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作者1983年应用性信息素迷向法防治棉红铃虫,取得了预期效果。1984年继续在北港进行验证。现将两年结果报告于下:一、材料和方法1.剂型仍用含性信息素1.33克/枚的夹层塑囊,按每4.5平方尺为一施放点,每亩/次放150枚,1—3代共施放5枚。2.实验区面积293.1亩,以施放塑囊剂型为主,辅以化学农药。对照区仍设在距实验点约2公里的红湖四队,面积42.1亩,防治单一施用化学农药。3.实验区和对照区分别设置水捕盆作田间蛾量监测指示器(统一用含2毫克/枚 相似文献
2.
1980~1981年在浙江海盐和上虞进行了性信息素诱捕防治棉铃虫的大田试验。面积分别为3500、3000亩。试验证明,每亩设置3~4只诱捕盆的大面积诱捕防治能明显降低田间红铃虫雌蛾的交配率(下降68.2~96.7%),棉株受害程度也减轻,与常规农药防治的对照相比,花害率下降42.4~78.9%,铃害率下降30.3~54.4%,同时还减少了用药次数,间接起到保护天敌、减少环境污染的作用。因此认为,性信息素诱捕法有可能作为棉红铃虫综合防治中的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性信息素诱捕器用作田间棉红铃虫种群抗药性的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供一种用性信息素粘胶诱捕器收集田间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种群的取样技术,只需简单的恒温设备,就能快速、简便、正确地监测田间红铃虫种群对氰戊菊酯的抗性。经浙江省4个棉区的监测,证明此方法能明显地反映出各地棉红铃虫种群的抗性程度。在用药水平较高的慈溪,红铃虫对氰戊菊酯的抗性已高达26—28倍;在同一棉区,红铃虫越冬代和第二代雄蛾对氰戊菊酯的抗性水平相似,而第一代较敏感。此方法可用于红铃虫抗性的普查,为红铃虫抗药性的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迷向防治技术对苹果蠹蛾的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甘肃省12个苹果蠹蛾发生县区,研究了迷向防治技术对苹果蠹蛾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种群密度较低(平均蛀果率在1%以下)的果园(连片面积17hm~2),采用迷向防治技术,即在诱捕到第1头苹果蠹蛾成虫(4月末5月初)后进行第1次悬挂迷向条(120~150根/hm~2),7月中旬进行第2次补充悬挂,可有效控制苹果蠹蛾为害,成虫诱蛾量和蛀果率分别较对照下降90.8%和92.6%,成虫无明显的诱集高峰;采用迷向防治的果园,增加化学防治次数,对防治效果影响不显著(P0.05)。本研究证实苹果蠹蛾迷向防治技术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虽然防治成本相对较高,但减少了环境污染,是未来值得推广的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6.
7.
茶尺蠖性信息素的田间使用技术及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性信息素的田间使用技术,在田间设置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器的5、10和20 m挂放密度处理区及其对照区,并对不同处理区和对照区中诱捕器诱集的茶尺蠖成虫和幼虫数量以及同一挂放密度下距性信息素诱捕器不同距离的茶尺蠖幼虫数量进行调查,确定性信息素诱捕器的最佳挂放间距;在此基础上确定性信息素诱捕器对茶尺蠖的田间防治效果,并利用性信息素诱捕器对茶尺蠖成虫的田间动态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在任何一个挂放密度下,处理区诱捕器诱集的茶尺蠖成虫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区诱捕器,但在不同挂放密度的小区之间单个诱捕器诱集的成虫数量差异不显著;当茶尺蠖幼虫重度发生(1 361.57头/m~2)时,10 m间隔挂放1套性信息素诱捕器可显著降低茶尺蠖幼虫的发生数量;当茶尺蠖幼虫轻度发生(38.40头/m~2)时,间距为20 m挂放一套性信息素诱捕器时,茶尺蠖的校正防治效果可达88.44%;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器在6月上旬、8月上旬、8月下旬至9月初、9月下旬分别有一个明显的诱捕高峰期,与田间茶尺蠖的发生高峰期基本一致。表明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器可作为大量诱捕和虫情监测的手段在茶园中应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所与美国阿尔巴尼国际公司合作,于1981年棉花生长季节,在浙江肖山县浦沿公社应用Nomate PBW进行大面积防治棉红铃虫试验。 Nomate PBW是一种含棉红铃虫性信息素“高斯”的开口空芯纤维,专门用于扰乱棉红铃虫交尾前的性信息联系,从而控制棉红铃虫的繁殖。每根纤维长1.5厘米,直径200微米,含“高斯”约250微克。该产品对人畜无毒,对哺乳动物急性口服LD>15克/公斤。这种新型“杀虫”药在土壤和水中极易生物降介,对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也无不利影响。最近研究还表明,在Nomate 相似文献
9.
