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磷肥的施用方式和施用量对提高作物的产量和磷肥利用效率有重要影响。研究常规一次性施肥和滴灌分次施肥以及不同磷肥用量对玉米生长及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滴灌密植高产春玉米产量及肥料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滴灌水肥一体化分次施磷模式下,磷肥用量在90 kg/hm2时玉米产量达到最大(16.66~17.29 t/hm2),比一次性基肥施入产量高8.3%~12.6%,经济效益平均提高11.0%;磷肥偏生产力和农学利用率比一次性基肥施入处理分别提高44.4%~50%和59.5%~73.65%。在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在玉米开花前随水分次滴施水溶磷肥能有效提高玉米产量和磷肥利用率,同时能减少磷肥用量,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目前加拿大西部地区采用的施肥方法,是把若干年里用的大量磷肥一次施入。这样做,即使在淋溶严重的情况下,所观察到的土壤中磷的损失也非常少。由于在若干年里一次施入的这些磷肥对植物都是有效的,因此可以免得每年施肥。此外,磷肥可以在方便的时侯施入,不一定要在繁忙的播种季节里施肥。  相似文献   

3.
通过田间试验、示范研究溶磷生物肥料在玉米上的施用效果及其对土壤、植株磷素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入溶磷菌液玉米整个生育期磷肥利用率达21.75%~37.98%,植株从土壤吸收磷素养分的效率达10.94%。从植株磷素吸收效率分析,磷肥减量1/3处理与全量磷肥处理吸磷量无明显差异,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植株吸收效率明显降低。溶磷生物肥在吉林省不同生态区域示范应用,可使化学磷肥用量减少1/3而产量均有所增加,在吉林省中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增产幅度为8.2%~11.7%,在西部干旱地区幅度为4.1%~8.3%,在东部湿润冷凉区增产幅度为5.6%~13.0%。溶磷生物肥料对不同生态区域的不同土壤类型有一定的环境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磷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土壤中总磷含量丰富,但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效磷含量却很低。传统上主要通过施用磷肥提高缺磷地区的作物产量。然而,施入土壤中的磷不仅易被固定,还会转化成难以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机磷,从而降低植物对磷的吸收利用率,造成环境污染。解磷细菌具有将土壤中难溶态磷转化为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效磷的功能,提高植物对磷的吸收利用率。解磷细菌种类繁多,作用机制复杂且影响因素众多。本文综述了解磷细菌解磷机制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解磷细菌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情况,以为提高稻田土壤难溶态磷的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水稻田表水磷素的动态特征及其潜在环境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通过独立排灌式磷肥大田试验探讨了水稻田表水磷素的动态特征及其潜在的环境效应。研究发现, 施入磷肥增加了田表水磷素水平, 首次水样总磷水平为0.201~ 1.301 mg/kg, 溶解磷水平为0.058~ 0.926 mg/kg; 在等量施磷的条件下, 与单施无机磷肥比较, 有机无机磷配施能显著地提高田表水磷素水平; 在首次采样的一周之内, 两者总磷水平相差达3.85~1.89 倍,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因施磷结构的不同导致田表水磷素水平的差异逐渐缩小并趋于一致。任一次田间排水都存在诱发附近水域水体富营养化的可能。从减少磷素流失的角度出发, 在施磷灌水后约一周之内或田间耘田时, 田间排水磷素流失潜能增大, 另外, 还要避免在雨水集中的季节施用磷肥。  相似文献   

6.
磷肥用量对超级早稻生长、产量及磷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级早稻中早39和普通早稻金早09为材料,研究比较了不同施磷量对超级早稻生长、产量及磷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分蘖中期,在P0和P1处理条件下,中早39的生物量显著低于金早09,但是齐穗期以后,所有磷肥用量处理下,中早39的生物量及产量均高于金早09。施用磷肥能显著提高2个品种的有效穗数,但P1和P2处理间中早39的有效穗数无显著差异。 P1和P2处理下中早39的氮、磷吸收量显著高于金早09,磷肥吸收利用率和磷肥偏生产力也高于金早09,但是磷肥农学利用率低于金早09。随着施磷量的增加,中早39的有效穗数和产量增加量均小于金早09,同时中早39的磷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磷肥偏生产力下降程度均高于金早09。综上所述,超级稻中早39对磷肥的敏感性低于普通早稻金早09,最适磷肥(纯P)用量为30 kg/hm2。  相似文献   

