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4.
云南甘蔗花叶病病原检测及一个分离物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表明甘蔗花叶病在云南发生普遍。电镜检测采自云南6个蔗区主栽品种上的28个甘蔗花叶病病样(分离物),其中25个病样的病叶汁液中观察到弯曲线状的病毒粒体,病叶组织中有风轮状和卷筒状内含体;对这25个分离物进行间接ELISA检测,16个与马铃薯Y病毒属抗血清呈阳性反应,其余呈阴性反应。根据蔗区及其主栽品种的不同,挑选7个分离物进行鉴别寄主测定,结果显示不同分离物鉴别寄主范围和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分离物HH-1有范围最广的鉴别寄主和较强的致病性。克隆并测定HH-1基因组3'末端序列,序列分析发现HH-1的外壳蛋白(CP)基因共864个核苷酸,编码287个氨基酸,与高粱花叶病毒(Sorghum mosaic virus,SrMV)余杭分离物CP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最高,为97.7%;因此推定HH-1属于SrMV的一个新分离物。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主要玉米对矮花叶病抗病性的鉴定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1998年选取山西省当前推广和拟推广玉米杂交种及亲本自交系,采用自然感染与人工接种相结合方法,对MDMV抗性和F1抗性遗传进行了研究,旨为选育推广抗病品种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双亲抗×抗、感×抗,其杂种F1抗性表现显性效应,F1病情指数0~8.2,均可达到抗病保产的目的,但感×抗必须在无病区制种才能获得成功.试验认为抗×抗是选育抗MDMV杂交种最佳组配方式,感×抗应视为过渡组配方式加以利用,而感×感,F1病情指数31.9~37.5,产量损失严重,应禁止在病区制种与推广. 相似文献
6.
引起辣椒黄白花叶、内卷的一个病毒分离物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疆石河子地区辣椒病毒病株上分离到一株病毒PV分离物。测定表明能侵染6科34种植物,引起辣椒局部褪绿斑和圆环,系统白色至黄色花叶,内卷和矮化。桃蚜不能传毒;钝化温度65~70℃,稀释限点10-4~10-5,体外保毒期3个月以上;病毒颗粒杆状,大小258×16nm;外壳蛋白分子量18.0 KD;琼脂双扩散和交互保护反应测定PV与烟草花叶病毒(TMV)关系密切;电镜下观察到辣椒病组织中含有病毒粒子的集结体、假晶体、叶绿体内的网膜状结构和分散的病毒粒子。初步认为该分离物是TMV,但寄主反应、粒体大小、致死温度和异常内含体与文献报道的TMV各分离物有所不同,可能是TMV普通株系的变异体。 相似文献
7.
8.
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单孢分离接种及生理小种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单孢分离接种方法曾有报道,本试验改进了国外单孢分离技术.将休眠孢子悬浮液稀释到1个/0.5 μL,滴在一块消过毒的载玻片上,放置在显微镜下反复检查,以确保它精确只含有一个孢子.用微管将孢子吸入接种在2日龄白菜幼苗根毛上,营养液培养3周.为使其更接近田间发病环境条件,后期将疑似发病根在无菌土中继续进行病菌增繁.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加快病菌繁殖感染,提高单孢分离接种成功率.对不同地区病菌进行大量单孢分离接种.本试验对3个地区的病菌单孢接种共950株,接种成功27株,使用Williams根肿病菌鉴别寄主鉴定,共9个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9.
10.
番茄早疫病生防细菌B731的分离、鉴定及抑菌防病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对峙培养法,从分离自番茄根部土壤的细菌中筛选得1株对番茄早疫病菌具强拮抗活性的菌株B731.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反应及16S rDNA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该菌在初始pH 7.0的NB培养液、装液量25 mL(250 mL锥形瓶)、28℃、120 r/min培养24~48 h抑菌能力最大,抑菌带宽达1.24 cm,且其在番茄植株及根际土壤中有很强的定殖能力.接种15d后,在番茄植株叶片或果实表面,其定殖量可保持在2×102 cfu/cm2以上;而在番茄根际土壤中,其定殖量可达104 cfu/g.菌株B731的代谢产物能有效抑制番茄早疫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和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高达89.72%和82.62%.喷施于叶面,具有很好的防病效果,预防处理防效可高达81.83%. 相似文献
11.
