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索治疗猕猴腹泻的新方法,从100只腹泻猕猴中选取50只,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型号为CQJ-23的,TDP治疗仪,在病猴肚脐周围照射,每天2次,每次15—20min。另外50只设为对照组单纯按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特定电磁波治疗仪(TDP)佐治猕猴腹泻的疗效。通过治疗后依据疗效判定标准显示:试验组50例中显效31只,有效15只,显效率62%,总有效率92%;对照组50只中显效13只,有效20只,显效率26%,总有效率66%。两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证明联合使用TDP佐治猕猴腹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对7只瘫痪实验猕猴进行治疗观察,为实验猕猴的饲养管理及治疗提供参考。对不同时间段瘫痪的7只实验猕猴使用氢化可的松治疗,同时给予维生素、ATP、辅酶A、黄芪注射液,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营养的供给。7只瘫痪猴中5只完全恢复,2只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3.
在猕猴的发育规律研究中正常新生仔猴发育指标的建立有一定难度。因为目前猕猴的饲养方式在我国仍以大笼饲养和群养为主,猕猴的交配随机性大,很难准确判断孕期,仔猴出生后又被母猴紧紧抱在怀中,因此仔猴出生时的发育指标较难观察记录下来,目前国内未见报告。鉴于上述情况,实验中心经过多年努力观察,记录了人工单笼饲养、定时交配、孕期B超检查正常、孕期在153~182d正常范围内的28只雌猴所产初生仔猴的多项身体发育指  相似文献   

4.
为了调查保护区野生猕猴是否感染猴的3种主要病毒,从广西某自然保护区一只濒死的野生猕猴抽取血液分离血清,分别应用猴3种病毒斑点酶免疫检测试剂盒检测,结果猴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STLV-1)和猕猴疱疹病毒I型(B病毒)抗体呈阳性,而猴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呈阴性.  相似文献   

5.
贵阳市黔灵公园半野生猕猴的活动习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猕猴(Macacamulatta)为灵长目猴科(CercoPithecidae)动物,野外的数量越来越少,在中国已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贵阳市黔灵公园自1985年始人工投食驯养了一群猕猴。这群猴子已与游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原有的野性已发生了一定的转变[1]。1991年10月至1993年10月,笔者对该群猕猴活动习性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整理报道如下。研究地点及方法黔灵公园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西北隅,面积为300hm2,海拔1100~1400m,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植被为次生性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蔷薇科(Rosaceae)、豆科(Leguminosae)、菊科(Compositae)、…  相似文献   

6.
猕猴热应激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发病情况 为使人工繁育的猕猴恢复其一定的野外生活的习性,我们将人工繁育的部分猕猴从饲养笼舍中抓捕后、装运至半自然的饲养环境,放入园内猴子形成较明显的小群体的运动,主要在围墙边奔跑和行走等活动,转入后约1 h左右发生10余只猕猴的体温升高,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神志昏迷,个别四肢抽搐;面色、口唇青紫,口鼻腔流出大量泡沫状,混杂粉红色血液等临床症状,经过抢救仍有数只猕猴死亡.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来自北京动物园10只圈养猕猴(Macaca mulatta)和来自河南济源五龙口风景区10只处于野外近人环境中的猕猴的粪便微生物进行鸟枪法测序,分析两种不同环境下猕猴的肠道菌群组成和差异。结果表明:20份样品共检测出9个门、18个纲、22个目、31个科、46个属和226个种。通过分析发现,圈养和野外近人环境群体共享了绝大部分细菌(200种),但是近人环境群体相比于圈养群体,独有更多种类的微生物。圈养猕猴肠道微生物主要由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组成。处于野外近人环境中的猕猴肠道微生物主要由厚壁菌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组成。圈养猕猴和近人猕猴属水平上的肠道微生物结构存在显著差异(p=0.001)。圈养猕猴和野外近人环境猕猴肠道菌群组成的多样性与差异,可为猕猴的圈养以及景区野生动物管理提供指导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前些时候应林业部邀请,我们宣传单位一行7人,到海南岛访问。在海南岛,我们听说陵水县的南湾有个猴子岛,是一九五六年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猕猴自然保护区。在那个环境优美的小岛上,生活着十五群、共计六百多只猴子,人们叫它“猕猴王国”。因此,我们决定前去拜访一下这个猕猴王国的臣民。南湾猴子岛在海南岛的东南部。我们于上午八点多钟到达了这个猕猴自然保护区。这是一个半岛,三面环水,只在东南面有一个很小的部分连着陆地。岛长十五公里,平均宽度大约500米,总面积不到一万五千亩。岛上山峦起伏,曲折逶迤。山上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确实是一个猕猴比较理想的  相似文献   

