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兴安岭林火迹地景观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繁花  李秀珍  尹海伟 《林业研究》2004,15(1):33-38,J002
大兴安岭地区是中国非常重要的林区,也是容易发生林火的地区。1987年6月5日发生的一场大火,使1.33?06公顷原始森林被毁,并产生了不同火烧强度的森林景观斑块。本文以图强林业局的两个林场作为典型区(124°05′-122°18′E,53°34′-52°15′N),通过绘制和比较1987年和2000年数字化的森林组分图,分析了火后森林景观的变化情况。本文将森林覆被类型分为12类,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苗圃、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农用地、沼泽、水域、建筑用地和荒草地。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林火迹地已几乎全部演替为其他森林景观类型,林火迹地主要是通过自然演替成为阔叶林,其次是通过人工演替成为针叶林,其余的则大部分演替为沼泽和荒草地。2)研究区森林覆盖率由1987年的47.6%变为2000年的81.3%。为了今后林业可持续发展与管理,本文提出了加强防火意识和注重树种多样性培育等对策。图3表3参11。  相似文献   

2.
3.
大兴安岭北坡火烧迹地更新的策略与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家对大兴安岭北坡火烧迹地的更新予以极大重视,组织中外专家进行了现场考察,并制定了全面恢复计划。为了提高该区火烧迹地人工更新成效,我们基于2年来的现场情况,就人工更新策略与若干技术问题陈述如下,敬请多方教正。一、人工更新策略 1、因地制宜的确定更新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4.
大兴安岭盘中林场火烧迹地森林恢复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5、6”特大森林火灾发生后,解决火烧迹地森林恢复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现据1937年大兴安岭林管局林业调查规划院完成的二类资源清查数据,就重度火烧迹地盘中林场的森林恢复问题剖析如下。一、火烧区概况盘中林场位于大兴安岭北坡,塔河县境内。全场过火面积90313公顷,占总面积的  相似文献   

5.
林火与水土流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综述了林地用火与水土流失关系, 阐明在北方及南方平原林地"规定用火"或"迹地用火"后, 土壤渗透性能得到改善, 水土流失较为轻微; 而在南方山区, 强度火烧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陡坡地段可蚀性较强的土壤水土流失尤为严重。根据火后土壤生境特点及用火现状, 指出林业用火与耕作制度有机组合, 形成特定的"农林业系统", 将为南方林业生产带来重大改革。  相似文献   

6.
恢复大兴安岭北坡火烧地区森林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火灾地区森林更新的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1、自然条件火烧地区位于伊勒呼里山北坡,约52°30′~53°30′N之间,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极端最低温度-52℃,极端最高温36℃,7月平均气温18°~20℃,年平均温度-4°~-6℃。稳定通过10℃的积温1500°~1750℃,无霜期80~100天。10月  相似文献   

7.
林火对土壤细根系生物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大兴安岭新林林业局 2 0年不同年份 10块火烧迹地进行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 ,发现不同年限不同强度的火烧迹地土壤中细根系 (直径 <2 m m)生物量的变化不同 :( 1)火烧后 ,细根系的生物量均有所增加 ,且高强度火烧后增加最显著 ,其次是低强度火烧 ,中强度火烧最不明显 ;( 2 )低强度火烧 ,当年细根系生物量增加最多 ,以后逐年下降 ,至火烧 6年后基本达到未烧前的水平 ,以后随着火烧后年限的增加 ,细根系生物量又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中强度火烧对细根系生物量增加的影响呈现不规律的变化 ;而高强度火烧对细根系生物量的影响除了在当年比较显著以外 ,在火烧 10年、 2 0年后最显著 ;( 3 )无论何种强度的当年火烧迹地 ,一场雨过后 ,细根系生物量增加都是最明显的  相似文献   

8.
大兴安岭林区林火隔离网由天然障碍物、火烧隔离带、化学除草隔离带、生物隔离带、机耕生土隔离带构成,分别设置在沟塘、铁路和公路沿线、林缘、林中、村屯四周  相似文献   

9.
黑河地区林火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黑河地区1987~2006年林火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对黑河地区林火时空动态和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河近20年林火次数、林火面积随时间发展呈波动性上升趋势,并明显分成1987—1999年的低发阶段和2000—2006年的高发阶段,爱辉区和嫩江县是黑河地区林火次数的主体。黑河地区及各区火烧轮回期均小于黑龙江省的平均值,为黑龙江省火灾高发区。  相似文献   

