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土法生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茶尺蠖,不仅防治效果好,而且具有不杀伤天敌、病毒有传播扩散作用、持效时间长等优点,因此是理想的生物防治措施之一。要推广这一措施,首先必须生产病毒。目前,生产病毒的方法主要有:①室内用自然饲料连续大量饲养幼虫增殖病毒;②室内用人工饲料饲养幼虫增殖病毒;③从田间收集大量幼虫于室内增殖病毒。其中,用人工饲料饲养幼虫增殖病毒,多半用于  相似文献   

2.
茶尺蠖的克星——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是一种重要的病原微生物,可以感染茶尺蠖和灰茶尺蠖幼虫致其死亡。文章介绍了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发现、形态特征、作用机理和使用技术等,为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茶毛虫病毒是从田间病死的茶毛虫虫尸中分离获得的一种核型多角体属的杆状病毒,而杆状病毒是无脊椎动物专一性病毒,只能在活体内生存和繁殖。病毒的颗粒十分小,需要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杆状病毒由核型多角体和颗粒体两个属组成,其专一性非常强,作用于昆虫的杆状病毒只对昆虫有效,一种病毒一般只能感染一种昆虫,对其他昆虫是安全的。茶毛虫病毒也是一样,它只感染茶毛虫,并只能在茶毛虫幼虫的活体内才能生存繁殖。茶毛虫幼虫取食带有病毒的  相似文献   

4.
我国茶树害虫病毒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洪北边 《中国茶叶》1991,13(1):28-29
据报道,到1987年止,全世界已发现的昆虫病毒约900种,其中,约300种鳞翅目昆虫发现有核型多角体病毒,70种发现有颗粒体病毒,200种发现有细胞质多角体病毒。利用昆虫病毒防治农作物害虫已成为当前病虫害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十分重视昆虫病毒的应用研究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由于人工饲料的逐步完善和病毒生产的  相似文献   

5.
选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基因组中序列特异性很高的p16基因为目标基因,通过设计引物、PCR扩增、目的片段与载体连接转化获得含p16基因的重组质粒进行测序,进而以经测序鉴定的p16基因的PCR纯化产物作为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品模板,稀释后建立SYBR Green I荧光定量标准曲线,统计分析显示标准品浓度的对数值与Ct值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81)。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为102,扩增产物形成单一的特异性熔解峰,组内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3%。同时分别对含有其他茶树害虫病毒和不同浓度的茶尺蠖病毒产品的样品进行检测,能明确样品中是否含有EoNPV及含量。根据已建立的方法对感染病毒后不同时间段的茶尺蠖幼虫进行检测,每克幼虫样本内p16基因拷贝数的增殖倍数对数值与感染时间呈正相关(R2=0.9935),可以获得茶尺蠖幼虫感染病毒后不同时间的增殖动态。上述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定性定量鉴定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可用于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类生物农药的检测和感染过程检测。  相似文献   

