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姓》2004,(9)
我父亲一生很平凡,可他有许多事总深深地刻在我脑子里,让我觉得他并不是事事处处平凡。在我还是少年时代时,父亲对我说,人最重要的是在三十岁前,人到三十,就如走到了桥中间,无论向桥哪边走,都是一个“下”字了,当时我正忙着吃早饭,收拾东西去学校上学,他说这话的意思再明了不过了,以后,这话他再也没说过,就这么一句,就这么一遍,这句话数十年来时时萦绕在我耳边,今天,我更加体会到这句话的真谛。当想起父亲在我少年时教育我的这句话,我就很揪心,因为我早已离开那桥中央,今天几乎已到桥梢了,却一点名堂也没闹出,我辜负了父亲的期望! 父亲是不跟我们讲什么故事的,今天已记不清当时是发生了什么事而引发了父亲的感慨,他讲了这样一则故事给我听,  相似文献   

2.
<正>1案例解析今天的话题从三个案例说起。案例一:有一天和同事聊天,她问:"在你成长的过程中父爱、母爱哪个多?"我不加思索地回答:"当然是母爱。"的确如此,父亲虽为教师,可是在我儿时记忆中,他很忙,很少在家,每周只是周六很晚才回来,在家待一天周日下午就返回学校,在家的一天和父亲也很少交流,他也很少过问我的事,因此父爱很淡。而看到母亲总是日日忙田作、夜夜灯下缝,自己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全是母亲辛劳操持,感受到的是浓浓的母爱。  相似文献   

3.
小卢 《百姓》2001,(9):28-29
今年6月上旬,我和父亲同时从同一家单位下岗。父亲像站在悬崖的边缘,绝望,痛苦。我的心情比他好一点,每天从报纸上翻来翻去地搜寻着招聘启事。父亲像是家里的那个认真执守的老钟,每天准时准点地去单位。为了那徽薄的150元钱,或者更确切地说,他舍不得离开呆了三十几年的单位。就父亲那一辈人而  相似文献   

4.
罗满元 《百姓》2001,(11):27-29
王跃文,当今中国最走红的“官场作家”之一。他的一系列“官场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国画》,轰动全国,畅销不衰。近日,刚从北京参加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回到长沙的王跃文接受了笔者的采访,他说:“文坛中人说我是官人,官场中人说我是作家。其实。我什么都不算,我只是个尴尬人……所以我只好逃离官场……” 1962年,王跃文出生时,他的父亲正戴着“右派”帽子在湖南省溆浦县偏僻的山村老家种田。他的父亲在新中国刚建立时就参加了工作。那时,他父亲才  相似文献   

5.
在我十分年幼的时候,父亲就告诉我,不要在跛子面前奔跑,不要在病人面前说健康,不要在鳏寡孤独面前逞人力,那样做,只会让别人徒增伤悲。父亲所说的这段话,我曾一度不明白,为什么不可以炫耀一下自己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永不言败     
李志立 《新农民》2001,(8):37-37
当我高考失利时,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别怕,行行出状元,让我感动;当我决定外出打工时,父亲谆谆教导我:昂起头,永远不要承认失败,让我铭记。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我父亲是一个小商贩。上个月他专门到县城批发了200多元有包装的蔬菜种子回来销售,不巧还没卖出几包就遇到农业局执法队,执法队要求查看,因无《种子经营许可证》,执法队的工作人员说,我父亲属非法经营。结果,不仅没收了种子,还罚款200元。请问经营种子必须有种子经营许可证吗?像我父亲这样的小买卖也得办许可证吗?  相似文献   

8.
怀念父亲     
11年前,也是秋天,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 那一年,我32岁。 在父亲最后的日子,我们姐弟几个轮流在 病床前守护着他老人家,强作笑颜地劝他多吃 一勺饭,多喝一口水,多吃一片药。尽管背地里 流泪。 我总觉得父亲能好起来,因为那时他刚刚 60岁!在医院里,父亲常常笑着对来看望他的 人说:“没事儿,我这是老毛病,过几天就好 啦。”他还常常认真地对我和弟弟说:“等出了  相似文献   

9.
《农村百事通》2011,(7):40-41
16岁那年的冬天.父亲想让我去做一份年假工。他与做建筑承包商的朋友说了说.对方同意让我去给木匠做帮工.每小时付给我95美分的工钱。令我敬畏的父亲 我并不想去打工.好不容易才放一个年假.我希望能和朋友一起开车兜兜风.或是站在百货商店的门前.一边聊着天儿.梳理着我们的小分头.一边看着新年里来来往往经过的女孩子。  相似文献   

10.
今年37岁的土秀山,自学校毕业后就一直跟随父亲做木材生意,到过东北,去过俄罗斯.在城里,他完全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在2008年村委会换届选举中,他被村民"押"回村,推选为村委主任.他父亲说:"民心不可违.要干,你就给乡亲们干点实事."并一再嘱咐他不能吃群众的,喝群众的,花群众的.当选之日他就表态:"既然大家信任我,我就不怕撑死牛,同班子成员-起,千方百计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相似文献   