1979~1984年在萧山县和上海县等8个县重病田,经9~16点次,自然诱发鉴定了国内、外大麦品种(系)3822个,其中于潜六棱大麦和嵊县无芒六棱等12个品种均不发病,用电镜检查也未见到病毒质粒,这些品种可作为抗源,其中有2个品种已用于抗病育种。大麦品种抗性以二棱最弱,四棱中等,六棱较强,无芒六棱类型品种的抗性最强。至今在二棱大麦中还未找到高抗品种。上海病土的致病性远比浙江病土强,认为黄花叶病毒可能存在不同株系。同品种年间抗病程度差异不大,即年度间抗性较稳定。发病始期与大麦品种的生育期早、迟无关,而与品种感病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研究比较分析了“青华矮6号”等水稻抗病新品种对我省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vzae(Gshiyama 1923)Dye,1978〕Ⅰ—Ⅳ菌群的抵抗性,它们的抗感性按照品种×菌株的互作反应,可划分为6个类型,以中抗品种“华竹40”为亲本杂交育成的新品种均表现不同程度抗病。其中尤以“青华矮6号”的抗病性最好。“青华矮6号”是采用多系杂交育成的一个纯晚型中迟熟、丰产抗病、米质好的品种,测试证明对广东Ⅰ、Ⅱ、Ⅲ及Ⅳ菌群表现高抗,对优势菌群的抗病等级为1.3~1.4,CK_1(IR_(26)抗病)为0.84~1.2,CK_2(二白矮感病)为6.0,抗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L.S.D=0.77(P=0.05),主要抗性基因为Xa_4。该品种经3年多点大面积验证试验结果,它的丰产抗病性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13.
大麦黄花叶病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和东部沿海大麦的重要病害,造成严重减产。我们以往初步研究认为,我国各地大麦黄花叶病毒对大麦品种的致病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大麦是江苏、浙江一带的主要夏熟粮食、饲料及酿造原料作物。江苏省扬州市种植面积达205万亩以上,占三麦面积的37.4%。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变化和品种的更换,原来广为种植的六棱大麦和元麦均基本被淘汰,改种了二棱大麦早熟三号。由于这个品种容易感染黄花叶病,一般发病后减产1~2成,重者达5成以上。自1975年以来利用抗病品种、轮作换茬和适当推迟播期及病田深翻等,能有效地控制病害达到持续高产的目的。目前这一措施已在大面积推广示范应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较明显。 相似文献
15.
大麦山黄花叶病毒抗性突破株系的出现克服了已有大麦抗性基因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大麦黄花叶病毒原株系和抗性突破株系RNA1中包含NIa蛋白酶基因的1Kb区段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比较两株系的序列差异。表明两者间核苷酸水平的同源性为97.2%,氨基酸水平的同源性为97.3%。根据存在的这些微小差异,人工合成具有株系特异性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引物,建立PCR检测系统,以期在大田黄花叶病毒株系鉴定中应用。 相似文献
16.
大麦山黄花叶病毒抗性突破株系的出现克服了已有大麦抗性基因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大麦黄花叶病毒原株系和抗性突破株系RNA1中包含NIa蛋白酶基因的1Kb区段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比较两株系的序列差异。表明两者间核苷酸水平的同源性为97.2%,氨基酸水平的同源性为97.3%。根据存在的这些微小差异,人工合成具有株系特异性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引物,建立PCR检测系统,以期在大田黄花叶病毒株系鉴定中应用。 相似文献
17.
大麦黄花叶病毒的机械接种一般发病率较低,为提高其发病率,我们进行了缓冲液种类、用量,接种源种类,接种时苗龄,按种后苗培育时的温度、光照强度和时数等因素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据39个日本大麦品种和48个西欧大麦品种对中国大麦黄花叶病毒(Ba YMV)分离物的抗病性反应得出,抗日本BaYMV的大麦品种,多数也抗中国的BaYMV,少数为感。感日本BaYMV的大麦品种,多数也感中国的BaYMV,仅少数为抗病,说明中、日两国BaYMV分离物的致病性差异较小。抗西欧BaYMV的大麦品种,对中国的BaYMV,多数品种为感,少数品种为抗。感西欧BaYMV的大麦品种,多数也感中国的BaYMV,少数品种抗。说明中国和西欧两地区BaYMV分离物的致病性差异较大。中国BaYMV分离物的致病力和日本的相似,都比西欧的BaYMV分离物要强。作者还讨论了造成BaYMV致病性差异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9.
小麦品种对梭条花叶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560份小麦品种(系)对小麦梭条花叶病的抗性表现可划分为高抗、中抗、中感和高感4种类型,其中高抗材料占7.3%,高感材料占87.7%。在抗病品种中,又可划分为抗介体、抗病毒两种类型。通过对8个S×S、6个R×R、16个S×R和12个R×S的抗性表现研究其抗性遗传。结果表明:(1)抗性特性为细胞核遗传,抗性基因为显性;(2)抗病毒基因品种中有3对显性基因控制;(3)抗介体性状由1对、2对或3对显性基因控制。4个单基因抗介体品种的抗性遗传被追踪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