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分析猪圆环病毒2型(PCV2)感染小鼠后脾细胞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s)占CD4+T细胞比例的动态变化,探讨Tregs与PCV2感染的关系,本研究选择清洁级昆明小鼠60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腹腔接种PCV2,分别在接种后第0 d、5 d、10 d、20 d、30 d和60 d取脾脏制备单细胞悬液,用FITC-CD4和PE-CD25单克隆抗体标记Tregs,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regs占总CD4+T细胞百分比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感染组小鼠脾细胞中Tregs百分比从第5 d开始逐步上升,第20 d达峰值后逐渐下降,感染组Tregs百分比第10 d、20 d、30 d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第60 d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证明PCV2感染昆明小鼠后,可在小鼠脾脏内诱导明显的Tregs增殖,这些增殖的细胞可能在PCV2感染中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牛磺鹅去氧胆酸(taurochenodeoxycholic acid,TCDCA)对热应激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试验将50只小鼠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对照组、热应激组和低、中、高剂量TCDCA组(剂量分别为50、100、200 mg/kg)。热应激组和低、中、高剂量TCDCA组小鼠置于(35.5±0.5) ℃、相对湿度60%环境下连续热应激7 d。结束后分别检测小鼠脾脏指数、血清IgG、小肠sIgA的含量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B淋巴细胞的变化。结果表明,热应激引起小鼠脾脏指数显著下降(P<0.05),血清IgG、肠sIgA显著升高(P<0.05),外周血CD8+、CD19+百分率显著下降(P<0.05),CD4+百分率下降不显著(P>0.05),CD4+/CD8+比值显著升高(P<0.05),表明热应激导致小鼠机体免疫功能发生紊乱。TCDCA对热应激小鼠脾脏指数无显著影响;但能显著抑制热应激引起的血清IgG含量、小肠sIgA含量升高(P<0.05)和显著提高外周血CD8+、CD19+百分率(P<0.05),同时能够调节CD4+/CD8+ 比值到正常水平。因此,TCDCA对热应激导致的小鼠免疫功能紊乱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猪轮状病毒核酸免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昆明鼠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肌肉注射含有猪轮状病毒(RV)JL94株VP7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VP7和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 ),每只鼠100μg/100μL,共免疫3次,每次间隔2周.首次免疫第0、14、21、21、28、39、47、54d采血,检测血清抗体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 、CD8 T细胞的数量变化.A组小鼠血清在首免后第14 d即可检出阳性抗体(P/N≥2.0).A组与B组小鼠外周血CD4 、CD8 T细胞数量在首免后第14d开始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绵羊接种布鲁氏菌弱毒M5-90株后外周血中CD4+、CD8+T、CD4+CD25+Treg细胞的动态变化规律,本研究选择11只健康绵羊,每10 d免疫一次,共免疫3次,分别在免疫前、免疫后10d、20 d、30 d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CD4+、CD8+T、CD4+CD25+Treg淋巴细胞亚群.在免疫后的第20 d,CD4+T、CD8+T细胞百分含量达到最高水平(P<0.05)后均缓慢下降;在第10d,CD4+CD25+Treg细胞缓慢升高,至20 d、30 d均显著升高(p<0.05);在布鲁氏菌M5-90疫苗免疫应答过程中CD4+CD25+Treg细胞参与了机体的免疫反应调控,对CD4+T、CD8+T淋巴细胞的比例进行调节,并且维持CD4+/CD8+比值稳定,起到平衡Th1/Th2细胞间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青蒿组方中药对鸡免疫力的影响,试验选取14日龄三黄鸡120只,平均分为4组:感染给药组(1组),感染不给药组(2组),不感染给药组(3组),不感染不给药组(4组).感染组人工接种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接种后第4、7、10 d运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鸡血液中CD4^+、CD8^+T淋巴细胞值及二者的比值.结果:1组CD4^+、CD8^+T淋巴细胞值及其比例在接种后第4、7、10 d均高于2组,差异显著(P<0.05);2组CD4^+、CD8^+T淋巴细胞平均比值低于其他3个组.结论:青蒿组方中药可促进鸡血液中CD4^+、CD8^+T淋巴细胞生成,进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6.