剂量控制是迷向技术防控梨小食心虫的关键,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新型材料装置固体迷向丝和高剂量自动信息素喷施系统对梨园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和持效期,以期探讨新型材料和释放技术在害虫迷向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性信息素在傍晚18:00―20:00对梨小食心虫的诱捕量占全天的93.7%,田间虫量监测以绿色粘胶诱捕器效果较好。常规化学防治处理区对梨小食心虫的平均诱蛾量为42.13头,平均蛀果率为2.64%,相对于常规化学防治处理区,新型材料固体迷向丝、高剂量自动信息素喷施系统处理区平均诱蛾量分别为1.00头、5.31头,对成虫的迷向率分别为91.84%~100%、70.86%~98.25%,平均为97.96%、91.41%,平均蛀果率分别为0.81%、0.95%,在8月采果期的蛀果防治效果分别达85.79%、77.16%,防控持效期可达6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对单植梨园和毗邻苹果园的梨园内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和合理使用密度,本研究于2012、2013和2014年在山西省运城市采用每根含270 mg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的散发器进行了梨小食心虫迷向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单植梨园和毗邻苹果园的梨园以600、900和1200根/hm2处理,对梨小食心虫的迷向率逐年提高,且高密度处理迷向效果更好;连续使用3年后,梨小食心虫的蛀果率显著低于对照园,单植梨园内防治效果分别为80.00%、90.00%和90.00%,毗邻苹果园的梨园则分别为69.23%、84.62%和84.62%,单植梨园效果好于毗邻苹果园的梨园。综合防治成本和效果,建议单植梨园可使用900根/hm2密度处理,毗邻苹果园的梨园使用1200根/hm2以上密度处理,并建议大面积连片使用3年以上。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乳化变性淀粉、麦芽糊精、环糊精等材料为壁材,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作为芯材,制备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微胶囊乳液,并以制备的微胶囊乳液于2013年4月底在新疆库尔勒梨园做野外迷向试验,研究该乳液对梨小食心虫迷向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微胶囊乳液迷向处理后,药用量(性信息素量)45、75、120及75 g/hm2(冷藏一年)4个不同处理的平均迷向率分别为89.00%、95.84%、90.70%、93.56%,差异不显著;4个处理及空白对照的蛀果率分别为1.48%、1.85%、2.22%、1.85%、6.67%;4个处理的防效分别为72.26%、77.81%、66.71%、72.26%.微胶囊的梨小食心虫性信素迷向防治效果可持续约76 d. 相似文献
13.
14.
在张家口地区越冬代亚洲玉米螟交配场所(小麦和大蒜田)用合成性信息素干扰螟蛾交配。试验结果证明:减少了玉米田内第一代种群的发生量。每公顷使用150~750mg,对螟蛾交尾的定向抑制率分别达到93.2~100%,交配抑制率分别为47.8~85.8%。每公顷600~750mg、每个散发器0.1~0.4mg的4个处理和每公顷450mg、4500个散发器的处理,交配抑制率高达79.3~85.8%,并取得百株卵量减少77.6~89.3%,以及百株蛀孔减少74.5~85.6%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试验表明,以每667m2设置4个诱捕器,并沿蔬菜种植行呈直线排列诱蛾量最多,22d内共诱得雄蛾453头,诱捕器数量每667m2设置5、6个的效果与4个的诱蛾量差别不大,但都高于设置3个诱捕器.通过性诱成虫,田间落卵量明显少于常规化防区50%以上.并讨论了小菜蛾性诱捕器在田间的设置与诱蛾效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小菜蛾己成为十字花科的主要害虫。由于施药频繁,抗药性剧增,因此防治小菜蛾寻找新的途径,迫在眉捷。于1983年底开展了小菜蛾信息应用于测报和大田防治的研究。经两年来的试验表明,应用小菜蛾性信息素进行测报,减少了盲目用药,节约了大量的农药钱(见附表),取得了相当理想的效果,建议在小菜蛾发生较多的蔬菜区推广应用。在大田防治方面也有一定效果,须与化防结合,作为综防的手段之一。由于人们滥施农药,各种蔬菜害虫的抗药性剧增,小菜蛾尤甚,已成为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生产防治上造成10~15天用药一次的频繁局面,严重污染了环境,蔬菜上的农药残留,己引起人们的深切关注。于1983年底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和北京动物所,广州市微生物研究所合作,开展了小菜蛾性信息素应用于预测预报和大田防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19.
近年来,由于大量使用杀虫剂,造成污染环境、害虫产生抗药性、大量杀伤害虫天敌等问题日益突出。使用安全、有效、低残留的无公害防治技术,应是害虫防治首选手段。用性信息素防治害虫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种测报手段和治虫新技术,由于它具有简便、高效、无毒、不伤害益虫、不污染环境等优点,所以国内外对这一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都很重视,现已取得显著的效果。现在已广泛应用于害虫的预测预报和诱捕防治。 相似文献
20.
为了绿色防控桃园梨小食心虫的为害,进行了性信息素迷向技术防效实验。连片100×667m2以上的桃园,平均亩悬挂梨小食心虫迷向丝60枚,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各代成虫的迷向率可达96%以上,且持效期在4个月以上,对各代折梢防效在94%以上,蛀果防效在96%以上,全年用药次数减少4~7次。结果表明,该技术对桃树整个生育期梨小食心虫的为害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可有效减少农药防治次数和用药量,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