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异色瓢虫对紫薇长斑蚜捕食及控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对紫薇长斑蚜Tinocallis kahawaluokalani的捕食能力,通过室内试验测定异色瓢虫成虫对紫薇长斑蚜的捕食功能。结果表明:异色瓢虫成虫对紫薇长斑蚜的捕食功能符合HollingⅡ反应模型,方程式为Na=0.987 5N/(1+0.005 43N),瞬时攻击率为0.987 5,处置时间为0.005 5 d;通过Hassell和Valley干扰模型拟合,得到捕食作用率E与猎物密度P的关系为E=0.542P-0.809,捕食常数为0.542,干扰系数为0.809;通过对Holling反应新模型进行拟合,方程式为Na=127.99exp(-61.55/N),最佳寻找密度为61.55头。田间试验表明释放异色瓢虫成虫能有效控制紫薇长斑蚜密度,其中瓢蚜比1:20和1:10的防治效果基本相同,而1:40的防治效果在短期内(7 d)不如1:20和1:10,但长期(28 d)防效趋于一致。从经济学和生态学的角度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与评价大红瓢虫对竹秆红链蚧的捕食潜力,对大红瓢虫成虫捕食竹秆红链蚧1龄与2龄若虫以及雌成虫的功能反应、寻找与干扰效应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捕食率随着竹秆红链蚧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寻找效应随着竹秆红链蚧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其自身密度对竹秆红链蚧的捕食存在干扰作用,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捕食率随着下降;大红瓢虫成虫对竹秆红链蚧的捕食作用还受两者间密度的制约,随着两者密度的增加,相互干扰作用越大,捕食率越低,其干扰反应模型符合Hassell模型;大红瓢虫成虫对竹秆红链蚧1龄与2龄若虫和雌成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85.3、134.3、71.6头;日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42.91、35.30、25.11头。大红瓢虫成虫对竹秆红链蚧具有较强的捕食作用,可在生物防治中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室内测定后斑小瓢虫[Scymnus(Pullus)posticalis(Coleoptera:Coccinellidae)]对竹茎扁蚜[Pseudoregma bambusicola(Homoptera:Hormaphididae)]的最佳捕食密度、最大捕食量、干扰系数、瞬时攻击率、处理时间等参数,研究后斑小瓢虫对竹茎扁蚜的控害潜能,通过后斑小瓢虫生命表的测定,探明利用竹茎扁蚜饲养后斑小瓢虫的种群增长趋势,为开发利用后斑小瓢虫防治竹茎扁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温度(23±1)℃,相对湿度70%~73%条件下,采用塑料盒定时定量饲养观察方法测定后斑小瓢虫对竹茎扁蚜的捕食功能,测试后斑小瓢虫自身密度的干扰效应;使用DPS软件,分别用Holling-Ⅱ型、汪世泽Holling-Ⅲ型功能反应新模型和金开正捕食者-猎物功能反应统计模型等昆虫生态学方法进行拟合,分析后斑小瓢虫对竹茎扁蚜的最佳捕食密度、最大捕食量、干扰系数、瞬时攻击率、处理时间等参数,研究后斑小瓢虫对竹茎扁蚜种群的调节作用;通过在林间设置纱网笼罩饲养法测定后斑小瓢虫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后斑小瓢虫内禀增长力等种群数量特征。【结果】在实验室特定条件下,捕食功能反应测定得出后斑小瓢虫3龄幼虫和成虫对竹茎扁蚜平均日捕食量最大可达75头和81头,表明后斑小瓢虫3龄幼虫和成虫对竹茎扁蚜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后斑小瓢虫自身密度的干扰效应测定结果反映,后斑小瓢虫释放比例为1∶38.8时可以达到最大的控害效能;生命表参数测定结果表明,室内饲养雌成虫的存活率可以达到63%,经过1个世代种群可以增长85.3638倍,在试验温度范围内种群周限增长率(λ)均大于1,后斑小瓢虫在实验室内饲养的种群成几何级数增长。通过生命表参数比较和功能反应模型分析,表明后斑小瓢虫对竹茎扁蚜具有较强的取食及繁殖能力,对竹茎扁蚜种群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结论】用竹茎扁蚜饲养的后斑小瓢虫种群成几何级数增长;后斑小瓢虫对竹茎扁蚜具有较大的控害潜能。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团聚丽瓢虫Adalia conglomerate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以及对铁杉球蚜的捕食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团聚丽瓢虫1a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团聚丽瓢虫卵期、1、2、3、4龄、预蛹和蛹的发育历期平均分别是10d~15d,5d~11d,7d~11d,7d~11d,8d~16d,20d~30d,15d~18d。团聚丽瓢虫成虫和3龄幼虫可捕食所有龄期的铁杉球蚜,尤其喜欢捕食卵。捕食能力随着自身龄期增大而增大,成虫日最大捕食量最大,为344.8头。团聚丽瓢虫成虫和幼虫对铁杉球蚜卵的捕食效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成虫对铁杉球蚜的寻找效应用Hassel&Varley模型进行模拟,模型为E=0.4517P^0.5568,r^2=0.9859,表明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个体间的干扰越强,表现出对铁杉球蚜的捕食作用减小。  相似文献   