旨在系统分析伯氏疟原虫感染引起宿主T细胞、NK细胞、Tim-3表达及细胞因子的变化。选取64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8只,分别于感染后0、4、7、9、11、13、16和19 d获取小鼠脾及外周血免疫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主要免疫细胞亚群及免疫检查点分子Tim-3表达水平的变化;同时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感染疟原虫后,小鼠脾CD3+CD4+ T细胞、CD3+CD8+ T细胞及NK细胞的比例均逐渐降低(P<0.01),且伴随着3种细胞Tim-3表达量的升高(P<0.01)。小鼠外周血CD3+CD4+ T细胞的比例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CD3+CD8+ T细胞的比例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小鼠外周血CD3-NK1.1+细胞的比例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但感染末期,其比例仍低于未感染组(P<0.05)。Tim-3分子在外周血CD3+CD4+ T细胞、CD3+CD8+ T细胞及CD3-NK1.1+细胞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感染疟原虫后,小鼠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IL-2的分泌量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P<0.05);促炎细胞因子IFN-γ、TNF-α和IL-6在血清中分泌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细胞因子IL-10呈逐渐升高趋势,且感染后期急剧升高(P<0.001)。以上结果表明,感染疟原虫后,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发挥了一定的杀伤作用,但由于Tim-3免疫检查点分子及一些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细胞因子(IL-10)的过度表达,有利于疟原虫逃避宿主的免疫捕杀作用。该研究提示了从宿主免疫抑制角度研究疟原虫感染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军垦型)不同单倍型个体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的免疫应答变化。将8只抗性单倍型绵羊设为抗性组,8只非抗性单倍型绵羊设为对照组,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进行人工感染攻虫。分别在攻虫前7d(-7d)、攻虫当天(0d)、攻虫后第7、21、30、60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外周血中CD4+T、CD8+T、B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同时用ELISA方法定量分析血清中IgG、IgM、IgE、IFN-γ水平并进行粒细胞计数。结果表明,抗性组绵羊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9);CD4+T细胞2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CD8+T细胞在攻虫后第7天抗性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gG水平在攻虫后第7天2组均显著高于攻虫前7d(P0.05)。攻虫后第30天抗性组IgM和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抗性组的白细胞、淋巴细胞分别在攻虫后第7和21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嗜中性粒细胞和总蛋白在攻虫后第21天抗性组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果显示,抗性单倍型绵羊对细粒棘球绦虫的抵抗力显著高于非抗性绵羊;抗性组绵羊体内的CD8+T细胞、IgM、IFN-γ和白细胞、淋巴细胞水平在攻虫后不同时期显著高于非抗性组绵羊。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H5N1禽流感病毒(AIV)感染对SPF雏鸡免疫器官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以7日龄SPF雏鸡为研究对象,应用组织化学技术结合病理学方法,通过T细胞数量、增殖功能、CD4~+和CD8~+亚型数量及其比值变化的检测,对H5N1亚型AIV感染SPF雏鸡后,免疫器官细胞免疫变化进行了较系统研究。结果发现,H5N1亚型AIV感染SPF雏鸡后3~7 d,其胸腺、脾脏、腔上囊无论是T细胞数量还是胸腺和脾脏T细胞对Con A的增殖功能,以及CD4~+和CD8~+T细胞数均显著低于对照雏鸡。病毒感染雏鸡后1~5 d,CD4~+/CD8~+T细胞比值也显著低于对照雏鸡;AIV感染雏鸡全部发病,呈现典型AIV感染症状,死亡率为40%。