11.
辛祥 《新农村》2009,(12):28-28
编辑同志: 我小的时候,父亲把我的户口落到了姑姑家。父亲嫌我是个女儿,又收养了伯父的儿子李华为养子,并书面保证死后所有财产都由李华继承。这样,李华就以儿子的名义登上了家里的户口本。可是,李华十分顽皮,父亲管教不了,就在他十多岁的时候将他送回了伯父家,算是断绝了收养关系。此后李华就一直居住在其亲生父亲家里,  相似文献   

12.
张世普 《百姓》2007,(10):59-59
醒来后,妻子得知丈夫获救的消息非常平静,微笑着对大家说:我在吻到丈夫的一刹那,就知道上帝已经睁开了眼睛,我们的孩子需要父亲,我需要丈夫,他怎么忍心从我们身边把他带走呢?  相似文献   

13.
李鸿 《百姓》2007,(1):62-62
人活着,不可以没有理想,但理想,不一定要远大。理想,不一定要远大。这是小时候父亲对我说的。在记忆中,父亲是那种没有理想或者说没有远大理想的人,从我记事起,就从来没有看到父亲雄心勃勃计划一件事,似乎永远一成不变地上班下班,把每天该做的事认认真真地做完。记得有段日子,他们单位所有人都像疯了似的攻英语,捞文凭,评职称。父亲却不慌不忙地背着他英语单词,一天十个,不多不少。父亲就这样按部就班生活着,波澜不惊,心无旁鹜。作为家长,父亲对我们的教育也是这样,他从没有像大多数家长那样要我们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他对我们的要求只是珍…  相似文献   

14.
你想出人头地吗?谁不想呢!他告诉我们:与别人背道而驰。 当初胡立阳在台湾大学念的是土木工程.去美国后可以直接攻读工科硕士,但他因为兴趣转变,想试试商科,这让他父亲很伤脑筋.因为他只差一年就毕业了.重新转科就意味着前面读的就浪费了.又要从一年级读起.毕竟在那个年代.一个公务员家庭要支持孩子出国留学很不容易。家人不知为他流泪多少次,父亲说如果你要一意孤行,就不给钱。  相似文献   

15.
正看着曾经一起工作的同事们纷纷升职、加薪,而我却始终在"原地踏步",内心郁闷至极!我请了假回老家散心。见我在非节非假的时间回来,父亲敏锐的眼光很快就察觉到了不对。问清缘由后,他一言未发,只是扛起两把锄头,让我和他一同去田里锄草。来到田边,我和父亲同时下锄,每人负责三个垄,径直向田的另一头锄过去。凭着年轻体壮,一开始我  相似文献   

16.
正我的父亲叫魏广友,今年93岁了,是一名老军垦战士。今年3月底,患心梗的父亲岀院后,他让我把远在各地的兄弟姐妹5人叫到他身边。父亲示意母亲打开上了两把锁的红木箱,让母亲从箱底翻出一个红布包。我们个个睁大眼睛瞅着,想知道包里藏着什么传家宝。  相似文献   

17.
我是河南常村煤矿的职工。有一天我突然接到老家邻居从海南打来的电话,说经战友介绍现在海口给一家企业看仓库“月工资1800元”花销也不大。真是太令人高兴了。我决定回老家给父亲说说去海南的美好打算。在老家巧遇刚从海南回来的小侄,谈了他去海南的前后经过。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 我们家原来在农村,前几年落实政策时,全家都转为城镇户口,只留下我的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仍在农村。前年他结婚时,父亲已经分给了他4间房,另外4间由我和父母居住。我们进城以后,这4间房就托异兄看管。前些日子,异兄把我们的4间房租给了别人,我不同意,他就说,我们现在已经离开农村,谁在农村。房子就属谁。还说,即使房子是我们的,宅基地也是他的。请问,他的说法对吗?  相似文献   

19.
学做生意     
有一个孩子,不喜欢读书,却想干一番事业。父亲告诉他:“要干成一番事业,没有知识不成。”他说:“我就做生意,知道2比1大、3比2大……就成了。做生意目的是要赚钱,贩1得2,贩2得3,这不就赚了吗?”父亲奈何不得他,反正家里有钱,赚不赚不在乎,就给他三匹马出去做生意,权当“学费”买个聪明。这孩子走到半路,碰见一个牛贩子。牛贩子对他说:“愿以四头黄牛换你的三匹马。”他想:三换四,我赚一呢,合算合算,怎么不干。这样,他的三匹马换成了四头黄牛。来到牲畜行,看见一群可爱的羊,便问羊主怎么卖。羊主看了看他的牛…  相似文献   

20.
纤夫谣     
《新农村》1999,(10)
每当欣赏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拉索夫》,就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是家乡串场河上的拉索夫。一副纤扳,一根纤绳,伴随他度过了大半生。记得16岁那年,父亲递给我一根绳头,看看天,说“你运气不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