5.
室内测定六斑异瓢虫Aiolocaria hexaspilota(Hope)幼虫及成虫对榆紫叶甲Ambrostoma quadriimpressum Motschulsky卵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各龄幼虫及成虫的捕食量随榆紫叶甲卵密度增加而增加,当榆紫叶甲卵增加到一定数量时,捕食量趋于稳定,其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六斑异瓢虫1~4龄幼虫及成虫对榆紫叶甲卵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3.92,16.86,68.26,198.61和292.40粒。经χ2检验,其理论值与观察值差异不显著。在相同猎物密度下,六斑异瓢虫成虫随着密度增大,平均捕食量和捕食作用率下降,而分摊竞争强度增加。捕食作用率E与六斑异瓢虫成虫密度P的关系为E=192.5965P-0.2411。  相似文献   

6.
七星瓢虫成虫对蠕须盾蚧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是毛竹害虫——蠕须盾蚧(Kuwanaspis vermiformis (Takahashi))的重要捕食性天敌,为科学评价七星瓢虫对蠕须盾蚧的捕食能力及利用价值,对七星瓢虫成虫对蠕须盾蚧1龄若虫、2龄若虫和雌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 Holling-域型圆盘方程,寻找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应用 Holling-域型方程拟合七星瓢虫成虫对蠕须盾蚧1 龄与 2龄若虫和雌成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221.3、127.8、51.6头;应用 Holling-芋型方程拟合七星瓢虫成虫对蠕须盾蚧1 龄与 2龄若虫和雌成虫的日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40.43、37.78、23.51头.说明七星瓢虫成虫对蠕须盾蚧具有较强的捕食潜力,是控制蠕须盾蚧的重要天敌资源  相似文献   

7.
二星瓢虫Adalia bipunctata(L.)的功能反应呈Holling Ⅱ型,其成虫在一天之内的捕食上限为376.87头,捕食1头桃粉大尾蚜Hyaloptera amygdali Blanchard仅需3分49秒,其捕食潜能很大。  相似文献   

8.
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 kuwanae是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i密竹链蚧Bambusaspis miliaris的一种主要天敌,该瓢虫成虫捕食密竹链蚧的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方程,其寻找效应随着密竹链蚧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用该方程计算可求出红点唇瓢虫成虫对密竹链蚧的日捕食上限:1龄若虫为107.1头,2龄若虫为80.7头,雌成虫为56.0头。红点唇瓢虫成虫对密竹链蚧的日最佳寻找密度:1龄若虫、2龄若虫与雌成虫分别为35.8、27.0、19.2头。这对生产上利用红点唇瓢虫成虫防治绿竹密竹链蚧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克拉玛依农田开发区防护林上发生的杨盾蚧天敌昆虫种类及其自然控制作用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杨盾蚧天敌昆虫主要是长棒四节蚜小蜂和孪斑唇瓢虫,其中长棒四节蚜小蜂自然寄生率高达41.5%。此外,在室内对杨盾蚧的主要捕食性天敌孪斑唇瓢虫的捕食量以及孪斑唇瓢虫和杨盾蚧之间的密度功能反应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孪斑唇瓢虫对杨盾蚧若虫具有较大的捕食潜能,而且对若虫的寻找效应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
花大姐     
花大姐是人们熟悉的一种昆虫。成虫体呈半球形,恰似口向下的瓢,所以称之为瓢虫。体背光滑或具细毛。最小的体长不到1毫米,最大的的可达17毫米。体多为黄色、红色或黑色,少数发兰有金属光泽。斑纹多为点形,其色为黑、红、黄或白色不等。瓢虫的种类甚多,我国已有记录的近300种。瓢虫,不咬人,不螫人,尤其经常可以看到它们在吞食可恶的蚜虫、球蚜、蚧壳虫等。如常见的七星瓢虫、蒙古光瓢虫、奇变瓢虫、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等都是捕食球蚜及各种蚜虫、介壳虫  相似文献   

