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建设人工柠条草场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高寒干旱自然特点,种植抗寒、抗旱、抗风沙植物柠条,建设人工柠条草场,改造改良退化、沙化、荒漠化草地。结果建成后植被覆盖率由30%提高到90%多,生物量由每公顷1246.9kg增长到9975.0kg,土地含沙量减少17%。同时,防风效果提高9倍,固沙固土能力提高2倍,土壤中有机质、速效N、速效K等含量显著增加,有益微生物区系和数量提高几倍和十倍。证明人工柠条草地改造退化、沙化、荒漠化土地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EM对柠条生长及天然草场改良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EM有效微生物技术,对退化、沙化及荒漠化草原进行改良。结果草场的生产力提高了10%-30%,土壤中有机质、碱解N、速解N、速效P分别平均提高0.11%、5.2mg/kg、5.23mg/kg。同时,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成倍或几十倍地增长,改善了土壤性质,使其向良性转归。证明EM可在西部生态治理中发挥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3.
4.
湖南省龙山县八面山草场位于该县西南角,介于东经109°13′35″—109°17′40″,北纬28°49′10″—28°59′45″间,海拔900—1400米,年均气温10.3℃,年降水1703.2毫米,无霜期245天。当地饲养的猪为土种黑猪,群众平时有在天然草地上放牧猪的习惯。自1983年起,八面山草场被列入中央农业部在湘、鄂、黔三省进行的“南方草山建设 相似文献
5.
我省地处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地区,雨水多,积温高,光照强,有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有利因素。我省现有草山草坡面积3 000万亩,其中500亩以上的连片草场800万亩,发展牧业有很大潜力。但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影响,原有植被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为充分开发利用草山草坡资源和治理水土流失,首先要种草,这是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种草要取得理想效果,必须解决2个关键问题:首先要选育出适应我省各气候区的优良“当家”草种;其次要研究出适应本地自然条件建设山地人工草场的有效技术措施。针对这2个关键性任务,几年来我们进行了… 相似文献
6.
7.
8.
本试验于2009年4~10月,分别在皮山县阿杂乌江和和田县布扎克乡进行.内容包括:对双层草场建设中提出的3m×2m、5m×1m、6m×1m、6m×2m、8m×1m、8m×2m、25m×2m、30m×2m等8种种植模式进行试验对比,筛选出适宜区域种植的优良模式,进行推广;双层草场不同种植模式和灌溉模式下,上层定为沙枣或红柳或杨树,观察比较双层草场下草层的生长状况,确定适宜种植的下层草种;测定不同种植模式下、不同树种和草种配套种植下双层草场的产草量,核算出不同种植模式下双层草场的单位载畜量,以修正理论载畜量数据;双层草场建设对生态改善作用的评估,在涵养水分、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992年,我国和新西兰合作《贵州省土地综合利用》项目,将龙里县谷脚镇泡木冲村作为示范点之一,龙里县草地站承担了种草养畜项目计划实施工作。在项目实施活动中,我们将草场培育发展措施,种草养畜,作为草地牧业技术研究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在大坡度山前天然草场上进行了人工草场灌溉工程的研究,其实例是新疆昭苏县秦力松人工灌溉草场,建成后牧草连年获得高产,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1.
人工柠条灌丛林下草地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宁夏固原上黄东山封育的人工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 Kom.)灌丛林下草地为研究对象,并以设置在其周围的放牧地天然草地作为对照,采用样线法进行群落调查,分析二者群落数量特征和地上生物量变化,以期为退化草地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上黄东山封育后的人工柠条灌丛林下草地群落物种数较放牧地显著增加,封育区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 Trin.)的优势地位明显加强,重要值远大于放牧地;人工灌丛林下草地与放牧地的相似性系数为0.585,表明二者的相似程度不高,人工种植的柠条对群落的结构影响较大,能够改善草地群落的小生境,为新物种出现提供良好的环境;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Shannon-winner指数)均表现为人工灌丛林下草地显著高于放牧地(P<0.05),而均匀度指数则相反(P<0.01);人工柠条灌丛林下草地地上生物量鲜重极显著高于放牧地(P<0.01)。 相似文献
12.