表明AIV感染所致雏鸡免疫器官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是AIV免疫致病机制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石菖蒲对LPS致流产小鼠的保胎作用及子宫免疫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CD4+/CD8+T淋巴细胞和F4/80+巨噬细胞在流产发生机制中的意义,探讨中药石菖蒲的安胎作用机理,本试验选用细菌脂多糖(LPS)给小鼠尾静脉注射(0.1μg/只)制造流产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小鼠子宫中CD4+,CD8+T淋巴细胞和F4/80+巨噬细胞的数量和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应用LPS诱导流产后小鼠子宫中CD4+T淋巴细胞数量增多,CD8+T淋巴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CD4+/CD8+升高(P<0.01);F4/80+巨噬细胞数量也显著增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预先口服保胎中药石菖蒲,能明显抑制LPS的作用,使小鼠流产率和胚胎吸收率降低,CD4+/CD8+比值降低,F4/80+巨噬细胞数量也降低.结果表明,LPS诱导小鼠流产与小鼠子宫中CD4+/CD8+比值和巨噬细胞数量有关,石菖蒲能调节小鼠子宫CD4+/CD8+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起到安胎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CD4+、CD8+ T淋巴细胞和F4/80+巨噬细胞在流产发生机制中的意义,研究中药单体成分川楝素诱导小鼠流产的作用及机理,本试验给妊娠5 d小鼠连续3 d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川楝素溶液,对照组以等量的蒸馏水代替,于妊娠9 d处死.在给药后发现随着注射川楝素剂量的增加,小鼠的流产率逐渐上升,CD4+、CD8+ T淋...  相似文献   

11.
将14日龄雏鸡随机分为3组,A组灌服1 mL的紫锥菊、黄芪合剂,B、C组灌服生理盐水,连续灌服7 d。21日龄时A、B组雏鸡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用免疫组化法观察雏鸡胸腺、小肠中CD4+、CD8+T淋巴细胞动态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用药组和攻毒对照组相比较,CD4+T淋巴细胞差异显著(P〈0.05),但是CD8+T淋巴细胞差异不显著(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D4+淋巴细胞显著增多。胸腺、小肠中24日龄时CD4+、CD8+T细胞数量较其他日龄差异显著(P〈0.05)。总试验期胸腺中CD4+、CD8+含量是所测总数的60%。表明紫锥菊、黄芪对机体免疫有显著增强作用,以胸腺中CD4+、CD8+含量多于小肠,能显著降低IBDV对机体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应用流式细胞术( FCM)和MTS比色法检测雏鸡初次感染柔嫩艾美尔球虫( E. tenella)后外周血中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及其增殖能力的动态变化。数据显示,E. tenella初次感染雏鸡后7~20 d CD3+CD4+、CD3+CD8+T 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雏鸡( P<0.05和P<0.01),并且均于12 d时达到峰值。初次感染后7~20 d雏鸡外周血中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值明显升高,于感染后16 d时达到1.78。 E. tenella初次感染雏鸡后12~20 d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雏鸡( P<0.05),并于16 d达到峰值。试验表明E. tenella初次感染雏鸡能激活淋巴细胞产生增殖反应,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在抵抗E. tenella初次感染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猪IL-2基因的真核质粒和融合基因形式对pcDNA—E39.VP2真核共表达质粒的免疫增强作用,分别将IL-2基因插入pcDNA3.1(+)和pcDNA—E39.VP2(已构建)中构建重组质粒pcDNA-IL2和pcDNA-IL2-E39.VP2。将真核质粒pcDNA-IL2-E39.VP2免疫小鼠,另外,将pcDNA—IL2分别先于和后于pcDNA-E39.VP23d免疫小鼠,同时设pcDNA-E39.VP2对照组。对免疫小鼠进行PPV(JEV)抗体水平、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检测。结果显示,1周后,pcDNA-IL2-E39.VP2免疫组和pcDNA—IL2后于pcDNA—E39.VP注射的免疫组JEV/PPV抗体水平和脾脏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pcDNA-IL2先于pcDNA—E39.VP注射的免疫组仅在第5周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各组(除对照组外)CD8^+值差异不显著(P〉0.05),CD4^+、CD4/cD8值都高于对照组,其中pcDNA-IL2-E39.VP2免疫组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IL-2能增强pcDNA-E39.VP诱导小鼠的免疫能力,且以融合基因形式构建的真核质粒免疫增强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14.
