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宁夏中部干旱带荒漠昆虫群落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宁夏中部干旱带荒漠昆虫群落结构特征,2010年5~9月利用网捕法对宁夏中部干旱带6个不同生境昆虫群落的组成、多样性进行初步研究,总计捕获鉴定昆虫种类87种,隶属13目37科。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昆虫以直翅目丝角蝗科、癞蝗科和鞘翅目拟步甲科为优势类群;经过对各生境昆虫群落的结构特征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样点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盐池、贺兰山、同心、白马、大青山、香山样带;不同月份多样性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7月、8月、6月、5月、9月。聚类分析表明,这6种典型生境中的昆虫群落明显地分为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天然林保护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它的再生性较难。天然林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则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将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尤其是在宁夏中部的干旱地区,因气候少雨,植被稀疏,生态脆弱。文章着重分析宁夏中部干旱天然林资源的保护措施,以便提升天然林资源的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3.
宁夏中部干旱带设施产业发展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中部干旱带具有一定的自然条件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限制产业做大做强的瓶颈性问题。以科研角度出发,阐述了对这一特殊地域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动设施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5.
阐述了宁夏中部干旱带发展保护性耕作项目的重要性,分析当前宁夏中部干旱区保护性耕作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宁夏中部干旱带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基本思路与应采用的主要技术,以提高当地的农业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6.
简述宁夏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现状,介绍旱地自然降水高效利用示范区、集雨水窖工程+施水播种机械化示范区、小麦机械化高茬收获+玉米免耕施水播种+节水补灌机械化示范区、保护性耕作示范区4种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模式。  相似文献   

7.
蔡生萍 《甘肃农业》2014,(2):32+34-32
近几年来,宁夏中部干旱带草地生态农业体系的建设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如何对其进行有效建设也成了相关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首先对目前宁夏中部干旱带的现状进行详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对其农业体系进行科学建设,为今后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针对宁夏中部干旱带旱作农业生产现状,参考同类地区近年来的生产实践和相关研究成果,总结了宁夏中部干旱带当前应重点推广的5项旱作农业机械化技术,包括坡耕地机械化改造技术、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冬小麦机械沟播技术、豌豆套种马铃薯机械化栽培技术,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宁夏中部干旱带人畜饮水不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为尽快解决宁夏中部干旱带的饮水安全问题,宁夏完成了《宁夏中部干旱带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通过参加宁夏中部干旱带农村饮水现状评估,调查中部干旱带农村供水基本情况,了解到农村饮水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分布区域,提出中部干旱带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工程规划的主要思路,阐述了从组织领导、水源水质管理、资金筹措、项目管理和建后管理等方面采取的保障措施.通过中部干旱带农村饮水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改善中部干旱带农村饮用水条件,实现饮水安全目标,进一步提高中部干旱带农村饮用水质量.  相似文献   