13.
本试验采用甘蒙锦鸡儿(Caragana opulens Kom.)成熟种子为材料,利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进行成熟胚的诱导,当胚成苗后进行增殖和生根培养,建立了一套野生甘蒙锦鸡儿的组培体系,为保护甘蒙锦鸡儿野生资源及其引种到城市园林建设中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结果表明:试验前将种子用蒸馏水浸泡一晚效果较好;当灭菌时间为15 min时污染率最小,为37.61%;MS+6-BA 0.5 mg·L-1+NAA 0.05 mg·L-1培养基为最适宜成熟胚离体诱导的培养基;MS+6-BA 0.5mg·L-1+NAA 0.05 mg·L-1培养基为最适宜增殖的培养基;再生苗移植到1/2 MS+IAA 0.1 mg·L-1培养基上,植株健壮,生根率为63.16%;将生根培养的甘蒙锦鸡儿幼苗移栽到草炭土:珍珠岩:蛭石=6:3:1的混合基质中,成活率为90%。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黄土丘陵区柠条人工林地土壤生物活性与肥力恢复过程,选择退耕种植柠条后恢复15 a、30 a、40 a的林地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坡耕地(CK)为对照,研究了柠条林地恢复过程中土壤4种酶活性变化特征及其与碳氮磷养分关系。结果表明:坡耕地种植柠条林后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增加,而随着柠条年限的增长,脲酶、蔗糖酶活性变化比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更敏感,均呈现出递增的趋势,对比耕地,在0~10 cm土层蔗糖酶增幅可达40%,84%,109%,而脲酶增幅可达5.32,6.11,8.58倍,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酶活性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速效磷,有机碳,全氮,全磷之间都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P<0.01),可以作为评价柠条林土壤质量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16.
为阐明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 Kom.)抗氧化保护系统在旱逆境下的适应性调节机制,采用盆栽试验,于2006年7~9月测定了不同土壤水分处理下1年生柠条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及抗坏血酸(As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类胡萝卜素(Car)、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适宜水分条件相比,在中度及重度干旱胁迫下柠条的Car含量均长期无显著变化,CAT活性、GSH、AsA、H2O2和MDA含量均在一定时期显著增加(P<0.05);在中度干旱胁迫下SOD、APX和GR活性均长期无显著变化,但重度干旱胁迫下SOD与APX活性均有显著增加(P<0.05),GR活性则长期显著降低(P<0.05);在中度及重度干旱胁迫下柠条的CAT、AsA和GSH具有重要抗氧化保护作用,此外SOD与CAT良好的协同作用及中度干旱胁迫下AsA、GSH、GR与APX良好的协同作用下,能使对活性氧的清除更加有效;干旱诱导的氧化胁迫与氧化伤害在重度胁迫时更早发生。 相似文献
17.
复序橐吾组培再生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复序橐吾(Ligularia jaluensis Kom.)种子获得无菌苗,取其叶片为外植体,以MS培养基为基础,通过添加不同浓度和种类的细胞分裂素及生长素,目的是筛选出叶片组织培养的最适培养基。结果表明:种子较好的灭菌时间为75%酒精30 s+1‰升汞4min;初代培养基为MS+6-BA0.5mg/L+2,4-D1.0mg/L,由此获得的愈伤组织致密、颜色绿,具有很好的诱导效果,其诱导率达到90%;继代增殖的最适培养基为MS+6-BA1.0mg/L+NAA0.1mg/L,其增殖倍数高达3.9,并且苗生长状况良好;生根最适培养基为:1/2MS+NAA 0.5mg/L,生根率达100%。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