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4 毫秒
1.
渭北旱塬属于雨养农业区 ,干旱已构成该区现阶段冬小麦再上新台阶的第一限制因子。因此蓄住自然降水 ,对解决该区干旱问题十分重要。据此 ,我们在合阳甘井经过几年麦草覆盖保墒试验 ,提出了“留茬全程覆盖技术”(以下简称全程覆盖 )。该技术使旱区小麦产量由中产 (3150 kg/hm2 )提高到高产 (6 0 0 0 kg/hm2 )水平 ;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自然降水的保蓄率 ;肥力进一步提高 ;改善了小麦根系微环境和土壤生态状况。  相似文献   

2.
渭北塬区旱地小麦微型聚水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渭北旱塬干旱少雨,冬小麦生育期内水分供需矛盾突出的气候特点,提出了旱地微型聚水保墒技术,该技术集地膜覆盖与秸杆覆盖于一体,把覆盖时间提前到前茬收获后,能将小麦整个生产年度降水最大限度蓄积并保存于土壤之中,加之温度和土壤养分提高,促进了小麦个体发育,具有良好的增产、增收效果。  相似文献   

3.
风沙半干旱区(阜新)年平均降水423mm。各月降水分布不均,70%集中在7-8月份,该区的土壤水分在0-100cm垂直范围的内呈规律性变化,在时空分布上呈季节性变化,旱灾发生频率达到70%以上,针对以上特点,我们提出了玉米高产抗旱栽培6项技术措施;(1)筛选高产品种;(2)选择适宜的;(3) 种植密度;(4)合理的施肥方式及施肥量;(5)合理的耕作技术;(6)地膜覆盖技术,从而充分利用了自然降水,保证了玉米 水高峰与自然降水同步,实现抗旱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辽西风沙半干旱区地处辽宁省西北部,年降水量为300—500mm,春季风大少雨、多干旱,夏季雨量集中,秋冬季降水量偏少。该区农业生产以旱作为主,自然降水是该区农业生产用水的主要来源,干旱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延安旱地冬小麦地膜穴播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静  雷彩碧 《麦类作物》1999,19(1):60-62
为了提高延安市旱地小麦降水有效利用率,进而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采用冬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覆膜穴播比同期露增产30.5%,比常规露播增产20.5%,说明地膜小麦具有保水,抗旱,增产的全程优势作用,因此,旱地小麦覆膜穴播栽培技术在该市干旱干旱农业我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延安 市旱地小麦降水有 效利用率, 进而达到 高产、稳产的 目的,采用 冬小麦全 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 术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覆膜穴播比同期露播增产 30.5% ,比常 规露播增产 20.5% ,说明地膜小 麦具有保水、抗旱、增产的全程优势作用。因此,旱地小麦覆膜穴播栽培 技术在该市干旱半干旱农业生态区有较高 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粮食产量的大幅度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上对小麦品种的综合性状,特别是品质问题日益关注。甘肃省高寒阴湿区及中部沿黄灌区经济相对落后.自然条件复杂.加之农作物品种随着应用年限的延长和自然条件的变化,出现种性退化和产量下降等问题。致使小麦生产徘徊不前。该区如能实现小麦品种的优质化.并加以利用,便可推动小麦产业升级,培养起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临夏地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针对旱地区春季干旱、夏季多雨的气候特点,为提高土地单产水平及经济效益,在小麦播种时,每隔三行,留出三行空带进行覆盖,来春空带套种玉米,麦种后复播大豆,变一年一作为一年三作,较常规单种小麦亩增粮豆682.5公斤,增收443.6元。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吉林省粮食产量逐步提升,已连续8年总产量稳定在350亿kg以上,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吉林省水资源总量相对贫乏,虽然自然降水相对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加之气候暖干化,导致的季节性干旱是吉林省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此外,长期重用轻养的生产方式造成耕层土壤结构恶化,水分蓄、保、供能力下降,致使粮食增产与水资源紧缺的矛盾十分突出。针对上述生产与技术问题,围绕“以高效利用自然降水为主,节水补充灌溉为辅”的技术原则,开展玉米丰产高效栽培机理和关键技术创新,在半湿润区提出了“蓄水保墒”自然降水高效利用技术,在半干旱区提出了“蓄水保墒+节水补灌”水分高效利用技术,构建了7套适于吉林省半干旱、半湿润区的栽培技术模式,并在生产中示范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冯仰强  聂志刚  王钧  罗荣鑫 《作物研究》2021,(2):108-111,140
旱地小麦是甘肃省重要的粮食作物,气候变化对旱地小麦产量影响显著.本文利用APSIM模型模拟评估不同降水年型下降水变化对旱地小麦产量的影响,并利用甘肃省定西市1979—2017年的气候数据,采用相关分析法对甘肃省定西市旱地小麦产量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丰水年小麦平均产量为2246.48 kg/hm2,平水年和干旱年分别...  相似文献   

