和为害规律1.发生时期 褐稻虱第二代成虫在6月下旬开始从南方陆续迁入我县稻田,繁殖第三、四、五代三个完整世代,第六代若虫一般不能羽化为成虫,逐渐自然消亡(见表  相似文献   

3.
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1,又称甘薯粉虱、棉粉虱,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重要害虫之一。该虫可为害棉花、蔬菜和园林花卉等植物,并且能传播双生病毒,平均每年在世界各地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3亿美元。近年来,我国粉虱种群发生动态出现了明显变化,广州、连云港、台州和温州等地先后报道了B型烟粉虱人侵、大发生为害情况。这与罗晨2002年报道的烟粉虱有逐年加重危害与蔓延的趋势相吻合。为了有效控制烟粉虱为害,笔者引进新型氯代烟碱类杀虫剂20%啶虫脒等不同类型的杀虫剂,进行防治烟粉虱的药效对比试验,现将试验结果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丽水山区茶树黑刺粉虱的发生及其综合治理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浙江省丽水市茶园中黑刺粉虱的为害调查表明,黑刺粉虱一年发生4~5代,若虫盛发期分别在4~5月和6~10月,其为害可持续到12月。主要的防治措施有合理密植、多施有机肥、及时清理茶园和适时防治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浙江省丽水市茶园中黑刺粉虱的为害调查表明,黑刺粉虱一年发生45代,若虫盛发期分别在45代,若虫盛发期分别在45月和65月和610月,其为害可持续到12月。主要的防治措施有合理密植、多施有机肥、及时清理茶园和适时防治等。  相似文献   

6.
黑刺粉虱的发生规律及综防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刺粉虱在安乡柑桔上一年发生4代。主要为害叶片、枝梢、果实,受害严重时诱发煤烟病,严重影响树体生长和果实品质。文章结合安乡柑桔上黑刺粉虱的发生情况,阐述了其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从而为控制该虫的发生危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1975年以后,各地防治褐稻虱都采用治上控下争主动,决战当代保丰收的策略.这对于扑灭褐稻虱为害,起了积极的作用.从镇江地区的实践来看,这个策略的弊病主要是农药成本高.目前三代的防治标准为每穴0.3头,多数年份8月上、中旬要连续治两次,加上决战当代,单季稻用药达3~4次,每亩农药费达2~2.5元.另外,有一定的盲目性.褐稻虱是个隔代暴发的害虫,第四代是否暴发,除与三代的虫量基数有关以外,还取决于当年的气候条件,后期迁入虫量等多种因素的配合.为了寻求褐稻虱经济有效的防治策略,整理了近几年来各类型水稻褐稻虱消长的系统资料,并进  相似文献   

8.
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探讨了1987年晚稻“圭巴”品种小区笼罩条件下稻纵卷叶螟、褐稻虱及其混合种群为害损失率和经济阈值.稻纵卷叶螟经济阈值因生育期不同而异,每百蔸幼虫分蘖期为121.3头,抽穗期为131.2头.褐稻虱抽穗期的经济阈值为百蔸494头若虫.本文提出了抽穗期稻纵卷叶螟、褐稻虱混合为害的产量损失率模型,在生产实践中,可直接利用此模型进行防治决策.  相似文献   

9.
四代稻飞虱2005年暴发成灾的原因分析及其控制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5年四代褐稻虱大发生的特点和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有效防治稻飞虱发生为害的策略,将其危害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10.
温室粉虱又称白粉虱、小白蛾子。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我国北方蔬菜产区首次暴发成灾,后一直是为害我国北方农业生产的重要温室害虫之一。烟粉虱又名棉粉虱、甘薯粉虱、银叶粉虱,20世纪40年代在我国就有记载,但一直不是重要经济害虫,直到20世纪末暴发成灾。两种粉虱虽形态、生活习性等相似,但其为害情况和抗药性有很大不同。正确区分两种粉虱,对指导害虫防治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第3,4代稻螟蛉幼虫盛发期,测定了田间幼虫空间分布格局。其水平分布属于聚集分布中的奈曼分布,垂直分布幼虫多集中在稻株中上部叶片。  相似文献   

12.
第4代白背飞虱与第5代褐飞虱发生程度及发生期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余庆县1993-2008年稻飞虱测报资料筛选分析,建立了第4代白背飞虱发生程度、低龄若虫盛发期的预测模型(=-7.764 01+0.001 25x1+0.001 26x2+0.113 08x3±Sy/12=1.181 8,=9.958 0+1.042 0x±Sy/x=1.284 8)和第5代褐飞虱发生程度、低龄若虫盛发期的预测模型(=1.178 3+0.001 5x1+0.001 4x2+0.002 0x3±Sy/12=0.587 0,=7.936 5+1.634 9x±Sy/x=2.807 1).利用该回归模型可提前10~15 d对其发生程度和低龄若虫盛发期进行预测预报,且结果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13.
 对水稻84-15进行了系统的遗传学研究,结果表明:84-15不存在无融合生殖材料所具有的无融合结实及隐性遗传特性,也未见F#-1或F#-2代株系的遗传早代稳定现象,F#-3代仅有个别组合的少数株系稳定(占1.25%),F#-4代株系稳定率略有增加(7.46%)。故据笔者的试验结果表明,水稻84-15不存在任何类型的无融合生殖现象。  相似文献   

