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性活动。劳动是联系人与自然的过程,是劳动者向自然界开掘和利用材料、能源和信息三大资源,创造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人类在任何时期,任何形式的劳动都是通过物质的能量、质量、信息的转化从而使物质形态合乎人类目的的过程。信息在这转化物质形态的劳动中有着无比重要的作用。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正是靠相互识别信息、交换信息来调整自身形态适应外界。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同样是相互交换信息、调整自身形态的过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介绍情报学简图之后,描述了法国对这一领域学术研究政策的目标:建立与发展若干个研究小组,创造一种科学环境(暑期学校,英—法会议)。简述大学外的基础研究,讨论如何确定研究项目,最后论述法国有发展前途的情报学基础研究领域(由社会学、经济学、电信学、群众性科技交流、数学和逻辑学等导出),以及发展前途小,大或无发展前途的领域。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已有的情报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情报具有知识性和活动性双重本质的看法,并根据情报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类比科学学上的“科学”概念,得出情报具有不可定义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情报用户行为是在什么基础上产生的?其中有哪些因素起作用?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引起何种效应?用户行为的产生遵循什么样的心理过程?等等。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探讨这些问题,是用户行为研究的基础。一、用户行为产生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用户行为是指情报用户进行的有意识的查寻文献、情报以及阅读和利用文献、情报的活动,简称“查阅行为”。用户行为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因素在起作用。也就是说,在用户行为发生之前,主体—用户本身就产生了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即为某种情报查阅行为作好准备,这种准备状态从心理角度叫做用户行为的“定势”。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用图示的方法从情报价值与情报搜集、利用之间的关系,提出衡量情报的效用和效率的探讨性概念。  相似文献   

6.
六十年代初,国家科委情报局曾提出“以国外情报为主,国内外情报同时并举”的方针。国内外情报之间的关系相当密切,两者不能截然分开,也不能混为一谈。总的说来国外情报的特点是:①内容先进,这是由于我国科技水平一般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15~20年;②综合性强,是由于国外文献相关性多面性日益增加,边缘学科逐渐增多;③检索方便,国外检索工具比较齐全,并具有国际联机检索网络,查找资料方便;④价值高的资料难得,尤指密级资料,有时要等解密后(一般要3~5年)才公开,则情报价值已经不大了;⑤内容不够具体,即使是专利和科技报告,也缺少详细的计算数据和产  相似文献   

7.
科技情报学是一门新学科,它的实践活动像任何一门学科一样有着自己的哲学基础。但当我们翻开科技情报学的基础理论的时候,却发现“它的基础像白纸一样干净”,“情报学还处在被哲学遗忘的角落里,没有什么理论基础。”这实在是一件憾事。(一)“情报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情报是否具有主观解释的内容和意义?”这是黄耀煌在一篇剖析情报概念的文章中提出来的。这两个问题恰恰可以作为我们研究科技情报学哲学基础的引子。先举一个科技情报实例。这里有一条关于日本某家汽车公司汽车生产自动线的情报,是一份焊接机器人的  相似文献   

8.
生活之树长青,理论往往是灰色的,当人们还在理论上探讨情报是不是一种商品的时候,情报已经作为商品在社会上被“买卖”了。情报的商品化并不是标新立异,这只不过恢复了情报的本来面目。长期以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抹杀情报的商品性,把情报工作视为一般的事业工作,情报生产与情报使用之间缺乏正常的流通渠道,一方面在大量地生产着情报,另一方面则找不到需要的情报。正如在一味排除商品价值规律的计划经济下,商品生产的目的是完成上级下达的生产指标,与商品的销售和使用无直接联系,造成生产与销售和  相似文献   

9.
科技情报的概念和本质,是情报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是国内外科技情报界经常讨论的一个重要题目,也是至今还在争论不休、众说纷纭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将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看来无论是西欧的英、法、西德,东方的日本,还是苏联,还是都看到了的。所以,尽管他们有的把情报学视为工程学科(如法国和西德),有的对情报学从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方面予以看待(如苏联),都认为研究情报是什么的问题,是情报学之所以成为一门学科的重要问题。情报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利用了许多在理论上与其有内在联系的不同的学科,这些学科的某些特征或多或少都不  相似文献   