7.
一九四九年前,西格鲁吉亚茶园仅施入氮肥和磷肥,而钾肥则没有施入,致使许多茶园,特别是五十年生的查克瓦老茶园土壤中钾的天然蓄量消耗殆尽,因而无机营养不能满足需要。造成茶树,尤其是老茶园的茶树严重缺钾;使得甚至在进行良好管理和氮磷营养充分的茶园,茶叶产量显剧下降。缺钾所引起的生理失调,不仅表现在产量的下降上,而且茶叶在外表  相似文献   

8.
用P~(32)示踪法研究结果表明,甜菜在1~2片真叶期已开始吸收磷肥。至叶丛繁茂期,单株绝对吸磷量和对磷肥利用率均明显增高,但单株相对含磷量却明显降低;磷肥施到距种子2、4cm以下可显著提高甜菜对磷肥的利用率。至7月中旬利用率分别达4%和7.9%,比种、肥混施分别提高60%和2倍;磷酸二铵做种肥,其分解产生的NH_4对甜菜有毒害作用,可降低出苗率、保苗率,也影响对磷肥的吸收利用。采用种、肥分层施可缓解和避免NH_4~ 对甜菜的伤害。  相似文献   

9.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提高作物对磷的吸收和利用效率是促进作物生长和节约养分资源的关键。为探究不同耕作措施下花生磷吸收效率及土壤盈余磷分布,在胶东半岛的莱西望城、招远夏甸和招远齐山三个试验点开展免耕、浅耕、深耕和深松四种土壤耕作措施下花生生产试验。结果表明,与免耕相比,深耕和浅耕提高了花生产量、磷吸收和磷利用效率。相同磷肥用量下,随着单产每增加1 000 kg/hm2,磷吸收量、磷肥回收率、磷肥偏生产力、磷肥耕作效率分别提高4.30 kg/kg、0.09 kg/kg、20.40 kg/kg和0.20 kg/kg,花生产量的提高和磷的吸收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团聚体大小有效磷含量与土壤微生物组成有关,在大于2 000μm团聚体中有效磷含量随丛枝菌根真菌和腐生真菌的增加而增加,在53~250μm团聚体中细菌所占比例与团聚体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在250~2 000μm团聚体中放线菌微生物种群占比与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上述研究表明,深耕和浅耕是改善花生田植株生长和磷吸收的较优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0.
充分发挥磷肥后效作用是实现玉米节本增效的重要举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立春 《玉米科学》2004,12(Z2):91-94
通过吉林省中等肥力黑土玉米磷肥13年田间与盆钵定位试验及室内大量化验分析得出磷肥当季虽具有较明显的增产效果,但其利用率(9.8%)并不高.四个量级磷肥(45、90、135和180kg/hm2)利用率最高的时期均在施后第二年(14.9%~38.8%)和第三年(12.3%~30.5%),到第四年虽能被玉米吸收利用一部分(9.1%~18.6%),但其增产效果已不显著.残留在土壤中的磷肥前两年利用率之和可达到27.4%~68.5%.产量与效益结果表明,磷肥在施用后的第二年和第三年,即磷肥前两年后效的年均增产(1003~1443 kg/hm2)增收(802~1154元/hm2)效果最高.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常规施肥、配方施肥以及磷肥后移对水稻磷素吸收积累量、利用效率、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配方施肥和磷肥后移使水稻植株内磷素吸收累积量增加,磷肥贡献率、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等均显著提高;在相同施磷水平下,与磷肥全部基施处理相比,磷肥后移处理(m基肥∶m追肥=7∶3)使水稻生育后期磷素总累积量和净吸收量提高了6.86%和20.07%,磷肥贡献率、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和生理利用率提高了36.56%、23.10%、46.16%、7.09%和18.25%,水稻产量和产投比提高了7.09%和7.04%。综合分析,配方施肥尤其是磷肥后移可显著增加水稻生育期磷素吸收累积量,提高水稻磷肥利用效率、产量和产投比,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研究证明,在土壤中氮肥过多的情况下,如果不提高钾肥、磷肥的施入量,茶叶质量就变差。钾肥能使茶叶中的鞣酸含量增加。氮和磷使得茶叶中鞣酸,浸出物和部分胡萝卜素的含量都减少。施入适量钾肥能把叶片中这些化合物的数量增加到在未施肥地  相似文献   

13.
磷肥对玉米灌浆期光合系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劲峰  马迪  王帅  鲁豫  李娜  王月  韩晓日 《玉米科学》2016,24(5):136-141,146
在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基础上,测定不同水平磷肥处理玉米产量、灌浆期玉米穗位叶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指标。结果表明,施用磷肥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增施磷肥可以明显影响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变化,无论在低量有机肥还是高量有机肥投入条件下,增施磷肥均可以降低玉米穗位叶OJIP曲线的K、J和I值,减少叶片放氧复合体系统损伤程度。合理的氮磷比例可以有效提高PSⅡ电子传递性能,对于PSⅡ供体侧性能无明显影响。随着磷肥的施入,PSⅠ反应中心P700的最大氧化还原能力和光系统Ⅰ和Ⅱ的协调性受到一定抑制。  相似文献   