11.
在生物防治中,一种天敌能否控制其害虫,一方面取决于这种天敌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例如天敌的有效增长率,食谱的宽窄,作用期与害虫发生期的吻合程度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另一方面又取决于天敌捕食量的大小或寄生率的高低,而天敌的捕食效果或寄生效果又受到天敌自身密度、害虫的密度和空间分布的影响(Hassell and May.1973)。所以,研究害虫密度和天敌自身密度对捕食效果或寄生效果的影响无疑对生物防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sm (Hausm.))是云南苹果产区的主要害虫之一,现在昆明地区、丽江县、宁蒗县和禄丰县均有分布。在丽江县绵蚜危害相当严重。为了给绵蚜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作者于一九八五年开始对苹果绵蚜的天敌种类及其作用进行调查研究。在苹果绵蚜的天敌中,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也是一种常见的捕食天敌,在野外经常可以观察到七星瓢虫捕食苹果绵蚜的现象。为了了解苹果绵蚜的密度和七星瓢虫自身的密度对七星瓢虫捕食效果的影响,作者在室内进行了捕食实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对中华草蛉与异色瓢虫的幼虫和成虫种间以及各虫态天敌昆虫共存情况下的竞争干扰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中华草蛉幼虫与异色瓢虫幼虫竞争干扰明显,在共同捕食时中华草蛉幼虫占优势,成虫间竞争干扰以异色瓢虫捕食蚜虫优势明显大于中华草蛉.2种天敌昆虫各虫态共同捕食蚜虫时高龄幼虫及成虫捕杀低龄幼虫竞争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3.
后斑小瓢虫是竹茎扁蚜最重要的捕食性天敌之一,本文描述了其各虫态各龄期的形态特征,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发现后斑小瓢虫在福建武夷山一年发生4~5代,有世代重叠现象,从卵发育到成虫约需21 d,成虫寿命一般为26 d,幼虫和成虫都有捕食性。每年4月下旬至6月下旬虫口数量达到高峰。研究可为野外快速辨认该种瓢虫和天敌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评估白足蚜小蜂Aphelinus albipodus对桃蚜Myzus persicae的防控效果,在室内测定了白足蚜小蜂对不同发育阶段桃蚜的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并对种内干扰和分摊竞争强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白足蚜小蜂对不同发育阶段桃蚜的取食量和寄生量均随着蚜虫密度增加而增加,取食量和寄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白足蚜小蜂对桃蚜的理论最大取食量2.809头,瞬时攻击率0.218,处理时间0.023 d;白足蚜小蜂对3~4日龄桃蚜寄生量最大,为47.62头,寄生瞬时攻击率0.723,处理时间0.021 d。搜寻效应均随蚜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且与蚜虫密度呈负相关。白足蚜小蜂个体之间存在种内干扰作用,随着自身密度增加,单头寄生率相对下降,分摊竞争强度增大,干扰效应符合Hassell-varley模型。由功能反应、种内干扰等指标可见白足蚜小蜂对桃蚜具有较好的防控作用。  相似文献   

15.
柞蚕蛹胶囊饲养蠋蝽对其捕食枸杞棉蚜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柞蚕Antheraea pernyi蛹胶囊饲养的蠋蝽Aram chinensis对枸杞棉蚜Aphis gossypii捕食功能的影响,在室内分别测定柞蚕蛹和柞蛹胶囊饲养不同虫态蠋蝽对枸杞棉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种内干扰效应.结果表明:2种饲料饲养的同一虫态蠋蝽对枸杞棉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无显著差异,均符合Ho...  相似文献   