试验按产奶量、胎次、泌乳时间和体况评分相近的原则选取40头健康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Ⅰ组(中草药)、试验Ⅱ组(中草药+缓冲剂)、试验Ⅲ组(中草药+益生菌)和试验Ⅳ组(中草药+γ-氨基丁酸),测定热应激期生产性能、生理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探讨复方中草药添加剂对奶牛热应激的影响及其机理。试验结果显示:(1)平均产奶量,Ⅳ组〉Ⅲ组〉Ⅰ组〉Ⅱ组〉对照组,其中Ⅳ组和Ⅲ组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28kg/d和1.25kg/d(P〈0.05);(2)各组间乳成分无明显变化;(3)生理指标方面,试验各组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均略低于对照组(P〉0.05);(4)试验各组三碘甲腺原氨酸(T3)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其中试验Ⅱ组比对照组高37.33%(P〈0.05);甲状腺素(T4)浓度,除试验Ⅲ组有所降低外,Ⅱ组和Ⅰ组均比对照组高(P〉0.05);试验组皮质醇(Cot)、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白细胞介素-2(IL-2)均略低于对照组;血清中肌酸激酶(CK)、碱性磷酸酶(ALP)和谷草转氨酶(AST)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其中试验Ⅲ组AST含量比对照组低21.34%(P〈0.05);谷丙转氨酶(ALT)含量均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复方中草药添加剂具有缓解奶牛热应激症状、改善机体代谢、调节内分泌和免疫水平的作用;就提高生产性能而言,以中草药+益生菌和中草药+γ-氨基丁酸两组配方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复方中药“猪康散”对断奶仔猪细胞免疫功能及生产性能的影响。选取20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4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头。27-31日龄时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0.5%、110%、2.0%“猪康散”。在35、45、55、65日龄时每组随机选取4头仔猪,前腔静脉采血测定相关免疫指标。1.0%中药组在提高仔猪生产性能、淋巴细胞转化率、细胞亚群方面均显著优于0.5%中药组、2.0%中药组、对照组(P〈0.05或0.01)。结果表明,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1.0%“猪康散”能增强仔猪细胞免疫功和提高仔猪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高鸟甲素对犬围术期血清β-内啡肽(β-EP)、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的影响,了解犬术后镇痛、调节免疫、减少应激的方法与途径,选取健康本地犬20只,随机均分为4组(A、B、C、D组),分别进行耳廓部分切除术。A组和B组在麻醉前分别于肌肉注射高鸟甲素注射液0.4、0.8mg/kg;C组在麻醉前于肌肉注射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2mL;D组不采取任何镇痛措施。各组动物分别于术前(T1)、术毕(T2)、术后4h(T3)、术后12h(T4)、术后24h(T5)无茵采集外周血液,测定血清中pEP、IL-2的含量,分析统计各数值的变化。结果显示,术后各组犬的血清β-EP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B组只在T2和T3与术前有显著差异(P〈0.05),而A、C、D组术后各时间点β-EP含量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极显著差异(P〈0.01)。各组犬的血清IL-2含量在T1后都有下降,并于T3后开始上升;B组在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且变化幅度最小;A组只在T3和T4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C、D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极显著差异(P〈0.01)。