9.
黔灵山公园野放猕猴伤人事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阳市黔灵山公园有野放猕猴420余只,游客给猕猴投食或猕猴向游客索要食物常造成人猴j中突.笔者对2009年黔灵山公园全年猕猴伤人事件进行了观察,记录伤者年龄、性别、受伤时间和部位.用事件取样法对游客投食给猕猴的左右侧偏向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猕猴伤人数量与游客量不存在相关性,但与月平均温度存在显著性相关.受伤部位左右侧偏向性,腿部没有显著性差异,手部则具极显著性差异.伤者性别差异显著.不同年龄人群受伤差异显著,以1 ~30岁年龄组差异最为显著.退休人群与非退休人群受到攻击的次数有极其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猕猴的语言     
吴红旗 《野生动物》1999,20(3):26-27
猕猴(Macaca mulatta)营群体生活.既使猕猴个体来自不同地区,分别进行单个饲养,相互间不进行接触,但只要一见面,通过行为、姿势和语言交流,它们即能确定各自的等级地位.1985年起,我在千岛湖猴岛观察了猕猴和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的行为,发现猕猴较藏酋猴语言丰富,现将观察结果披露如下:猕猴主要通过眼睛,身体动作和叫声来传递信息.眼睛、身体动作表达的语言称之为“行为姿势语”;叫声称之为“信号语”;这二种用语常常互为联系,混为使用,我姑且称为“混合语”三类.  相似文献   

11.
RM合剂对猕猴的麻醉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猕猴麻醉与保定都是在医学、生物学研究以及物种保护工作中必然面临的问题。国外对此研究较多,对猕猴的麻醉作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进行了预实验、科学组方实验等探索出专用于猕猴的复合麻醉剂后又实施本实验对20只猕猴进行了临床麻醉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太行山及中条山南端繁衍的野生猕猴(Macacamulattatcheliensis)种群是世界上最北部的猕猴种群[1],该猕猴种群在生理代谢、行为生态与其它种群之间有显著的差异,具有非常重要的保护和研究价值。自1988年以来.先后三次捕获野生太行山猕猴130余只用于人工饲养繁殖研究,同时对每批猕猴进行了严格的人场检验检疫.并建立了完整的个体档案。1检查方法1.1给核菌素试验猕猴对结核例‘苗非常敏感·结核病是猕猴常见的而且是可怕的传染病。我们将旧结核菌素《)*原液)分别稀释*UW、1皿0和1加倍,先用I000O倍稀释液注入猕猴右眼脸皮内O…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CT技术对成年实验猕猴全身进行断层扫描,探讨CT技术对猕猴疾病的临床诊断意义,建立正常成年猴CT影像图谱,为CT技术在猕猴解剖学的研究、疾病的诊断及科学实验方面的应用,提供影像学的基础资料。方法:(1)选择实验猕猴10只,雌雄各半,年龄6~10岁,进行全身CT断层扫描。(2)试验猴全身麻醉后,置于CT诊断床上,取头前尾后仰卧位,采用平扫及增强扫描技术,进行容积数据采集,获取正常猕猴全身CT影像图片。(3)利用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扫描获得的容积数据进行2D或3D图像重组处理。结果:(1)获得实验猕猴活体结构CT连续断层图像数据集。(2)从扫描和重建图像中精选具有解剖意义的图像,编辑建立实验猕猴CT影像图谱。文中展示4幅代表性扫描图片和5幅三维重建图像。(3)从比较解剖学的角度,阐述猕猴结构特点及与人类的区别。结论:(1)CT影像能够较好显示及分辨猕猴的组织器官结构,骨骼、大血管界面清晰;但软组织、神经、肌肉组织等显示不够清晰。(2)试验获得了正常成年猕猴全身的影像学基础资料,为CT技术在猕猴影像学研究、解剖学研究、疾病的临床诊断及科学实验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参考。(3)在猕猴CT影像学方面做了初步摸索,对猕猴进行CT扫描的技术参数选择及猕猴各器官组织定量统计数据的建立等有待进一步总结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猕猴在解剖和生理上,有许多方面介入人类和其他高等动物之间,是比较研究人及动物穴位的理想动物。为此,笔者对6只猕猴移用人体的五腧穴进行了解剖研究,基本上确定了猕猴的前肢太阴经五腧穴的取穴标准、进针深度、局部解剖组织结构,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猕猴穴位的各项研究,提供了穴位定位的理论依据和取穴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5.
1977年,在芬兰毛皮动物饲养场里饲养的965只经产繁殖母貉,胎平均产仔是4.37只;821只初产繁殖母貉,胎平均产仔2.67只。经产母貉空怀率为20.3%;初产母貉为35.7%。接受多次交配和一次交配的经产母貉,产仔数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初产母貉受多次交配的比一次交配产仔数稍多。1975年全国貉胎平均产仔为3.09只;1976年为3.30只;1977年为3.58只。  相似文献   