6.
选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基因组中序列特异性很高的p16基因为目标基因,通过设计引物、PCR扩增、目的片段与载体连接转化获得含p16基因的重组质粒进行测序,进而以经测序鉴定的p16基因的PCR纯化产物作为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品模板,稀释后建立SYBR Green I荧光定量标准曲线,统计分析显示标准品浓度的对数值与Ct值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81)。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为102,扩增产物形成单一的特异性熔解峰,组内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3%。同时分别对含有其他茶树害虫病毒和不同浓度的茶尺蠖病毒产品的样品进行检测,能明确样品中是否含有EoNPV及含量。根据已建立的方法对感染病毒后不同时间段的茶尺蠖幼虫进行检测,每克幼虫样本内p16基因拷贝数的增殖倍数对数值与感染时间呈正相关(R2=0.9935),可以获得茶尺蠖幼虫感染病毒后不同时间的增殖动态。上述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定性定量鉴定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可用于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类生物农药的检测和感染过程检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利用人工饲料饲养昆虫的方法有了迅速的发展,并成为大规模生产病毒的主要手段,也是扩大使用病毒治虫的一个重要前提。作者自从发现和应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时,即于1978年冬开始进行茶尺蠖人工饲料配方及其饲养条件的研究。目前,采用简易配方饲料饲养茶尺蠖取得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8.
《茶叶》1986,(3)
据近年来日本的资料报导,在为害茶树的卷叶蛾幼虫体上发现有五种病毒:茶小卷叶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细胞质多角体病毒、昆虫痘病毒及茶卷叶蛾颗粒体病毒。对两种卷叶蛾的颗粒体病毒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9.
古田县大桥镇茶场一九八四年133.6亩茶园发生茶毛虫为害,其中严重者38亩,古田县茶业公司派出技术人员,使用福建省茶科所提供的六十克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毒尸,播毒复制毒尸生产病毒进行防治。病毒的生产:(1)为田间采集四、五龄幼虫,室内感染后收集的虫尸;(2)选用田间四、五龄高密度虫源,喷洒病毒及时回收感染死亡的虫尸。然后将茶毛虫毒尸加少许清水捣碎,充分磨细,经双层纱布过滤,亩加清水150—200市斤常规喷雾。一般四、五龄感病虫尸每头约含5亿个多角体,10头虫尸约重一克,每亩茶园用50—  相似文献   

10.
谢振伦 《茶叶科学》1992,12(2):133-137
从显脉球须刺蛾(Scopelodes venosa Kwangtungensis Hering)幼虫自然罹病死亡虫体中,分离到1株多角体病毒,包涵体呈多角形,有四边、六边、八边等多种形态,大小为600—800×1000—1200nm,多角体会在0.05 mol/L Na_2CO_3+0.1 mol/L NaCl 弱碱溶液中降解,且能释放出短杆状的病毒粒子,其大小为260—300×40—60 nm。室内感染3—4龄幼虫,LC_(50)为4.112×10~3 PIB,回归直线方程为 y=0.549x+2.86  相似文献   

11.
昆虫病毒作为一种微生物杀虫剂,正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然而,由于病毒杀虫剂潜伏期长,见效慢,幼虫感染病毒后取食量的变化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Glass(1958)和Chamberlain(1958)用病毒防治红带卷蛾和烟芽夜蛾时发现,使用病毒后,幼虫的死亡率虽可达到100%,但不能减轻对作物的危害。Tanada(1962)使用病毒防治美洲棉铃虫,结果只有在幼虫1、3龄时感染病毒,才能避免对作物的为害。1973年,Harper使用人工饲料定量研究了病毒感染对粉  相似文献   

12.
NPV对不同龄期茶尺蠖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八六年至八七年,我们省内外收集到了三株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NPV),通过筛选,得到一株毒力较高的毒株:“Bm.NPV—I”,用此毒株分别接种2—3龄,3—4龄,4—5龄三个不同龄期的幼虫,测得“Bm.NPV—Ⅰ”这一毒株对2—3龄幼虫的敏感性最强,其感染死亡率97.14%。对3-4龄幼虫的感染死亡率为 88.57%,对4—5龄幼虫的敏感性最弱,其感染死亡率为40%。  相似文献   

13.
本所于1975年在茶园中分离出致死茶毛虫幼虫的病毒,经鉴定为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是我国较早获得此种病毒的单位。室内外感染试验证明,此病毒具有较高的杀虫效果和实际应用价值。1984年又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共同研究了该病毒的生物学性质及其理化特性。确定该病毒为杆状病毒科,杆状病毒属A组  相似文献   

14.
灰茶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7年在武昌县茶园中采集的灰茶尺蛾(Ecxtropis grisescens Warren)死虫标本,分离出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通过对该病毒的形态结构、病症及侵染虫体的组织部位的观察,发现属一种新的杆状核型多角体病毒,其分离观察结果如下: 将茶园中采集到的病死虫用0.1摩PBS  相似文献   