10.
陈璐  辛颖  赵雨森  刘邵宇  李昂 《森林工程》2015,(3):21-24,30
为了探讨森林火灾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以大兴安岭地区三种不同火烧强度的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原状土冲刷法对土壤抗冲性进行测定,并结合枯落物蓄积、持水性能及植物根系差异变化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火烧迹地的土壤抗冲性显著低于未过火地段(P<0.01),随着火烧强度的增加,土壤的抗冲性能逐渐减弱,抗冲系数总体变化趋势为:重度火烧迹地<中度火烧迹地<轻度火烧迹地<未过火天然林。四种样地类型的枯落物蓄积量总体趋势为轻度火烧迹地<中度火烧迹地<重度火烧迹地<未过火天然林。4种样地类型的枯落物最大持水率及有效拦蓄率皆表现为重度火烧迹地<中度火烧迹地<轻度火烧迹地<未过火天然林。在浅层土壤中,重度火烧迹地的根密度及根系总长度均值皆为四者中最小。研究表明:未火烧天然林的土壤抗冲性表现最优,重度火烧迹地的土壤抗冲性能最弱,应与及时治理与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11.
以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潮查林场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2000年和2003年火烧迹地,选取临近未火烧样地作为对照,研究在林火干扰发生距今10年和13年后,在自然恢复后土壤不同层次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火烧13年后火烧迹地的土壤微生物数量比对照样地微生物总体上高,火烧后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平均增加了99.8,93.8,100.5万株/g。火烧10年后火烧迹地微生物数量也有明显的增加,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分别平均增加了96.2,117.2,105.6万株/g。敖乡和3km处火烧迹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均与土壤深度没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大兴安岭北部林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建国后国家一次性用于国有林区森林防火投资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介绍了该项目建设的基本情况,总结了主要建设成效,分析了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基于森林燃烧概率、潜在火行为和火影响评估一个区域的森林火灾风险是有效开展林火管理的基础。 方法 利用森林燃烧概率模拟软件(Burn-P3)模拟了北京九龙山林场的燃烧概率、潜在火强度、蔓延速度及火发生类型。根据林场内各林班的生态重要性、生态脆弱性和保护等级确定火影响,并考虑火对周围城镇和水源的潜在影响,利用层次分析方法建立了林分尺度上的森林火灾风险评估体系。 结果 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平均燃烧概率为0.0351,燃烧概率高和很高的区域分别占研究区的10.3%和6.0%。火烧以地表火和间歇性树冠火为主,平均火强度及蔓延速度分别为2140.9 kW·m−2和3.7 m·min−1。火行为指数高和很高的区域分别占17.8%和14.0%。 结论 研究区森林生态价值和火对环境的影响较高。森林火灾风险评估结果显示,火灾风险高和很高的区域占31.8%。西部、北部及南部的落叶松林和混交林的火灾风险较高,未来需要加强针对性的林火管理。  相似文献   

14.
风力灭火与爆炸灭火技术在秦岭林区救火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力灭火和爆炸灭火是秦岭林区常用的灭火方法,而风力灭火机和灭火弹是秦岭林区灭火最常采用的工具。分析其灭火原理,熟练掌握灭火技术,对指导森林防火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无人机具有续航时间长、影像实时传输、高危地区探测、成本低、机动灵活等特点。文章阐述无人机应用于森林防火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主要应用场景包括巡护飞行、火情监测、应急通讯、灾情评估。研究技术包括飞行高度、巡航速度、续航能力、实用载荷能力、通信链路性能以及高低温适应能力、抗风能力、抗雨能力等,且要通过地面测试、平台能力测试、通讯能力测试和任务演示飞行测试。加强对无人机与有人机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研究,增强森林火灾的应急处理和森林火灾快速反应能力,可全面提升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的综合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河南省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森林资源和森林火灾的分析,找出了该区森林防火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林区森林火灾特点及灭火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四川省地形复杂,气候差异较大,一旦发生森林火灾,灭火人员难以接近,扑救难度大,危险性高。武警森林部队作为灭火主力军,应根据不同的山情、火情、社情及林情精研战法。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达到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森林火行为与特殊火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森林火灾主要包括地表火、地下火、树冠火3种蔓延形式。目前火蔓延模型主要关注于森林地表火的蔓延研究, 对一些特殊的火行为, 如树冠火、火旋风、飞火等研究极为薄弱, 而这些火行为在特大森林火灾的蔓延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往往加速火蔓延, 并对扑火人员造成生命危险。我国森林大多集中在山区, 火灾一旦发生, 由于复杂的地形、不均匀的可燃物分布、多变的局地风和林火的相互作用, 极易形成复杂的火行为。文中对森林火灾中的火行为和特殊火行为进行了论述, 讨论了当前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森林火灾扑救中扑火队员的安全防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扑火安全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在扑救森林、草原火灾中, 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多种多样。扑火需要在高温下进行艰苦的工作, 大部分时间在野外, 地形陡峭崎岖, 远离交通, 危险性大, 事故发生率高。森林扑火人员经常处于恶劣的环境, 即使有各种防护装备和器材, 仍有可能在森林火灾中烧伤、摔伤、烟气中毒或受到其他伤害, 所以对森林火灾扑救工作的危险性要有充分的认识, 并对必要的安全措施给予密切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随着林业的发展,南方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其林下可燃物也不断增加,森林火灾增多;分析南方林区的特点,提出营建林火阻隔网络,将森林有效地进行分隔、保护,降低森林火灾发生的几率和受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