10.
情报活动属科学劳动,情报能力是精神的生产力。本文先从哲学上认识情报能力的本质与提高情报能力的动力结构,然后阐述优化精神能力的(?)。  相似文献   

11.
(一)情报概念之争历经十数载,尽管仍无统一认识,但整个论争过程中所呈现的良好的学术气氛及所取得的进展是令人欣慰的。综观众家之说可以看出,对情报概念的认识现在主要有两大派别,其一是“情报知识派”,认为情报是某种知识;其二是“情报信息派”,认为情报是某种信息。笔者赞同后一基本观点,按照“情报=限定语+信息”这一通式来认识情报概念。  相似文献   

12.
情报计量学是应用数学方法来研究、描述情报过程、现象与规律的一门学科,首次在1936年的西德《文献工作通报》上由阿·纳克提出。在情报科学发展过程中,数学作为一种研究手段,早已不断地被运用。时至今日,文献计量学、情报效果定量评价、情报用户定量分析,已成为应用数学研究情报学并取得显著成就的范例。目前更进一步发展到建立各种情报现象和情报过程数学模型的阶段,其中包括情报检索中的定量空间模型、  相似文献   

13.
情报产业化,是我国情报事业适应世界信息经济兴起和社会变革的发展趋向。因此,研究其有关问题,是情报科学理论求得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契机。本文依据产业经济学有关理论,充分论述了情报产业化的几个基础条件,并结合我国情报工作现实景况,就情报产品生产化、商品化、市场化、情报服务经营化、情报管理企业化这些基础条件作了深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情报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是“分散——集中——再分散——再集中……”。由分散到集中的矛盾过程,形成情报基础工作(情报系列化);由集中到分散的矛盾过程,形成情报中心工作(系列化情报传播)。情报系列化的任务是情报资源开发工作,是基础;系列化情报传播是情报资源利用工作,是中心。只有加强“基础”,重视“中心”,克服片面性,纠正偏向,按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对森林存在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森林存在的哲学思考胡银根“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已的是荒漠。”这句话对吗?谁说的A从前,陆地上覆盖着连绵不绝的苍郁森林。如今,遭人类砍伐后留下的大面积森林已历历可数:亚马孙森林、西伯利亚森林、非洲赤道两边的热带雨林、印度尼...  相似文献   

16.
一门科学赖以建立的基础是其基本概念的确定.在情报学中,情报就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当前,国内对这一概念的讨论正在日益深化并已超出了情报学范畴而上升到了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这就使我们在讨论“情报”这一概念时,不可避免地要从哲学角度来研究它.此外,信息和知识是两个与情报联系紧密的概念,探讨情报的概念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三者的关系。“信息”一词业已在许多的学科领域得到广泛的运用,但每个人大抵都是从本专业  相似文献   

17.
一论文集是根据编者的意图,按专题收集各种类型出版物上发表的论文汇编成册的一种文献,在各种出版物中,论文集所占的比重较小,出版形式与图书相似,人们在划分文献类型时,一般都把它划归图书的范畴,而没有列为独立的文献类型。把论文集作为提供情报的手段,在一些科学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苏联在五、六十年代就编印出版了不少论文集。如:工业电视系统(论文集)、雷达学理论与技术等。这些论集对提高科技水平,解决研究中的问题起到较好的作用。近来我们收集了美国出版的一批论文集,都在科研生产中起到很好的作用,显示出论文集的许多优点,而这些优点只有在与其它相近类型出版物作比较,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二习惯上论文集属于图书的范畴,在形式上基本与图书相同。书名、编者、出版事项齐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我国情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专业设置失控;闭门教育缺乏与外界交流;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数量严重不足;课程设置不配套、教材内容乏旧、教学方法死板;学生学习兴趣锐减.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革对策:控制教育规模;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编写适用教材;扩大与外界交流;强化学生的情报意识,提高其情报能力。  相似文献   

19.
我们研究情报的有用性与动态性绝不可采取形而上学的态度,辩证地认识有用性与动态性是情报科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关节点。问题的重要性在于:有用性与动态性是不是情报的基本属性,应不应该作为情报定义限定词?什么是有用,对谁而言有用?是对人类社会全体还是对个别人?是指所有的知识,还是对知识的基本单位?显然,从情报的个别基本单元来看,可能对于某些主体有用而对另一些主体无用;从具体的人出发,可能某些部份情报内容对其有用,另一部分对其无用。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辩证统一。即使考虑一次具体的情报传递过程,我们也不能以有用与否作为情报的判据。假令存在这样两次典型化的具体传递:在第一次的传递中,对某用户来说是传递中的确定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美国为实例进行情报经济学的研究。文章分析了情报资源在美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在决定生产率水平时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