10.
槽式温室是宁夏中部干旱带发展的设施新类型,经过2年的试验研究得出适于该温室类型的栽培模式——礼品西瓜早春茬栽培,并总结归纳该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宁夏引黄灌区不同紫花苜蓿品种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筛选适宜宁夏北部引黄灌区种植的高产苜蓿品种。【方法】2012-2014年采用小区试验对8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了连续3年的产量性能研究。【结果】8个苜蓿品种在银川地区都能安全越冬,皇冠生产性能最强,年平均干草产量为19.64t/hm2,且鲜干比和茎叶比相对较大;三得利、WL343HQ、金皇后、柏拉图、阿尔冈金生产性能较强,3年平均干草产量为17.01~18.14t/hm2;中苜1号和固原紫花年平均干草产量较低,仅为14.66和11.35t/hm2。刈割茬次显著影响苜蓿的干草产量、鲜草产量、株高,随刈割茬次的增加3个指标明显下降,刈割茬次对鲜干比和茎叶比的影响相对较小。所测的5个指标中,除鲜干比与其他指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以外,其余各指标间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结论】皇冠在宁夏引黄灌区生产表现最好,适合大面积推广;中苜1号和固原紫花表现相对较差,不适合在宁夏引黄灌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宁夏南部山区黄土高原王洼流域降雨量、蒸发量及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径流小区坡面多年土壤侵蚀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宁夏南部山区黄土高原王洼流域蒸发量是降雨量的3.2倍,蒸发量的峰值出现在6月份.降雨侵蚀力和降雨量的季节分布明显为单峰形.月降雨侵蚀力和降雨量所占比例季节分布不一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坡度下土壤侵蚀特征各不相同.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均表现为随坡面坡度的增加,径流量、径流系数、侵蚀模数逐渐增加.林作方式下有较低的径流量和泥沙量,仅为相同坡度下农田和自然荒坡地的24.99%~46.56%,16.08%~49.0%.复合农业措施比单一农作更有利于降低坡面土壤侵蚀.宁夏南部山区黄土高原植被的截流、地面植被的覆盖以及土地耕作方式是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侵蚀峰值多出现在8月份,8月份径流量可占到全年径流量的19%~40%,和降雨量及降雨侵蚀力的分布相一致.4种利用方式各月的土壤侵蚀模数变异都较大,改变土地利用方式会明显改变土壤侵蚀状况.合理的农业布局及农业配置方式是控制土壤侵蚀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14.
针对宁夏粳稻粒形逐渐变长的趋势,本研究以75份宁夏不同粒形的粳稻种质为材料,利用31对SSR标记研究不同粒形材料的粳稻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为拓宽宁夏水稻遗传基础,培育优新品种提供依据。宁夏水稻粒形有阔卵形(1.80~2.20)、椭圆形(2.20~3.00)、中长形(3.00~3.30)和细长形(3.30以上)4种类型,虽然大多数为椭圆形(61份),占参试材料的81.3%,但粒形表现多样化。按籽粒长宽比把参试材料分为6个组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Nei’s基因遗传多样性指数(He)表现为籽粒长宽比2.20~3.20之间的4个群体较高,均在0.5481~0.5768之间;籽粒长宽比2.20以下和3.20以上群体的He较小,且与其它4个群体呈显著差异性。结果表明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丰富的宁夏水稻种质资源主要集中在籽粒长宽比2.20~3.20的椭圆形和中长形之间。聚类分析表明,籽粒长宽比在3.20以上群体单独聚为1类,籽粒长宽比2.80~3.20群体也单独聚为1类,其余4个群体聚为1类,表明粒形性状的多样化对拓宽宁夏稻种资源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浑善达克沙地飞播区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揭示飞播后浑善达克沙地植被恢复的特点和变化规律,于2013—2017年在浑善达克沙地11个飞播区进行了植被调查试验,并从功能型角度出发,结合对应分析、关联度分析以及Mann-Kendall趋势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探讨了飞播区植被恢复的阶段性以及各功能型植物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结果显示:浑善达克沙地飞播区19 a恢复时间共分为3个恢复阶段,且飞播后,伴随恢复时间的推移,乔木、灌木半灌木、多年生杂类草、一/二年生杂类草、多年生豆科牧草、多年生禾草、一/二年生禾草7个功能型植物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逐渐减弱;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群落的稳定性逐渐增大。不同恢复阶段,植被恢复的主导功能型并不唯一,可在不同阶段进行适时管理,从而使植物群落的演替阶段和整体发展趋势更有利于退化沙地的植被恢复与重建。  相似文献   

16.
幼龄龙眼果园昆虫群落结构及其动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幼龄龙眼园昆虫群落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幼龄果园昆虫组成主要有10目41科60种昆虫,其中害虫43种,天敌11种,中性昆虫6种.昆虫群落指数有明显的时间变化,害虫在4、8-10月份优势度高;5-9月份,物种丰富度保持在较高水平;4-10月份,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高,优势集中性指数低.在防治时注意保护利用天敌,科学用药,保护果园生物多样性,创造有利于天敌的生境,达到害虫可持续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采用样线调查法,对宁夏封育的退化荒漠草原进行植被调查.对不同生境群落物种组成进行PCA(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排序.结果表明:在整个采样尺度上,不同生境群落植被组成存在差异,不同坡位导致植被类型在小范围内发生明显替代,这种替代来自于不同生活型的物种之间;群落建群种为针茅、赖草、胡枝子等优良牧草;一二年生草本、多年生杂类草的比例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老瓜头、刺叶柄棘豆等荒漠草原退化的指示种在群落中的比例减小.  相似文献   

18.
周翠芳  张广平  杨海山  伍一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242-8244,8283
针对2010年9月30日出现在宁夏北部地区的一次大雾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雾天气不仅要考虑冷却条件、风的条件,更要考虑前期500~700 hPa维持较稳定层结及与稳定度有关的物理量场(如T地面-T850值、θse850-θse500值等)变化对大雾天气的指示意义;另外,前期湿度条件的积累也是影响大雾生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区域干旱指标的变化特征,为区域干旱预警和抗旱减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12个气象站点近46年(1961-2006年)的气象资料,计算相对湿润度指数,并结合Arc GIS空间插值方法,将基于站点的相对湿润度指数网格化得出区域干旱指标,对其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进行分析,采用游程理论提取区域干旱历时和干旱强度,并对其变化进行分析。【结果】1961-2006年,青海省东部农业区近46年来平均月区域干旱指标呈线性减小趋势,干旱呈现出缓解趋势;春季和夏季区域干旱指标呈减小的线性趋势,秋季区域干旱指标呈线性增大趋势。与夏季干旱和秋季干旱相比,春季干旱历时长且干旱强度大。【结论】区域干旱指标所反映的干旱情况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实际旱情基本相符,且降雨和蒸发是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季节性干旱频发的主要气候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