15.
转Bt基因棉对控制棉铃虫作用很明显,但是Bt毒蛋白在花器中表达量很少.刚孵化的幼虫很可能在无Bt毒蛋白的花上取食,并发育成对毒蛋白有抗性的个体,进而对棉花造成破坏.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CSIRO)的昆虫学专家设想利用蜜蜂将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传播到花上来消除害虫的"天堂".他们对蜂房进行了简单的改造,增加了盛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装置,以确保放出的蜜蜂携带了该病毒.  相似文献   

16.
几种生物农药对茶黑毒蛾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生物农药对茶黑毒蛾的防治效果,试验以苏云金杆菌、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苦参碱为供试药剂,对茶黑毒蛾进行田间防效试验。分析比较几种药剂对茶黑毒蛾的防效差异和药剂成本,建议生产上交替使用苏云金杆菌350倍液、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400倍液防治茶黑毒蛾3龄前幼虫。  相似文献   

17.
在茶尺蠖的研究与防治中,如增殖核型多角体病毒、繁殖寄生蜂、进行农药的药效鉴定等,都需要大量发育整齐的幼虫,这些幼虫一般通过室内连续群体饲养而获得,但在群体饲养过程中,由于个体发育的差异,幼虫化蛹,成虫羽化、产卵均具有持续性,因此,子代卵的孵化及幼虫发育不整齐。本研究通过取卵与冷藏来克服以上弊病,获得发育整齐的茶尺蠖幼虫。现将研究结果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署实验室一个研究小组正研究一种用于防治甜菜夜蛾和棉铃虫等30余种害虫的新病毒,还在研究在饲料中混合掺进幼虫兴奋剂使之吃的又快又多,从而达到控制减少为害。这种新的自然害虫病毒为芹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它能溶解害虫组织,但对天敌、人类及动物安全。在害虫发生严重的年份,不想采用化学防治而采用病毒制剂防治时,可称之为“软管理”(Softmanagement)。为使害虫幼虫摄取到喷施病毒的致死剂量,农业研究署的昆虫学家RabertFarrowJr与其同事对芹菜夜蛾病毒中添加兴奋剂进行了试…  相似文献   

19.
茶毛虫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杨  殷坤山  肖强 《茶叶》2006,32(2):70-74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是茶毛虫高效专一性病原物,已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基因工程等研究的不断深入,茶毛虫病毒将在茶园害虫综合管理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茶毛虫病毒形态学、生物学和应用技术等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1987年在哈尔滨从大豆叶毒蛾(Orgyia antiqua L.)感病致死幼虫体中分离出核型多角体病毒OaNPV一株。选1龄和3龄大豆叶毒蛾幼虫作试虫,分别用5个病毒剂量或浓度,采用定量滴叶法进行毒力测定。对应用感染剂量和感染浓度二种计量方法进行分析和比较。1龄幼虫感染剂量或浓度与死亡率回归直线方程分别为y_1=4.94+0.67x_1和Y_1=3.58+0.67X_1致死中量(LD_(50))为1.2PIB/虫,致死中浓度(LC_(50))为1.4×10~2PIB/ml;3龄幼虫感染剂量或浓度与死亡率回归直线方程分别为y_3=3.80+0.49x_3和Y_3=3.01+0.49X_3,致死中量为2.6×10~2PIB/虫,致死中浓度为1.1×10~4PIB/ml。以1.026×10~2、1.026×10~4、1.026×10~5PIB/ml病毒分别处理1龄幼虫所得致死中时(LT_(50))分别为8.9、5.7和4.5天;以1.026×10~2、1.026×10~4和1.026×10~6PIB/ml病毒分别处理3龄幼虫所得致死中时分别为9.4、8.4和4.9天。结果看出OaNPV对大豆叶毒蛾的毒力较高,对用于该虫防治实践具有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