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棉花蕾铃期是棉花整个生育期最主要的管理时期,此时管理的成功与否,对棉花产量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4.
棉花的蕾铃期是棉花生长的关键时期,也是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做好此期管理非常重要,现将蕾铃期管理技术要点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棉花从现蕾至开花的一段时间称为蕾期,约经历25~30天。棉花现蕾后,开始进入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但仍以营养生长占优势。此期棉株逐渐增大,营养代谢逐渐旺盛,生理活性加强,茎、枝、叶、蕾的生长加快。此期,要协调个体与群体、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实现发棵稳长,  相似文献   

6.
7.
棉花蕾铃期综合管理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蕾铃期是棉花产量形成的关键期和对肥水、光热需求的高峰期,同时也是我市棉田病虫、旱、涝等自然灾害多发期。因地制宜的搞好棉田管理,促进棉花由弱转壮、稳健生长,并抓好这一时期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对夺取全年棉花丰产丰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制订了这一时期的综合管理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鄂北岗地棉花蕾铃期综合管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花蕾铃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对水、肥、光、热等要素的需求旺盛,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棉田害虫、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多发期,因地制宜地搞好棉花蕾铃期的综合管理.对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鄂北岗地棉花蕾铃期气候条件变化快,常出现伏旱、伏旱连秋旱、阴雨天气等气候特点,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形成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9.
10.
棉花生长中后期总会有不同程度的台风和暴雨袭击。受灾后,棉株受伤,棉田积水,土壤通气不良,温度降低,影响棉花的正常生长,造成蕾铃脱落、烂根、烂铃而减产。为了减轻损失,除迅速排除棉田积水外,主要抓以下三条。  相似文献   

11.
棉花蕾铃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对水、肥、光、热等生长要素的需求旺盛,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常常由于旱涝、病虫、风雹、低温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棉农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在自然灾害防控上,棉农可以通过天气预报,及早了解天气变化,并采取有效措施,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减轻气候灾害造成的不利影响,确保棉花丰产丰收。  相似文献   

12.
<正> 1988—1991年,我们以冀县门庄乡为试验基地,对棉花中后期害虫进行了综合治理的开发性试验研究,通过落实“三改一调”措施,平均防治效果由开发前的68.7%提高到85.6%,亩产皮棉由前三年平均的49.5公斤提高到62.5公斤,亩农药投资下降24.3元,同时还优化了农田生态结构,保护了天敌资源,延缓了害虫抗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棉花蕾铃期养分供应不足易造成蕾铃脱落,严重影响皮棉产量,因此如何加强蕾铃期养分的及时供应,是获取皮棉高产的关键问题之一.我们于1998~2000年采取田间随机区组设计,进行了多种喷肥试验,现将肥效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棉花蕾铃脱落原因及防止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蕾铃脱落是制约棉花产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棉花生产上普遍存在的现象。随着地膜覆盖在棉花生产中的运用,棉花的生育进程提前,脱落高峰也随着提前,一般棉田脱落在60%-80%。  相似文献   

16.
<正>1.及时施肥。还没开花的棉田应适当补施蕾肥,结合中耕培土进行沟施。进入开花期的棉田,要早施、重施花铃肥,每亩施尿素20千克、氯化钾15~20千克,施肥量较多时可分2次(初花期和花铃盛期)施用。盖顶肥南方一般在8月上旬施,北方在7月底8月初  相似文献   

17.
从开花到吐絮称为花铃期。花铃期棉田管理主攻方向:以肥水为中心,辅以整枝、化调,调节好棉株生长发育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协调个体与群体、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实现减少脱落、多结棉铃、防止早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针对棉花蕾铃期生育特点和鄂北岗地气候条件,结合多年生产实践,提出"适时化控、科学施肥、及时整枝抹芽打顶、除涝防旱、防治病虫害"等综合管理措施,实现棉田均衡稳健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9.
棉花进入花铃期后,处于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协调好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对促进棉花稳长、减少蕾铃脱落、增加铃重、提高棉花品质和产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此时,棉花管理的重点主要包括科学施肥和浇水,合理化控,适时打顶,及时防治病虫害,  相似文献   

20.
《河北农业科技》2006,(8):44-44
7~8月份是棉花生长的关键时期,是形成产量、为创高产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因此,此阶段的管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