14.
转基因水稻外源基因向稗草的漂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大刚  姚涓  陈伟庭  潘志文  周峰  梅曼彤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6963-6964,6990
[目的]研究转基因水稻中外源基因向同科杂草稗草的基因漂移情况。[方法]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获得稳定遗传的转hpt基因水稻株系,对转基因水稻田中自然生长和人工种植的稗草种子进行PCR检测,确定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结果]通过对多株杂草稗种子获得的22 000株幼苗的PCR检测,均未能检测到外源基因的存在。[结论]未发现稳定遗传的转基因水稻中外源基因向稗草的漂移。  相似文献   

15.
杂交稻二化螟自然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常规稻作对照,研究了杂交稻二化螟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二化螟存活率和种群趋势指数因世代不同而异。同一世代,杂交稻二化螟世代存活率和种群趋势指数高于常规稻二化螟。杂交稻二化螟主要死亡虫期是蚁螟孵出至侵入期,其次是3、4龄期,影响种群变动的关键虫期是蚁螟孵出至侵入期。  相似文献   

16.
转Bt基因水稻对非靶标节肢动物的影响是转基因水稻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开展了大量关于转Bt基因水稻对非靶标害虫安全性评价的研究,但多限于1代,不能完全反映田间情况。试验以转Bt基因水稻T1C 19(含cry1C基因)和T2A 1(含cry2A基因)以及其亲本非Bt水稻MH63为材料,在室内条件下连续饲养白背飞虱4代,研究转Bt水稻对非靶标害虫白背飞虱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继代效应,以明确T1C 19和T2A 1水稻对白背飞虱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白背飞虱在3种水稻品种上连续取食4代以后,其生长发育(若虫发育历期、若虫存活率、雌成虫体重)和繁殖(产卵量和卵孵化率)指标均没有受到水稻品种的显著影响。可见,供试的T1C 19和T2A 1对白背飞虱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抗性二化螟综合治理研究初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一系列田间试验 ,明确了二化螟发生与水稻播、栽期及品种间的关系 ,发现在常熟地区将水稻播、栽期分别推迟到 5月 2 0日和 6月 2 0日后 ,可以有效地减轻螟害的发生。在目前使用的和推荐使用的 10种治螟药剂中 ,防治抗性二化螟的单剂以三唑磷、乐斯本和锐劲特防效 (>85 % )较好 ,复配剂以三唑磷与其它有机磷或阿维菌素的复配制剂防效为最好 ,防效均在 90 %以上 ,其中稻虫胺 ,克螟劲的防效达 10 0 %。频振诱杀灯对二化螟成虫也有一定的诱杀作用。在此基础上 ,制定并验证了一套治理抗性二化螟的综防技术  相似文献   

18.
小麦吸浆虫防治适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不同杀虫剂在不同时期对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秋季麦播前进行土壤处理,防效不理想;在吸浆虫蛹期、羽化高峰期防治虽能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但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掌握发育进度,不适合指导群防群治;而小麦抽穗70%~80%时,正值吸浆虫产卵始盛期,此期防治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物候现象群众容易掌握,因此把小麦抽穗70%~80%作为吸浆虫的防治适期符合当前的生产现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特效植物营养素的表观遗传效应对常规稻4代的系列影响。[方法]用常规稻一个品种采用特效植物营养素(SPNE)进行了4代的系列对比试验,比较每代都用 SPNE处理比清水对照的增产幅度;从第2代开始每代比较上代用 SPNE处理当代用清水比每代清水对照的表观遗传增产幅度;比较用 SPNE处理相同地点不同的增产效果;还比较了同代 SPNE不同喷施次数的表观遗传增产效果。根据卫生部发布的食品安全和食品污染物限量的国家标准对 SPNE处理和对照的稻米进行了对比检测,重点检测了镉的含量,还对比检测了蛋白质的含量。[结果]在4代范围内随着 SPNE处理代数的增加,增产幅度逐代增加,表观遗传增产幅度逐代增加,用 SPNE处理相同地点不同的产量不同,但同田对比对应的增产幅度接近,SPNE不同喷施次数对应的表观遗传增产效果接近。 SPNE处理和对照的稻米污染物含量都远低于国家限量标准,SPNE处理后的稻米镉含量显著低于对照,蛋白质高于对照,比对照更安全更营养。[结论]为提高常规稻的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稻纵卷叶螟主害代发生量与降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针对稻纵卷叶螟主害代测报难的问题,通过对古田县10a虫情资料和气象资料进行回归分析,指出:古田县稻纵卷叶螟主害代-第三(2)代的螟蛾迁入量与6月上,中旬雨日之和及降雨量之和呈正相关关系;蛾迁入后的1-2龄幼虫存活率与蚁螟盛孵高峰期的降雨强度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