16.
人工饲养下太行猕猴常发病以细菌性疾病、创伤和寄生虫病为主,尤以志贺氏和沙门氏杆菌引起的肠道菌痢,流行性乙型脑炎,创伤,脱肛,仔联营养不良,消化不良,蛔虫病,阿米巴病较为常见。猕猴常发病的防治应采取综合防治手段:一是加强饲养管理;二是采取科学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7~10岁健康猕猴15只,随机分为Ⅰ、Ⅱ、Ⅲ组,每组5只,分别按照100、125、150mg/kg的剂量一次性静脉注射链脲菌素,连续观察血糖、血浆C肽和胰岛素浓度的动态变化,观察期15周.结果:与注射链脲菌素前比较,注射后1周,Ⅰ组猕猴血糖浓度明显升高,血浆C肽和胰岛素浓度显著下降(P<0.01),随后趋于正常水平,而Ⅱ、Ⅲ组猕猴血糖浓度明显升高并在随后的时间内持续维持在高水平,血浆C肽和胰岛素浓度持续维持在低水平(P<0.001),Ⅲ组动物至15周全部死亡.结论:按照125mg/kg的剂量一次性给猕猴静脉注射链脲菌素,可成功复制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其维持高血糖和低胰岛素及C肽浓度至少15周.  相似文献   

18.
选取健康成年雌雄猕猴各3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了雌激素受体(ER)在脾脏中的分布,观察猕猴脾脏中ER的表达及性别差异.结果显示,ER免疫阳性反应物主要分布于脾脏红髓区,脾小结相对较少,而动脉周围淋巴鞘、血管内皮、脾小粱等组织结构内仅有少量分布.ER阳性产物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部分存在于胞浆和胞膜上.雌性猕猴脾脏中的阳性细胞数量显著高于雄性,表达强度也较雄性强.这表明,ER参与雌激素对脾脏的免疫功能调控.ER阳性产物分布特点表明雌激素发挥作用主要是通过经典基因组机制,同时也通过非基因组机制途径.而ER表达的明显性别差异提示体内雌激素水平可能对脾脏中B淋巴细胞的功能有正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调查耶尔森菌在实验猕猴中的感染携带状况,用冷增菌的方法进行分离培养,选择ID32E肠杆菌鉴定测试条及ATB G5药敏测试条,采用ATB细菌及药敏分析仪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调查2 525 只实验猕猴,其中15 只检出耶尔森菌阳性,感染率为0.59%。耶尔森菌在实验猕猴中带菌率不高,且带菌猴均未表现出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0.
<正>疥螨病是指疥螨寄生于动物体表而引起的慢性寄生性皮肤病,亦是一种接触传染性疾病。动物遇疥螨寄生往往出现剧痒,皮肤增厚,脱毛,消瘦,患部逐渐向周围扩展等主要症状。我们工作期间发现2例猕猴出现疥螨病症状,经过诊断和治疗,猕猴皮肤病的症状基本消除。现将诊疗过程介绍如下:1病例猕猴2只,均为雄性。1只体重7kg,年龄6岁;另1只体重9kg,年龄7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