16.
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是内蒙古重要的造林树种,油松大蚜(Cinaraformosana)是危害油松的害虫之一,利用天敌昆虫来防治油松大蚜是重要的有效途径,因此,调查油松大蚜的天敌昆虫是非常必要的。在和林格尔县和武川县,对油松大蚜及其主要天敌的虫口密度和天敌种类进行了调查研究,室内饲养测定了天敌昆虫日均捕食量。结果表明,样地内油松大蚜的主要天敌有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七星瓢虫(Coccinellaseptempunctata)、双钩齐褐蛉(Kimminsiabihamita Yang)、伪郭公虫(Sasajiscymnustsugae)等6种,室内饲养异色瓢虫日均捕食量为23.8头,双钩齐褐蛉幼虫日均捕食量为15.1头,伪郭公虫日均捕食量为11.9头。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对园林害虫红带滑胸针蓟马Selenothrips rubrocinctus的室内捕食能力和野外防控能力,将东亚小花蝽成虫饥饿处理24 h后,与红带滑胸针蓟马2~3龄若虫按不同比例混合放置,24 h后统计捕食量;在野外按不同益害比释放东亚小花蝽成虫防治红带滑胸针蓟马,于释放后2,4,6 d统计捕食量。结果表明:东亚小花蝽成虫对红带滑胸针蓟马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和Holling-Ⅲ模型,搜寻效应随猎物密度增大逐渐降低,捕食作用受自身密度的影响大于种内干扰;在野外不同益害比下,短期内各处理间的校正防效无显著差异。东亚小花蝽成虫在室内外对红带滑胸针蓟马均有较好的控制能力,可通过田间释放东亚小花蝽防治红带滑胸针蓟马。  相似文献   

18.
大突肩瓢虫Synonycha grandis对居竹伪角蚜Pseudoregma bambusicola和绿竹链蚧Bambusaspis notabile、密竹链蚧B.miliaris等绿竹主要害虫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了解捕食性天敌的捕食行为是有效选择天敌用于生物防治成败的关键,为此,观察研究了大突肩瓢虫捕食居竹伪角蚜的行为以及各种行为时间分配。结果表明:大突肩瓢虫捕食行为分为搜寻、取食、清洁、静息、整翅、排泄6个过程,以积极搜索式为主,偶见坐等捕食。幼虫无展翅和清洁行为,且排泄和静息行为较少发生。在饥饿状态下,成虫整个捕食过程各行为所占的时间由长到短依次为取食时间、搜寻时间、静息时间、清洁时间,取食时间占观察总时长的47.02%;各龄幼虫的取食时间显著长于搜寻时间,虫龄越大,取食时间越长;嚼食时间随虫龄的增大而缩短,成虫的嚼食时间显著短于幼虫。  相似文献   

19.
指出了在一定空间条件下,躅蝽2~5龄若虫和成虫对黄栌胫跳甲3龄幼虫的寻找效应随着龄期和自身密度的增加而不同,2龄躅蝽若虫对跳甲的平均捕食量4头/皿时最高,3~5龄躅蝽若虫均在2头/皿时最高,而成虫躅蝽对跳甲平均捕食量在1头/皿时为最高,此时各虫态对跳甲捕食的干扰效应最低,之后均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各干扰模型中,经χ2检验,理论值和实测值拟合较好。  相似文献   

20.
异色瓢虫显现变种在野外对杨树上两种主要蚜虫白杨毛蚜和白毛蚜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异色瓢虫显现变种对两种蚜虫的选择效应。白杨毛蚜和白毛蚜种群数量同步增加时,EG-S值和EI值变化是从1到0,EI值是在0到-1范围内依次减少,且数值变化较少,表明异色瓢虫显现变种喜好捕食白毛蚜略高于白杨毛蚜;白杨毛蚜数量不变,白毛蚜数量增加时,EG-S值和EI值是从1到0,EI值在0到-1范围内依次减少,表明异色瓢虫显现变种明显喜好捕食白毛蚜;白毛蚜数量不变,白杨毛蚜数量增加时,EG-S值和EI值变化从+1到∞,EI值在0到+1范围内依次增加,表明异色瓢虫显现变种明显喜好捕食白杨毛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