11.
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出的甜菜全膜覆盖节水栽培技术与常规半覆膜栽培技术比较,甜菜全膜覆盖节水栽培技术具有节水、保墒、提高前期土壤温度、有利于中晚熟高产品种在高海拔地区种植、增产效果明显等优点;全膜覆盖种植的甜菜较当地大宗作物小麦、啤酒大麦增加纯收入30%以上,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该技术非常适宜在西北干旱荒漠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广西蔗糖》1997,(1):24-24
雷州半岛旱地甘蔗生态系统面临土壤退化,水分失调的严峻挑战,因此,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分蒸发、渗漏、流失,提高水分利用是实现旱地甘蔗高产的中心环节。1改革栽培制度,减少干旱威协雷州半岛春旱严重,有“十年九旱”之称,甘蔗发芽率低,因此,必须改革栽培制度,发挥旱地蔗秋、冬植的优势。2蓄水保墒抗旱(1)改牛耕为机耕,机耕深度达25~35cm,使降水渗入土壤底层,提高抗旱能力。一般可增产10~13%;(2)覆盖保墒,旱地蔗区用地膜覆盖使地面蒸发水分上下循环,做到“少水高效”,甘蔗种植后,用蔗叶,稻草等覆盖蔗行间,土壤水…  相似文献   

13.
夏玉米秸秆覆盖栽培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滕树川  杨朝勇  王正国  田沁 《玉米科学》2002,10(Z1):068-069
在伏旱及秋旱严重的地区,采用小麦秸秆覆盖,能有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保水能力.试验得出覆盖区比对照区土壤含水量提高3.1~4.2个百分点,使玉米在干旱季节能正常生长发育,经济性状表现良好因而产量就高.结果是覆盖区比对照增14.6~19.4个百分点,公顷增收783.56元,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大豆苗期、花期和鼓粒期在干旱、自然和充足三种水分及无肥、无机肥和无机肥+有机肥三种施肥方式条件下,根际士壤中氨氧化细菌、自生周氮菌和反硝化细菌三种不同生理菌群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用无机肥条件下自然降水使氨氧化细菌数量高于充足水和干旱处理,干旱使好气性自生固氮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高于自然降水和充足水,在自然降水条件不同施肥使功能性细菌发生变化,施肥促进三种功能菌的生长,其中,有机肥配施化肥的效果最为显著反硝化细菌符处理数量相近,有机肥数量稍高.  相似文献   

15.
双单倍体(DH)技术可使杂合育种材料在一个世代纯合稳定,被广泛用于作物遗传育种。小麦×玉米杂交是产生小麦DH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小麦和玉米一般在不同季节种植,制约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春性和经春化处理的半冬性、冬性小麦材料在云南昆明自然条件下一年四季均可播种、收获,为每年4月至12月进行小麦×玉米杂交提供了便利条件。本团队前期建立了平均得胚率为25%(15%~70%)、成苗率为62%(50%~80%)以及加倍率为62%(50%~90%)的小麦DH批量生产技术规程。并于2015年以来,利用国内外共1 900余份不同遗传背景的春性、半冬性和冬性小麦材料进行验证,共获得10.5×104个小麦DH株系;构建了64个DH遗传群体;育成了云麦110、云麦112等小麦新品种;创制了24个优良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及一批抗病优良品系,初步实现了该DH技术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后续还需继续完善规模化DH生产技术规程,提高得胚率、成苗率、加倍率等关键技术指标和DH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促进该技术在小麦遗传育种中更广泛地应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定位研究的方法,在洛阳典型的丘陵坡耕旱地上,经过8年的连续研究表明:深松覆盖与免耕覆盖技术能显著提高土壤对降水的贮蓄能力,最高可较对照增加20%以上;深松覆盖较免耕覆盖的增产作用更为显著,两者在试验3年以后均表现出提高降水利用效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塑料大棚覆盖茶园的效果及其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春景  张连佳 《茶叶》1997,23(3):24-27
本文总结了十里丰农场于1993-1994年二年的塑料大棚覆盖茶园效益试验,结果表明:塑料大棚覆盖茶园明显提高有效积温;提草芽叶采摘期;增加土壤有效养分;提高经济效益。最后还简述了塑料大棚的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8.
干旱是影响小麦种植区域分布、产量和品质的最严重的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随着气候变暖、淡水资源日益短缺,干旱对小麦的影响呈现加重趋势。当前,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技术已经成为研究小麦抗旱分子机制的常规和可靠工具,利用这两种技术已在不同小麦品种和小麦野生近缘种中鉴定出了大量参与小麦抗旱分子调控网络的基因和蛋白质。本文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利用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学技术获得的对小麦响应干旱分子机制的认识,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对应用已有的研究成果改良小麦抗旱性及进一步应用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学技术更好地揭示小麦抗旱分子机理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风沙半干旱区旱地玉米提高降水生产效率的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垄膜沟种微集雨和全地面平铺覆膜栽培技术对提高旱地玉米天然降水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间沟垄微集雨结合覆盖有效地利用了垄膜的集雨和沟覆盖的蓄水保墒功能,改变了降雨的时空分布,使降雨集中在沟内,明显提高了降雨的利用率,特别是5 mm左右微小降雨的利用率。全地面平铺覆盖栽培最大限度降低了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达到保墒的目的。田间沟垄微集雨技术和全地面平铺覆盖栽培技术能增加玉米产量,提高降水利用率。  相似文献   

20.
2011年小麦返青前豫东地区小麦黄苗现象表现明显,并有其自身特点。中国气象局监测显示.2010年10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中国北方冬麦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3。8成.其中黄淮等地偏少6~8成。黄淮区域平均降水量仅61.7mm,较常年同期少约5成。由于持续降水偏少.中国北方冬麦区遭遇本世纪以来历史同期最严重的气象干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