结果表明,高鸟甲素能够有效抑制犬术后血清俨EP升高和IL-2降低的幅度,可以作为动物临床镇痛的有效药物使用,在本试验设定的剂量中,运用高鸟甲素0.8mg/kg对犬术后镇痛、调节免疫、抗应激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采用马齿苋多糖口腔灌注雏鸡,观察对雏难法氏囊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80只1日龄雏鸡随机分为4组,1个空白对照组及3个POP试验组,POP剂量分别为25,50和100mg/kg,每天口腔灌注1次,连续20d。结果显示,POP能显著提升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数量及CD4+/CD8+比值(P0.05),显著提高法氏囊指数(P0.05)及法氏囊淋巴细胞增殖指数(P0.05)。试验表明,马齿苋多糖可通过改变法氏囊免疫系统的动态变化,促进免疫器官发育,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提高雏鸡的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Hsc70基因作为鸡抗病育种中一种分子标记的可能性,本试验利用克隆测序技术对清远麻鸡、广东温氏矮脚黄鸡、灵山鸡和隐性白羽洛克鸡4个品种共20个个体Hsc70基因的5′侧翼区进行多态性筛查,发现10处变异,包括8个SNPs和2个插入/缺失突变。通过分析,选取C.-521A〉C位点,利用PCR-RFLP方法分析了此位点在灵山鸡和隐性白羽洛克鸡群体中的基因型分布,所得分型结果与测定的耐热性状(T3、皮质酮、CD3+、CD4+和CD8+)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常温状态下(15℃),在隐性白羽洛克鸡群体中,位点C.-521A〉C与CD3+、CD4+和CD8+显著相关(P〈0.05),其中AA基因型个体CD3+值显著低于AC基因型个体,而CD4+与CD8+值显著高于AC基因型个体;热应激状态下(35℃),在灵山鸡群体中,位点C.-521A〉C与CD8+极显著相关(P〈0.01),CC基因型个体CD8+值极显著高于AA和AC基因型。  相似文献   

19.
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将8只装有瘤胃瘘管绵羊分为4组;饲粮DCAB采用(Na++K+-Cl-)meq/100gDM公式计算,按DCAB水平不同分为4个处理,即A(25)、B(35)、C(45)、D(55),结果表明:(1)各处理瘤胃液pH值均在6.21-6.94之间变动,(P〉0.05),各组在喂后3h下降到最低点。(2)B、C、D处理瘤胃液氨氮浓度各时间段平均值显著低于A处理(P〈0.05);B处理喂后1h、3h、5h、7h NH3-N浓度显著低于A处理(P〈0.05);处理NH3-N浓度变化于4.47-49.67mg/100mL之间。(3)B处理瘤胃液尿素氮各时间段浓度平均值显著高于A、C、D处理(P〈0.05)。(4)各处理瘤胃液乙酸、丙酸、丁酸、TVFA浓度及乙酸/丙酸值各时间段平均值间差异不显著(P〉0.05);B、D处理丙酸浓度高于A、C处理(P=0.08),A处理丁酸浓度高于B、C、D处理(P=0.06),B、D处理乙酸/丙酸值低于A、C处理(P=0.07)。综合考虑,35 meq/100gDM DCAB水平有利于绵羊瘤胃发酵,该组合为最佳日粮。  相似文献   

20.
研究旨在观察比较樟科(CFPE)、丝兰(YE)、一串红(SS)和桂花(OFL)植物提取物对肉鸡氨散发量、生产性能、免疫机能以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将500只0日龄AA肉鸡随机分为5组:即肉桂、丝兰、一串红和桂花提取物200mg/kg添加试验组,及基础日粮对照组。每个试验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5只。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均显著降低氨气的散发(P〈0.05),提高日增重,降低料肉比(P〈0.05),显著改善肉鸡血液生化指标(P〈0.05):增高血清总蛋白的含量,降低血清尿素氮、血清尿酸含量和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同时,桂花组显著提高血液中CD4^+的含量和CD4^+/CD8^+,降低CD8^+的含量(P〈0.05)。结果提示,日粮中添加肉桂、丝兰、一串红、桂花提取物均能显著改善肉鸡生长性能,增强机体免疫机能,且在降低鸡舍中的氨气浓度,改善饲养环境方面,一串红、桂花植物提取物完全可以达到甚至超过樟科、丝兰植物提取物的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