14.
以玉米品种宁吉198为试验材料,设6个磷肥量级,对玉米磷素吸收特性、磷肥利用率和玉米产量等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分析,所有处理N、K2O用量一致,确定银川平原引黄灌区水肥一体化模式下最佳磷肥施用量。玉米生育期内取样测定,分析不同磷肥处理对玉米叶面积指数、磷素积累量、磷肥利用率、灌浆速率和产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磷肥180 kg/hm2表现最佳,与其他处理相比植株磷素积累量和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对子粒贡献率上升8.57%~26.28%,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5.71%~11.44%,产量增加4.9%~17.7%。滴灌水肥一体模式下磷肥施用量180 kg/hm2可以提高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植株磷素积累转运量和肥料利用率,产量最高可达14 492.13 kg/hm2。通过一元二次方程将2年产量数据进行拟合,得出最高产量下对应磷肥施用量为175.43 kg/hm2,是银川平原引黄灌区磷肥最佳施用量。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甜菜生产中,主要以磷肥做种肥。但磷肥在土壤中移动性很小,从甜菜根系发达入土较深的植物学特征上看,这样施肥不利于甜菜对磷肥的吸收,只有深施增产效果才能显著。基于这样的理论认识,1980—1981年对甜菜进行了用磷肥做种肥、种下不同深度施肥,对甜菜产量影响的研究。两年的研究结果证明,磷肥种下深施增产趋势一致,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我省一般土壤含钾量,无论总钾量或有效钾含量都较氮、磷为高(大部速效钾>100PPM),因此便认为华北土壤不缺钾,施钾无效。但随着氮肥的大量施入,磷肥的增  相似文献   

17.
《江西棉花》2011,33(4)
一是磷矿粉、骨粉等难溶性磷肥不能与草木灰、石灰氨、石灰等碱性肥料混用,否则会中和土壤内的有机酸类物质,使难溶性磷肥更难溶解,作物无法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18.
《棉花科学》2011,(4):64-64
一是磷矿粉、骨粉等难溶性磷肥不能与草木灰、石灰氨、石灰等碱性肥料混用,否则会中和土壤内的有机酸类物质,使难溶性磷肥更难溶解,作物无法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旱地小麦自然降水和肥料利用效果以实现稳产高产栽培,通过3个不同降水年型田间试验,研究了晋南旱地麦田休闲期深翻时间和氮、磷施用方式对小麦群体、产量及水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休闲期降水量及其分布、深翻时间和施肥方式共同影响旱地小麦播前0~200 cm土壤蓄水量、产量、水肥利用效率。休闲期丰水年较平水年和枯水年分别增产75.29%和170.39%,播前0~200 cm土壤贮水量分别多42.77 mm 和116.91 mm,水分利用效率分别高2.94和8.77 kg·mm-1·hm-2,氮、磷利用效率也较高。8月中上旬深翻蓄水效果较好,可促进小麦植株和籽粒对氮、磷的吸收,增加冬前茎数和穗数,8月中旬深翻较7月中旬深翻增产5.43%~18.15%,播前0~200 cm土壤贮水量增加12.12~18.45 mm,水分利用效率和磷素利用率也较高。与播种前配施氮、磷肥相比,8月中上旬深翻时配施磷肥,播种前施入氮肥,可提高冬前和拔节期茎数、穗数和穗粒数,促进氮、磷积累和转运,从而增产,同时提高收获期0~200 cm土壤贮水量和水分利用率。在当前气候、栽培条件下,晋南丘陵旱地不同降水年型下均以8月中上旬深翻配施磷肥,播种前施入氮肥可提高土壤渗水特性,最大限度纳秋雨蓄墒,增加小麦冬前和拔节期茎数和穗数,提高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0.
不同施氮肥处理对水稻植株吸磷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水稻田间小区试验,分析不同氮肥处理对水稻磷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入量过高会影响水稻植株对磷肥的吸收利用。不同的氮肥施用比例及追施次数对水稻吸收磷素有影响,即随着氮肥的增加,磷肥的吸收量有所提高。缓释尿素控制了氮素的释放速度,有利于调节植株吸收磷素,并且间接地提高水稻植株对磷养分的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